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天气实况 天气实况
气候资源特点的是_气候资源特点
tamoadmin 2024-06-18 人已围观
简介1.能体现我国气候资源优势的气候特点是( ) A.夏热多雨 B.春寒干燥 C.冬季寒冷 D.秋季多风2.气候资源包括哪些3.为什么贵州的气候具有良好的资源优势4.气候资源的基本特征5.地理气候类型及其特点和分布地区6.中国的气候特点(一)气候资源的特点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属于高原大陆性气候,气候资源有以下特点: (1)太阳辐射强、光照充足。青海境内大部分地区
1.能体现我国气候资源优势的气候特点是( ) A.夏热多雨 B.春寒干燥 C.冬季寒冷 D.秋季多风
2.气候资源包括哪些
3.为什么贵州的气候具有良好的资源优势
4.气候资源的基本特征
5.地理气候类型及其特点和分布地区
6.中国的气候特点
(一)气候资源的特点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属于高原大陆性气候,气候资源有以下特点:
(1)太阳辐射强、光照充足。青海境内大部分地区年太阳总辐射量高于每平方厘米605千焦,柴达木盆地高于每平方厘米700千焦。年日照时数在2,500小时以上,柴达木盆达到3,500小时以上。是中国日照时数多、总辐射量大的省份。
(2)平均气温低,但不特别严寒。青海境内年平均气温在-5.7℃~8.5℃之间,年平均气温在O℃以下的祁连山区、青南高原面积占全省面积的2/3以上,较暖的东部湟水、黄河谷地,年平均气温在6℃~8℃左右。全省各地最热月平均气温在5.3℃~20℃之间; 最冷月平均气温在-17℃~5℃之间。全省大部分地区全年冷期虽较长,但冬天不太寒冷。
(3)降水量少,地域差异。境内绝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4OO毫米以下。东部达坂山和拉脊山两侧以及东南部的久治、班玛、囊谦一带超过60O毫米,其中久治最多,为772.8毫米。柴达木盆地少于1OO毫米,盆地西北部少于20毫米,其中冷湖只有16.9毫米。
(4)雨热同期。青海属季风气候区,其固有的特点之一就是雨热同期。青海大部分地区5月中旬以后进入雨季,至9月中旬前后雨季结束,持续4个月左右。这期间正是月平均气温≥5℃的持续时期。年内气温较高时期,也是雨水相对丰沛时期,这无疑对农作物及牧草的生长发育有利。
(5)气象灾害多,危害较大。青海境内的主要气象灾害有干旱、冰雹、霜冻、雪灾和大风。其中:干旱频繁且严重,受害面积大,尤其是春旱,不管农区或牧区出现频率均较高,有“十年九旱”之说;降雹次数多,持续时间长,对农牧业生产危害较重;霜冻、尤其是山区早霜冻,严重影响着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广大牧区的雪灾和大风雪时有发生,严重威胁着畜牧业生产。
(二)气候资源的分布 气候资源与国民经济及人类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与农牧业生产的关系尤为密切,它直接影响着农牧业生产的成败。一个地区气候条件的好坏、不仅要看光、热、水资源的数量是否适宜,更重要还要看光、热、水三者的组合、分布是否协调。 1.热量资源的分布 热量资源的分布,一般用气温的高低和各界限温度期间积温的多少来表征。
(1)年平均气温、最热月平均气温、最冷月平均气温。①年平均气温因受地形影响,其总的分布趋势是南北低,中间高。低温区有:南部青南高原的中、西部,大部分地区低于-3℃,其中玛多、清水河、五道梁、沱沱河等地在-4℃以下,五道梁低达-5.7℃;北部祁连山区的中、西段,其值在-2℃~- 3℃以下,哈拉湖东侧低于-5.6℃。相对高温区分布在东部湟水、黄河谷地和西部的柴达木盆地。前者高于5℃,循化可达8.5℃;后者高于3℃,察尔汗可达5.1℃。另外,青南高原南部的河谷地带年平均气温相对较高,在2℃以上,其中,囊谦为3.9℃。②7月是全国各地年内最暖的月份,其月平均气温的分布趋势与平均气温相似,只在量值上高了许多,各地月值在5℃~20℃之间。30℃以上的气温仅在东部湟、黄谷地和西部柴达木盆地出现,其中察尔汗达 35.5℃。③1月是全省各地年内最冷的月份,其月平均气温在-18℃~-6℃之间,地域分布趋势与年平均气温相似。最低值在祁连山地中、西段及青南高原中、西部、均在-14℃以下。其中,托勒为-18.1℃,五道梁为-17℃。低于-40℃的极端最低气温只出现在青南高原中、西部、其中以玛多为最低,达 -48.1℃。
(2)气温的日较差及年较差。青海省由于地处高原、太阳辐射强,白天地面受热强烈,近地层气温变化趋于极端,因而气温日较差大是青海省大部分地区气候资源的一大特点。年平均气温日较差大部地区在14℃以上,柴达木盆地北部、托勒河、八宝河、黑河谷地在16℃以上。其中:柴达木盆地中、西部在17℃以上,冷湖达17.8℃,是全省年平均气温日较差的地方;东部河、湟流域及青海湖周围地区在14℃以下,江西沟为11.5℃,是全省年平均气温日较差最小的地方。青海省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属大陆性气候较明显的地区,年内气温变化应该比较剧烈,但实际情况并不完全是这样。由于受海拔高度的影响大大超过了纬度的影响,使年内气温变化有所减缓,年振幅相对较小,大部分地区在26℃以下,其中班玛和囊谦均在20℃以下,较中国相近纬度的华东、华中、华北地区都小,部分地区如柴达木盆地区的半荒漠景观,多晴朗无云天气,太阳辐射强烈,降水量极小,地表非常干燥,夏季温度较高,冬季温度又较低,因而气温年较差较大,大部分都28℃以上,盆地中、西部超过30℃。
(3)各界限温度期间的积温。青海省农牧业生产的中界限温度是:0℃,土壤解冻,牧草开始萌动,多种作物开始播种,农耕期开始;3℃,表示多年生牧草返青,牧草生长季开始;5℃,表示多数树木开始生长,一般牧草开始旺盛生长;10℃,表示作物开始进入旺盛生长期。青海省各界限温度的积温(活动积温)的地域分布趋势,大致与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趋势相同,即东部和柴达木盆地多、向北向南随海拔高度的增高而迅速减少。
(4)白天温度。青海省气温日差较大,白天温度高,夜间温度低。部分地区单从平均气温和积温看,热量水平较低,但因白天气温较高,故仍能发展某些种植业。各地3月~11月白天平均温度比年平均气温高1℃~4℃不等。其中:柴达木盆地、青海湖周围和祁连山东段平均要高3℃左右;东部河湟流域及海南台地高1℃~2℃;其余地区均高2℃~3℃。
(5)无霜冻期。东部河、湟谷地的无霜冻期始于4月下旬前,终于IO月中旬后、无霜冻期在 150天以上,其中循化、尖扎、民和等地超过180天,是全省无霜期最长的地区。柴达水盆地、海南台地的大部分及东部河、湟流域的山地,始于5月下旬至6 月上旬,终于9月中下旬,无霜冻期在100天以上。其中格尔木、香日德达125天左右;海南台地的南部无霜冻期少于60天,同德只有31天;青南高原南部的河谷地区及祁连东段无霜期在50天~100天之间;青南高原的大部及祁连山地中、西段始于7月中旬以后,终于8月中旬,无霜冻期普遍短于40天。清水河、五道梁、泽库仅10天左右,是全省无霜冻期最短的地区。
能体现我国气候资源优势的气候特点是( ) A.夏热多雨 B.春寒干燥 C.冬季寒冷 D.秋季多风
1、沙漠气候:全年高温,炎热干燥,极少下雨。
2、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3、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全年高温,一年分干、湿两季。
4、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
5、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一年分旱、雨两季。
6、亚热带季风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7、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多雨。
8、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9、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寒夏热,年温差较大,干旱少雨,降水稀少且集中在夏季。
10、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冬季长而严寒,夏季短而凉爽,降水稀少且集中在夏季。
11、极地苔原气候:冬长而严寒,夏短而低温,降水稀少且集中在最热的月份。
12、极地冰原气候:全年酷寒,降水极少,大部分不足100毫米。
13、高原山地气候:气候垂直变化明显,气温随海拔加而减,随海拔减而加。(一般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全年低温,年气温差较小,日较差大。
14、温带,亚热带与热带的分界:一月份平均气温0℃以下为温带和寒带,0℃以上,15℃以下为亚热带,15℃以上为热带,除了温带海洋性气候在0℃以上,15℃以下。
扩展资料:
气候影响因素:
太阳辐射因子、下垫面因子、大气环流因子和人类活动因子。太阳辐射因子是气候的根本动力来源。这类因子有:纬度因素等。下垫面因子对气候的形成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这类因子有:洋流、地面植被、地形地质等。
大气环流因子本身是气候的组成部分,对某地气候的形成起着直接性的影响。主要因子有:气团的平均状况、气流的平均状况等。
地理因素对气候形成的影响表现在地球形状、地球运动、海陆分布、地形地势和气流、洋流等上,而地理因素对气候形成的影响终究还是可以主要归结到辐射因素上。
百度百科——气候类型
气候资源包括哪些
A |
试题分析:季风气候显著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夏季普遍高温,雨热同期,水热条件配合得当,使农作物和林木在旺盛的生长期内,能够得到充足的热量和水分,因此中国喜温作物的种植界限,比世界其他地区的纬度要高得多,故A正确. |
为什么贵州的气候具有良好的资源优势
气候资源包括哪些如下:
1、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也称赤道雨林气候)的特点是:全年高温多雨。位于赤道附近,向南、北延伸5°~10°左右,主要分布区为:南美洲的亚马逊平原,非洲的刚果盆地,马来半岛和马来群岛。
这些地区位于赤道低压带,气流以上升运动为主,水汽凝结致雨的机会多,全年多雨,无干季,年降水量一般在2000毫米以上,最少雨月月降水量也超过60毫米,且多雷阵雨;各月平均气温为25°~28℃,全年长夏,无季节变化,年较差一般小于3℃,而平均日较差可达6°~12℃。
2、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也称热带干湿季气候)的特点是:全年高温,降水分干湿两季。
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区的南北两侧,即南、北纬5°~15°左右(有的伸达25°)的中美、南美和非洲。其主要特点,首先是由于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的南北移动、交替影响,一年之中干、湿季分明。
当受赤道低压带控制时,盛行赤道海洋气团,且有辐合上升气流,形成湿季,潮湿多雨,遍地生长着稠密的高草和灌木,并杂有稀疏的乔木,即稀树草原景观。当受信风影响时,盛行热带大陆气团,干燥少雨,形成干季,土壤干裂,草丛枯黄,树木落叶。
与赤道多雨气候相比,一年至少有1~2个月的干季。其次是全年气温都较高,具有低纬度高温的特色,最冷月平均温度在16℃~18℃以上。最热月出现在干季之后、雨季之前,因此,本区气候一般年分干、热、雨三个季节。气温年较差稍大于赤道多雨气候区。
3、热带沙漠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也称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热带荒漠气候)的特点是:全年高温少雨。
大致分布于南北回归线穿过的大陆西岸及内陆,以非洲北部的撒哈拉沙漠、西亚(阿拉伯半岛)和澳大利亚中西部分布最广。
热带沙漠气候区常年处在副热带高气压和信风的控制下,盛行热带大陆气团,气流下沉,所以炎热、干燥成了这种气候的主要特征;气温高,有世界“热极”之称。降水极少,年降雨量不足200毫米,且变率很大,甚至多年无雨,加以日照强烈,蒸发旺盛,更加剧了气候的干燥性。
4、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是:全年高温,降水分旱雨两季。
主要分布在中南半岛、印度半岛的大部分地区、菲律宾群岛,以及中国云南西双版纳地区、台湾省南部、雷州半岛、海南岛。此外,在澳大利亚大陆北部沿海地带也略有类似分布。
这里全年高温,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最冷月一般在18℃以上。年降水量大,集中在夏季,这是由于夏季在赤道海洋气团控制下,多对流雨,再加上热带气旋过境带来大量降水,因此造成比热带草原气候更多的夏雨;在一些迎风海岸,因地形作用,夏季降水甚至超过赤道多雨气候区。
年降水量一般在1500~2000毫米。本区热带季风发达,有明显的旱雨两季,即在北半球冬吹东北风,形成旱季;夏吹来自印度洋的西南风(南半球为西北风),富含水汽,降水集中,形成雨季。
5、亚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出现在北纬25°~35°亚热带的大陆东岸,它是热带海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交替控制和互相角逐交绥的地带。主要分布在中国东部秦岭淮河以南、热带季风气候类型以北的地带,以及日本南部和朝鲜半岛南部等地。
这里冬季温暖,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夏季炎热,最热月平均气温大于22℃,气温的季节变化显著,四季气温变化分明,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1500毫米,但无明显干季。同温带季风气候相比,季节变化基本相似,只是冬温较高,年降水量较多。
气候资源的基本特征
一、气候资源概况
贵州位于我国亚热带西部,云贵高原斜坡上,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东半部在全年湿润的东南季风区内,西半部处于无明显的干湿季之分的东南季风向干湿明显的西南季风区的过渡地带。由于地处低纬度,高海拔,离海洋较近,境内中部隆起,向东、南、北三个方向逐渐降低,横亘于四川盆地、重庆山地、丘陵和广西丘陵之间,加以山脉纵横,河流交错蜿蜒,致使地形地势甚为复杂,从而形成了气候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虽然大部分地区气候温和湿润,但在山地、河谷的气候垂直变化却特别明显。冬半年由于北有秦巴山系阻挡,南下冷空气多半绕道两湖盆地由偏东北方向入侵,常在中部和西部形成静止锋,西部威宁、盘县一带经常处于锋前位置,故冬季多晴朗天气,省的中部、东部正好处于锋后,故冬季多连阴雨天气。夏半年由于副热带高压控制,往往在东部连晴干旱,而西部却暴雨频繁。在副热带高压北跳的同时,雨带也随之北移,此时省内旱涝交替发生。
全省通常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多在3℃~6℃,比同纬度其他地区高;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一般是22℃~25℃。年平均降水量1100~1400毫米,常年相对湿度在70%以上。
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春暖风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多云寡照、湿度较大、降雨日数多、季风气候明显、无霜期长、垂直差异较大,立体气候明显。夏季全省多微风,且在森林的自然调节下,凉风习习,再热也不觉得闷,是全国难得的亚高原度假旅游胜地。从贵州的湿度来讲,贵州夜雨比较多(白天晴),全省森林对保持水气有很好的作用,晚上降雨后,白天蒸发一点,一般人体最适宜的湿度条件是45%到70%之间,贵州夏季平均湿度大约在65%左右,这很适宜人们出行,就是走到哪儿都会觉得很清爽。据科学研究显示,当环境气候在18摄氏度到24摄氏度之间,空气湿度在45%至70%之间时,人体最感舒适。显然,贵州两者兼而有之,而且持续整个夏季。由于贵州、云南静止峰和孟加拉湾暖湿气流的影响,形成了贵州夏夜雨湿凉爽、白天晴和多云的天气,大大减少了紫外线的入侵,使到贵州的游人晒不伤、晒不黑,女士皮肤白皙水灵,男士肤色适中健康。
二、气候资源种类
特殊的地带造就了贵州特殊的宜人气候。贵州气候从北至南跨越了两个大的气候带,温带、亚热带,它具体又可分为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和暖温带四个类型。南亚热带主要分布在贵州南部的罗甸、望谟及北部的赤水等低热河谷。≥10℃积温大于6000℃;最冷月平均气温大于10℃;年极端最低气温大于-5℃。中亚热带主要分布于≥10℃积4500-6000℃;最冷月平均气温4-10℃;年极端最低气温-10--5℃。北亚热带主要分布于≥10℃积温3500-4500℃;最冷月平均气温2-4℃;年极端最低气温-20--10℃。暖温带主要分布在西部的高海拔地区及梵净山、雷公山等山区。≥10℃积温小于3500℃;最冷月平均气温小于2℃;年极端最低气温小于-20℃。
三、气候资源优势
贵州夏无酷暑,春温秋爽,空气湿润,雨量充沛,夏季是地球同纬度最凉爽的地区域之一。优越的气候资源,孕育了贵州绚丽的自然风光,创造了宜人的旅游环境。目前,全省森林覆盖率为39%,青山绿水,景色秀美,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非常适宜旅游观光和休闲度假。在春夏季节,全省每月的降水量均在100——150毫米,丰沛的降水不仅使全省山区的溪水长流不断,山泉终年不竭,而同时晴雨的变幻使得喀斯特山色变得更加绚丽多姿。
1、气象景观
1)大气中的光象。光,主要指阳光和月光,包括朝霞、旭日、夕阳、虹、晕、华等,是具有观赏价值的光象。
2)雨雪景观。在大自然形成降水过程中,可以产生云、雾、雨、雪等多种景观。
3)与风有关的气象景观。游客可通过感官感受其美。如“春风杨柳”、和“红枫秋月”、“苗岭松涛”等都会给人们以舒适美悦的感觉。
2、气象类型
1)避暑型气候:将贵州省避暑旅游区可分为三种类型,即A山地型,如梵净山、雷公山、斗蓬山;B湖滨型,如威宁草海、红枫湖,百花湖;C高原型,如龙里草原夏无酷暑而成为避暑胜地。
2)夜雨昼晴型气候:贵州6——9月大多是夜雨昼晴,夜雨好休息,昼晴便于观光旅游。
3、气象、气候的特点
1)多变性和速变性 大气中的物理现象和过程,往往变幻无穷,所谓“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都说明气象和气候的多变性,其速变性则多体现在雾、雨、闪电、光等要素上,典型的景象如日出、霞光、夕照等,旅游者只有把握时机,才能观赏到佳景。
2)背景性和育景性 气象要素虽然有直接观赏价值,但在许多时候,它都不象地貌那样具体形象,富有实体感,也不象水景、花木景那样直观,可以体验,因而常成为人们观览其它风景的背景和借景加以利用。此外,气象气候还具有适景、育景的功能,即在不同的气候和气候条件下,可以形成不同的自然景观和旅游环境,气象气候具有育景功能。
3)节律性和导向性 由于气候的年月周期性变化,旅游活动亦随气候变化同样出现淡季、旺季的节律变化和客流的导向性规律变化。例如夏季,位于炎热地区的人们向高原气温凉爽的地区流动;冬季,位于严寒地区的人们向温暖阳光的地方移动,这种客流的导向性规律,就是受气候节律变化影响的结果。
4、季节
1)贵州春季是从3月份至5月份,春季来临时,万木复苏、鲜花盛开、各地生机勃勃。春季光照、气温、降水同步增长,植物繁茂,林木葱郁。尤其是春雨开始后河湖水盈欲溢,树木长出嫩叶,青山滴翠,倒映其中,碧蓝可喜,是人们踏青游玩的最佳时节。
2)夏季
贵州的夏季是从6月份至9月份,以晴朗的温和宜人的天气为主。白天日照时间较长,夜晚气温温和,日温差较大。
3)秋季
10月份至12月份是贵州的秋季。虽然气温要比夏季低一些,但天气依然不错。全省本地的植物是常绿植物,但也引进了不少落叶树。多彩的树叶装扮出贵州秋季的美景。
4)冬季
贵州的冬季为1月份至2月份,全省大部地区的气温有所下降,但无严寒,仍是旅游的好时节。
地理气候类型及其特点和分布地区
太阳能资源
太阳能资源丰富、光合生产潜力高
中国的太阳能资源除川黔地区外,其余大都相当或超过国外同纬度地区,与美国相当,略高于日本。高值和低值中心处于22~35°N之间。即青藏高原高值中心,其南部光能接近世界上最丰富的撒哈拉沙漠,拉萨有“日光城”之称。低值中心出现在四川盆地。我国主要农业区,作物生长期间的光合有效辐射量多,为作物高产提供了充足的光能。青藏高原生长期短,能为植物提供的光合有效辐射量为全国最低。
热量带亚热带和温带
热量带多,亚热带和温带面积大
中国是世界上热量带最多的国家,由南往北相继出现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中温带、北温带。青藏高原还有高原温带、高原亚寒带和高原寒带。中国东部主要农业区面积较大,其中亚热带和中、南温带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42.5%,其热量与美国主要农业区相近似。≥10℃积温,在40°N地区比日本略多,与地中海气候地区相近;在30°N地区,比地中海气候地区多500℃,比西亚、南亚、非洲等地少600~1000℃。
季风气候显著影响
热量资源的季节变化十分明显,大部分地区四季分明,农事活动依赖节气的更迭十分敏感。中国东部与世界同纬度相比,冬季过冷,夏季偏热,而且纬度越高越明显,冬季比夏季突出。夏季偏热,一年生喜温作物(水稻、玉米等)可种植在纬度较高的东北地区,有利扩大喜温作物种植面积和提高复种指数。但冬季过冷,却使越冬作物或多年生亚热带和热带经济果木林的种植北界偏南。这一热量特点也是形成我国种植制度多样性的原因之一。
下垫面复杂多样
造成了气候资源的再分配中国山地丘陵约占全国面积的2/3。境内地形复杂,较大山脉的走向、地形起伏、加上离海远近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了光、热、水资源的重新分配与组合,使得有些地区非地带性的影响超过地带性影响。有出现“气候区地”现象和“十里不同天”的说法。例如,西南部金沙江河谷的巧家、华坪、元谋一带,虽处于中亚热带范围,但却出现南亚热带气候,≥10℃积温高达7000~8000℃,最冷月平均气温在12℃以上,全年基本无霜。又如地处低纬高原的云南,由于纬度增加和海拔高度增高相一致,使南北不到10个纬距的范围内相继出现热、温、寒带的气候及相应的植被。一般在海拔2300~2500米的高寒区,以耐寒作物为主,1300~1500米高度为中温带,为一年一熟或二年三熟区;1300米以下为低热带,为一年二熟或三熟区。中国境内有些东西走向或东北—西南走向的高大山脉,对北来冷空气和南来暖湿气流有显著的屏障作用,是山体两侧水热状况显著差异的分水岭。例如大兴安岭两侧年平均气温相差2~4℃,≥10℃积温相差300~1000℃,年降水量可相差100~200毫米,成为由农区向牧区的过渡地带。天山山脉成为新疆分割为干旱南温带和干旱中温带的天然分界线。秦巴山系是标志中国南方与北方气候的分界线,也是水分盈亏平衡为零的界线,它标志北方旱地农业与南方以水田为主的农业的交接带,又是作物是否休眠越冬的分界线。尤其是该山体的屏障作用使四川盆地冬暖十分显著,盆地1月平均气温比东部平原同纬度地区偏高3~4℃,≥10℃积温多300~500℃,无霜期多40~60天,若经海拔订正后的增温效应,则相当于使四川盆地南移5个纬距的位置。山区的热量资源随海拔高度的变化很明显。一般每升高100米,年平均气温下降0.51℃,≥10℃积温减少170℃,生长期约减少4~6天。
特殊地形的热量效应
也不可忽视。例如亚热带山区的一些山腰,冬季有逆温现象,多存在暖带和温暖小区;一些大的水体(湖泊、水库),对周围有调温效应,这都有利于果林和作物避寒越冬。但在低凹地形,冷空气易堆积在谷底,形成冷空气“湖”,使作物易发生霜冻害。
降水资源分配不均衡
干湿界线与等降水量线相近与全球比,我国降水量不算丰富。粗略估计,中国平均年降水量约为648毫米,较全球陆地平均年降水量800毫米约偏少19%,比亚洲平均年降水量740毫米偏少12%,在纬度相同的日本、朝鲜某些地区的年降水量比我国要多。中国降水的主要水汽来源于太平洋,年降水量的分布趋势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等雨量线大体呈东北—西南走向。按这一走向的年降水量400毫米等值线相当于半干旱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250毫米年降水量等值线又相近于干旱与半干旱的分界线;横穿东部的900毫米年降水量等值线是东部地区半湿润与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降水量的区域分布极不均衡。西北内陆流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36.4%,年平均降水量仅为164毫米,全年总降水量只占全国的9.5%;而我国东南部外流流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3.7%,平均年降水量达896毫米,其全年总降水量占全国的90.5%。
中国降水量夏季多、冬季少,这是季风气候的一个重要特征。各地降水季节分配的差异很大,尤其北方雨季短,降水明显地集中于夏季。因此,采取季节调水措施是防旱的重要对策之一。
雨热基本同季
夏季光、热、水共济,气候生产潜力大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与降水的季节变化基本同步,这是农业气候资源的一种优势。夏季温高雨多,光合有效辆射量大,为植物旺盛生长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气候生产潜力高。各地雨热同季的情况有所不同,中国北方,春季升温快,夏季温度高,6~8月≥10℃积温占全年的50%以上,同期降水量占全年的60%以上。江淮及其以南地区,6~8月≥10℃积温和降水量均占全年的30~40%,雨热同季时间长,故复种指数高。云南和青藏高原地区,年内气温变化较平缓,降水集中程度高于温度,水热配合稍差,如云南6~8月积温只占全年的20~30%,但同期降水量占全年的60%以上;青藏高原6~8月积温占全年的55~65%,同期降水量占全年的60~80%。
热量和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较大,易发生低温冷害或旱涝。据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先生考证,中国在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有多次的冷期和暖期,曾造成农牧界线南北来回推移;历史时期气候冷暖变化也曾引起单、双季稻的种植界线南北变动两个纬距。近百年来,我国≥10℃积温变化有7~8年和2~3年的周期波动,尤以8年周期最明显。本世纪初期各地积温偏少,30年代中期开始增多,至50年代达到最高,随后逐渐下降,在60年代中期曾有一短暂的回暖过程,目前在平均值左右摆动。近30年间,各地最暖年与最冷年的热量状况之差是:≥10℃积温的差值约在500~1100℃之间;≥10℃持续日数的差值在30~60天之间。≥10℃积温相对变率(积温距平绝对值的多年平均与平均积温的百分比)是,青藏高原为4~5%,东北、华北北部及西北地区大于3%,华南及云南南部小于1.5%。热量资源不稳定,可导致农业不稳产。例如,黑龙江省高温年与低温年的积温偏差平均为±300℃左右,这个变化幅度可导致产量增产或减产30%左右。
问题与挑战
多样的气候类型造就了中国丰富的生态系统类型与多样的气候资源利用类型。然而,在利用我国的气候资源推进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问题上,我们也不得不看到如下几个显著特点。
其一:由于中国以大陆性气候为主的特点,北方的广袤地域寒冷和水分不足常常成为生物生产的限制因子,丰富的光能资源与土地资源因此而得不到充分利用,制约着中国土地生产力的提高乃至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其二:气候变化不仅仅是温度的升高,还极有可能是极端气候事件频次的增加与强度的增大。
研究表明:未来的气候变化会导致北方夏季风降水的年度间变异增大,意味着北半球的季风气候区有可能遭受几率更为频繁且强度更大的洪涝或干旱等极端气候事件。我国大部分为季风气候区,季风的进退直接影响着我国的洪涝与旱灾,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东亚季风以及东南和西南季风对我国的夏季降雨有着很大的影响,它们的变异必将导致我国农牧业生产的气候灾害损失加大,生产水平稳定提高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因而,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特别是气候变化对我国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不利影响甚至是灾变,直接影响着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甚至构成一定程度的威胁。
其三:我国在气候系统探测和气候要素精细观测等方面的基础建设与能力,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设施,离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很大差距,对支撑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不足。现有的专业气象观测网在探测范围、要素、精度、分辨率等方面尚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各领域发展专业服务的需求;技术装备科技含量不高,观测手段和设备落后;观测项目针对性不强,规范、标准不统一,既有一些交叉重复,也有诸多空白,如海上、荒漠和高山等地区和交通等行业的观测资料十分缺乏;观测领域亟需拓展与整合。如现在我国在风力资源丰富的地区也还没有开展亚米级的风场观测,无法为风力资源的开发提供精细的气候资料与气象保障服务。
中国在针对冰雹、强降雨、强风暴、暴雪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高时空分辨率的预报、预测能力上还存在有明显的不足与缺陷。针对上述特点,应该合理利用中国的气候资源,加强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科学研究,提高与改善气候科学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
中国的气候特点
地理气候类型及其特点和分布地区如下:
1、非洲气候类型分布。
规律:热带气候类型分布显著;气候类型在赤道两侧南北对称分布的特征非常明显。
2、亚欧大陆气候类型分布。
规律:气候类型分布比较齐全(热带草原气候除外);由低纬度到高纬度,气候类型依次更替;由沿海到内陆,气候类型逐渐变化(温带地区明显);
东西两岸气候类型明显不同:季风气候分布在大陆东岸,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大陆西岸。特殊地区:中部的青藏高原地区,由于地势较高,形成了高原山地气候。
3、北美洲气候类型分布。
规律:大陆西岸气候类型南北纵向分布,东岸气候类型分布面积较广,原因是西部有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分布。
气候特点:
1、热带气候:位于赤道附近,其显著特点是高温和滑搏宽高湿度,通常有两个季节:雨季和乾季。
2、温带气候:位于热带和极地之间,四季分明,具有明显的春、夏、秋、冬四季,温度和降雨量相对较为平均。
3、地中海气候:分布在地中海沿岸地区,四季分明,夏季干燥炎热,冬季温和多雨,年平均降水量较少。
4、冷温带气候: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冬季寒冷,夏季凉爽,降水量较多,信亮季节性变化明显。
5、极地气候:分布在南北极地区,全年气温极低,日照时间极短,降水量极少。
相关内容
气候对生活有什么影响?
1、农业生产:气候变化扰动农作物的产量与品质,导致农业生产成本增加。
2、自然灾害:气候变暖导致频繁出现极端气候事件,对人类的正常的生产生活产生严重冲击,可能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3、水资源: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与冻土消融,影响下游大河的径流与水质,破坏了水资源系统的正常循环。
4、生活成本:气候变暖导致自然灾害的频繁出信亮现,进而导致生活成本上涨,对人们的生活造成经济负担。
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有什么?银竖
1、纬度因素: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2、海陆因素:同一纬度,气温夏季陆高海低,冬季陆低海高;降水沿海地区多,内陆地区少。
3、地形因素:同纬度山上的气温比山下低,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4、人类活动:人类排放大量二氧化碳造成的温室效应。
中国的气候特点如下:
中国气候特点复杂多样,既有大陆性气候,也有海洋性气候。根据气候的带状分布,可以将中国的气候划分为五个主要气候带:东部的温带季风气候、北部的温带大陆性气候、西北部的温带荒漠气候、青藏高原的高原高山气候以及南部的热带季风气候。
中国的气候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季风气候显著:
中国大部分地区位于东亚季风区内,季节变化明显。夏季盛行暖湿的东南季风,冬季盛行干冷的西北季风,这使得中国的气候具有明显的季相变化。
2、雨热同期:
中国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这使得夏季的气温较高,而冬季则相对较冷。这种雨热同期的特点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都有重要影响。
3、气候差异大:
中国地域辽阔,从北到南、从东到西,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差异巨大。这使得中国的农作物和植被种类繁多,同时也给各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同的挑战。
4、灾害性天气频发:
中国是一个灾害性天气频发的国家,包括洪水、干旱、台风、暴雪等。这些灾害性天气对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5、气候变化明显:
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也产生了明显的影响。近年来,中国的气温普遍升高,极端天气事件增多,海平面上升等现象都给中国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中国气候复杂多样,既有大陆性气候,也有海洋性气候。季风气候显著,雨热同期,气候差异大,灾害性天气频发以及气候变化明显等特点都使得中国的气候具有特殊的性质和规律。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来说,了解和掌握这些气候特点对于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以及促进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