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城市预报 城市预报

三联三争促三化_中国气象局三联促三动是什么意思

tamoadmin 2024-06-17 人已围观

简介1.农业农村部为何对两省气象局11名局级干部问责?2.中国气象局:预计12月份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比较弱,该如何做好预防?3.飓风和台风的区别是什么?4.矫梅燕副局长在年全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5.国家气象局气象科学奖评审暂行办法6.中国民用航空气象工作规则气象局单位性质是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中国气象局的前身是中央气象局,成立于1949年12月。1994年由国务院直属机构改为国务院直属

1.农业农村部为何对两省气象局11名局级干部问责?

2.中国气象局:预计12月份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比较弱,该如何做好预防?

3.飓风和台风的区别是什么?

4.矫梅燕副局长在年全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

5.国家气象局气象科学奖评审暂行办法

6.中国民用航空气象工作规则

三联三争促三化_中国气象局三联促三动是什么意思

气象局单位性质是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

中国气象局的前身是中央气象局,成立于1949年12月。1994年由国务院直属机构改为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后,经国务院授权,承担全国气象工作的政府行政管理职能,负责全国气象工作的组织管理。

全国气象部门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气象部门与地方人民政府双重领导,以气象部门领导为主的管理体制。我国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

气象局主要是以天气预报、气候预测、人工影响天气、干旱监测与预报、雷电防御、农业气象等服务项目为主要工作的政府部门。

拓展内容:

中国气象局主要直属事业单位:国家气象中心(中央气象台)、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国家气候中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气象局大气探测技术中心、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中国气象局行政管理局、中国气象局机关服务中心、中国气象局影视宣传中心、中国气象报社、气象出版社。

农业农村部为何对两省气象局11名局级干部问责?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雷电灾害防御工作,保护国家利益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公共安全,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内从事防雷减灾活动的组织和个人,应当遵守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防雷减灾,是指防御和减轻雷电灾害的活动,包括雷电和雷电灾害的研究、监测、预警、防护以及雷电灾害的调查、鉴定和评估等。

第三条 防雷减灾工作,实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 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负责组织管理和指导全国防雷减灾工作。

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在上级气象主管机构和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负责组织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防雷减灾工作。

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做好本部门和本单位的防雷减灾工作,并接受同级气象主管机构的监督管理。

第五条 国家鼓励和支持防雷减灾的科学技术研究和开发,推广应用防雷科技研究成果,加强防雷标准化工作,提高防雷技术水平,开展防雷减灾科普宣传,增强全民防雷减灾意识。

第六条 外国组织和个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从事防雷减灾活动,应当经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会同有关部门批准,并在当地省级气象主管机构备案,接受当地省级气象主管机构的监督管理。

第二章 监测与预警

第七条 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有关部门按照合理布局、信息共享、有效利用的原则,规划全国雷电监测网,避免重复建设。

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本行政区域内的雷电监测网建设,以防御雷电灾害。

第八条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加强雷电灾害预警系统的建设工作,提高雷电灾害预警和防雷减灾服务能力。

第九条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应当开展雷电监测,有条件的地方开展雷电预报,并及时向社会发布。

第十条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加强对雷电和雷电灾害的发生机理等基础理论和防御技术等应用理论的研究,并加强对防雷减灾技术和雷电监测、预警系统的研究和开发。

第三章 防雷工程

第十一条 新建、扩建、改建的建(构)筑物和其他设施安装的雷电灾害防护装置(以下简称防雷装置),应当符合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规定的使用要求,并由具有相应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或者施工资质的单位承担设计或者施工。

本办法所称防雷装置,是指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电涌保护器及其他连接导体的总称。

第十二条 防雷工程专业设计和施工实行资质认定制度。

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或者施工资质分为甲、乙、丙三级,并实行分级管理。甲级资质由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认定;乙级和丙级资质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认定。

第十三条 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或者施工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取得相应的资质证书后,方可在其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内从事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或者施工。具体办法由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另行制定。

第十四条 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或者施工单位,应当按照相应的资质等级从事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或者施工。禁止无证或者超出资质等级承担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或者施工。

第十五条 防雷装置的设计实行审核制度。

县级以上地方气象主管机构按照有关规定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防雷装置的设计审核。审核合格的设计方案,由负责审核的气象主管机构出具核准证明;不合格的,负责审核的气象主管机构作出不予核准的决定,书面告知理由。未经审核或者审核不合格的设计方案,不得交付施工。

第十六条 防雷工程的施工单位应当按照审核同意的设计方案进行施工,并接受当地气象主管机构监督管理。

在施工中变更和修改设计方案的,应当按照原申请程序重新申请审核。

第十七条 防雷装置实行竣工验收制度。

县级以上地方气象主管机构按照有关规定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新建、扩建、改建的建(构)筑物和其他设施的防雷装置的竣工验收。

负责验收的气象主管机构接到申请后,应当根据具有相应资质的防雷检测单位出具的检测报告进行核实。验收合格的,由气象主管机构出具合格证书。验收不合格的,负责验收的气象主管机构作出不予核准的决定,书面告知理由。未取得合格证书的,不得投入使用。

第十八条 出具检测报告的防雷检测单位,应当对隐蔽工程进行逐项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负责。检测报告作为竣工验收的技术依据。

第四章 防雷检测

第十九条 投入使用后的防雷装置实行定期检测制度。防雷装置检测应当每年一次,对爆炸危险环境场所的防雷装置应当每半年检测一次。

第二十条 对从事防雷检测的单位实行资质认定制度。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防雷检测单位的资质认定。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另行制定。

第二十一条 具有防雷检测资质的单位对防雷装置检测后,应当出具检测报告。不合格的,提出整改意见。被检测单位拒不整改或者整改不合格的,由当地气象主管机构责令其限期整改。

防雷检测单位必须执行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保证防雷检测报告的真实性、科学性、公正性。

第二十二条 防雷装置所有者应当指定专人负责,做好防雷装置的日常维护工作。发现防雷装置存在隐患时,应当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第二十三条 已安装防雷装置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主动申报年度检测,并接受当地气象主管机构和当地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管理部门的管理和监督检查。

第五章 雷电灾害调查、鉴定和评估

第二十四条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负责组织雷电灾害调查、鉴定和评估工作。

其他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配合当地气象主管机构做好雷电灾害调查、鉴定和评估工作。

第二十五条 遭受雷电灾害的组织和个人,应当及时向当地气象主管机构报告,并协助当地气象主管机构对雷电灾害进行调查与鉴定。

第二十六条 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及时向当地人民政府和上级气象主管机构上报本行政区域内的重大雷电灾情和年度雷电灾害情况。

第二十七条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大型建设工程、重点工程、爆炸危险环境等建设项目进行雷击风险评估,以确保公共安全。

第六章 防雷产品

第二十八条 防雷产品应当符合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规定的使用要求。

第二十九条 防雷产品应当通过正式鉴定,并由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授权的检验机构测试合格后投入使用。

对社会提供公正数据的防雷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通过计量认证或者获得资格认可。

第三十条 防雷产品的使用,应当到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备案,并接受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的监督检查。

第七章 罚则

第三十一条 申请单位隐瞒有关情况、提供虚假材料申请资质认定、设计审核或者竣工验收许可的,有关气象主管机构不予受理或者不予行政许可,并给予警告。申请单位在一年内不得再次申请资质认定。

第三十二条 被许可单位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资质、通过设计审核或者竣工验收的,有关气象主管机构按照权限给予警告,可以处3万元以下罚款;已取得资质、通过设计审核或者竣工验收的,撤销其许可证书;被许可单位三年内不得再次申请资质认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按照权限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处3万元以下罚款;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涂改、伪造、倒卖、出租、出借、挂靠资质证书、资格证书或者许可文件的;

(二)向负责监督检查的机构隐瞒有关情况、提供虚假材料或者拒绝提供反映其活动情况的真实材料的;

(三)对重大雷电灾害事故隐瞒不报的。

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按照权限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处3万元以下罚款;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一)不具备防雷检测、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或者施工资质,擅自从事防雷检测、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或者施工的;

(二)超出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或者施工资质等级从事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或者施工活动的;

(三)防雷装置设计未经当地气象主管机构审核或者审核未通过,擅自施工的;

(四)防雷装置未经当地气象主管机构验收或者未取得合格证书,擅自投入使用的;

(五)应当安装防雷装置而拒不安装的;

(六)使用不符合使用要求的防雷装置或者产品的;

(七)已有防雷装置,拒绝进行检测或者经检测不合格又拒不整改的。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导致雷击造成火灾、爆炸、人员伤亡以及国家财产重大损失的,由主管部门给予直接责任人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六条 防雷工作人员由于玩忽职守,导致重大雷电灾害事故的,由所在单位依法给予行政处分;致使国家利益和人民生命财产遭到重大损失,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 附 则

第三十七条 省级气象学会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防雷专业技术人员的资格认定工作。防雷专业技术人员必须通过省级气象学会组织的考试,并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

省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对本级气象学会开展防雷专业技术人员的资格认定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

第三十八条 本办法自2005年2月1日起施行。2000年6月26日中国气象局发布的《防雷减灾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主题词:防雷 减灾 办法 令

─────────────────────────────

分送: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法制工作委员会。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

国务院各部门。

总参气象水文局。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计划单列市人民

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计划单列市气象局,

各直属单位,各内设机构。

─────────────────────────────

中国气象局办公室 2004年12月27日印发

中国气象局:预计12月份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比较弱,该如何做好预防?

针对中国气象局党组巡视发现的一省气象局办公用房面积超标、研究决定干部任免事项不规范、超职数配备干部问题和另外一省气象局党组管理干部违纪问题多发、办公用房面积超标、研究决定干部任免事项不规范、破格提拔干部未按规定报告问题,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农业农村部纪检监察组对这两个省局党组进行问责,对11名局级干部给予纪律处分。?

综合派驻以来,驻农业农村部纪检监察组协助中国气象局党组开展巡视工作,切实发挥巡视“探照灯”“显微镜”作用,通过近距离全面“政治体检”,强化问题整改和成果运用,为深化全面从严治党提供坚强保障。?

坚持深度参与。在10轮巡视中,驻部纪检监察组领导通过参加中国气象局党组巡视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巡视动员部署会、巡视情况通报会等形式,指出问题,提出要求,对巡视进行全程督导,推动和指导中国气象局党组规范巡视工作程序和要求。中国气象局党组根据驻部纪检监察组建议,聚焦政治巡视,突出问题导向,抓好巡视发现问题的处理和整改,注重建章立制。在驻部纪检监察组参与下,中国气象局党组研究制定了《落实〈中国***巡视工作条例〉实施办法》《关于加强和规范巡察工作的指导意见》《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规则》等制度。?

督促全面通报。每一轮巡视下来,驻部纪检监察组都督促中国气象局党组开展巡视情况通报会,通报见人见事见问题,点名道姓,点具体问题,让领导干部红脸出汗、如坐针毡,发挥了强烈的警示和震慑作用。比如,2017年11月,中国气象局党组召开了2017年第三轮巡视情况通报视频会议,从中国气象局一直开到县气象局,全国气象部门三分之一的干部参会。一县级气象部门干部说:“中国气象局党组和驻部纪检监察组动真格,对巡视出的问题不遮掩,不护短,措辞严厉,做到真点名、真亮丑、真批评。通报的问题针对性和指导性都非常强,为指导基层台站整改指明了方向。”?

及时坚决查处。查处是最直接、最有威慑力的惩戒。对巡视发现的问题,驻部纪检监察组要求及时分类进行处置,该整改的整改,该查处的查处。涉及局级干部问题线索,均移交驻部纪检监察组直接核查;涉及处级及以下干部问题线索,驻部纪检监察组指导有关气象部门纪检机构查处。截至目前,驻部纪检监察组共收到中国气象局党组巡视组移交反映局级干部问题线索35件次,已办结23件、正在办理12件。 办结的问题线索中,对2名局级干部立案审查、给予党纪处分,对8名局级干部诫勉谈话,责令2名局级干部作出深刻检查,对3名局级干部批评教育或责令整改。比如,一省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并被免去职务,改任非领导职务。时任该省气象局党组成员、纪检组长,受到党内警告处分。?

从严追究责任。对移交的问题线索,驻部纪检监察组坚持“一案双查”,对查处中发现的涉及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落实不力的,进行严肃问责。对某直辖市气象局下属区县气象局,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期间仍购买白酒用于接待造成不良影响,驻部纪检监察组研究决定,对时任该市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党组成员、分管副局长和党组纪检组组长进行问责,均给予诫勉谈话。?

飓风和台风的区别是什么?

中国气象局:预计12月份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比较弱,我们需注意大风降温影响和交通安全,并根据天气变化适时添衣保暖,预防流感和心脑血管等疾病。

进入12月,随着冷空气活动更加频繁,使我国大部地区气温跌宕起伏。如果没记错的话,这是第五次冷空气活动,但这次的冷空气的实力一般,降温后的升温也不弱,平均下来气温还是偏高。一起来看看我们该如何做好预防。

一、预防流感

秋冬季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而目前正处于流感的高发期,如果出现高热等症状,应该戴上口罩,及时去医院判断病情。

如何预防: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接种流感疫苗,而且费用也不贵大概100来块。此外无论是在,室内还是室外,都要勤通风,勤洗手。

二、适量进补

这个?补?并非指各种补益食品或药品,而指的是多食热量高、富含维生素、蛋白质且易于消化的食物。比如日常中我们熟悉的各类粥品就具有代表性,通过搭配各种蔬菜、肉类等粥谱,使营养物质最大限度转化为能量,祛寒降温让人体阳气上升,从而提高免疫力。

但粥在食后容易使血糖快速升高,因此糖尿病患者需控制食量。

三、出行起居

冷空气到来,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都要多加注意,要增加抗寒防病能力,应根据气温变化随时增添衣物、重视日常保健、适量运动锻炼、勤洗晒、适量泡脚、做穴位按摩等。

结语

总之,冷空气的到来,我们肯定要打起十二分的预防精神,预防流感、适量进补、出行起居各方面都得注意。最后提醒大家,冷空气来袭,无论是出门在外还是留守家中,都要注意安全。

矫梅燕副局长在年全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

1、定义不同

在北太平洋西部、国际日期变更线以西发生的热带气旋称为台风;而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东部的热带气旋则称为飓风。

2、发生地点不同

热带气旋在美国一带称飓风;在菲律宾、中国、日本一带叫台风。

3、来源不同

飓风一词源自加勒比海言语的恶魔Hurican,亦有说是玛雅人神话中创世众神的其中一位,就是雷暴与旋风之神Hurakan。而台风一词则源自希腊神话中大地之母盖亚之子Typhon,它是一头长有一百个龙头的魔物,传说其孩子就是可怕的大风。

至于中文“台风”一词,有人说源于日语,亦有人说来自中国广东话“大风”的发音,传至国外后再次传回国内译为台风。以前,中国东南沿海经常有风暴,当地渔民统称其为“大风”,后来变成台风。

二、台风的形成:

在夏季的海洋上,阳光强烈的照射会使得海水升温,造成海水的剧烈蒸发。水面附近的水蒸气温度较高,受热膨胀之后就会上升,形成上升气流。

在水汽上升的过程中,环境温度逐渐下降,水蒸气就会液化,形成云和雨。同时,高空处温度较低的空气会下降,形成对流。但是如果仅仅是这样,不过就是夏天常见的对流雨,还没有形成台风。

如果阳光的照射十分强烈,在海平面附近的空气急剧上升,就会形成一个低气压区,周围的空气气压较高,形成气压梯度力,就会把空气推向低气压区,会形成风。

当这个风的速度达到10.8m/s,就称为热带低气压,达到17.2m/s,就成为热带风暴,达到24.5m/s就称为强热带风暴,达到32.7m/s就称为台风。

三、飓风的形成

夏季温度上升后,温暖的海洋使得潮湿空气不断上升,使海洋上方的潮湿空气升温。在海洋表面,更多空气涌入取代潮湿的空气,这些空气也慢慢升温然后上升,一个强大的循环在不断运转着,越来越多的空气被吸入低压中心。

然而要变成飓风,需要旋转,而这就需要一个更为关键的因素,地球旋转。

尽管我们感觉不到地球在转动,但它对转动中的世界产生全球性的影响。当你旋转时,奇怪的事情就会发生。我们习惯于物体在空中转动,围绕一条直线而转动,但开始旋转时情况就非常不同了。

由于地球和球都是以逆时针旋转,都是从右到左旋转,从抛球者角度来看,运行路线是向右弯曲。旋转产生的物体曲线称为“科里奥利效应”,正是由于这种效应导致飓风旋转。

飓风中央气压非常低,而周边环绕的气压较高,通常大气会直接流向低压区,从四周环绕的高压区中,科里奥利效应导致大气向右偏离,因此四面八方的大气向右偏离,围绕低压区螺旋旋转,而不是直接下上流动,这是就会发生强烈的旋转,强大的螺旋式上升气流。

扩展资料

台风来临时的注意事项:

1、居住在危旧房、简易房、铁皮房、工棚和沿海低洼地区的人员应撤离到安全区域,不要进入沿海的地下车库。不要到地下室找东西,不要在广告牌下躲风雨。

2、当处于低洼处的住宅遭洪水淹没或围困时,来不及撤离的居民应尽快向屋顶转移,并发出呼救信号;或利用竹木等漂浮物转移至附近高大建筑物等较安全地带。

3、转移避险时,必须在转移责任人组织指挥下,沿预先制定好的撤退路线迅速有序转移。转移负责人应按先人员、后财产,先老幼病残、后一般人员的原则组织转移。

4、如遭遇洪水围困,有通信条件的,可利用通信工具向当地政府和防汛部门报告,寻求救援。无通信条件时,可制造烟火、挥动颜色鲜艳的衣物或集体同声呼救,向外界发出紧急求助信号;或采取自救措施,寻找体积较大的漂浮物等。

百度百科-台风

百度百科-飓风

人民网-防台风注意事项

国家气象局气象科学奖评审暂行办法

(2013年4月18日,根据录音整理)

尊敬的汪民副部长,各位领导,同志们:

在全国即将进入汛期之际,国土资源部组织召开全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视频会,部署今年汛期地质灾害防御工作,非常重要。下面我代表中国气象局就做好今年汛期地质灾害防御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地质灾害防御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

从过往经验看,我们不可掉以轻心。受我国特殊的自然地理、地貌地质和气候变化影响,由气象条件诱发的地质灾害呈现多发、频发、重发趋势,地质灾害不可预见性越来越强,影响越来越复杂,应对难度越来越大,地质灾害已呈现出常态化发展趋势。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是国土和气象两部门共同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不可掉以轻心。

从气候预测看,我们不能麻痹大意。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今年汛期我国气候为中等偏差年景,汛期降水呈显著的阶段性特征,盛夏(7月至8月)辽河流域、海河流域、黄河中游将可能出现汛情,汛前期青海、四川西北部、陕西北部、山西等地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发生山洪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大。今年地质灾害防御形势严峻,容不得有丝毫麻痹大意。

从服务能力看,我们不能有丝毫松懈。当前,气象业务服务能力与地质灾害防治的需求还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对突发性高影响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和暴雨诱发山洪地质灾害风险预警服务水平亟待提高,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与地质灾害防治群测群防的要求还有差距。面对地质灾害防治服务能力的差距,容不得我们有丝毫的松懈。

从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建设看,我们需要常抓不懈。十八大提出的“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既是对气象和地质灾害防御科学发展的支持,也对气象和地质灾害防御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党中央、国务院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我们要深刻认识做好气象和地质灾害防御的长期性、艰巨性和紧迫性,以更大的决心、更高的标准和更强有力的措施推进灾害防治工作。

二、认真总结两部门合作经验,持续推动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工作

2003年以来,以国土资源部和中国气象局签署的《关于联合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的协议》为开端,两部门深化合作,有力促进了地质灾害预报预警业务的发展。今后,我们要以打基础、强基层、健机制为重点,持续推动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工作科学发展。

第一,要打基础,共同推进地质灾害气象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建设。一是共同推进易灾地区和主要灾害隐患点自动气象站、暴雨监测站和雷达等组成的气象综合观测网络建设,实现对关键地区雨情、水情的实时监测,确保及时发现险情。二是针对地质灾害短历时、局地性和突发性强等特点,深化地质灾害精细化气象预报特别是短时临近预报业务,提高定量降水预报水平,确保准确做出预报。三是联合制定地质灾害易发区致灾临界雨量指标体系,深化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服务业务,确保防御端口前移。

第二,要强基层,共同推进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和地质灾害群策群防体系对接融合。一是结合国土资源部关于地质灾害防御“十有县”和“五到位”建设要求,以及中国气象局关于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十二到”的具体要求,深入推进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实现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和地质灾害防治群测群防体系对接。二是重点推进基层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员与农村气象信息员的共建共用,国土资源部门与气象部门灾害预警发布手段的共建共享,基层地质和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有效衔接,实现灾害早发现、早通气、早部署、早防御。

第三,要健机制,共同推进地质灾害气象监测预报预警工作的长效发展。一是要健全“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机制,建立有利于气象和地质灾害防御工作发展的保障机制,形成政策支撑有力、运行保障可靠、经费投入稳定、地方支持力大的发展格局。二是建立健全国土、气象全方位合作机制。加强地质灾害隐患点、气象资料等信息共享,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加强应急联动,建立重大灾害的联合会商和应急响应机制。加强科研合作和标准制定,推进地质灾害气象监测预报业务的规范化发展。

三、全力以赴做好今年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

各级气象部门要根据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总体部署,按照此次会议的有关精神,全力以赴做好今年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

第一,要进一步强化责任落实。做好地质灾害气象保障服务,责任落实是前提。各省(区、市)气象局要严格遵守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气象服务规章制度,将责任落实到人,任务分解到岗,保证各个环节有效衔接。各级气象部门主要负责人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气象服务上,要在预报服务第一线靠前指挥。

第二,要进一步强化监测预报。做好地质灾害气象保障服务,监测预报是基础。各级气象部门要狠抓地质灾害多发区、易发区的灾害性天气监测和预报两个环节,努力做到监测到位、预报准确。要密切监视重点地区灾害性天气变化,掌握雨情、水情和隐患点实况信息。要充分发挥雷达、卫星、自动气象站、实景观测等在地质灾害气象监测预警中的作用,强化面向地质灾害的短时临近天气预报业务。

第三,要进一步强化预警服务。做好地质灾害气象保障服务,灾害预警和有效发布是关键环节。要联合国土资源部门将地质灾害条件等级预报升级为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共同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等级预警。要通过广播、电视、电话、互联网、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农村大喇叭等多种手段和气象信息员队伍及时发布灾害预警信息,健全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流程和机制,提高预警信息的发布时效和覆盖面。

第四,要进一步强化联动联防。要加强与各级国土资源部门的联动联防,建立两部门应对恶劣天气特别是突发强降雨天气的应急联动工作机制,切实发挥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信息的消息树作用。要加强部门内灾害性天气联防协作,建立区域性快速反应机制,完善天气上下游影响站台之间灾害性天气监测实况、灾情、预报、警报信息通报机制。

同志们,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党中央、国务院关心,各级党委政府关心,人民群众关心。衷心希望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和气象部门本着开放融入式发展理念,携手把地质灾害防御水平提高到新的高度。最后,借此机会,我代表中国气象局向国土资源部和各省(区、市)国土资源部门长期以来对气象工作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谢谢大家!

中国民用航空气象工作规则

第一条:为了鼓励气象部门科技工作者从事气象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速气象科学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科学奖励条例》的基本精神,特制定本办法。第二条:凡气象部门业务、科研、教学单位或个人,通过观测、实验、分析、研究,阐明了大气现象、特征及气象科学理论、规律,并对气象科学发展具有重大学术意义或对气象业务、服务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科学研究成果,可授予气象科学奖。第三条:气象科学成果包括:

1.为阐明天气动力、气候、农业气象、大气物理及人工影响天气、大气化学及大气污染、大气探测、卫星气象、雷达气象等气象科学现象、特征或规律而取得的新观点、新发现、新理论,并经过检验或国内外公认的具有学术意义的科学理论研究成果。

2.对气象业务、服务工作以及气象科学技术发展具有指导意义的、并在实际应用中收到突出效果的理论性成果。第四条:气象科学奖分为三等,即:

奖励等级             荣誉奖         奖金

一等               奖励证书        4000元

二等               奖励证书        2500元

三等               奖励证书        1500元

对于具有特别重大学术意义的成果,可授予特等奖,奖金高于一等奖。

气象科学奖奖金在气象科研事业费中支付。第五条:气象科学奖评审标准:

一等奖:提出新的气象理论或有新的创见(发现),学术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对气象科学或某一学科的发展有普遍意义,并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或社会(业务)、经济效益。

二等奖:对气象理论有新的突破,学术上接近国际水平,对气象科学技术发展有显著作用,并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或社会(业务)、经济效益。

三等奖:对气象理论有新的发展和补充,学术上在国内领先,对气象科学技术发展有促进作用,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或社会(业务)经济效益。第六条:气象科学成果采取延时评审鉴定的方法,一般在全国性学术刊物上发表或在全国性学术会议上宣读一年以后(或经气象业务实践验证后)才能进行评审鉴定,由成果完成者所在单位初审合格后向省气象局(或相当一级职能机构)提出评审鉴定申请,评审鉴定工作可由:

1.省气象局(或相当一级职能机构)科学技术委员会(或评审委员会);

2.中国气象学会专业委员会;

3.同行专家(相当于副研究员以上水平)五人以上。

通过评审鉴定的气象科学理论研究成果,须填写“气象科学技术研究成果鉴定证书”。第七条:气象科学奖只设部门级一级,每隔三年(1987年、1990年...)评定一次,由国家气象局科学技术委员会负责评审工作,办公室设在国家气象局科技教育司,负责办理日常工作。

国家气象局科学技术委员会视成果的学术水平和社会(业务)、经济效益负责推荐申报国家级成果的评审鉴定及国家自然科学奖。第八条:气象科学奖申请办法:

1.凡申请国家气象局气象科学奖的气象科学理论研究成果,必须有推荐单位(者)和省气象局级的申报单位,一般推荐单位(者)为评审鉴定单位(者)。

2.符合请奖条件的气象科学理论研究成果,按其任务来源的隶属关系(自选项目按其行政隶属关系),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含国家气象局直属单位)负责申报。

3.请奖项目必须按规定认真填写《国家气象局气象科学奖申报书》及以下文件:

(1)“气象科学技术研究成果鉴定证书”或同等效力的推荐文件;

(2)有关部门出具的效益证明;

(3)论文;

(4)“科学技术成果报告表”;

(5)研究试验报告等科技文件。

报送份数:“申报书”和附件(1)(2)(3)装订成册一式三十份,附件(4)(5)一式三份。

3.请奖单位须按规定每项交纳评审费四十元,个人(指非职务研制者)请奖每项交四元。第九条:经国家气象局科学技术委员会评审,达到奖励条件的获奖项目,在国家气象局公布、授奖之前通报气象部门。自通报之日起,两个月内,对获奖项目的完成单位和完成人员及排列顺序的争议,向申报单位提出书面申述,并由其处理,将处理结果报国家气象局科学技术委员会办公室备案;对获奖项目是否达到奖励条件和奖励等级或是否有弊端,向国家气象局科学技术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述,并由其裁决。自通报之日起,三个月内对争议问题未处理完毕者,暂不授奖,半年内仍未解决问题者,取消本次授奖资格,待争议问题解决后重新申报奖励。

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中国民用航空气象工作规则》是组织与实施民用航空气象工作的依据。民航各级领导、全体气象人员和使用部门均须遵照执行。凡民航气象的各种规范、细则、手册等均应符合本规则。第二条 民用航空气象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搜集、整理、分析气象情报、资料,及时准确地提供飞行所需的气象情报,为保证飞行安全、正常和效率服务。第三条 民用航空气象服务工作,必须贯彻“保证安全第一,改善服务工作,争取飞行正常”的方针。在组织与实施气象服务中,应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做到精心组织、精心观测、精心预报。第四条 民用航空气象业务工作,接受国家气象局的行业管理,应当立足现有条件,加强业务建设。有计划地补充、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加强与国内气象部门的联系,大力开展技术革新和科研活动,不断提高气象人员的技术素质;积极引进并开发应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和装备,逐步实现民用航空气象预报方法客观化、气象观测自动化和气象情报传递现代化;根据国际、国内飞行需要,合理设置民航各级气象台、站,全面规划,明确分工,形成一个大、中、小相结合的气象服务体系。第五条 积极参加国际民用航空组织和世界气象组织以及国家之间的航空气象技术业务活动,加强国际间的航空气象信息交流,掌握国际航空气象发展动向,吸收采用国外航空气象服务的先进经验。技术研究成果和技术标准。第六条 民航各级气象部门,应当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建立技术考核制度、执照管理制度和质量检查制度。领导干部要经常深入基层进行检查指导,以身作则,并教育所属人员树立优良的职业道德,严谨的工作作风。执行规章制度,遵守劳动纪律,热爱本职工作,爱护仪器设备,刻苦钻研业务技术,不断提高航空气象服务质量,全心全意地为保障飞行安全服务。第二章 组织领导第七条 民航气象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一、中国民用航空局(以下简称民航局)负责统筹管理全国的民用航空气象工作。规划全局的气象业务建设;颁发统一的规章制度;制定年度的工作计划;组织收集、研究、编译出版国内外有关航空气象技术文献、资料;组织业务技术经验交流;审报全局的气象仪器设备的更新和器材购置计划;组织大型、精密气象仪器和专用电子电器的设备安装、调试和验收;参与检查处理与气象有关的重大飞行事故;参加国际航空气象技术业务活动,承办有关国际航空气象业务和签订国际通航气象技术服务协议;督促检查气象服务和气象建设工作。

二、中国民用航空地区管理局(以下简称地区管理局)、飞行学院(以下简称院),负责管理所辖地区内的气象工作。制定本地区气象业务建设规划;组织本地区气象服务;拟定本地区气象工作年度计划和业务学习计划;组织检查所辖气象中心、台、站的工作质量和技术业务考核;参与调查和处理本地区范围内与气象有关的飞行事故;组织收集、整理、审核、上报本地区各气象台、站月总簿、年总簿;组织技术业务经验交流;制定本地区有关气象工作的补充规定;审报本地区气象器材、物资、仪器配备计划;组织气象仪器设备的安装验收、检查修理以及气象计量器具的检定工作;参与本地区内国际通航技术服务协议中有关气象条款的签订。

三、民航气象中心、台、站,负责组织与实施分管范围内的气象服务;进行气象仪器设备的计划申报和储存保管、检查维修;贯彻落实上级的工作、学习布置和颁发的规章制度;按时填报气象台、站历史沿革档案,月、年报表和每月工作情况;上报气象台、站观测月总簿、年总簿;编写本机场气候志,总结技术业务经验,提高服务质量。第八条 民航气象台、站的设置:

民航局设民航气象中心;

地区管理局或由民航局指定的地点设民航中心气象台;

机场设机场气象台或气象观测站;

导航点根据需要设气象观测站。第九条 民航气象中心负责:全国重要航空天气预报图,每日定时编制4次;特定等压面的高空风、高空气温预报图或特定等压面的网格点高空风、气温预报,每日定时编制2次;掌握国内、国际航线上重要飞行的气象情况;收集、转发、交换与国外飞行有关的气象情报;答复天气咨询。提供所绘制的预报图用传真手段进行播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