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天气实况 天气实况

七十二气候_七十二气候内容翻译

tamoadmin 2024-08-17 人已围观

简介1.一年72候多出来几天2.怎么描述气候特征,从哪些方面描述3.72物候中每几天为一候4.七十二候的意思?5.古代对于天气和气象有哪些记载?6.请问什么是「七十二候」?南北朝时不仅了解了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还开始探索利用不同的气候条件促进农业生产。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充分探讨了气象对农业的影响,并提出了用熏烟防霜及用积雪杀虫保墒的办法;北魏《正光历》,将七十二气候列入历书;南朝梁宗懔《荆楚岁

1.一年72候多出来几天

2.怎么描述气候特征,从哪些方面描述

3.72物候中每几天为一候

4.七十二候的意思?

5.古代对于天气和气象有哪些记载?

6.请问什么是「七十二候」?

七十二气候_七十二气候内容翻译

南北朝时不仅了解了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还开始探索利用不同的气候条件促进农业生产。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充分探讨了气象对农业的影响,并提出了用熏烟防霜及用积雪杀虫保墒的办法;北魏《正光历》,将七十二气候列入历书;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提出冬季“九九”为一年里最冷的时期。

一年72候多出来几天

道教六十甲子、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概念。

六十甲子是中国古代纪年法,用天干和地支按顺序相配,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与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组合,从“甲子”起,到“癸亥”止,满六十为一周,称为一个甲子。六十甲子也指道教信奉的六十个星宿神,即六十甲子日值神。用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作为称呼这些星宿神的名字。

二十四节气是指干支历中表示季节、物候、气候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它最初是以北斗星的斗柄指向确定,斗柄绕东、南、西、北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摄提)。每一旋转周期,始于立春,终于大寒。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是依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确定,即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1等份,每1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七十二候,是中国古代用来指导农事活动的历法补充。它是根据黄河流域的地理、气候、和自然界的一些景象编写而成,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一年“二十四节气”共七十二候。各候均以一个物候现象相应,称“候应”。其中植物候应有植物的幼芽萌动、开花、结实等;动物候应有动物的始振、始鸣、交配、迁徙等;非生物候应有始冻、解冻、雷始发声等。七十二候“候应”的依次变化,反映了一年中物候和气候变化的一般情况。

怎么描述气候特征,从哪些方面描述

不多。72侯是根据黄河流域的地理、气候、和自然界的一些景象编写而成,五日为一侯,一年365天(平年)为72侯,1天不多1天不少。72侯中三侯为一节(气),与24节气对应;六气为一时,对应春夏秋冬;四时为一岁,对应一年。七十二候“候应”的依次变化,反映了一年中物候和气候变化的一般情况。

72物候中每几天为一候

主回答

气候特征的描述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描述:气温、降雨,且可适当的对地形加以描述。

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高温,炎热干燥,极少下雨。

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全年高温,一年分干、湿两季。

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

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一年分旱、雨两季。

亚热带季风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多雨。

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寒夏热,年温差较大,干旱少雨,降水稀少且集中在夏季。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冬季长而严寒,夏季短而凉爽,降水稀少且集中在夏季。

极地苔原气候:冬长而严寒,夏短而低温,降水稀少且集中在最热的月份。

极地冰原气候:全年酷寒,降水极少,大部分不足100毫米。

高原山地气候:气候垂直变化明显,气温随海拔加而减,随海拔减而加。(一般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全年低温,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 

温带,亚热带与热带的分界:一月份平均气温0℃以下为温带和寒带,0℃以上,15℃以下为亚热带,15℃以上为热带,除了温带海洋性气候在0℃以上,15℃以下。

七十二候的意思?

72物候中每五天为一候。

七十二候,是我国古代用来指导农事活动的历法补充。它是根据黄河流域的地理、气候、和自然界的一些景象编写而成,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一年“二十四节气”共七十二候。

各候均以一个物候现象相应,称“候应”。其中植物候应有植物的幼芽萌动、开花、结实等;动物候应有动物的始振、始鸣、交配、迁徙等;非生物候应有始冻、解冻、雷始发声等。七十二候“候应”的依次变化,反映了一年中物候和气候变化的一般情况。

七十二候的候应有两类:一类是生物候,其中有动物的,如鸿雁来、寒蝉鸣、蚯蚓出等。也有植物的,如桃始华、萍始生、禾乃登等。另一类是非生物候属于自然现象,如水始冰、雷乃发声、土润溽暑等,内容非常广泛。

但是其中也有错误,不合于科学事实的情况,如鹰化为鸠、雀入水为蛤等,也有与节气涵义不符的如处暑前三伏天出现凉风至、白露生、寒蝉鸣等。由于候的时间单位较小(以5天为一候),而气候的年际及地区差别很大,故难以广泛运用。

七十二候介绍:

现存于世的“七十二候”根据黄河流域的动物、植物以及其它自然现象变化的征候等编写而成,用来说明节气变化,作为黄河流域农事活动的依据。它以五天为一候,一年365天(平年)为72候,为与24节气对应,规定三候为一节(气),一年共有72候。

72候的“候”应包括非生物和生物两大类,前者如“水始涸”、“东风解冻”、“虹始见”、“地始冻”等;后者有动物和植物,如“鸿雁来”、“虎始交”、“萍始生”、“苦菜秀”、“桃始华”等。

古代对于天气和气象有哪些记载?

注音 ㄑ一 ㄕˊ ㄦˋ ㄏㄡˋ

拼音 qī shí èr hòu

基本释义

⒈ ?一年的总候数。气象上规定五天为一候。一年365天,理应分为七十三候,但为了与月、旬配套方便起见,将每月的26日至月底(无论大月、小月)算为一候,故一年为七十二候。

引证解释

⒈ ?古代以五日为一候,一月六候,三候为一节气。一年二十四个节气,共七十二候。它是根据动物、植物或其他自然现象变化的征候,说明节气变化,作为农事活动的依据。按,七十二候之说,最初见于《逸周书》、《吕氏春秋》十二纪, 汉 儒列于《礼记·月令》,又见于《淮南子·时则训》,《魏书》始入《律历志》。但各书所举月令物候互有出入,即 唐 王冰 注《素问》所引《吕氏春秋》七十二候,亦与今本《吕氏春秋》及历中所载不同。参阅 清 李调元 《月令气候图说》。

引《儿女英雄传》第三七回:“七十二候纵说万类不齐,那礼家记事者,何以就敢毅然断为‘爵入大水为蛤’哉?此格物之所以难也。”

请问什么是「七十二候」?

我国历代古籍中还有天气、气象的记载。夏代已经推断出春分、秋分、夏至、冬至。东夷石刻连云港将军崖岩画中有与社石相关的正南北线。商代关注不同天气的不同现象。甲骨文中有关于风、云、虹、雨、雪、雷等天气现象的记载和描述。

西周时期用土圭定方位,并且知道各种气象状况反常与否,是否会对农牧业生产造成影响。《诗经.幽风.七月》,记载了天气和气候谚语,有关于物候的现象和知识;《夏小正》是我国最早的物候学著作。春秋时期,秦国医学家医和开始将天气因素看作疾病的外因;曾参用阴阳学说解释风、雷、雾、雨、露、霰等天气现象的成因。

《春秋》将天气反常列入史事记载;《孙子兵法》将天时列为影响军事胜负的5个重要因素之一;《易经.说卦传》指出“天地水火风雷山泽”八卦代表自然物。

战国时期,重视气象条件在作战中的运用。庄周提出风的形成来自于空气流动的影响,并提到日光和风可以使水蒸发。《黄帝内经.素问》详细说明了气候、季节等与养生和疾病治疗间的关系。

秦代形成相关的法律制度,各地必须向朝廷汇报雨情,以及受雨泽或遭遇气象灾害的天地面积。《吕氏春秋》将云分为“山云、水云、旱云、雨云”四大类。

汉代列出了与现代名称相同的二十四节气名,并且出现了测定风向及其他天气情况的仪器。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董仲舒指出了雨滴的大小疏密与风的吹碰程度有关。

东汉哲学家王充的《论衡》,指出雷电的形成与太阳热力、季节有关,雷为爆炸所起;东汉学者应劭的《风俗通义》,提出梅雨、信风等名称。三国时期,进一步掌握了节气与太阳运行的关系。数学家赵君卿注的《周髀算经》,介绍了“七衡六间图”,从理论上说明了二十四节气与太阳运行的关系。

两晋时期,“相风木鸟”及测定风向的仪器盛行。东晋哲学家姜芨指出贴近地面的浮动的云气在星体上升时,能使星间视距变小,并使晨夕日色发红。晋代名人周处的《风土记》提出梅雨概念。南北朝时不仅了解了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还开始探索利用不同的气候条件促进农业生产。

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充分探讨了气象对农业的影响,并提出了用熏烟防霜及用积雪杀虫保墒的办法;北魏《正光历》,将七十二气候列入历书;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提出冬季“九九”为一年里最冷的时期。

隋唐及五代时期,医学家王冰根据地域对我国的气候进行了区域划分,这是世界上最早提出气温水平梯度概念的。隋代著作郎杜台卿的《玉烛宝典》,摘录了隋以前各书所载节气、政令、农事、风土、典故等,保存了不少农业气象佚文;唐代天文学家李淳风的《乙已占》,记载测风仪的构造、安装及用法。

宋代对于气象的认识更为丰富和详细,在雨雪的预测及测算方面更为精确。北宋地理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涉及有关气象的如峨眉宝光、闪电、雷斧、虹、登洲海市、羊角旋风、竹化石、瓦霜作画、雹之形状、行舟之法、垂直气候带、天气预报等;南宋绍兴酒秦九韶的《数书九章》,列有4道测雨雪的算式,说明如何测算平地雨雪的深度。

明代工部尚书熊明遇的《格致草》,根据西洋科学原理,辨析了自然界变化与历史上所载的灾异及风、云、雷、雨诸气象现象之间的关系,他所设计的“日火下降、气上升图”,系统地说明对流性天气的形成。

清代译著《测候丛谈》,用“日心说”,全面介绍了太阳辐射使地面变热以及海风、陆风、台风、哈得来环流、大气潮、霜、露、云、雾、雨、雪、雹、雷、平均值及年、日较差计算法、大气光象等大气现象和气象学理论。

Q:请问什么是「七十二候」? A: 七十二候 seventy-o pentads 中国古代用来指导农事活动的物候历。宋王应麟《玉海》:“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故一岁有二十四节气,一年每月二气,在月首者为节气,在月中者为中气”。这是说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一年分二十四气(见二十四节气),每月六候,共七十二候。各候均以一个物候现象相应,称为候应。七十二候候应的依次变化,反应了一年中气候变化的一般情况。 72候的“候”包括非生物和生物两大类,前者如“水始涸”、“东风解冻”、“虹始见”、“地始冻”等;后者有动物和植物,如“鸿雁来”、“虎始交”、“萍始生”、“苦菜秀”、“桃始华”等。 其中植物候应有植物的幼芽萌动、开花、结实等;动物候应有动物的始振、始鸣、交配、迁徙等;非生物候应有始冻、解冻、雷始发声等。由于受当时生产力和科学水准的限制,其中还有一些错误的情况。如“雀入大水为蛤”、“腐草为萤”等。 有关七十二候的完整记载见于西元前 2世纪的《逸周书·时训解》中。七十二候是中国最早的结合天文、气象、物候知识指导农事活动的历法,是中国古代的独特创造,对中国的农事活动有一定的作用。七十二候起源于黄河流域。由于中国地域辽阔

南北寒暑差异较大

同一候应,出现的时节可相差很远。随着易代更都,七十二候的候应曾几经修改。据《农桑通诀》,七十二候列表(以下月份取农历): (正月) 立春: 初候,东风解冻;阳和至而坚凝散也。 二候,蛰虫始振;振,动也。 三侯,鱼陟负冰。 陟,言积,升也,高也。阳气已动,鱼渐上游而近于冰也。 雨水: 初候,獭祭鱼。此时鱼肥而出,故獭而先祭而后食。 二候,候雁北;自南而北也 三候,草木萌动。是为可耕之候。 (二月) 惊蛰: 初候,桃始华;阳和发生,自此渐盛。 二候,仓庚鸣;黄鹂也。 三候,鹰化为鸠。鹰鸷鸟也。此时鹰化为鸠,至秋则鸠复化为鹰。 春分: 初候,玄鸟至;燕来也。 二候,雷乃发声:雷者阳之声,阳在阴内不得出,故奋激而为雷。 三候,始电。电者阳之光,阳气微则光不见,阳盛欲达而抑于阴。其光乃发,故云始电。 (三月) 清明: 初候,桐始华; 二候,田鼠化为鴽,牡丹华;鴑音如,鹌鹑属,鼠阴类。阳气盛则鼠化为鴽,阴气盛则鴽复化为鼠。 三候,虹始见。虹,音洪,阴阳交会之气,纯阴纯阳则无,若云薄漏日,日穿雨影,则虹见。 谷雨: 初候,萍始生; 二候,鸣鸠拂其羽,飞而两翼相排,农急时也。 三候、戴胜降于桑,织网之鸟,一名戴鵀,阵于桑以示蚕妇也,故曰女功兴而戴鵀鸣。 (四月) 立夏: 初候,蝼蝈鸣;蝼蛄也,诸言蚓者非。 二候,蚯蚓出;蚯蚓阴物,感阳气而出。 三候,王瓜生;王瓜色赤,阳之盛也。 小满: 初候,苦菜秀;火炎上而味苦,故苦菜秀。 二候,靡;葶苈之属。 三候,麦秋至。秋者,百谷成熟之期。此时麦熟,故曰麦秋。 (五月) 芒种: 初候,螳螂生;俗名刀螂,说文名拒斧。 二候,鹃始鸣;鹃,屠畜切,伯劳也。 三候,反舌无声。百舌鸟也。 夏至: 初候,鹿角解;阳兽也,得阴气而解。 二候,蜩始鸣,蜩,音蜩,蝉也。 三候,半夏生,药名也,阳极阴生。 (六月) 小暑: 初候,温风至; 二候,蟋蜂居壁;亦名促织,此时羽翼未成,故居壁。 三侯,鹰始挚。挚,言至.鹰感阴气,乃生杀心,学习击搏之事。 大暑: 初候,腐草为萤;离明之极,故幽类化为明类。 二候,土润溽暑;溽,音辱,湿也。 三候,大雨行时。 (七月) 立秋: 初候,凉风至; 二候,白露降; 三候,寒蝉鸣。蝉小而青赤色者。 处暑: 初候,鹰乃祭鸟;鹰,杀鸟。不敢先尝,示报本也。 二候,天地始肃;清肃也,寨也。 三候,禾乃登。稷为五谷之长,首熟此时。 (八月) 白露: 初候,鸿雁来;自北而南也。 一曰:大曰鸿,小曰雁。 二候,玄鸟归;燕去也。 三候,群鸟养羞。羞,粮食也。养羞以备冬月。 秋分: 初候,雷始收声;雷于二月阳中发生,八月阴中收声。 二候,蛰虫坯户;坯,昔培。坯户,培益其穴中之户窍而将蛰也。 三候,水始涸。国语曰:辰角见而雨毕,天根见而水涸,雨毕而除道,水涸而成梁。辰角者,角宿也。天根者,氐房之间也。见者,旦见于东方也。辰角见九月本,天根见九月末,本末相去二十一余。 (九月) 寒露: 初候,鸿雁来宾。宾,客也。先至者为主,后至者为宾,盖将尽之谓 二候,雀人大水为蛤;飞者化潜,阳变阴也。 三候,菊有黄花。诸花皆不言,而此独言之,以其华于阴而独盛于秋也。 霜降: 初候,豺乃祭兽;孟秋鹰祭鸟,飞者形小而杀气方萌,季秋豺祭兽,走者形大而杀气乃盛也。 二候, 草木黄落;阳气去也。 三侯,蛰虫咸俯。俯,蛰伏也 (十月) 立冬: 初候,水始冻; 二候,地始冻; 三侯,雉入大水为蜃。蜃,蚌属。 小雪: 初候,虹藏不见,季春阳胜阴,故虹见;孟冬阴胜阳,故藏而不见。 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将; 三侯, 闭塞而成冬。阳气下藏地中,阴气闭固而成冬。 (十一月) 大雪: 初候,鹖鴠不鸣,鹖鴠,音曷旦,夜鸣求旦之鸟,亦名寒号虫,乃阴类而求阳者,兹得一阳之生,故不鸣矣。 二候,虎始交;虎本阴类。感一阳而交也。 三候,荔挺出。荔,一名马蔺叶似蒲而小,根可为刷。 冬至: 初候,蚯蚓结;阳气未动,屈首下向,阳气已动,回首上向,故屈曲而结。 二候,麇角解;阴兽也。得阳气而解。 三侯,水泉动·天一之阳生也。 (十二月) 小寒: 初候,雁北乡;一岁之气,雁凡四候。如十二月雁北乡者,乃大雁,雁之父母也。正月侯雁北者,乃小雁,雁之子也。盖先行者其大,随后者其小也。此说出晋·干宝,宋人述之以为的论。 二候,鹊始巢;鹊知气至,故为来岁之巢。 三候,雉雊;雊,句姤二音,雉鸣也。雉火畜,感于阳而后有声。 大寒: 初候,鸡乳,鸡,水畜也,得阳气而卵育,故云乳。 二候,征鸟厉疾;征鸟,鹰隼之属,杀气盛极,故猛厉迅疾而善于击也。 三候,水泽腹坚。阳气未达,东风未至,故水泽正结而坚。 Q:为什么阁下网上找到的都不太一样? A:由于古人将他们观察气象变化的心得,以及播种作物的经验,视若至宝,因此便浓缩成琅琅上口的谚语,代代相传,中国大陆各地有各地不同的农业谚语,台湾因地处亚热带,又偏于东南海面,当然也有台湾特色的农业谚语,而且这些台湾的节气谚语当然与华北或中原地区略有不同。 参考:140.137.101.73:8008/cpedia/VolImage/P3/Figure/qishie01.Jpg 参考:140.137.101.73:8008/cpedia/VolImage/P3/Figure/qishie02.Jpg 140.137.101.73:8008/cpedia/Content?ID=31313&Query=4

参考: (1)taoi *** /article/%E4%BA%8C%E5%8D%81%E5%9B%9B%E6%B0%94%E4%B8%83%E5%8D%81%E4%BA%8C%E5%80%99(2)nongli/Doc/0409/20102152(3)public1.ntl/publish/education/31/p126

*对气候的认识*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你会这首九九歌吗?它反映了中国古代对气候的认识,主要指对季节性出现的物候现象的认识,它不仅有季节性,还有地域性差异。比如北方多旱,南方多雨,南热北冷等。战国时《尚书?尧典》提到一年可分四季。《逸周书?时训解》将一年分为七十二候。西汉《淮南子?天文训》正式确定二十四个节气名称。东汉《风俗通义》、西晋《风土记》都已提到长江中下游的重要气候现象梅雨和信风。东晋《法显传》提到利用信风航海。南朝《荆楚岁时记》提到冬九九,数九寒天由此而来。唐代吕才《阴阳书》已有确定三伏天的具体日子。最早记载台风的是南朝刘宋沈怀远《南越志》,他称台风为「飓风」。北宋沈括首次记载了山东武城县的陆龙卷风。明朝谢肇淛《五杂俎》谈到了南、北方气候的差异:「燕齐之地无日不风,尘埃涨天,不辨咫尺……楚蜀之地,则十日九雨。」

参考: chiculture/08070807d18/0807d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