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天气实况 天气实况

不同气候的气候特点是什么_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

tamoadmin 2024-06-18 人已围观

简介1.季风气候的特点是什么?2.中国气候分布图及特点3.以下几种气候的特征是什么?4.各种气候类型的特点5.我国气候类型及特征和分布6.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7.所有气候类型及特征和分布12种地带性气候 型别 分布 特征 及其成因 (1)热带雨林气候 特点:全年高温多雨 分布:赤道附近(南北纬10之间) 成因:全年受赤道低压控制,盛行上升气流 典型地区:亚马孙河流域,刚果河流域,印度尼西亚

1.季风气候的特点是什么?

2.中国气候分布图及特点

3.以下几种气候的特征是什么?

4.各种气候类型的特点

5.我国气候类型及特征和分布

6.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

7.所有气候类型及特征和分布

不同气候的气候特点是什么_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

12种地带性气候 型别 分布 特征 及其成因

(1)热带雨林气候

特点:全年高温多雨

分布:赤道附近(南北纬10°之间)

成因:全年受赤道低压控制,盛行上升气流

典型地区:亚马孙河流域,刚果河流域,印度尼西亚

典型植被:热带雨林

高原山地气候

(2)热带草原气候

特点:全年高温,溼季多雨(有干溼两季)

分布:非洲、南美洲附近热带雨林两侧(南北纬5°~15°)

成因:低压(溼季)与信风带(干季)交替控制

典型地区:非洲中部,南美巴西,澳大利亚北部和南部

典型植被:热带季雨林

(3)热带沙漠气候

特点:全年高温少雨

分布: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沿岸(南、北纬15°~30°)

成因:副热带高气压带与信风带控制

典型地区:撒哈拉沙漠,阿拉伯半岛,澳大利亚中西部

典型植被:热带荒漠

(4)热带季风气候

特点:全年高温,夏季多雨,有旱雨两季

分布:印度半岛 中南半岛(北纬10°至25°大陆东岸) 成因:海陆热力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亚热带气候

典型地区:亚洲中南搬到,印度半岛

典型植被:热带季雨林

(5)亚热带地中海气候

特点: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多雨

分布: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

成因:西风带与副热带高气压交替控制

典型地区:地中海沿岸

典型植被: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6)亚热带季风和溼润气候

特点:夏季炎热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分布:北纬25°~35°大陆东岸

成因:海陆热力差异

典型地区:我国秦岭—淮海以南地区

典型植被: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7)温带海洋性气候

特点:全年温和,降水均匀,最冷月大于0℃

分布: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

成因:受中纬西风和副极地低气压控制

典型地区:西欧

典型植被:温带落叶阔叶林

(8)温带季风和大陆性溼润气候

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分布:南北纬35°~55°左右的大陆东岸

成因:海陆热力差异

典型地区:我国华北,东北,日本和朝鲜半岛北部

典型植被:温带落叶阔叶林

(9)温带大陆性气候

特点:冬夏温差大,全年降水少

分布:北纬35°~50°大陆内部

成因:距海较远,纬度较高

典型地区: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内部地区

典型植被:温带草原和荒漠

(10)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特点:冬长严寒,夏短温暖

分布:北纬50°~70°之间的大陆

成因:全年受极低气团控制

典型地区: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

典型植被:亚寒带针叶林

(11)极地苔原气候

特点:全年严寒

分布:北半球极低附近的沿海

成因:纬度高,受极低气团或冰洋气团控制

典型地区: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冰洋沿岸

典型植被:苔原

(12)极地冰原气候

特点:全年酷寒

分布:南北半球极低附近内陆

成因:纬度高,受极低气团控制

典型地区:南极大陆,格陵兰岛

典型植被:冰雪裸地

(13)高原山地气候

特点:气候垂直变化明显,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分布:高大的山地,高原

成因:地势高,地势起伏不大

典型地区:青藏高原,南美安第斯山脉

典型植被:垂直分异

世界地带性气候型别的分布,成因分析?

世界上的气候基本上呈地带性分布,很容易的。需要注意的是非地带性气候的分布。

1.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

气候型别:热带草原气候。

成因:该地与刚果盆地的区别是它的海拔较高,受到地形的影响。与其相似的是南美盖亚那高原的热带草原气候。

2.索马利亚半岛

气候型别:热带沙漠气候。

成因:受东北信风带的控制,风由陆地吹向海洋,降水少。受离岸寒流(西南季风使表层海水远离海岸,底层海水上泛成为寒流)的影响,降温减溼。

3.马达加斯加岛东侧、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东南部

气候型别:热带雨林气候。

成因:以上三地虽不受赤道低压带的控制,但它们纬度低,且都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多;沿岸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溼。

4.几内亚湾的北侧

气候型别:热带雨林气候。这里与非洲的刚果盆地紧密相连,虽然同为热带雨林气候,但成因却并不相同。

成因:地处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沿岸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溼。

5.非洲的东南部

气候型别:在教材的气候型别为热带草原气候,但在个别资料可见到它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成因:夏季南部非洲存在一个低压,风由海洋吹向陆地,为东南季风。冬季南部非洲存在一个高压,风由陆地吹向海洋,为西北季风。由于非洲南部陆地面积小,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小,故亚热带季风气候不够典型。与其相似的是美国的佛罗里达半岛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6.小亚细亚半岛

小亚细亚半岛的两侧为地中海气候,但中部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成因:小亚细亚半岛的两侧海拔低,中间为安纳托利亚高原。由于地势高,离海洋远,成为温带大陆性气候。与小亚细亚半岛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成因相似的是伊比利亚半岛中部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别在于伊比利亚离海洋较近)。

7.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侧

气候型别:温带海洋性气候。

成因:受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洋流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增温增溼。与其相似的北美洲的中高纬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别是北美洲中高纬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由于受海陆轮廓的影响,分布的最高纬度比欧洲西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的纬度低。

8.巴塔哥尼亚高原

气候型别:温带大陆性气候。

成因:由于安第斯山的阻挡,地处西风的背风坡,降水少。沿岸有寒流经过,降温减溼。体现非地带性的分布规律。

9.南美洲西侧的热带沙漠气候分布地区狭长

成因:①安第斯位于南美洲大陆西岸,使热带沙漠气候分布地域狭窄。②西侧有秘鲁寒流经过,降温减溼。③处于东南信风的背风坡,降水少。

10.古巴岛

气候型别:热带草原气候。

成因:夏季由于气压带和风带向北移动,受东北信风的控制,降水多。冬季气压带和风带向南移,受副高控制,少雨。与其成因相似的是墨西哥高原的热带草原气候。

11.中美地峡

气候型别:大陆东岸为热带雨林气候。

成因:地处东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多。沿岸有暖流(盖亚那暖流)经过,增温增溼。

12.黑海沿岸

气候型别:地中海气候

成因:夏季受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冬季受西风控制,温和多雨。

13.印度河下游

气候型别:热带沙漠气候。

成因:全年受副高控制;冬季受东北季风的控制,风由陆地吹向海洋,降水少;人类对古代植被的破坏

气候大类 气候型别 分布地区 形成原因

热带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

马达加斯加岛东侧

1、处于来自海洋的信风(北半球为东北信风,南半球为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

2、附近海域有暖流流经,对沿岸地区有增温增溼作用。

3、再加上地形的抬升加强了地形雨。

澳大利亚的东北部

巴西高原东南部沿海

中美洲的东北部

几内亚湾沿岸热带雨林气候纬度位置偏高 几内亚湾暖流对沿岸的增温增溼作用

再加上地形的抬升加强了地形雨。

热带草原气候

东非高原

盖亚那高原

地势较高,气温随之下降,降水也减少(改变了大气环流状况),形成了终年高温、有明显干溼两季的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非洲西南部沿岸

本格拉寒流的影响

澳大利亚西海岸

西澳大利亚寒流的影响、地形平坦、大分水岭对东南信风的阻挡。

秘鲁沿岸

秘鲁寒流的影响、安第斯山的阻挡。

索马利亚沿岸

索马利亚寒流的影响,该地区呈现类似于荒漠化景观。

塔尔沙漠

西南季风影响小,气候干旱 降水少

人为原因:古代对植被的破坏。

亚热带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北美大陆东部季风气候不显著

海陆热力差异:北美大陆东部的海陆热力差异不如东亚地区那样明显。

气团和锋:北美大陆上南北属性不同的气团交绥,气旋活动频繁,季风环流遭到抑制而减弱。

地中海气候

澳大利亚东南部 地处西风带的迎风坡,冬季受西风带的影响。

温带气候

温带海洋气候

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一直延伸到北极圈附近 洋流和海陆轮廓因素:由于欧洲西部的海陆轮廓更有利于沿岸强大的北大西洋暖流深入。

澳大利亚东南部及纽西兰南北二岛(大陆东岸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南北纬40°~60°之间的地区。主要分布在西欧、北美及南美大陆西岸狭长地带,许多人误以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只分布于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事实上,只要是温带地区,又能受到西风的影响,终年有暖溼空气从海洋面上吹来,就可以形成温和多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北美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比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范围狭小且南北延伸 地形因素:由于南北延伸的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作用,把西风和暖流的影响仅限制在沿海一带。

温带季风气候

俄罗斯远东地区

东西伯利亚山地的阻挡作用(迎风坡)

温带大陆气候

巴塔哥尼亚高原

尽管这里东西距海较近,且处于西风带范围内,但该地处于南美洲南部安第斯山脉的东侧山脉东侧背风坡地带,受山地的阻挡,雨水稀少。

亚寒带气候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亚欧大陆北部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在大陆东岸比大陆西岸纬度位置偏低 洋流因素:西岸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东岸受千岛寒流的影响。

南半球缺失

海陆分布:南半球同纬度地区为海洋

极地气候

苔原气候

南半球缺失

海陆分布:南半球同纬度地区为海洋

冰原气候

北冰洋沿岸缺失

海陆分布:北半球同纬度地区为北冰洋(但在格陵兰岛内陆地区有分布)。

南北美洲西海岸的各种气候南北延伸、东西更替更替的分布 这些气候的分布范围仅局限在沿岸地带,形成南北延伸、东西更替更替的分布特点。是因为受高大的南北走向的科迪勒拉山系阻挡,各气候带不能向东深入,而仅局限与沿海一带。

帮我整理 高中地理 非地带性气候的案例 及其成因

1、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盖亚那高原没有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的影响因素

地形因素:由于东非高原、盖亚那高原海拔高,随着地势升高,气温随之下降,降水也减少。

2非洲几内亚湾沿岸热带雨林气候纬度位置偏高的影响因素

洋流因素:几内亚湾暖流对沿岸的增温增溼作用。

3、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部、中美洲东部热带雨林气候的影响因素

盛行风因素:以上这些地区处在信风(北半球为东北信风,南半球为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

5、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一直延伸到北极圈附近的影响因素

洋流和海陆轮廓因素:由于欧洲西部的海陆轮廓更有利于沿岸强大的北大西洋暖流深入,所以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一直延伸到北极圈附近。

6、北美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比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范围狭小且南北延伸的影响因素

地形因素:由于南北延伸的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的阻隔作用,把西风和暖流的影响仅限制在沿海一带,所以,北美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比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范围狭小且南北延伸。

7、南美洲东南部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是世界唯一靠近海洋的温带沙漠气候型别)的影响因素

地形因素:西部高山(安第斯山)阻挡了来自太平洋上的暖溼气流,故在西岸迎风坡多雨,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西风越过高山后在背风坡由于雨影效应,降水大为减少。

盛行风因素:东岸虽临大西洋,但处在西风带受离岸风作用,水汽难以进入大陆。

洋流因素:东部沿海受(大西洋福克兰)寒流的影响更加减少了水汽来源。

8、亚欧大陆北部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在大陆东岸比大陆西岸纬度位置偏低的影响因素

洋流因素:西岸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东岸受千岛寒流的影响。

9、北美大陆东部季风气候不显著的影响因素

海陆热力差异:北美大陆东部的海陆热力差异不如东亚地区那样明显。

气团和锋:北美大陆上南北属性不同的气团交绥,气旋活动频繁,季风环流遭到抑制而减弱。

世界气候非地带性及其成因

总的来说,非地带性因素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类。

1.海陆分布:如北半球高纬度的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呈东西延伸、南北交替的现象十分明显,而南半球相同纬度绝大部分是海洋,故没有苔原带和针叶林带分布。

2.地形起伏:如南美安第斯山南段西侧是多雨的温带森林,而同纬度的山脉东侧却是干燥的巴塔哥尼亚沙漠。

3.区域性环流和洋流:如信风带大陆西岸,因受离岸风及沿岸寒流的影响,在海岸带形成沙漠。又如西欧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纬度范围到达60°N以北,是受到了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4.区域性水分变化:如热带荒漠带和温带荒漠带内的绿洲;区域性水分矿化度的变化:如在沿海平原的温带落叶阔叶林中,由于盐分变大出现的碱蓬草地。

5.区域性岩石性质的变化:如在四川盆地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由紫红色的砂岩、页岩风化而成的紫色土。

6.区域性地热异常:如在冰岛,苔原是这里的地带性植被,但在热泉附近却分布著草甸。

7.人为作用:如在沙漠边缘营造防护林、填湖造田、培育水稻等活动都可以造成对地带性规律的改变等等。

●非地带性因素与地带性因素有何关系?

解析:两类因素的关系,明显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非地带性因素叠加在地带性因素之上,使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很完整或不很鲜明。

2.地带性因素影响是普遍的、基本的;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是区域性的、特殊的。如澳大利亚大陆,其东部受大分水岭的阻挡和沿岸暖流影响,分布著热带雨林和亚热带森林,但从整体讲,地带性因素起主导作用。

3.在两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下,形成了复杂的地理环境。如我国处在同纬度的两广地区和横断山区,前者因受东南季风影响,属于热带雨林和季雨林;后者因受地形影响而成为高山植物区。地表各地的地理环境都具有所在地带的地带性特征,同时又不同程度地受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具有非地带性特征,使自然环境更加复杂

●主要非地带性

1.地带性自然带的缺失:南纬60°附近缺少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成因:南纬60°缺少大陆

2.自然地理现象的斑状分布:沙漠中的绿洲

成因:冰雪融水和地下水的分布

3.地带性自然带空间分布范围受到约束:美洲西部各自然带沿海岸狭长延伸

成因:受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

(南美洲安第斯山脉以西的热带荒漠带纬度跨度大,由于大气环流[离岸东南信风]和沿岸寒流[秘鲁寒流]的影响)

4.大陆东西两侧自然带分布纬度位置的差异:亚欧大陆亚寒带针叶林带,大陆西岸分布纬度高,大陆东岸分布纬度低

成因:大陆东、西岸的洋流不同(西岸:北大西洋暖流 东岸:千岛寒流)

5.改变了地带性分布的自然带:

(1)热带雨林带变为热带草原带

分布:0°附近的东非高原

成因:东非高原海拔高,温度低,蒸发(对流)弱,降水少。因此形成热带草原带。

但东非高原的热带草原气候与刚果盆地南北两侧的热带草原气候不同,东非高原的热带草原气候区仍然是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的,只是因为温度低、降水少,所以植被才没有西侧的刚果盆地茂盛,才形成的热带草原带。

(2)热带草原带变为热带雨林带

分布:主要包括北美洲中美地峡东部沿海、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大洋洲澳大利亚东北部沿海、南美洲巴西东南部沿海

成因:信风从海上吹向陆地,遇到山地抬升,降下地形雨;暖流流经,增温增溼。

(①中美地峡东部沿海:东北信风,墨西哥湾暖流 ②马达加斯加岛东部:东南信风,马达加斯加暖流 ③澳大利亚东北部沿海:东南信风,东澳大利亚暖流 ④巴西东南部沿海:东南信风,巴西暖流)

(3)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变为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分布:南美洲南端安第斯山脉以东

成因:该地盛行西风(西北风),由于安第斯山脉的阻挡,降水几乎全部将在了安第斯山脉以西的太平洋沿海岸,安第斯山脉而以东的大西洋岸处在背风坡,降水很少,气候干旱,因此形成了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世界八个非规律性气候分布图及其成因

马达加斯加岛东侧、澳大利亚东南部、巴西东南部热带雨林:东南信风迎风坡,暖流增温增溼。

中美洲东侧热带雨林气候:东北信风迎风坡,暖流

几内亚湾沿岸热带雨林气候:几内亚湾暖流增温增溼。

非洲南北半球的热带沙漠,澳大利亚、南北美洲的热带沙漠气候都直逼西海岸:沿岸寒流降温减溼。

南北美洲西海岸气候南北狭长:山脉阻挡

南美洲东南部巴塔哥尼亚荒漠:安第斯山阻挡大西洋水汽

非地带性气候型别中的热带草原气候成因分析

非洲南部、北美南部热的气候

[急]地理:温带海洋性气候特征?分布?成因?

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温带海洋性气候:冬暖夏凉,年温差小,全年有雨,冬雨较多

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年温差大,降水集中,四季分明,年降雨量较少

地理所有非地带性气候/植被分布和成因

1.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

气候型别:热带草原气候。

成因:该地与刚果盆地的区别是它的海拔较高,受到地形的影响。与其相似的是南美盖亚那高原的热带草原气候。

2.索马利亚半岛

气候型别:热带沙漠气候。

成因:受东北信风带的控制,风由陆地吹向海洋,降水少。受离岸寒流(西南季风使表层海水远离海岸,底层海水上泛成为寒流)的影响,降温减溼。

3.马达加斯加岛东侧、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东南部

气候型别:热带雨林气候。

成因:以上三地虽不受赤道低压带的控制,但它们纬度低,且都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多;沿岸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溼。

4.几内亚湾的北侧

气候型别:热带雨林气候。这里与非洲的刚果盆地紧密相连,虽然同为热带雨林气候,但成因却并不相同。

成因:地处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沿岸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溼。

5.非洲的东南部

气候型别:在教材的气候型别为热带草原气候,但在个别资料可见到它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成因:夏季南部非洲存在一个低压,风由海洋吹向陆地,为东南季风。冬季南部非洲存在一个高压,风由陆地吹向海洋,为西北季风。由于非洲南部陆地面积小,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小,故亚热带季风气候不够典型。与其相似的是美国的佛罗里达半岛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6.小亚细亚半岛

小亚细亚半岛的两侧为地中海气候,但中部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成因:小亚细亚半岛的两侧海拔低,中间为安纳托利亚高原。由于地势高,离海洋远,成为温带大陆性气候。与小亚细亚半岛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成因相似的是伊比利亚半岛中部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别在于伊比利亚离海洋较近)。

7.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侧

气候型别:温带海洋性气候。

成因:受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洋流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增温增溼。与其相似的北美洲的中高纬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别是北美洲中高纬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由于受海陆轮廓的影响,分布的最高纬度比欧洲西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的纬度低。

8.巴塔哥尼亚高原

气候型别:温带大陆性气候。

成因:由于安第斯山的阻挡,地处西风的背风坡,降水少。沿岸有寒流经过,降温减溼。体现非地带性的分布规律。

9.南美洲西侧的热带沙漠气候分布地区狭长

成因:①安第斯位于南美洲大陆西岸,使热带沙漠气候分布地域狭窄。②西侧有秘鲁寒流经过,降温减溼。③处于东南信风的背风坡,降水少。

10.古巴岛

气候型别:热带草原气候。

成因:夏季由于气压带和风带向北移动,受东北信风的控制,降水多。冬季气压带和风带向南移,受副高控制,少雨。与其成因相似的是墨西哥高原的热带草原气候。

11.中美地峡

气候型别:大陆东岸为热带雨林气候。

成因:地处东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多。沿岸有暖流(盖亚那暖流)经过,增温增溼。

12.黑海沿岸

气候型别:地中海气候

成因:夏季受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冬季受西风控制,温和多雨。

13.印度河下游

气候型别:热带沙漠气候。

成因:全年受副高控制;冬季受东北季风的控制,风由陆地吹向海洋,降水少;人类对古代植被的破坏

什么是非地带性气候因素?成因?

地形、洋流、盛行风都是影响区域性气候的非地带性气候因素...

求助:全球主要非地带性气候的分布及原因

热带雨林气候

马达加斯加岛东侧

1、处于来自海洋的信风(北半球为东北信风,南半球为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

2、附近海域有暖流流经,对沿岸地区有增温增溼作用。

3、再加上地形的抬升加强了地形雨。

澳大利亚的东北部

巴西高原东南部沿海

中美洲的东北部

几内亚湾沿岸热带雨林气候纬度位置偏高

几内亚湾暖流对沿岸的增温增溼作用

再加上地形的抬升加强了地形雨。

热带草原气候

东非高原

盖亚那高原

地势较高,气温随之下降,降水也减少(改变了大气环流状况),形成了终年高温、有明显干溼两季的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非洲西南部沿岸

本格拉寒流的影响

澳大利亚西海岸

西澳大利亚寒流的影响、地形平坦、大分水岭对东南信风的阻挡。(地理纵横)

秘鲁沿岸

秘鲁寒流的影响、安第斯山的阻挡。

索马利亚沿岸

索马利亚寒流的影响,该地区呈现类似于荒漠化景观。

塔尔沙漠

西南季风影响小,气候干旱 降水少

人为原因:古代对植被的破坏。

亚热带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北美大陆东部季风气候不显著

海陆热力差异:北美大陆东部的海陆热力差异不如东亚地区那样明显。

气团和锋:北美大陆上南北属性不 同的气团交绥,气旋活动频繁,季风环流遭到抑制而减弱。

地中海气候

澳大利亚东南部

地处西风带的迎风坡,冬季受西风带的影响。

温带气候

温带海洋气候

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一直延伸到北极圈附近

洋流和海陆轮廓因素:由于欧洲西部的海陆轮廓更有利于沿岸强大的北大西洋暖流深入。

澳大利亚东南部及纽西兰南北二岛(大陆东岸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南北纬40°~60°之间的地区。主要分布在西欧、北美及南美大陆西岸狭长地带,许多人误以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只分布于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事实上,只要是温带地区,又能受到西风的影响,终年有暖溼空气从海洋面上吹来,就可以形成温和多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北美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比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范围狭小且南北延伸

地形因素:由于南北延伸的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作用,把西风和暖流的影响仅限制在沿海一带。

温带季风气候

俄罗斯远东地区

东西伯利亚山地的阻挡作用(迎风坡)

温带大陆气候

巴塔哥尼亚高原

尽管这里东西距海较近,且处于西风带范围内,但该地处于南美洲南部安第斯山脉的东侧山脉东侧背风坡地带,受山地的阻挡,雨水稀少。

亚寒带气候

亚寒带针叶

季风气候的特点是什么?

如下:

(1)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属于温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气候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冬冷夏热,降水稀少,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是高山高原气候,主要分布在青藏地区。

(2)我国降水量最多的地区是南方地区,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最少,青藏地区由于海拔高,该地区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

(3)“远看是山,近看是川”是青藏地区的地形显著特征,该地区最显著的自然环境特征是高寒。

(4)西北地区沙漠和戈壁广布,历史上“丝绸之路”经过西北地区。

(5)莲藕、竹笋、椰子生活在四大区域的南方地区,该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

气候复杂多样

在不同的区域,由于形成气候的因素不同,从而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气候类型以及气候特征。中国国土面积辽阔,领土面积达到960万平方公里,纬度跨度大。

从温度带划分看,热量带从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到寒温带;地处亚欧大陆东部,东临太平洋,西靠亚欧大陆内部;下垫面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山地高原众多。

从干湿地区划分看,有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之分。而且同一个温度带内,可含有不同的干湿区;同一个干湿地区中又含有不同的温度带。因此在相同的气候类型中,也会有热量与干湿程度的差异。地形的复杂多样,也使气候更具复杂多样性。

中国气候分布图及特点

世界所有气候类型及其特点

热带雨林气候: ?全年高温多雨

热带草原气候 : 平均气温高,有明显的干湿季之分

地中海气候 : ?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暖潮湿,雨热不同期

热带沙漠气候: ?全年高温干燥

热带季风气候: ?全年高温,夏季吹西南季风,降水丰沛,冬季吹东北季风,降水少

亚热带季风气候又称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特点与热带季风相似,气温较热带季风气候低

温带季风气候: ?特点与亚热带季风相似,气温较亚热带季风气候低

温带大陆性气候: ? 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大,降水少

温带海洋性气候: ? 夏凉冬暖,终年有降水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 大陆性强烈,冬季漫长严寒,暖季短促,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量少,集中在暖季,蒸发弱,属于冷湿环境

高原气候和高山气候 : 呈垂直气候带结构

苔原气候: ? 全年皆冬,降水稀少,极昼、极夜现象明显

冰原气候: ? 全年严寒,降水量极少,暴风雪常见

以下几种气候的特征是什么?

中国气候分布图及特点分别如下:

中国气候分布图:

中国气候的特点:

1、华北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干旱,冬季寒冷且干燥,季节变化较为显著。

2、东北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漫长且严寒,夏季短暂而湿润,昼夜温差大。

3、华东地区: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夏季炎热潮湿,冬季相对较冷。

4、西南地区:以高原山地为主,气候类型多样,有亚热带、温带和高原气候,降水充沛。

5、华南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丰富,夏季多风、潮湿和炎热。

6、西北地区:以干旱气候为主,有温带大陆性气候和寒冷半干旱气候,降水稀少,日温差大。

7、藏南地区:由于海拔高度较大,气候呈现高原气候特点,夏季凉爽,冬季寒冷而干燥。

中国的气候在不同地区表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从东部沿海到西部内陆,从南部到北部,都存在着明显的气候变化。

气候分布的划分依据

1、经纬度:经度和纬度决定了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太阳辐射量和季节变化。接近赤道的地区通常辐射强度更高,气候更炎热。而远离赤道的地区则受到季节性气候变化的影响,冷暖季交替。

2、地形地貌:山脉、高原、平原和海洋等地形地貌特征对气候有重要影响。例如,山脉会影响气流的流向和降水分布,形成雨影效应;高原地区由于海拔较高,气温偏低;海洋则对沿海地区产生温和的调节作用。

3、海洋影响:海洋是气候调节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邻近的陆地气候起到缓冲作用。海洋的暖流或冷流可以影响附近地区的气温和降水量。

各种气候类型的特点

第二节 全球气候带和气候型及其分布规律

一、全球气候带和气候型

全球气候是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综合影响下形成的。根据世界各地区气候基本特征及其成因的差异性,可将全球气候分成若干气候带。在同一气候带内,一方面气候具有某些相似性;另一方面,由于带内各地的海陆位置、距海远近、洋流性质、地势高低和局部环流状况等的不同,气候又存在差异性。据此,可将有的气候带分出若干气候型,例如,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内,一般都可划分出东岸、内陆和西岸三种气候型。

世界气候带分布特征

气候带与气候型的划分,关键是确定气候带与气候型的界线。然而迄今学术界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这是因为在自然界所有的气候带和气候型都是渐变的,不存在明显的分界线,至于气候类型分布图上的分界线,是人为划分出来的,实际上是具有一定宽度的过渡带。当前气候带的划分通常以等温线为指标,而气候带内气候型的划分,通常考虑降水和地形因子等的作用。

气候学上通常用等温线作为划分气候带的界线。一般用最热月均温10?等温线作为寒带和温带分界线,用最冷月均温18?等温线作为温带和热带分界线。温带所跨纬度最宽,高、低纬之间气温差别很大,所以习惯上又在温带范围内进一步划分出亚寒带和亚热带。前者是温带向寒带的过渡地带,后者是向热带的过渡地带。在每个气候带内,根据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在空间上和时间上不平衡分布的特点,又进一步划分出各种气候类型。从世界气候分布图上可以看到,各大陆气候类型的排列、组合尽管复杂多样,但是纬向地带性规律的烙印仍然清晰可见,从赤道到极地,各种气候类型基本上是按纬度更替的。

在大陆的低纬和高纬地带,气候的纬向地带性表现得尤其明显,因为在这两个纬度地带,冷与暖的矛盾处于比较稳定有常的状态。前者接收太阳光热多,暖空气是矛盾主要方面,全年高温,长夏无冬;后者接收太阳光热少,冷空气是矛盾主要方面,全年低温,长冬无夏。因而在低纬和高纬地带,各种气候类型均按纬度南北更替,多呈带状分布,有的甚至横贯大陆东西。例如低纬地带的赤道多雨气候、热带干湿季气候、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高纬地带的极地冰原气候、极地长寒气候、亚寒带大陆性气候等,都是体现纬向地带性较显著的气候类型。

气候分类法有多种,各有利弊。我国气候学家以斯查勒的动力气候分类法为基础,加以适当修改,将全球气候分为三个纬度带和高地气候,在各纬度带中又分若干气候型。

(一) 陆地低纬度气候

低纬度气候主要受赤道气团和热带气团的控制,全年高温,月平均气温最低也在15℃以上。影响气候的主要环流系统有热带辐合带、信风、赤道西风、热带气旋和副热带高压等。这些系统的季节移动,导致降水量的季节变化。

陆地低纬度气候带包括赤道带和热带。它由赤道多雨气候、热带海洋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干湿季气候和热带干旱和半干旱等5种气候类型所组成。除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分布至南、北纬30°外,其他气候类型均出现在南、北纬25°之内。具体来说,陆地低纬度气候带包括:

1.赤道多雨气候

亦称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于赤道两侧南、北纬各5°—10°的范围内,包括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非洲的刚果盆地和几内亚湾沿岸以及亚洲马来群岛的绝大部分地域。这里地处低纬,是赤道气团的源地,同时位于赤道低压带,南北半球的信风在此辐合上升,多对流雨。全年皆夏,各月平均温为25—28℃,日较差比年较差稍大。年平均降水量多在2 000mm以上,月降水量最少也超过60mm。地带性土壤为热带雨林砖红壤。

2.热带干湿季气候

亦称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于赤道多雨气候区的外围,一般可达南、北纬15°左右,也可伸至25°左右。包括非洲的苏丹草原、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和南非高原的北部、南美洲的巴西高原和奥里诺科平原、中美洲的太平洋沿岸以及澳大利亚北部等地区。气候特点是终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季之分。干季时受信风控制,盛行热带大陆气团,干燥、少雨;雨季时则受赤道低压带控制,赤道气流辐合带移来时,湿润多雨。植被土壤类型为热带稀树草原红棕色土。

3.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主要分布于南、北回归线两侧的内陆和西部,大体介于南、北纬15°—30°之间。典型的热带干旱气候区包括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卡拉哈里沙漠和纳米布沙漠,西亚的阿拉伯大沙漠,南亚的塔尔沙漠,澳大利亚西部和中部沙漠以及南美西海岸的阿塔卡马沙漠等。这里常年处于副热带高压和信风控制之下,盛行热带大陆气团,气候炎热干燥。例如,世界“热极”和“干极”都出现于本类型区内,非洲索马里半岛北部的柏培拉,曾有极端最高气温63℃的记录,成为世界“热极”;南美智利北部的阿塔卡马沙漠年平均降雨量接近于0(阿里卡城实测为0.7 mm),从1845年至1936年的91年间从未下雨,被称为世界“干极”。至于热带半干旱气候则分布于干旱气候区的外缘,分别向热带干湿季气候区和亚热带夏干气候区过渡。植被土壤类型为热带荒漠(或荒漠草原)荒漠土。

4.热带季风气候

主要分布于亚洲的中南半岛、印度半岛和菲律宾群岛。在太阳高度角大的季节,赤道低压槽向北伸展到北纬30°左右,加上海陆热力因子的影响,在南亚次大陆的西北部形成一个热低压,此时盛行从印度洋吹来的西南季风,即夏季风,因降水量多,形成雨季;而在太阳高度角小的季节,赤道低压槽南移,再加上海陆热力的差异,次大陆的西北部有弱高压发育,此时就盛行东北季风,即冬季风,因降水量少,形成千季。此外,有的地区还可细分为凉季和热季。本区气候长夏无冬,年平均温在20℃以上,年平均降水量一般为1 500—2 000 mm,甚至更多。

5.热带海洋性气候

主要分布于南、北纬10°—25°信风带的大陆东岸及热带海洋中的若干岛屿,包括中美洲东岸和西印度群岛、南美巴西高原东侧沿岸的狭长地带、非洲马达加斯加岛的东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沿岸地带以及太平洋中的夏威夷群岛等。这些地区均处于信风的迎风海岸,终年盛行热带海洋气团,加之信风登陆后遇到沿海山地而抬升,故形成高温多雨的气候,具有海洋性的特点。这里形成的植被土壤类型与赤道多雨气候条件下相同,为热带雨林砖红壤。

(二)陆地中纬度气候

中纬度地带是热带气团和极地气团相交绥的地带,影响气候的主要环流系统有极锋、盛行西风、温带气旋和反气旋、副热带高压和热带气旋等,天气的非周期性变化和降水的季节变化均较大。陆地中纬度气候带是冷、暖气流相互角逐的地区,气温、降水的季节变化和非周期性变化都很显著。按热量情况,陆地中纬度气候带分为陆地温带和亚热带。由于全球大陆在中纬度地区被海洋分割得最为厉害,所以往往出现大陆东、西两岸和大陆内部不同的气候现象和特征,而表现出干湿带性,并由此影响到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

1.陆地温带气候

陆地温带主要分布在35°~60°N的地区,南半球由于只有较小的陆地延伸到40°N以南地区,所以温带面积不大。由于受大洋分割作用的影响,温带地区存在着明显的东西分异现象。一般在大陆东岸为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或温带季风气候,大陆西岸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二者之间的内陆为温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1)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

主要分布在35°~55°N之间的北美大陆东部和亚欧大陆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东侧,即亚欧大陆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东侧和北美大陆100°W以东大约在40°~60°N的地区等。这种气候的气温、降水状况与温带季风气候有些相似,但风向、风力的季节变化不如温带季风气候明显。在成因方面,它的冬季寒冷干燥不是由于大陆季风的作用所致,而是由于从海洋吹来的西风人陆已深,经过了大陆变性作用,故气温较低,降水较少;夏季有对流雨,但夏雨集中程度不如温带季风气候那样显著。

(2)温带海洋性气候

主要分布在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部,包括欧洲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西部和南部,西欧和中欧的大部,北美加拿大科迪勒拉山地以西的太平洋沿岸、南美智利南部安第斯山脉以西地区以及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岛和新西兰等地。这里全年盛行西风和温带海洋气团,沿岸又有暖流经过,于是形成了冬暖夏凉、年较差小、全年有降水以及秋冬季雨量稍多的气候特点。此外,这里阴雨日较多,云雾多,日照也较少。

(3)温带季风气候

主要分布在35°—55°N左右的东亚地区,包括我国东部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域、朝鲜半岛、日本的北部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南部。气候成因与亚热带季风气候相似。冬季受温带大陆气团控制,寒冷干燥,且南北气温差别大;夏季受温带海洋气团或变性热带海洋气团影响,暖热多雨,且南北气温差别小。此外,四季分明、天气的非周期性变化显著,也是温带季风气候的主要特点。由于上述几种温带气候类型的气候特征主要表现为湿润(中国的华北平原、东北平原为半湿润),因此较普遍的发育了温带阔叶林景观(中国的华北平原、东北平原为森林草原景观),但也存在着某些差异。东亚的阔叶树种类较欧洲丰富,有蒙古栎、辽东栎以及槭属、椴属、桦属等杂木;欧洲西部往往形成单一树种组成的纯林,如山毛榉林、栎林等;北美洲的阔叶林景观(包括五大湖以南,直到阿巴拉契亚山脉、密西西比河流域和大西洋沿岸低地)则以美洲山毛榉和糖槭为主。整个温带湿润阔叶林带主要发育有色棕壤和灰棕壤,半湿润的森林草原带发育的是褐土和黑土。

(4)温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亦称温带荒漠和温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于亚洲和北美大陆的腹地以及南美巴塔哥尼亚高原和潘帕斯等地。亚洲和北美的此类气候区距海遥远,深入内陆,四周又有山地、高原阻挡,湿润的海洋气流难以到达,终年盛行温带大陆气团,于是形成了冬冷夏热、干燥少雨的温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一般而言,干旱气候的年平均降水量为250 mm以下,半干旱气候则为250—500 mm。南美的此类气候区地处西风带的大陆东岸,是西风带的雨影区域,且西岸有高大的安第斯山脉,西风过山后下沉,绝热增温,干燥少雨,加上沿岸又有寒流经过,空气稳定,降水稀少。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条件下植被稀疏,植被土地类型为温带荒漠土;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地带的植被土壤类型为温带草原栗钙土。

2.陆地亚热带气候

陆地亚热带主要分布在南北纬25°—40°之间的地区。由于受到副热带高压和海陆位置等因素作用,在大陆东岸一般为亚热带湿润气候或亚热带季风气候;大陆西岸为亚热带夏干气候(地中海式气候);二者之间为亚热带大陆性干旱和半干旱气候。

(1)亚热带湿润气候

主要分布于北美大陆东部25°—35°N的地带和南美的巴西高原东南缘、巴拉那河中、下游以东和潘帕斯东部。此外,在非洲的东南海岸和澳大利亚的东南岸也有分布,但面积较小。其主要特点是冬夏温差比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小,一年中降水分配也比季风区均匀。这些地区在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大陆东岸)方面,都与东亚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相似,但由于所处的大陆面积和相邻的海洋面积都较小,海陆热力差异不如后者突出,故未形成典型的季风气候。

(2)亚热带季风气候

分布于亚热带的亚洲东部,主要包括我国东部秦岭-淮河以南,热带季风气候区以北的地带,日本南部和朝鲜半岛南端。冬夏海陆气温不同引起气压配置的变化是形成本区气候的主要原因。冬季亚洲大陆为高气压所控制,盛吹由陆地向海洋的西北风即冬季风,降水较少;夏季亚洲大陆为低气压所控制,盛吹由海洋向陆地的东南风即夏季风,降水较多。

常绿阔叶林是亚热带湿润气候和季风气候条件下的主要植被,与之相应的土壤类型为红壤和黄壤。

(3)亚热带夏干气候

亦称地中海式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以地中海地区的夏干气候范围最大,特征最明显,此外还包括美国西南部太平洋沿岸、智利中部、非洲南端和澳大利亚南端等地。亚热带大陆西岸的行星风系正常分布,这里气候深受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的季节替控制。夏季本区受副热带高压带的控制,以下沉气流为主,气候炎热干燥;冬季受西风带控制,盛行温带海洋气团,气旋活跃,降水较多。因此,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便成为地中海式气候的主要特征。该类型气候区主要形成常绿硬叶林带,以常绿灌丛林为主,发育着褐色土。

(4)亚热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主要分布于亚热带大陆的内部,包括西亚的伊朗高原和安纳托利亚高原、美国西部的内陆高原以及南美的格兰查科等地。干旱气候的形成是由于深居内陆距海远或因有山地阻挡,湿润的海洋气流难以到达,又兼这里地处亚热带,故夏季高温,冬季温和。半干旱气候属于由干旱气候向其他气候的过渡类型。这里的植被类型属于荒漠草原,通常生长有旱生灌木及禾本科植物,土壤属于半荒漠的淡棕色土。

(三)陆地高纬度气候

陆地高纬度气候带主要包括北半球50’N以北的亚寒带和北极圈内的陆地寒带,以及南半球的南极大陆地区。北冰洋和南极冰原分别是冰洋气团和南极气团的源地,西伯利亚和加拿大又分别是亚洲和北美洲极地大陆气团的源地。在冰洋气团与极地气团交绥的冰洋锋上有自西向东行进的气旋活动。这里气温低,有世界寒极、北半球寒极。主要气候类型为亚寒带大陆性气候、极地长寒气候和极地冰原气候。几个气候带的特点是:

1.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亦称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一般分布于50°—70°N之间,大陆西岸则在60°—70°N之间,包括北亚大部,欧洲北部,北美的阿拉斯加和加拿大的中北部。这里的气候主要受极地海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的影响,并为极地大陆气团产生的源地。在冬季,冰洋气团侵入机会很多;在暖季,热带大陆气团也能够伸入。气候特征是大陆性强烈,冬季漫长严寒,暖季短促,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量少,集中在暖季,蒸发弱,属于冷湿环境。西伯利亚东北部的维尔霍扬斯克和奥伊米亚康,1月平均气温-50℃,绝对最低气温-73℃,成为北半球的寒极。维尔霍扬斯克的绝对年较差曾达101.8℃,成为全球气温年较差最大之地。

2.极地长寒气候

亦称苔原气候,主要分布于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冰洋沿岸及岛屿,纬度大致介于70°—75°N之间,这里已位于北极圈以内,所以极昼、极夜现象明显。气候特征为全年皆冬,一年中只有1—4个月月平均气温为0—IO~C,降水稀少,大都属于冰洋锋上的降水,多半为降雪,云雾多,蒸发弱。

3.极地冰原气候

主要分布于南极大陆、北冰洋、格陵兰岛的绝大部分地区。这里纬度最高,极昼和极夜最长的时间可达半年之久。长年处在极地高压控制下,为冰洋气团和南极气团的源地。全年严寒,降水量极少,暴风雪常见,因长年积累,形成巨厚冰原。南极地区是全球的寒极、风极和最干燥的冰雪大陆,北极地区则是冰盖和浮冰的大洋。

(四)高地气候

主要分布于亚洲的喜马拉雅山系、帕米尔高原和青藏高原,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欧洲的阿尔卑斯山系以及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等地。由于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随地势增高而呈垂直变化,从而形成了垂直气候带结构。不同的山地或高原具有不同的垂直气候带结构,即或是同一个山地或高原,由于其内部坡向、高度与位置等的差异,也往往具有不同的垂直气候带结构。

二、世界气候的分布规律

气候也与一切自然现象一样,它的分布和变化并非杂乱无章,而是异中有同,变中有常,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在综合考虑形成气候诸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构成气候差异的基本矛盾,即冷与暖、干与湿以及高气压与低气压的矛盾,并结合与自然景观的关系,可以把错综复杂的世界气候加以简化和归纳,划分出若干气候型。具有相同的纬度和海陆位置,因而在全球大气环流中所处地位相同的地区,往往属于同一气候型,而各气候型之间的具体界线,则受制于地形等因素。所谓世界气候分布规律,直接体现在各气候型排列组合上。形成气候的主导因素,即太阳光热在地球表面的不均衡分布所引起的热力差异和由此产生的全球性气压带、风带及其季节位移,导致各气候型普遍具有按纬度更替的趋向,这是世界气候分布的基本规律——纬向地带性。另一方面,海陆分布、洋流、地形等因素,又不同程度地破坏了气候的纬向地带性,使在同一纬度地带的气候,出现西岸、内陆和东岸的差异,以及由不同地形条件引起的差异,这是世界气候分布的非纬向地带性。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幅世界气候型分布图式,就是它们对立统一的产物。

(一)、气候的纬向地带性

按得到的太阳光热的多寡,地球表面被分为五个基本气候带:热带、南温带和北温带、南寒带和北寒带。

在各大陆的赤道两侧,向南、北延伸5°—10°左右,如南美亚马孙平原、非洲刚果盆地、亚洲东南部的一些群岛等,为赤道多雨气候(也称赤道雨林气候)分布地区,它以终年高温多雨为特征,没有季节变化,各月平均气温为25—28?,日较差比年较差稍大;年降水量在 2000 mm以上,最少雨月降水量也在60 mm以上,多雷阵雨。湿热的气候对植物生长非常有利,树种繁多,茂密成层,四季常青。

在赤道多雨气候区的两侧,大致到南、北纬15°的地带,属热带干湿季气候(也称热带草原气候),非洲、南美洲和澳大利亚有大面积分布。这一气候类型的形成同气压带与风带的季节位移有密切关系。

以北半球为例,冬季阳光直射在南半球,这里处于东北信风带,盛行热带大陆气团,气候干燥;夏季阳光直射在北半球,信风带相应北移,这里受赤道低气压控制,盛吹来自赤道海面的西南风,降水显著增加。因此,气候有明显的干、温季之分,年降水量1000 mm左右;本带仍具有低纬地带高温的特色,但气温年较差已稍大于赤道多

雨气候。因受水分条件限制,树木渐稀,形成稀树草原景色,随着纬度升高,渐为草原取代。湿季时,生机旺盛,遍地生长稠密的高草和灌木,杂有稀疏乔木;干季来临,土壤干裂,草丛枯黄,树木落叶。

热带干湿季气候区以外,大致在南、北回归线两侧的大陆内部直到大陆西岸,平均位置约在南、北纬15°—30°间,属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也称热带荒漠气候),以非洲北部、西南亚和澳大利亚中西部分布最广。热带干旱气候分布地区常年处于副热带高压和信风控制下,盛行热带大陆气团,气流下沉,所以气候的主要特征为炎热、干燥。气温相当高,世界的“热极”(利比亚阿济济亚绝对最高气温58°)就出现在该气候类型区,但昼热夜凉,气温的日较差特别大。降水极为

稀少,一年不足 200 mm,且变率极大,甚至连续多年无雨,一年的降水往往集中在几次阵性暴雨中;加以终年万里无云,日照强烈,蒸发旺盛,更加剧了气候的干燥。热带半干旱气候的主要特征是有一个短暂雨季,年降水量可增至 500 mm,它分布于热带干旱气候区外缘,分别向热带干湿季气候区和亚热带夏干气候区过渡。前者短暂雨季出现在夏季,其成因与热带干湿季气候相似;后者短暂雨季出现在冬季,气温不如前者高,其成因与亚热带夏干气候类同。

在极地及其附近地区,包括格陵兰、北冰洋诸岛和南极大陆,属极地冰原气候。整个冬季处于永夜状态,夏半年虽是永昼,但阳光斜射,所得热量微弱,因而气温终年在冰点以下,在南极极点附近已观察到-94.5°的绝对最低气温,是世界“寒极”所在。地面为巨厚冰层覆盖,多凛冽风暴,植物难以生长。

冰原气候以南,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缘,延伸着一条极地长寒气候带(也称苔原气候)。它的特征是冬季酷寒漫长,夏季凉爽短暂,一年中只有2 —3个月的月均温在冰点以上,但不超过10°,年降水量约 200—300 mm,以雪为主,地面有永冻层,只有地衣、苔藓等低等植物尚能生长。

紧接极地长寒气候带的是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带(也称亚寒带针叶林气候),约在50°—70°N间横贯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这里冬季仍然漫长严寒,但夏季已相当温暖,月平均气温在10°以上,高者可达18—20°,气温的年较差特别大;年降水量增至300—600 mm,以夏雨为多,因蒸发弱,相对湿度很高。在这样气候条件下,已适宜松、柏、杉一类针叶树的生长。

非洲轮廓较之世界其他大陆单一,地面起伏不大,而且主要位于低纬地区,所以气候纬向地带性体现,气候类型按纬度更替,排列近乎对称。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北部处于高纬,陆地宽广,气候纬向地带性也表现显明。各气候类型从北向南依次更替,特别是极地长寒气候和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均呈带状分布,横贯大陆东西。

二、气候的非纬向地带性

海陆的分布以及由此引起的海陆间气温、气压、风向、降水等随季节的变化,产生了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的基本差异,尤其是在中纬地区,同一气候带内可以明显区分出西岸、内陆、东岸三种不同类型的气候。海洋性气候主要特征为:冬暖夏凉,秋温高于春温,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都小,一年中最冷月和最热月出现时间较迟(如北半球温带地区最冷月在2月,最热月在8月);湿度大,云雾多,降水丰富,季节分配均匀,冬雨较多。大陆性气候的主要特征大致和海洋性气候相反:冬寒夏热,春温高于秋温,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都大,一年中最冷月和最热月出现时间较早(如北半球温带地区最冷月在1月,最热月在7月);湿度小,云雾少,降水不多,且集中于夏季。

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在世界各大陆的分布也呈现一定的规律。一般来说,凡受海洋气团影响的地区,就带有海洋性气候特点;凡受大陆气团影响的地区,就带有大陆性气候特点。因此,由海洋走向内陆,气候的海洋性逐渐减弱,大陆性则逐渐增强。但实际情况还要复杂一些,这特别体现在沿岸气候差异上。大陆东岸和西岸同是濒临海洋,气候却截然不同,有的具有大陆性,有的具有海洋性,还有的是海洋性与大陆性气候的混合型或过渡型。这主要由大气环流所引起的海风的向、背决定的,同时沿岸洋流性质、地形因素也产生很大影响。其次,就各纬度地带来说,如前所述,在低纬和高纬地带,尤其是在赤道多雨气候、极地长寒气候和极地冰原气候分布范围内,冷与暖的矛盾处于比较稳定、有常的状态,因而气候的海洋性与大陆性对比不明显,东、西岸的气候差异也不大。而中纬地区,冷暖空气经常处于斗争转化状态,气温、降水等季节变化和非周期变化都十分明显,加以陆地面积特别宽广(北半球),因此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对比显著,大陆性气候尤为明显,大陆东、西岸气候有重大差异。

在欧亚大陆西岸,40°N以上的地区,终年处在西风带,深受海洋气团影响,沿岸有暖流经过,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最热月在22°以下,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都小;全年都有降水,秋冬较多,年降水量在1000mm以上,在山地迎风面可达 2000—3000 mm以上,是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这里植物生长茂盛,林木郁闭,遍布阔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在40°—30°N的地区,由于副热带高压

带的季节位移,冬季处于西风带,盛行极地海洋气团,温和湿润;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和东北信风控制,盛行热带大陆气团,炎热干燥;年降水量约 750mm,70%以上集中于冬季。这是亚热带夏干气候(也称地中海式气候),它冬季具有海洋性气候特征,夏季具有大陆性气候特征,相应的植被类型为硬叶常绿乔木和各种灌木丛。在30°N以南的地区,终年处在信风带,东北风从大陆吹向海洋,气候极端干燥,沙漠直抵海边。这是一种沿岸型的热带干旱气候,它与同纬度内陆型热

带干旱气候的差异在于沿岸因有寒流经过,所以夏季不那么炎热,年较差较小,雾日很多,相对湿度亦高,有时称其为热带多雾荒漠气候。

以上几种气候类型,在地球上各大陆西岸的相应纬度内均有分布,并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亚热带夏干气候—热带干旱气候的次序更替,在高纬地带与亚寒带大陆性气候相接,在低纬地带与热带干湿季气候相连。但由于地形影响,它们分布范围却有很大不同。例如在美洲大陆西部,巨大的科迪勒拉-安第斯山系南北纵贯,使大陆西岸的气候类型均成狭长的条带状分布,范围有限。亚欧大陆西部,地势平坦,海岸曲折,海风可以深入内陆,加之有地中海水体存在,所以西岸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和亚热带夏干气候分布范围很广。在北非和澳大利亚西部也无巨大地形障壁,西岸热带干旱气候与内陆热带干旱气候连为一体。

在欧亚大陆东岸,冬夏风向和洋流分布与同纬度西岸适成显明对照,因而气温、降水及其季节分配完全不同。40°N以北的地区,冬季因为大陆上有高压存在,吹西北和北风,盛行极地大陆气团,加以沿岸又有寒流经过,因此寒冷而干燥,气候具有大陆性;夏季,大陆上温度高气压低,可摄引海洋的东南风登陆,降水较多。由此可见大陆东部与同纬度西岸属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地区有很大差异。

40°—30°N的地区,风向、气温和降水的季节变化与同纬度的西部地区类似,但因地处亚热带纬度,气温升高,降水增加,气候特征主要表现为冬季凉而干,夏季热而湿,这也显然有别于同纬度西岸属亚热带夏干气候。30°N以南的地区,因地处信风带东岸位置,终年面迎海风,沿岸又有暖流经过,所以气温高,降水丰沛,季节分配较均匀,但以夏雨为多,具有低纬海洋性气候特征,与同纬度西岸属热带干旱气候恰好相反。

各大陆由于面积广狭不一,在大陆东岸海陆因素对气候的影响有一定差异。亚欧大陆东部地处世界上最大陆地和最大海洋之间,海陆的热力差异特别大,在季节性高压和低压控制下,冬夏风向、风力、气温和降水季节变化显著,形成特殊的季风

我国气候类型及特征和分布

共13种: [热带](大致在南北纬30°之间) 1.热带雨林气候 大致在南北纬10°之间,主要位于非洲刚果河域, 南美亚马孙河流域,亚洲印度尼西亚等地。 处在赤道低压带控制下,盛行赤道气团,高温多雨。全年皆夏,年平均气温在26°C左右;年降水量大都在2000毫米以上,且全年分配比较均匀。全年高温多雨 年雨型. 2.热带草原气候 大致在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如非洲中部大部分地区,澳大利亚大陆北部和东部,南美巴西等地。 处在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地区,干季湿季明显交替。当赤道低压带控制时,盛行赤道气团,形成闷热多雨的湿季;信风控制时,盛行热带大陆气团,形成干旱少雨的干季。全年降水量在750~1000毫米之间。 夏雨型. 3.热带季风气候 大致在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岸,以亚洲中南半岛、印度半岛最为显著。 一年中风向随季节转变非常明显。夏季风来临时,赤道气团带来大量降水;冬季风来临时,降水明显减少。全年气温高,年平均气温在20°C以上,年降雨量大都在1500~2000毫米之间。 夏雨型. 4.热带沙漠气候 大致在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内部和西岸,如非洲北部大沙漠区,亚洲阿拉伯半岛和澳大利亚大沙漠区。 在副热带高压带或信风带控制下,盛行热带大陆气团,常年干旱少雨,年降水量不足125毫米。日照强烈,气温极高。 少雨型. [亚热带](大致在南纬或北纬30~40°之间): 1.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主要位于大陆东岸,如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北美大陆,南美大陆和澳大利亚大陆东南部等地。 亚热带季风气候夏热冬温,季节变化明显,盛行夏季风时,热带海洋气团带来大量降雨;盛行冬季风时,受极地大陆气团影响,降雨减少。季风性湿润气候冬夏温差较小,一年中降水分配也较均匀。 夏雨型. 注:亚热带季风气候只在东亚. 2.地中海气候 主要位于大陆西岸,如地中海沿岸,南北美纬度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澳大利亚大陆和非洲大陆西南角等地。 就北半球而言,夏季因副热带高压带北移控制这里,受热带大陆气团影响,干旱炎热;冬季受西风带控制,多气旋活动,暖湿多雨。年降水量在300~1000毫米之间。 冬雨型. [温带](大致在南纬或北纬40~60°之间): 1.温带季风气候 主要分布于亚洲大陆东部,如我国华北、东北,俄罗斯远东地区,日本和朝鲜半岛。 冬夏季风向明显交替。冬季风时,受极地大陆气团控制,寒冷干燥;夏季风时,受极地海洋气团影响,暖热多雨。年降水量在500~600毫米之间。 夏雨型. 2.温带大陆性气候 主要分布于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内陆地区。 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干旱少雨。冬季严寒,夏季炎热,气温年变化很大。 夏雨型(少雨). 3.温带海洋性气候 主要分布在西欧、北美和南美大陆西海岸狭长地带。 终年盛行西风,受海洋气团影响,终年湿润,冬雨较多。冬不冷夏不热,气温年变化较小。年降水量一般在700~1000毫米之间。 年雨型. [亚寒带](南北极圈附近): 1.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主要分布在欧洲、亚洲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 主要受极地大陆气团和极地海洋气团控制。冬季漫长而严寒,暖季短促;降水量少,而且集中在夏季。 [寒带](极地附近): 1.苔原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冰洋沿岸。 全年严寒,皆为冬季。最热月气温仅达1~5°C。降水少,多云雾,蒸发极弱。 2.冰原气候 主要分布于南极大陆和格陵兰内陆地区。 全年酷寒,各月气温皆在0°C以下,是全球年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南极大陆年均气温约在-29~-35°C,北极地区在-22°C以下。 另外还有:高原气候和山地气候 主要分布在高大的山地、高原地区,如青藏高原、南美安第斯山等。

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

我国的气候类型有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寒气候。

1、季风气候特点:夏季受来自海洋暖湿气流的影响,高温潮湿多雨,气候具有海洋性。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干冷气流影响,气候寒冷,干燥少雨,气候具有大陆性。

2、温带大陆性气候特点:冬季严寒,夏季炎热,气温年较差很大,日较差也很大。冬季受高压控制,最低温达-73℃;夏季南部7月平均气温达26~27℃,最高达33℃,北部接近20℃。

最大年较差达62.3℃。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降水从南向北(北美从西向东)增加,年降水量从200mm以下到400mm左右,北部达300~600mm。自然植被由南向北从温带荒漠、温带草原,过渡到亚寒带针叶林。

3、高寒气候特点:在本圈内,气温的高低变化与海拔高低呈一定关系,即海拔平均每升高100米,气温要下降约0.6摄氏度。按照这个道理,海拔越高的地方,气候就越寒冷。

扩展资料:

也可细分为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南亚热带、边缘热带、中热带、赤道热带、高原亚寒带、高原温带。

中国幅员辽阔,跨纬度较广,距海远近差距较大,加之地势高低不同,地形类型及山脉走向多样,因而气温降水的组合多种多样,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气候。

从气候类型上看,东部属季风气候(又可分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西北部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高原属高寒气候。

所有气候类型及特征和分布

一)赤道(热带)雨林气候 大致分布在南北纬10°之间,以南美亚马孙平原、非洲刚果盆地、亚洲大、小巽他群岛等为典型。全年在赤道气团控制下,高温、多雨、湿度大。年平均气温在26℃左右,气温年较差很小,年降水量一般超过2000毫米,分配比较均匀。自然植被为热带雨林。

(二)热带季风气候 大致分布在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岸,以亚洲的中南半岛、印度半岛等地受西南季风影响地区为典型。我国云南大部、西藏东南角等地也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气温较高,年平均气温超过20℃。盛行风向的季节转换显著。夏半年受赤道气团控制,降水充沛,形成雨季,气候特征与热带雨林气候相似;冬半年,有些地方在热带大陆气团控制下,降水明显减少,形成干季。年降水量1500—2000毫米,雨季降水量占年总量的80—90%以上,干湿两季分明。自然植被为热带季雨林。

(三)热带草原气候 大致分布在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以非洲中部、南美巴西大部、澳大利亚大陆北部和东部为典型。本类型分布区处于赤道低压带与信风带交替控制区。全年气温高,年平均气温约25℃。当赤道低压带控制时期,赤道气团盛行,降水集中;信风带控制时期,受热带大陆气团控制,干旱少雨。年降水量一般在700—1000毫米,有明显而长的干季。自然植被为热带稀树草原。

(四)热带沙漠(干燥)气候 大致分布在南北回归高压带控制下的大陆内部和西岸,以非洲北部、亚洲阿拉伯半岛和澳大利亚沙漠区为典型。在副热带高压带或信风带控制下,全年受热带大陆气团控制,干旱少雨,年降水量100毫米左右,有些地方只有数十毫米或更少,日照丰富,气温很高,最热月平均气温可达30℃左右。热量与水分矛盾突出。世界大沙漠的分布与形成,与热带干燥气候密切相关。自然植被是荒漠。

(五)亚热带季风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大陆东岸,以亚洲大陆东部,如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北美大陆东南部,南美大陆东部和澳大利亚东南部为典型。盛行风向季节变化显著。冬季受极地大陆气团影响,气温偏低,降水少;夏季受热带海洋气团影响,高温多雨,水分季节分配不均。自然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六)亚热带地中海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大陆西岸,如地中海沿岸,南北美洲纬度30°—40°的大陆西岸,澳大利亚大陆和非洲大陆西南角等地,以地中海沿岸分布面积最广、最典型。以北半球为例,夏季副热带高压带北移,为高压控制,这里受热带大陆气团影响,天气晴朗干燥、炎热少雨;冬季副热带高压带南移,受西风带(地中海锋带)影响,温暖多雨。自然植被是常绿硬叶阔叶林和常绿灌木林。

(七)温带季风气候 主要分布在温带亚洲大陆东部,

如我国华北、东北与苏联远东地区。冬夏盛行风向明显交替。冬季风,受极地大陆气团控制,寒冷干燥;夏季风,主要受热带海洋气团影响,暖热多雨。年较差大,年降水量500—700毫米,分配不均,相对集中在夏季,具有大陆性特征。自然植被是落叶阔叶林或针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

(八)温带海洋性气候 主要分布在温带大陆西岸,如西欧、北美和南美西岸狭长地带,以西欧为典型。这里常年受盛行西风影响,海洋气流吹向大陆,海洋调节作用显著。气候特征是:夏季温度不高,冬季温度不低,年较差小;年降水量一般在700—1000毫米,分配比较均匀。自然植被是温带落叶阔叶林。

(九)温带大陆性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内陆地区。这里距海洋远,或有高山屏障,水分循环不活跃,主要受大陆气团控制,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夏季炎热,冬季相当寒冷,气温年较差、日较差都大。自然植被是荒漠或荒漠草原或草原。

(十)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北部,北美大陆北部。全年受极地大陆气团和极地海洋气团影响,冬季还受到冰洋气团影响。冬季漫长严寒,暖季温凉短促;降水量少,相对集中在夏季,蒸发弱,为湿润地区。自然植被为针叶林。

(十一)极地苔原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北冰洋沿岸。常受冰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影响,终年严寒。最热月平均气温1—5℃,降水少,蒸发弱,云量较高。自然植被主要是苔原(苔藓、地衣类)。

(十二)极地冰原气候 主要分布在南极大陆和格陵兰岛内部。全年非常严寒,各月平均气温都在0℃以下,为全球气温最低地区。南极大陆年平均气温-29℃—35℃,北极地区-22℃以下,全年多暴风雪。

(十三)高山高原气候 主要分布在高大山地和大高原地区,如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南美洲安第斯山等。高大山地,气温随高度增高而降低,气候垂直变化显著,在一定高度内,湿度大、多云雾、降水多;愈向山地上部,风力愈强。我国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但辐射强,日照丰富,降水少,冬半年风力强劲。气温的年较差小,日较差大。

热带类型

热带雨林景观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也称赤道雨林气候)的特点是:全年高温多雨。位于赤道附近,向南、北延伸5°~10°左右,主要分布区为:南美洲的亚马逊平原,非洲的刚果盆地,马来半岛和马来群岛。

这些地区位于赤道低压带,气流以上升运动为主,水汽凝结致雨的机会多,全年多雨,无干季,年降水量一般在2000毫米以上,最少雨月月降水量也超过60毫米,且多雷阵雨;各月平均气温为25°~28℃,全年长夏,无季节变化,年较差一般小于3℃,而平均日较差可达6°~12℃。

几处特殊分布: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东南部,加勒比海沿岸岛国东北部。在这种终年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植物可以常年生长,树种繁多,植被茂密成层,动植物种类繁多。

热带草原景观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也称热带干湿季气候)的特点是:全年高温,降水分干湿两季。

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区的南北两侧,即南、北纬5°~15°左右(有的伸达25°)的中美、南美和非洲。其主要特点,首先是由于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的南北移动、交替影响,一年之中干、湿季分明。

当受赤道低压带控制时,盛行赤道海洋气团,且有辐合上升气流,形成湿季,潮湿多雨,遍地生长着稠密的高草和灌木,并杂有稀疏的乔木,即稀树草原景观。当受信风影响时,盛行热带大陆气团,干燥少雨,形成干季,土壤干裂,草丛枯黄,树木落叶。

与赤道多雨气候相比,一年至少有1~2个月的干季。其次是全年气温都较高,具有低纬度高温的特色,最冷月平均温度在16℃~18℃以上。最热月出现在干季之后、雨季之前,因此,本区气候一般年分干、热、雨三个季节。气温年较差稍大于赤道多雨气候区。

热带荒漠景观

热带沙漠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也称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热带荒漠气候)的特点是:全年高温少雨。

大致分布于南北回归线穿过的大陆西岸及内陆,以非洲北部的撒哈拉沙漠、西亚(阿拉伯半岛)和澳大利亚中西部分布最广。热带沙漠气候区常年处在副热带高气压和信风的控制下,盛行热带大陆气团,气流下沉,所以炎热、干燥成了这种气候的主要特征;气温高,有世界“热极”之称。降水极少,年降雨量不足200毫米,且变率很大,甚至多年无雨,加以日照强烈,蒸发旺盛,更加剧了气候的干燥性。

热带季雨林景观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是:全年高温,降水分旱雨两季。

主要分布在中南半岛、印度半岛的大部分地区、菲律宾群岛,以及中国云南西双版纳地区、台湾省南部、雷州半岛、海南岛。 此外,在澳大利亚大陆北部沿海地带也略有类似分布。

这里全年高温,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最冷月一般在18℃以上。年降水量大,集中在 夏季,这是由于夏季在赤道海洋气团控制下,多对流雨,再加上热带气旋过境带来大量降水,因此造成比热带草原气候? 更多的夏雨;在一些迎风海岸,因地形作用,夏季降水甚至超过赤道多雨气候区。年降水量一般在1500~2000毫米。本区热带季风发达,有明显的旱雨两季,即在北半球冬吹东北风,形成旱季;? 夏吹来自印度洋的西南风(南半球为西北风),富含水汽,降水集中,形成雨季。?

亚热带类型

需要注意的是,亚热带也属温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景观

亚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出现在北纬25°~35°亚热带的大陆东岸,它是热带海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交替控制和互相角逐交绥的地带。主要分布在中国东部秦岭淮河以南、热带季风气候类型以北的地带,以及日本南部和朝鲜半岛南部等地。这里冬季温暖,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夏季炎热,最热月平均气温大于22℃,气温的季节变化显著,四季气温变化分明,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1500毫米,但无明显干季。同温带季风气候相比,季节变化基本相似,只是冬温较高,年降水量较多。

另外,还有亚热带湿润气候(也称季风性湿润气候),该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相似,但季风特征没有亚热带季风气候明显。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景观

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夏干气候)

地中海气候 (也称亚热带夏干气候、冬雨型气候)的特点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雨热不同期。

位于副热带纬度的大陆西岸(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以地中海地区最为典型,包括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沿海、智利中部沿海、南非的西南端(好望角地区)以及澳大利亚的西南端。它是处在热带半干旱气候与温带海洋性气候之间的过渡地带。

这些地区受气压带季节位移影响显著,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气流下沉,因而除大陆西部沿海受寒流影响外,夏温十分炎热,下沉气流不利兴云致雨,所以气候干燥;冬季受西风影响,温和多雨。全年雨量适中,年降水量在300~1000毫米之间。

注意:以下两种气候均可归类在温带大陆性气候中。

亚热带沙漠气候

亚热带沙漠气候(亚热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大陆的内部,包括西亚的伊朗高原和安纳托利高原、美国西部的内陆高原以及南美的格栏查科等地。干旱气候的形成是由于深居内陆距海远或因有山地阻挡,湿润的涵养气流难以到达,又兼这里地处亚热带,故夏季高温,冬季温和。半干旱气候属于由干旱气候向其他气候的过度类型。这里的植被类型属于荒漠草原,通常生长有旱生灌木及禾本科植物,土壤属于半荒漠的淡棕色土。

亚热带草原气候

亚热带草原气候的特点基本与热带草原气候相同,但分布在亚热带。

温带类型

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的特点是: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全年降水均匀,温和湿润。

温带落叶阔叶林景观

位于南北纬40°~60°(温带地区)的大陆西岸。终年处在西风带,深受海洋气团影响,沿岸又有暖流经过,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最热月在22℃以下,气温年、日较差都小。全年降水春夏较少,秋冬较多,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毫米以上,在山地迎风坡可达2000~3000毫米以上。这种气候在欧洲西部最为典型,分布面积最广,在南、北美大陆西岸相应的纬度地带以及大洋洲的塔斯马尼亚岛和新西兰等地也有分布。

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是: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分布在亚欧大陆温带地区的东部,包括中国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朝鲜半岛的北部 、日本的北部以及鄂霍次克海沿岸(包括堪察加半岛)。冬季这里受来自高纬内陆偏北风的影响,盛行极地大陆气团,寒冷干燥;夏季受极地海洋气团或变性热带海洋气团影响,盛行东和东南风,暖热多雨,雨热同季。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约有三分之二集中于夏季(6—8月)。全年四季气温变化分明,天气多变,随着纬度的增高,冬、夏气温变幅相应增大,而降水逐渐减少。

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是:冬冷夏热,全年少雨。

温带针叶林景观

该气候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泛的气候类型。主要分布于亚欧大陆和北美洲。这种气候在气温、降水的变化上同温带季风气候有些类似,但风向和风力的季节变化不像温带季风气候那样明显。冬季由于气旋活动影响,降水稍多;夏季有对流雨,但夏雨集中程度不像温带季风气候那样显著。天气的非周期性变化也很大。

注意:以下三种气候均属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草原气候

温带草原景观

温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也称温带荒漠和温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于亚洲和北美大陆的腹地以及南美巴塔哥尼亚高原和潘帕斯等地。亚洲和北美的此类气候区距海遥远,深入内陆,四周又有山地、高原阻挡,湿润的海洋气流难以到达,终年盛行温带大陆气团,于是形成了冬冷夏热、干燥少雨的温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一般而言,干旱气候的年平均降水量为250mm以下,半干旱气候则为250~500mm。

温带沙漠气候

温带沙漠气候是位于温带大陆腹地沙漠地区的一种气候,极端干旱,降雨稀少,年平均降水量200~300mm,有的地方甚至多年无雨。夏季炎热,白昼最高气温可达50℃或以上;冬季寒冷,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气温年较差较大,日较差也较大。云量少,相对日照长,太阳辐射强。自然景观多为荒漠,自然植物只有少量的沙生植物。中亚和中国塔里木盆地属沙漠气候。

温带半干旱气候在干旱气候的外围,夏季温度比温带干旱气候低,降雨量也比温带干旱气候大。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也称亚寒带大陆性气候)。这种气候出现在北纬50°~65°之间,呈带状分布,横贯北美和亚欧大陆。具体来说,在北美从阿拉斯加经加拿大到拉布拉多和纽芬兰的大部分;在亚欧大陆西起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除外),经芬兰和俄罗斯西部(南界在圣彼得堡—下诺夫哥罗德—斯维尔德洛夫斯克一线?[3]?)至俄罗斯东部(除南部以外)。北部以最热月10℃等温线为界。这一带的气候主要受极地海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的影响,并为极地大陆气团的源地。

在冬季,北极气团侵入机会很多;在暖季,热带大陆气团有时也能伸入。该类气候的主要特征是:冬季漫长而严寒,每年有5~7个月平均气温0℃以下,并经常出现-50℃的严寒天气;夏季短暂而温暖,月平均气温在10℃以上,高者可达18℃~20℃,气温年较差特别大;年降水量一般为300~600毫米,以夏雨为主。因蒸发微弱,相对湿度很高。

寒带类型

寒带气候

寒带气候包括以下两种气候,主要分布在极圈以内。

苔原景观

苔原气候

苔原气候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洲的北冰洋沿岸、格陵兰岛沿海的一部分及北冰洋中的若干岛屿;在南半球则分布在南设得兰群岛、南奥克尼群岛和南极半岛等地。其特征是:长冬无夏,暖季短暂,降水稀少。年降水量约200~300毫米,以雪为主;地面有永冻层,只有地衣、苔藓等低等植物。

冰原气候

冰原景观

冰原气候终年严寒,降水稀少。该气候主要分布在格陵兰岛和南极洲,包括格陵兰内陆和南极大陆的冰原高原。这里是冰洋气团和南极气团的发源地,整个冬季处于永夜状态,下半年虽是永昼,但由于阳光斜射,所得热量微弱,因而气候全年酷寒,各月温度都在0℃以下;南极大陆的年平均气温为-25℃,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大陆,1967年挪威人曾测得-94.5℃的绝对最低气温,可堪称为世界“寒极”。地面多被巨厚冰雪覆盖,又多凛冽风暴,几乎没有什么植物生长。

高原山地气候

高原山地气候主要分布于中低纬度的山地高原。亚洲的喜马拉雅山脉、帕米尔高原和青藏高原,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欧洲的阿尔卑斯山脉以及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等地都有分布。由于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随地势增高而呈垂直变化,从而形成了垂直气候带结构。不同的山地或高原具有不同的出气候带结构,即或是同一个山地或高原,由于其内部坡向、高度与位置等的差异,也往往具有不同的垂直气候带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