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城市预报 城市预报

尉氏天气_尉氏天气预报90天查询

tamoadmin 2024-08-08 人已围观

简介1.两汉辨亡论(权德舆)(原文+作者简介+注释+译文)幽冥王妃 txt全集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内容预览:楔子雨密密麻麻地下,伴着狂风,伴着闪电雷鸣。如利刃一般尖利的白光,一次次划破天际,仿佛刮出了无数道伤痕累累的口子。树影随风摇曳,像一波波绿色的浪,涌动于奢华的大宅前。诡异的天气,伸出长长的触手,四处延伸,将世间万物通通铺上一层昏暗的颜色。奢华无匹的大宅,华灯照人,潮湿的冷风,吹拂而过的却

1.两汉辨亡论(权德舆)(原文+作者简介+注释+译文)

尉氏天气_尉氏天气预报90天查询

幽冥王妃 txt全集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

内容预览:

楔子

雨密密麻麻地下,伴着狂风,伴着闪电雷鸣。

如利刃一般尖利的白光,一次次划破天际,仿佛刮出了无数道伤痕累累的口子。

树影随风摇曳,像一波波绿色的浪,涌动于奢华的大宅前。诡异的天气,伸出长长的触手,四处延伸,将世间万物通通铺上一层昏暗的颜色。

奢华无匹的大宅,华灯照人,潮湿的冷风,吹拂而过的却是丝丝悲凉的气息。

屋里围着好大一群人,时不时窃窃私语,时不时交头接耳,无一例外,他们都对墙角里蹲着的小女孩露出了鄙夷和厌恶的表情。

这些人都是尉氏家族响当当的大人物,以他们在商政军各界的身份地位,如果不是一年一次的家族会议,根本就很少有这样齐聚一堂的机会。

“没错!就是她害死她妈妈的,是她害得她忧郁而死的!”

“就是她,常常把别人家的小孩吓得号啕大哭,然后不省人事!”

“就是她,三更半夜爬起来,把花园里的老鼠活生生吃掉!”

“这家伙根本就是怪物来的,简直败坏我们家族的门风,应该将她逐出我们尉氏家族!”……

免费的,直接下载就行

两汉辨亡论(权德舆)(原文+作者简介+注释+译文)

一、汴梁是开封在元明时代的称呼。

开封建城距今已近3000年。现在的开封城垣,是清代的开封府城,也是解放前的河南省城。这是河南现存规模最大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筑,也是全国著名的中州古城,是我国仅次于南京城墙的第二大古城垣建筑。相传在2000多年前,周文王之子毕公高,曾经在此筑城。而“开封”之名始于春秋,是郑庄公取“开拓封疆”之意而得名的。战国时,魏惠王将国都迁到这里,定名“大梁”。五代梁太祖建都开封,改名“东都”。后汉、后周、北宋均沿称“东京开封府”。金灭北宋后,改东京为“汴京”。元明时代,开封又曾称为“汴梁”和“北京”。因此,开封素有七朝古都之美誉。

开封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偏东,是黄河冲积扇平原的尖端。东临商丘地区,西连省会郑州市,南接许昌市、周口地区,北靠黄河,与中原油田隔河相望。总面积644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362平方公里。

远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开封一带就有人类活动。夏朝(公元前21世纪至前16世纪),夏第七世帝杼迁都于老丘(今开封市东约22公里),至12世胤,历经六世约157年。春秋时期,公元前743年至前701年,郑庄公在开封城南朱仙镇古城村筑“启封”城。战国时期,公元前364年,魏惠王从山西安邑迁都今开封市所在地,时称大梁。公元前225年,秦灭魏,置砀郡,立浚仪(大梁)、启封两县。两汉景帝元年(前156年),因避汉景帝刘启之讳,改启封县为开封县。东魏在开封设置梁州。北周灭北齐后改梁州为汴州。公元712年,开封县治移置汴州城内与浚仪县同廓。公元907年,后梁建都开封,升汴州为开封府,号称东都。后晋、后汉、后周相继建都开封。公元938年称开封为东京。公元960年,后周禁军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定都开封,建立北宋。北宋开封人口达150万,不仅是国内经济、政治、文化中心,而且是“万国咸通”的国际大都市。公元1126年金攻陷开封,改开封为汴京。公元1214年金朝迁都开封。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设河南江北行中书省于开封。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元璋封第五子朱棣为周王驻藩开封。明代,开封经济繁荣,号称“八省通衢”、“势若两京”。公元1642年,李自成攻打开封,明军扒开黄河,开封城遭破坏,城中37万人,仅剩3万余人。清代设开封府,清末开封辟为商埠,民族资本工业兴起,先后创办了机械、兵器、面粉、火柴、烟草等工厂。民国期间,开封为河南省会。

1948年10月24日开封解放,同年11月6日成立开封特别市人民民主市,12月23日改称开封市人民民主市。建国初期,开封为河南省会;1954年10月省会迁郑州,开封为省辖市。1982年开封被院首批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开封历史悠久,名人众多,如蔡邕、蔡文姬、蔡漠、阮籍、崔颢、钟嗣成、王延相等。这里地势低洼,湖泊众多,号称"北方水城",名胜古迹众多,以铁塔、龙亭、相国寺、繁塔、延庆观、禹王台、包公祠、朱仙镇岳飞庙等为最著名。

开封地处豫东平原、黄河下游大冲积扇南翼,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年平均气温14.24°C-14.50°C之间,无霜期213-215天,年均降雨量670毫米,林木覆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游玩开封的最佳时节莫过于9、10月间,天气温和,降水量适中,还能观赏盛开的菊花。

开封,古称大梁,又名汴梁,位于河南省中部偏东,北濒黄河,陇海铁路横贯市区南部,交通便利。春秋时期,郑庄公"开拓封城",称之为开封。后来战国时期魏国、五代十国时期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和北宋以及晋朝后期都在此建都,史称"十朝都会"。

魏惠王迁都大梁魏武侯五年(前391),魏败楚于大梁、榆关一带,占领大梁,国势日盛。魏惠王为了争霸中原,于魏惠王六年(前364),把都城从安邑迁至大梁(今开封市)。这是开封建都之始。?

逢泽会盟魏迁都大梁之后,励精图治,国富兵强。魏惠王二十六年(前344),卫鞅游梁,劝说魏王,让其号令宋、卫、鲁等小国,北联燕国,争取秦国,先行王服,再图齐、楚。魏惠王纳,广建王宫,置天子车服,自称为王。是年,魏惠王以朝见周天子为名,邀秦、韩、宋、卫、邹、鲁等国在逢泽(今开封市东南)参加会盟。会盟之后,同去朝见周天子。此次会盟为战国七国国君称王之始。由于会盟乃惠王使用压力所致,因而遭到韩国的极力抵制。?

魏惠王开凿鸿沟约于魏惠王十年(前360)开通鸿沟。故道自今荥阳北引黄河水,东经中牟北、开封北,折而向南经通许东、太康西至淮阳东南入颍水。联接济、濮、汴、睢、颍、涡、汝、泗、荷等主要河道,促进了黄淮平原的水运交通和农田灌溉及流域经济与文化的交流。?

孟子游梁公元前342年,魏败于"马陵之战",国势日衰。为强兵富国,魏国遂以重金招纳天下贤士。惠王后元十六年(前319),孟子来到魏都大梁(今开封市),受到惠王热情接待。孟子劝惠王改弦更张,实行"仁政"。魏惠王没有纳。次年,惠王去世,襄王即位。孟子谋求国家统一的主张,襄王同样不同意。孟子对襄王十分不满,不久离开魏国到齐国去了。?

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元前259年,秦将白起败赵国于长平,坑杀降卒40万,乘胜包围邯郸,妄图灭赵,进而完成其统一霸业。赵国多次向魏国求救,魏王慑于秦国的压力,派大将晋鄙率10万大军驻扎于赵魏边境邺城(今临漳西南),坐观成败。魏公子信陵君多次申明大义,劝说魏王进兵救赵,魏王却无动于衷。信陵君从门下谋士侯赢计**兵符,勇士朱亥击杀晋鄙夺取兵权,一举破秦,邯郸围解,信陵君由此名扬天下。?

王贲引河沟水灌大梁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秦派大将王贲攻魏,引河沟水灌大梁,大梁城坏,魏王降,魏亡(这是开封第一次毁灭性水灾)。秦在大梁置浚仪县。?

隶属梁国汉高祖五年(前202),封彭越为梁王。十一年(前196),彭越谋反被杀,刘邦封子刘恢为梁王,浚仪属梁国。?

祖逖北伐中原东晋名将祖逖,中流击楫,誓复中原,于晋元帝大兴二年(319)出兵北伐,进驻雍丘,占领浚仪。祖逖死后,元帝永昌元年(322)才重占浚仪。?

浚仪成州治东魏孝静帝天平元年(534),设立梁州,浚仪首次成为州治。北周武帝建德五年(576),占领梁州,因城临汴水,改称汴州。?

隋炀帝修通济渠大业元年(605),隋炀帝为沟通南北交通,征发民夫100余万,修通济渠,亦称汴渠。自东都(洛阳)西苑引谷水通黄河,又自荥阳牛口峪引黄河入汴水、淮河,连接邗沟,通达长江。从此,汴州(开封)又进一步兴旺发达起来。?

三贤游吹台唐天宝三年(744)年,李白出京东游,在洛阳遇到杜甫,一同去汴州(开封)。途遇高适,三人相携游汴,乘兴登临吹台,饮酒赋诗,怀古论今。由此留下了李白的《梁园吟》、杜甫的《遣怀》、高适的《古大梁行》三篇不朽之作。?

唐李勉扩建汴州城唐永平军节度使李勉,于德宗建中二年(781)扩建汴州城。扩建后,城周长20里155步,城门10座。德宗兴元元年(784),宣武军节度使刘玄佐(即刘洽)始将治所迁汴州。?

颜真卿殉难汴州唐德宗建中四年(783),李希烈叛唐,攻陷汴州。德宗派大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赴汴劝谕,被李希烈缢死于汴州。?

朱温代唐建梁都汴州后梁开平元年(907),朱温取代唐朝,建梁朝(史称后梁),定都汴州,称东都。升汴州为开封府。?

石敬瑭建晋都汴州后唐灭后梁,李存勖迁都洛阳,降开封府为宣武军驻地,仍称汴州。后晋天福元年(936),契丹灭后唐,立石敬瑭为晋帝(史称后晋),都汴,号东京。又升汴州为东京开封府。?

刘知远建汉都汴契丹耶律德光攻陷东京,后晋亡。刘知远改国号为汉(史称后汉),都汴,仍称东京。是时为天福十二年(947),刘知远尚未改年号。?

郭威建周都东京广顺元年(951),郭威取代后汉,改国号为周(史称后周),仍都东京。?

柴荣修建东京外城后周显德二年(955),周世宗柴荣修建东京外城,周长48里213步。?

陈桥兵变后周显德七年(960)春,周恭帝派赵匡胤率军北上抗辽。至开封北40里之陈桥驿,赵匡胤发动兵变,黄袍加身,被拥立为皇帝。接着,回军开封。翰林学士陶谷拿出一篇事先准备好的禅代诏书,宣布周恭帝退位,赵匡胤为皇帝,从而建立了宋王朝(史称北宋)。?

宋廷殿试为了纠正礼部省试中存在的取舍非当现象,宋太祖于开宝六年(3),在讲武殿亲试已中及未中进士195人,录取127名,开创了殿试取士的先河。北宋初期,殿试考诗赋二题。神宗熙宁三年(1070),王安石改革科举,废诗赋、明经诸科,殿试改试策一道,遂成永制。从此,中国的科举考试定型为乡、省、殿制。?

设置御书院宋太宗时,在东京皇城中设立御书院,院中荟萃了当时著名的书法家,并收集了全国各地的书法珍品。淳化三年(992),翰林侍书王著将历代法书临摹刻印,是谓《淳化秘阁法帖》,共分10卷,帖中一半是王羲之、王献之的作品。这本阁帖成为中国法帖的鼻祖,印成之后,太宗分赐给二府大臣,以便学习。徽宗大观年间(1107~1110),又刻成了大观帖。从此法帖大盛,临摹成风。对北宋书法艺术的普及和提高,作用巨大。?

铸造针灸铜人北宋天圣五年(1027),仁宗命太医局医官王惟一设计、铸造两具男性铜人,置医官院、相国寺。铜人腹内铸有心肝脾胃等内脏,体表遍铸经络穴位。铜人当时用作教学及考试的模型,比原来的人体穴位平面图准确形象,便于查找。王惟一又著《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并刻之于石,作为对铜人的文字说明。11年部分图经刻石残片在北京发现。?

包拯权知开封府包拯,安徽合肥人。一生为官清正。嘉?二年(1057)三月,权知开封府,任职虽只有一年零三个月,但执法严峻,不畏权贵,京师秩序井然,士民称颂。京师谚语:"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他的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并演为、戏曲,清官形象影响深远。?

王安石变法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王安石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后,先后推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市易、保甲、免役、保马、方田等新法,以期富国强兵,但却遭到曹太后、高太后支持下的保守派的强烈反对,难以全面推行。七年(1074)四月,罢相出知江宁府。?

创制水运仪象台哲宗年间(1086~1094),苏颂在开封创制水运仪象台。仪象台总高3丈5尺6寸(按宋尺计),分成三层,下层是水轮和铜壶滴漏的机械;中层装设浑象,每昼夜自转一周,与天体运动相符合;上层叫露台,装设浑仪,用以观测星宿的昏晓出没和天体的运转。仪象台用水作动力,将各层动力机械和传动机械结合在一个整体里,使之保持一个恒定的速度,用多种形式表达天体时空的运行。它既能表示天象,又能计时,欧洲人把这种仪器称为天文钟。?

古犹太人迁居开封宋徽宗年间(1101~1125),一支犹太人携带家眷,跋涉万里来到繁华的东京(今开封市)。他们向徽宗殷勤致意,进贡西洋布匹。徽宗热情相待,并给予优厚待遇:(1)归我中夏;(2)遵守祖风;(3)留居汴梁。自此,这一支犹太人定居中国,衍续至今。?

金人攻破东京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十一月,金军攻破东京外城。十二月,钦宗赴金营送上降表,宣布投降。金人烧杀之余,对城内金银丝帛、图书字画、文物珍宝等大肆掳掠。城内大批的百工艺人、宗室贵族被掠往北方,南迁避难者不计其数。这是开封城在历史上的一次大灾难。?

金再陷东京建炎元年(1127)三月,金立张邦昌为楚帝(仅33天)。四月,金兵掳徽、钦二帝北返。宋以宗泽为东京留守,率兵拒金。金天会八年(1130),金兵再陷东京,立南宋叛官济南知府刘豫为齐帝,都大名(今河北大名)。天会十年(1132),刘豫迁都汴(今开封市)。?

岳飞大破金兵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岳飞大破金兀术于郾城,进驻朱仙镇。?

黄河改道流经开封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黄河于阳武(今河南原阳县)决口,主流经开封城北20里,向东流去。?

金宣宗迁都南京(开封)金宣宗贞?二年(1214),为避蒙古军进攻,迁都南京(开封)。?

金末疫病流行金哀宗天兴元年(1232)三月,蒙古军攻南京(开封),不克。五月疫病流行,军民死亡数十万人。闰九月,金兵在城内搜刮粮食,城内大饥,人相食。?

龙凤建都汴梁元顺帝至正十八年(1358)五月,红巾军首领刘福通率兵攻下汴梁(今开封市)。之后,刘福通把韩林儿从安丰(今安徽寿县)接到汴梁,建国号为宋,年号"龙凤",以此为"龙凤"的首都。次年八月,汴梁被元军将领察罕帖木儿攻破,刘福通和韩林儿退往安丰。?

明重修开封城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重修开封城墙,改土城为砖城。城墙周长20里190步,高3丈5尺,宽2丈1尺;城濠深2丈,阔5丈。?

明代黄水灾害明太祖洪武二十年(1387)六月,黄河决口,水自北门入城,淹没官民房舍甚多。惠帝建文元年(1399),黄河决口,水自封丘门入城,宫廨民舍塌坏甚多,城内长期积水。成祖永乐八年(1410)秋,黄河决口,毁城200余丈,"民被患者万四千余户,没田七千五百余顷"。英宗天顺五年(1461)七月,黄河再次决口,水自北门入城,官私房舍,淹没过半,居民死亡无数。?

李自成三次攻城明末李自成曾率义军三次攻打开封。第一次在崇祯十四年(1641)二月,义军围城强攻七昼夜后,主动撤退。第二次在同年十二月至次年正月,义军用大炮火铳,对准开封城昼夜攻打20天后,再次撤退。第三次在崇祯十五年(1642)四至九月。其间,城内官军为消灭义军,在开封之北的黄河大堤扒口两处,使城外一片汪洋,城内更是水深数丈,浮尸如鱼。洪水过后,城内原有的37万多人口,除去少数外逃者,大部溺死,仅剩3万多人。?

康熙重建开封城清康熙元年(1662),在明代开封城墙的基础上重修城墙,城门五座,"营建如旧制"。城墙周长20里190步,高3丈5尺,宽2丈1尺,一如明制。?

林则徐参与堵复黄河决口修筑大堤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六月,黄河自张家湾(今开封市水稻乡)决口,冲毁护城堤,水自南门入城,城内积水深丈余,水浸8个月之久。林则徐在被贬戍新疆伊犁途中,在王鼎的竭力保荐之下,奉旨参与堵复黄河,修成9公里长的大堤,人称林公堤。林则徐于次年二月离汴。?

道光重修开封城墙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重修开封城墙,周长28里许,高3丈5尺,角楼4座。这次重修为开封继续作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重镇及未来发展打下了基础。?

太平军攻打开封清咸丰三年(1853)五月十二日,太平天国北伐军在林凤翔、李开芳率领下,进至距开封城2里之繁塔,攻城不克;十三日再次强攻不克,十七日撤离。?

铜瓦厢黄河决口清咸丰五年(1855)黄河于铜瓦厢(兰考旧集镇名)决口。从此,黄河再次改道,不入淮河、长江,而从山东利津入渤海。?

清代最后一次会试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三十年(1904),癸卯顺天乡试、甲辰会试在开封河南贡院举行。两次考试仍各为三场,但内容却有重大改变,首场试中国政治史论五篇,二场试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三场试《四书》义二篇、《五经》义一篇,并规定不得用八股格式。两次考试,应考人数大减,秩序混乱。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廷宣布停止科举考试。?

兴办学堂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开封创办了第一所新式学堂--河南大学堂。1904年又创办开封府中学堂。1905年将义塾15所,裁并改为10所官立小学堂。?

河南铜元局的创办及撤销清光绪三十年(1904),河南巡抚陈夔龙在开封创办河南铜元局。始铸"光绪元宝"当十文小铜币;宣统时改铸"大清铜币"当制钱十文。1933年因铜料断绝而撤销。?

辛亥开封起义1911年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响应,同盟会员张钟端被推为河南起义总司令,定于12月23日凌晨起事,不料事泄,于22日夜在优级师范集合时,遭巡防营包围。23日晨,张钟端、王天杰、张照发、刘凤楼、丹鹏晏、徐振泉、张得成、李干公、张香坭、李鸿绪、崔德聚11人遭捕杀,起义失败。祥符县改为开封县民国2年(1913),废开封府,改祥符县为开封县,属河南省豫东道。仍为河南省会。?

陇海铁路贯通开封东西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陇海铁路汴洛段通车;民国4年(1915)6月,开封至徐州段通车。?

创办《心声》杂志社民国7年(1918),冯友兰、嵇文甫等在开封创办《心声》杂志社,宣传新文化、新思想。?

创办《青年》半月刊民国9年(1920),省立开封二中学生曹靖华等创办《青年》半月刊,每期发行四五千份,共出版5期。?

李大钊来开封1924年底,李大钊应胡景翼之邀来开封指导工作。经他指导,河南形成国共合作局面,建立了共青团开封地委。工人和也蓬勃发展起来。1925年7月,李大钊第二次来开封,促使建立了由王若飞任书记的豫陕区党委,并发表了题为《大英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史》的讲演,引起轰动。创办《中州评论》1925年8月,萧楚女受共青团中央的委派来河南工作,并在开封创办了《中州评论》,与王若飞多次发表重要文章,指导河南革命活动。1926年元月停刊。?

开封的一二·九运动民国24年(1935)12月9日,北平(今北京)爆发了学生爱国运动。开封水利专科学校于12月13日首先通电声援。23日,开封高中、河南大学等30余所学校学生13000余人,齐集省府门前请愿。26日,万余名学生赴南关火车站卧轨请愿,历时4天。?

解放先锋队开封队部成立民国25年(1936)10月,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开封队部成立。河南大学学生邓子健(邓拓)任队长。?

开封沦陷与光复1938年6月6日,日军侵占开封,建立日伪。开封人民在日寇的铁蹄之下,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1945年8月,日军投降,结束了开封人民的苦难岁月。?

成立开封市人民1948年10月24日,中国再次攻占开封。11月6日,成立开封特别市人民民主市。1949年1月改为开封市人民市,4月改称市人民。?

省会西迁经政务院(今院)1951年批准,1954年10月,河南省省会由开封市迁往郑州,并带去三四万各行业人员。此后,开封改为省辖地级市。

原文

两汉辨亡论(权德舆)

言两汉所以亡者,皆曰莽、卓。予以为莽、卓篡逆,紊衿鳎以乱乱齐民,自贾夷灭,天下耳目,显然闻知。静徵厥初,则亡西京者张禹,亡东京者胡广。皆以道儒术,得伸其邪心,徼一时大名,致位公辅。词气所发,损益系之,而多方善柔,保位持禄。或陷时君以滋厉阶,或附凶以结祸胎。故其荡覆之机,篡夺之兆,皆指导之,驯致之。虽年祀相远,犹手授颐指之然也。其为贼害,岂直莽、卓之比乎?

禹以经术为帝师,身备汉相,特见尊信,当主臣之重,极儒者之贵。永始元延之间,天地之眚屡见,言事者皆讥切王氏颛政。时成帝亦悔惧天变,而未有以决,驾至禹第,辟左右以问之,须其一言,以为律度。为禹计者,亦须陈大易坚冰之诫,诵小雅十月之刺,乘其向纳,痛言得失。反以罕言命不语怪为词,致成帝不疑之心,授王氏浸盛之势,上下恬然,ㄙ忽亡国。傥帝虑不至是,犹当开陈切靡刂,面折廷辩,矧当就第燕闲之际,虚怀访决之时。方且视小男於床下,官子婿於近郡,款款然用家人匹夫为心,以身图安,不恤国患,致使群盗弄权,迭执魁柄,祸稔毒流,至於新都,不可遏也,斯可愤也。

逮至东都,顺桓之间,国统三绝,胡广以钜儒柄用,位极上台。初梁冀席外戚之重,贪戾当国,既鸩质帝,议立嗣君。公卿大臣,皆以清河王蒜,年长有德,属最尊亲,可以靖人。亦既定策,冀乃惮其明哲,且不利长君,私於蠡吾,独异群议,为广议者,亦当中立如石,介然不回,率赵戒之徒,同李杜所守。然后三事百工,正词於朝,虽冀之暴恣,岂能一旦尽诛汉廷群公邪?反徇一息之安,首鼠畏懦,竟使清河徒废,蠡吾为梗,邦家陵夷,汉道日蹙。结党锢之狱,成阉寺之祸,祸乱循环,以至董卓,赫赫汉室,化为当涂,盖栋桡鼎,折之所由来久矣。彼梅福以孤远上疏,张纲以卑秩埋轮,独何人哉?而不是思也!

噫嘻!就利违害,荣通丑穷,大凡有生之常性也。暨乎手持政柄,体国存亡,则谨之於初,决之於始,以导善气,以遏乱原。若祸胎既萌,则死而后已,白刃可蹈,鸿毛斯轻。奈何禹广於完安之时,则务小忠而立细行,数数然献吉筮於露蓍,沮立后於探筹。及夫安危之际,邦家之大,则甘心结舌,阴拱观变。岂止然也,方又炽焰焰以燎原,决汤汤以襄陵,投天下於烟煨,挤万民於昏垫,百代之下,无所指名,虽史赞粗言,而不究论本末。且出不越境,书弑君之恶,言伪而辩,有两观之诛。若当春秋之时,明禹、广之罪,作诫来世,可胜纪乎!向若西京抑损王氏,尊君卑臣,则庶乎无哀、平之坏。东京登庸清河,主明牙忠,则庶乎无灵、献之乱。大汉之祚,未易知也。或以国之兴亡,皆有阴骘之数,非人谋能亢,则但取瞽蒙者而相之,立土木偶而尊之,被以章组,列於廊庙,斯可矣。何尧舜之或咨或吁,殷周之或梦或卜?忧勤日昃之若是,然后为理耶?子因肄古,史且嗜《春秋》,[B14A]贬之学,心所愤激,故辨其所以然。

作者简介

权德舆(759-818),唐代文学家,大臣。字载之。天水略阳(今陕西略阳)人。后徙润州丹徒(今江苏镇江)。德宗时,召为太常博士,改左补阙,迁起居舍人、知制诰,进中书舍人。宪宗时,拜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徙刑部尚书,复以检校吏部尚书出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卒谥文,后人称为权文公。

权德舆仕宦显达,并以文章著称,为中唐台阁体的重要作家。《旧唐书权德舆传》说他“于述作特盛。六经百氏,游泳渐渍,其文雅正而弘博,王侯将相洎当时名人薨殁,以铭纪为请者什八九,时人以为宗匠焉。”浑、马燧等名将功臣的碑铭、行状都出自他的手笔。所作《两汉辨亡论》,谴责张禹、胡广贪图禄位而败坏两汉政治,史家以为“大指有补于世”(《新唐书·权德舆传》)。由于他没有经历过重大的政治升沉和生活变故,因而文章有儒雅的风度、恢宏的气派,但缺少深切的内涵、创新的格局。与他同时代的皇甫《谕业》说:“权文公之文,如朱门大第,而气势宏敞,廊庑廪厩,户牖悉周,然而不能有新规胜概,令人竦观。”南宋严羽沧浪诗话对其诗作评价颇高,称为大历以后值得“深取”之作者,并说:“权德舆之诗,却有绝似盛唐者,……或有似韦苏州、刘长卿处。”(来源:百度百科)

注释

1、莽:王莽,西 *** ,其家累世为西汉外戚,权倾朝野。汉平帝元始五年(5),王莽鸩杀平帝,扶年仅二岁的孺子婴继位。三年后,篡汉自立,建国号“新”。在位十五年,被农民起义军诛杀。卓:董卓,东 *** ,性暴戾,有谋略。灵帝崩,大将军何进等密谋尽诛宦官,引董卓入朝。董卓入朝后,鸩杀少帝,害死太后,强迫迁都长安。又焚烧宫殿官府,发掘诸帝陵寝。汉献帝初平三年(192),董卓为王允等所杀。

2、神器:指国家。贾:买,取。

3、西京:长安,代指西汉。张禹:字子文,西 *** 。治《易经》和《论语》。曾因教太子《论语》,任光禄大夫。官至丞相,封安昌侯。

4、东京:洛阳,代指东汉。胡广:字伯始,东 *** 。为人圆滑,官运亨通,三十余年间,历事六位皇帝,一直担任司空、司徒、太尉、太傅等要职。卒年八十二。

5、皆道儒术:张禹治《论语》,博众长,成一家之言,当时学者多从其说。胡广遍览儒家六经典籍,以章奏擅长。

6、徼:同“邀”,求取。

7、公辅:三公与辅相。西汉时,三公为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东汉把大司马改为太尉。

8、厉阶:祸端;祸患的来由。

9、凶渗:凶恶的人,指梁冀。

10、年祀相远:张禹在成帝时当权,距王莽篡汉还有二十多年,中间隔了两个皇帝。胡广在冲帝、质帝时附和梁冀专政,距董卓之乱还有五十多年,中间也隔了两个皇帝。

11、比:比较。

12、帝:指汉成帝。

13、永始、元延:都是汉成帝年号,即公元前16年一公元前9年。

14、眚:眼睛生翳,引申为日食等大自然的异常现象。

15、颛:同“专”。

16、驾至禹第:指大自然屡有异常现象梁冀简介,人们纷纷议论以为王氏专政所致,成帝拿不定主意,就乘车去访问已经退休的张禹,摒退左右的人,向他询问有关事情。

17、《大易》坚冰之诫:《易·坤·文言》上说:“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易》日:‘履霜坚冰至。’盖言顺也。”作者这里是说,张禹在王氏开始专权的时候,就应该告诫成帝提高警惕,防微杜渐。

18、《小雅·十月》之刺:《诗·小雅》中有《十月之交》一篇,《小序》说,这是“大夫刺幽王也”。即借日月之蚀,批评周幽王的政治措施失当。

19、罕言命、不语怪:据《论语·子罕》和《述而》,孔子很少谈天命和怪异之事。成帝访问张禹,问及天变的原因,张禹就用孔子的话来回答,劝成帝不要听信“新学小生”的言论。成帝信任张禹,就不再怀疑王氏。

20、寝:逐渐。

21、切蒯:切磋,讨论。

22、矧:况,况且。燕闲:即燕居,闲居。

23、“方且视小男”二句:张禹退休后,成帝常来探望。张禹的小儿子还没做官,有一次成帝来问候张禹时,张禹几次注目小儿子,成帝会意,当时就在张禹床前任命他的小儿子为黄门郎,给事中。又有一次,成帝来探望,张禹说起爱女远嫁张掖太守萧成为妻,道途遥远,希望把女婿调近些。成帝当时就下令调萧成为弘农太守。事见《汉书·张禹传》。

24、群盗:指王氏兄弟。王氏兄弟专权四十余年,国家大事,都由他们决定,最后发展到王莽篡夺了汉朝。

25、新都:王莽为新都侯。

26、东都:洛阳,代指东汉。

27、国统三绝:顺帝死后,冲帝和质帝分别在位一年就死了。

28、上台:指三公的地位。

29、梁冀席外戚之重:梁冀是顺帝梁皇后的哥哥,任大将军。席:倚仗。

30、既鸩质帝,议立嗣君:冲帝死后,梁冀立质帝。质帝虽然年幼,也知道梁冀骄横,有一次曾当众说他是“跋扈将军”。梁冀怀恨在心,不久就毒死质帝。质帝死后,梁冀又议立嗣君。

31、“公卿大臣”三句:当时太尉李固、司徒胡广、司空赵戒等都说过这样的话,见《后汉书·李固列传》。刘蒜与质帝同祖父,因此说他服属最为尊亲。

32、私于蠡吾,独异群议:蠡吾,即蠡吾侯,名志,娶梁冀妹。梁冀怕立刘蒜对自己不利,于是不顾众人的反对,立蠡吾侯为帝,就是汉桓帝。

33、赵戒之徒,李、杜所守:在当时的朝会上,梁冀气势汹汹,言辞激切,提出要立蠢吾侯,胡广、赵戒等人都吓得不敢反对,只有李固和杜乔坚持立刘蒜,以至于会议开不下去。会后,李固仍上书劝冀,冀更加恼怒,说服太后,罢免李固,终于立了蠡吾侯为帝。事见《后汉书·李固列传》。

34、三事:三事大夫,三公的古称。百工:百官。

35、清河徙废:质帝死后,公卿议立清河王刘蒜,梁冀坚执不允,立了桓帝。过了一年多,刘文等又谋立刘蒜,蒜因此被劾,贬爵为尉氏侯,徙桂阳,自杀。事见《后汉书·章帝八王传》。

36、党锢之狱:东汉末年,宦官势盛,政治黑暗,一些正直的士人因而起来反对宦官,事不成,被指为朋党,以诽谤朝廷的罪名,禁锢终身,不少人惨遭。

37、阉寺之祸:阉寺指宦官。梁冀的两个妹妹分别为顺、桓二帝皇后,冀因此而专权。桓帝延熹二年(159),皇后死,帝与单超等五个宦官杀掉梁冀,五人同日封侯,又封小宦官赵忠、刘普等八人为乡侯。从此以后,宦官专权,扰乱朝纲,盘剥百姓,最终激起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38、祸乱循环,以至董卓:灵帝死后,皇子即位,太后临朝。太后的哥哥何进谋诛宦官,事泄被杀。为对付宦官,朝臣征董卓入朝,从此,天下大乱,不可收拾。见《后汉书·皇后纪》。当涂:谶纬上讲魏将代汉,有“当涂”一类的话,当涂,即指魏。

39、梅福以孤远上疏:成帝时,大将军王凤专权,群臣莫敢进言。梅福虽地位低下,但多次上书,讥切王氏。

40、张纲以卑秩埋轮:梁冀当权时,派八名使者徇行风俗,张纲当时任御史,也在选中。别人都准备出发了,惟独张纲把车轮埋在洛阳都亭下,上书奏梁冀的十五条罪状,要求对他严厉惩治。此书奏上后,满朝震悚。皇帝虽然知道张纲的话有道理,但梁氏势力太大,终究不敢加以任用。

41、数数然献吉筮于露蓍:据《汉书·张禹传》,张禹看到天时异常,经常用蓍草进行占卦,得到吉卦就献给皇帝,得到凶卦就忧形于色。数数然:多次。吉筮:吉卦。露蓍:将蓍草露天置于星宿下,供第二天占卦用,这样可得“天气”。

42、沮立后于探筹:顺帝想在四个得宠的贵人中立一人为皇后,不知立谁好,就想通过抽签的方式,请神来定。胡广等人上疏进谏,认为应该选一出身良家,德行出众的人为皇后,而不必通过抽签的方式。顺帝纳了这个意见。

43、汤汤:大水急流的样子。寰陵:洪水漫上山陵。

44、煨:火炭。

45、昏垫:陷溺在水中。

46、“虽史赞粗言”二句:班固《汉书·张禹传赞》和范晔《后汉书·胡广列传论》,虽然程度不同地指出了二人的缺点,但都未能指出他们对国家造成的危害。

47、出不越境,书弑君之恶:事见《左传-宣公二年》:“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太史书日:‘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日:‘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竞,反不讨贼,非子而谁?’这就是所谓《春秋》笔法。

译文

世人谈起两汉灭亡的原因,都说王莽和董卓是罪魁祸首。我认为,王莽和董卓篡夺,大逆不道,使国势不堪收拾,百姓横遭涂炭,他们是自取灭亡,其罪行昭著,天下人都有目共睹。如果仔细探究一下两汉灭亡的起因,那么可以说,使西汉灭亡的是张禹,使东汉灭亡的是胡广。他们都凭借儒术作为资本,实现其邪肆之心,在当时获得了很大的名声,一直做到三公和丞相这样的高官。他们所说的每一个字,无不具有重要的利害关系。但他们却一味地说奉承话,做好好先生,只想保住自己的高官厚禄。张禹坑害成帝,导致了祸端的兴起;胡广依附梁冀,种下了祸乱的根源。因此,社稷覆亡、篡权夺国的征兆,都是二人的所作所为逐渐造成的。虽然他们所处的时代距天下大乱尚有好多年,但祸乱的造成,正像他们用手传授、用下巴示意指挥的一样。他们的危害,难道不比王莽和董卓更为严重吗?

张禹凭借精通经术,成为成帝的老师,当上了丞相,受到特别的尊重和信任。他承担着主管群臣的重任,达到了一个儒生所能达到的最高地位。成帝永始、元延之间,天地经常出现异常现象。议论朝政的人都讥刺指责王氏家族,认为是他们的专权所造成的。当时,成帝也害怕天象的变异,有引咎自责之心,一时拿不定主意。

他乘着车来到张禹的府第,摒退左右,向张禹请教。需要得到张禹的高论,作为判断事物的标准。替张禹着想,也理当陈述《易经》中“履霜坚冰至”这一劝诫,吟诵《诗·小雅·十月之交》,解释其中的讽刺意。趁着成帝主动征求意见之机,尽情指出政治上的得失。谁知他反而拿孔子“罕言命”、“不语怪”的话来答复,致使成帝打消了怀疑,造成王氏逐渐强盛的形势。朝廷上下安然不加提防,很快便亡国了。使成帝没有想到王氏专权的危害,尚且应该分析利害关系,加以规劝,甚至在朝廷上犯颜直谏。何况当成帝来府第探望,诚心诚意地请他拿出办法的时候,他还在注目床前的小儿子,要求把女婿调到附近的州郡,一心一意地牵挂着家人子女,贪图自己的安逸,不为国家的危难而忧虑。从而导致王氏兄弟擅权,轮流在朝中执政,祸乱酝酿成熟,毒害流布全国,最后发展到新都侯王莽篡夺了汉朝。王莽的篡权无法加以遏制,张禹的所作所为实在令人气愤啊!

到了东汉顺帝和桓帝之间,在三年中连续死了三个皇帝。胡广以大儒的身份被任用,官位一直做到三公。

梁冀仗着外戚的威权,贪婪暴戾,在朝执政。毒死质帝后,又议立嗣君。公卿大臣都认为清河王刘蒜年长有德行,关系最为尊贵亲近,可以安定人心,让他继位的决定也已经作出。梁冀却害怕刘蒜聪明贤能,而且认为年龄大的君主不利于自己专权,私下要立蠡吾侯刘志,因而独与所有的公卿大臣的意见都相反。替胡广考虑,他应该像中流砥柱,坚定不移,决不屈从。率领赵戒等人,与李固、杜乔坚持同样的主张。然后,三公百官一起在朝廷上陈述立刘蒜的正确意见。即使梁冀暴戾凶恣,难道可以一下子把朝廷中的所有官员都杀死吗?谁知胡广反而贪图一时的相安无事,迟疑不决,畏懦怕事,终于导致清河王刘蒜被贬外地,自杀身死,蠡吾侯刘志继位,成了国运的障碍;汉朝的情势日渐衰颓,气运日益迫促;兴起党锢的冤狱,造成宦官专权的灾难。祸乱一个接着一个,最后发展到蔷卓作乱。原来繁荣昌盛的汉朝,终被魏朝所取代。推究起来,东汉的灭亡,就像屋梁弯曲、鼎足折断,其起因是很久以前就隐藏的了。那梅福力量弱小,地位低下,还能屡次上疏;张纲在八个使者中官位最低,为反对梁冀,把车轮埋在洛阳都亭下,上书讨梁。他们都是些什么人啊!张禹、胡广为什么就想不到这些呢?

唉!追求利益,躲避祸害,以官运亨通为荣,以处境困窘为耻,差不多是人们通常具有的心态。但到了掌握大权,治理国家,与社稷存亡密切相关时,就应该在祸乱还没开始就谨慎行事,勇于决断,促使正气发扬光大,断绝祸乱的根源。如祸端已起,就应该不怕牺牲,敢于踩在刀刃上,把死亡看得比鸿毛还轻。无奈张禹、胡广在天下安定的时候,不过是勉力表现出小的忠心,注意完善生活上的小节梁冀简介,多次献上用蓍草占得的吉卦,阻止用抽签的方式立皇后。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对于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却情愿堵住自己的嘴,不发一言,默默地袖手旁观。哪里仅仅是这些呢?他们还火上浇油,推波助澜,把天下百姓置于水深火热之中。百代之后,竟不知谁是罪魁祸首。虽然《汉书》和《后汉书》的赞论中,大略谈到一些,但并没说清来龙去脉。以前晋灵公被杀时赵盾未及逃出国境,《左传》还记载了他弑君的罪恶;少正卯言语虚伪又善巧辩,孔子把他杀于宫门两旁的高台之下。若是在春秋的时代,要点明张禹、胡广所犯的罪,以警诫后人,真是写也写不完啦!原先西汉时如能抑制王氏的势力,树立君主的权威地位,使臣子服从君主,那么也许不会发生哀帝、平帝时的破败局面;若东汉时让清河王刘蒜做了皇帝,君主贤明,臣子忠诚,那么也许不会发生灵帝、献帝时的祸乱。大汉王朝的国统到底有多长,还不易判定呢。有人认为,国家的兴亡,都是天意暗中决定的,不是人力所能抗拒的,如果这一说法可以成立,那么,只要请来聋、瞎之人立为丞相,竖起泥人、木偶加以尊崇,给他(它)们穿上官服,佩上官印,排列在朝廷上就可以了。为什么尧、舜为了治好国家,经常发出“咨”、“吁’’的叹声?为什么殷高宗和周文王由于渴求贤才,有的日思夜梦,有的占卦蓍龟?

为什么他们忧心国事,勤勉工作,有时从早晨到太阳西斜都来不及吃饭,这样才把国家治理好了呢?我由于研习古代历史,而且喜欢《春秋》在字里行间暗寓褒贬之意的写法,心里有着激愤的情绪,因此辨明两汉灭亡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