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天气实况 天气实况

什么叫做气候_什么叫做气候要素

tamoadmin 2024-07-19 人已围观

简介1.各气候形成原因,地理高手进2.热岛效应 温室效应 气候 热污染间有什么关系 形成原因 产生后果及解决措施?3.地理中的气候类型如何分辨4.什么叫地理角度5.温差、湿度是气候、气象的专有名词吗?6.韩国属于什么气候?7.韩国的气候特点有哪些特征一、气候地带不同南方是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夏季普遍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干燥。北方多属温带季风,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由沿海向内陆湿度递减),冬季寒冷干燥

1.各气候形成原因,地理高手进

2.热岛效应 温室效应 气候 热污染间有什么关系 形成原因 产生后果及解决措施?

3.地理中的气候类型如何分辨

4.什么叫地理角度

5.温差、湿度是气候、气象的专有名词吗?

6.韩国属于什么气候?

7.韩国的气候特点有哪些特征

什么叫做气候_什么叫做气候要素

一、气候地带不同

南方是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夏季普遍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干燥。

北方多属温带季风,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由沿海向内陆湿度递减),冬季寒冷干燥。

二、气候特点不同

南方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雨热同期。 全年四季分明,天气多变,随着纬度的增高,冬、夏气温变幅相应增大,而降水逐渐减少。

北方气候特点: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雨热同期。 这里冬季不冷,1月平均温普遍在0℃以上,夏季较热,7月平均温一般为25℃左右,冬夏风向有明显变化,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毫米以上,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较少。

秦岭—淮河一线,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此线南北,无论是自然条件、农业生产方式,还是地理风貌以及人民的生活习俗,都有不同。

温带季风气候 分布于秦岭——淮河以北地区,主要包括我国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和东北平原。亚热带季风气候 分布在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包括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四川盆地、云贵高原。

扩展资料

南北分界线, 传统意义上南北方分界线,一月份0度等温线, 800mm等降水量线, 水田与旱地分布分界线,水稻与小麦种植分界线,?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温带落叶阔叶林的分界线,湿润与半湿润的分界线,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南北方气候特点

秦淮以北的大部分地区,河湖冬季结冰,每当冬季来临,北风呼啸,大部分的树会落叶,不落叶的树叶多呈针状,叫做针叶树。由于北方地区年降水量较少,降水多集中在夏季,所以河流的水量不大,水位变化大,只有夏季才形成汛期,时间也比较短,河流的含沙量较大。

而在秦淮以南地区则正好相反,冬季不结冰,树木不落叶,一年四季常绿。河流的水量较大,水位变化不大,汛期时间长,河水含沙量较小。

南北方农业及风俗差异

从农业生产及人们生活习俗来看,秦淮南北的差异就更明显。北方耕地为旱地,主要作物为小麦和杂粮,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南方则主要是水田,农作物主要是水稻和甘蔗、茶叶等亚热带经济作物,一年两熟或三熟。人们平常所说的“北麦南稻,南船北马”是这种差异的真实写照。

秦岭—淮河一线经过甘、陕、豫、皖、苏等省,是中国中东部地区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其南北在气候、河流、植被、土壤、农业生产等方面,都有显著差异。

南方注重建设河网排蓄洪水,进行水土保持,暴雨不会淹,一百天不下雨不会干旱的旱涝保收农业,所以农业单位产量高,工农业生产都能够得到保障,经济能够可持续发展。

北方没有给水留出空间,容易发生自然灾害,暴雨容易淹,不下雨容易干旱,对工农业生产、城市供水造成了不稳定。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南北分界线

各气候形成原因,地理高手进

厄尔尼诺现象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就是沃克环流圈东移造成的。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流是从美洲走向亚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温暖,给印尼周围带来热带降雨。但这种模式每2—7年被打乱一次,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就转而向东走向美洲,随之便带走了热带降雨,出现所谓的“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的基本特征是太平洋沿岸的海面水温异常升高,海水水位上涨,并形成一股暖流向南流动。它使原属冷水域的太平洋东部水域变成暖水域,结果引起海啸和暴风骤雨,造成一些地区干旱,另一些地区又降雨过多的异常气候现象。

飓风和台风都是指风速达到33米/秒以上的热带气旋,只是因发生的地域不同,才有了不同名称。出现在西北太平洋和我国南海的强烈热带气旋被称为“台风”;发生在大西洋、加勒比海和北太平洋东部的则称“飓风”。飓风在一天之内就能释放出惊人的能量。飓风与龙卷风也不能混淆。后者的时间很短暂,属于瞬间爆发,最长也不超过数小时。此外,龙卷风一般是伴随着飓风而产生。龙卷风最大的特征在于它出现时,往往有一个或数个如同“大象鼻子”样的漏斗状云柱,同时伴随狂风暴雨、雷电或冰雹。龙卷风经过水面时,能吸水上升形成水柱,然后同云相接,俗称“龙取水”。经过陆地时,常会卷倒房屋,甚至把人吸卷到空中。

飓风产生于热带海洋的一个原因是因为温暖的海水是它的动力“燃料”。由此,一些科学家就开始研究是否变暖的地球会带来更强盛的、更具危害性的热带风暴。大多数的气象学家相信地球看起来正在变得越来越热。他们认为二氧化碳和来自大气层的所谓温室气体正在使地球变得越来越暖。研究人员警告说人们必须要认真思考几十年甚至几个世纪后,全球气候变化的问题了。需要指出的是,一个天气气候,比如强烈的飓风或是飓风活跃的季节,并不能说明全球气候已经变暖了。

沙尘暴 (sand duststorm) 是沙暴 (sandstorm) 和尘暴 (duststorm) 两者兼有的总称,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物质吹起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 1km 的严重风沙天气现象。其中沙暴系指大风把大量沙粒吹入近地层所形成的挟沙风暴;尘暴则是大风把大量尘埃及其它细粒物质卷入高空所形成的风暴。

沙尘暴天气成因

有利于产生大风或强风的天气形势,有利的沙、尘源分布和有利的空气不稳定条件是沙尘暴或强沙尘暴形成的主要原因。强风是沙尘暴产生的动力,沙、尘源是沙尘暴物质基础,不稳定的热力条件是利于风力加大、强对流发展,从而夹带更多的沙尘,并卷扬得更高。

除此之外,前期干旱少雨,天气变暖,气温回升,是沙尘暴形成的特殊的天气气候背景;地面冷锋前对流单体发展成云团或飑线是有利于沙尘暴发展并加强的中小尺度系统;有利于风速加大的地形条件即狭管作用,是沙尘暴形成的有利条件之一。

沙尘暴主要危害方式 ⑴ 强风 ⑵ 沙埋 ⑶ 土壤风蚀 ⑷ 大气污染

寒潮是冬季的一种灾害性天气,群众习惯把寒潮称为寒流。所谓寒潮,就是北方的冷空气大规模地向南侵袭我国,造成大范围急剧降温和偏北大风的天气过程。寒潮一般多发生在秋末、冬季、初春时节。我国气象部门规定:冷空气侵入造成的降温,一天内达到10℃以上,而且最低气温在 5℃以下,则称此冷空气爆发过程为一次寒潮过程。可见,并不是每一次冷空气南下都称为寒潮。

造成寒潮的主要原因

在北极地区由于太阳光照弱,地面和大气获得热量少,常年冰天雪地。到了冬天,太阳光的直射位置越过赤道,到达南半球,北极地区的寒冷程度更加增强,范围扩大,气温一般都在零下40℃—50℃以下。范围很大的冷气团聚集到一定程度,在适宜的高空大气环流作用下,就会大规模向南入侵,形成寒潮天气。

寒潮的危害

1、对农作物造成冻害(秋季和春季危害最大)——强烈降温

2、吹翻船只,摧毁建筑物,破坏农场——大风

3、压断电线,折断电线杆——大雪、冻雨

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正好相反)。是气象和海洋界使用的一个新名词。

拉尼娜现象就是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异常变冷的情况。东信风将表面被太阳晒热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西部,致使西部比东部海平面增高将近60厘米,西部海水温度增高,气压下降,潮湿空气积累形成台风和热带风暴,东部底层海水上翻,致使东太平洋海水变冷。

形成原因

那么,拉尼娜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厄尔尼诺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的增暖、信风的减弱相联系,而拉尼娜却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度变冷、信风的增强相关联。因此,实际上拉尼娜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

海洋表层的运动主要受海表面风的牵制。信风的存在使得大量暖水被吹送到赤道西太平洋地区,在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暖水被刮走,主要靠海面以下的冷水进行补充,赤道东太平洋海温比西太平洋明显偏低。当信风加强时,赤道东太平洋深层海水上翻现象更加剧烈,导致海表温度异常偏低,使得气流在赤道太平洋东部下沉,而气流在西部的上升运动更为加剧,有利于信风加强,这进一步加剧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发展,引发所谓的拉尼娜现象。

霜冻(Frost)

温度低于的地面和物体表面上有水汽凝结成白色结晶的是白霜,水汽含量少没结霜称黑霜对农作物都有冻害,称霜冻

霜和霜冻是秋冬季节的天气现象。霜冻多在春秋转换季节,白天气温高于摄氏零度,夜间气温短时间降至零度以下的低温危害现象。既农业气象学中是指土壤表面或者植物株冠附近的气温降至零度以下而造成作物受害的现象。出现霜冻时,往往伴有白霜,也可不伴有白霜,不伴有白霜的霜冻被称为“黑霜”或“杀霜”。晴朗无风的夜晚,因辐射冷却形成的霜冻称为“辐射霜冻”。冷空气入侵形成的霜冻称为“平流霜冻”。两种过程综合作用下形成的霜冻称为“平流辐射霜冻”。无论何种霜冻出现,都会给作物带来或多或少的伤害。

冻雨是初冬或冬末春初时节见到的一种天气现象。当较强的冷空气南下遇到暖湿气流时,冷空气像楔子一样插在暖空气的下方,近地层气温骤降到零度以下,湿润的暖空气被抬升,并成云致雨。当雨滴从空中落下来时,由于近地面的气温很低,在电线杆、树木、植被及道路表面都会冻结上一层晶莹透亮的薄冰,气象上把这种天气现象称为“冻雨”。

[编辑本段]成因

入冬,雨落在树木、高楼、山岩、电杆等物体上,立即结成了冰,老百姓习惯叫“滴水成冰”。这种雨在气象学上叫“冻雨”(它的凝聚物叫“雨淞”);它和人们常说的一般水滴不同,而是一种过冷却水滴(温度低于0℃),在云体中它本该凝结成冰粒或雪花,然而找不到冻结时必需的冻结核,于是它成了碰上物体就能结冻的过冷却水滴。

“冻雨”落在电线、树枝、地面上,随即结成外表光滑的一层薄冰,冰越结越厚,结聚过程中还边流动边冻结,结果便制造出一串串钟乳石似的冰柱、冰穗(俗称“冰挂”),它们晶莹透亮,遇上阳光,放射出五彩光芒,煞是好看!可惜的是,当它的重量超过物体的承载能力的时候,悲剧就发生了。形成“冻雨”,要使过冷却水滴顺利地降落到地面,往往离不开特定的天气条件:近地面2000米左右的空气层温度稍低于0℃;2000米至4000米的空气层温度高于0℃,比较暖一点;再往上一层又低于0℃,这样的大气层结构,使得上层云中的过冷却水滴、冰晶和雪花,掉进比较暖一点的气层,都变成液态水滴。再向下掉,又进入不算厚的冻结层。当它们随风下落,正准备冻结的时候,已经以过冷却的形式接触到冰冷的物体,转眼形成坚实的“冻雨”!

冻雨是由过冷水滴组成,与温度低于0℃的物体碰撞立即冻结的降水。低于0℃的雨滴在温度略低于0℃的空气中能够保持过冷状态,其外观同一般雨滴相同,当它落到温度为0℃以下的物体上时,立刻冻结成外表光滑而透明的冰层,称为雨凇。严重的雨凇会压断树木、电线杆,使通讯、供电中止,妨碍公路和铁路交通,威胁飞机的飞行安全。冻雨出现时地面往往不太寒冷(0℃~3℃),上空为逆稳,有一层温度高于0℃的暖层。降水在暖层里为雨滴,下落到近地面大气中就成为过冷却的冻雨,往往会造成一些危害。

如果雨滴不断地打落在这些结了冰的物体表面时,就慢慢地形成一条条冰柱。太阳出来后,在阳光的照跃下的冰柱闪闪发亮,分外妖娆,冻雨给人们增添了秀丽动人的景色。但它造成的危害也是十分严重的。如电线上结上冰凌后增加了重量、遇冷会发生收缩,使得电线绷断,导致通信和输电中断事故;农作物遇到冻雨后被冻伤、冻死;地面上结冰,交通事故将剧增。所以,持续数天出现冻雨,其造成的灾害还是很大的。

龙卷风是一种强烈的、小范围的空气涡旋,是在极不稳定天气下由空气强烈对流运动而产生的,由雷暴云底伸展至地面的漏斗状云(龙卷)产生的强烈的旋风,其风力可达12级以上,最大可达100米每秒以上,一般伴有雷雨,有时也伴有冰雹。

龙卷风是云层中雷暴的产物。具体的说,龙卷风就是雷暴巨大能量中的一小部分在很小的区域内集中释放的一种形式。龙卷风的形成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大气的不稳定性产生强烈的上升气流,由于急流中的最大过境气流的影响,它被进一步加强。

(2)由于与在垂直方向上速度和方向均有切变的风相互作用,上升气流在对流层的中部开始旋转,形成中尺度气旋。

(3)随着中尺度气旋向地面发展和向上伸展,它本身变细并增强。同时,一个小面积的增强辅合,即初生的龙卷在气旋内部形成,产生气旋的同样过程,形成龙卷核心。

(4)龙卷核心中的旋转与气旋中的不同,它的强度足以使龙卷一直伸展到地面。当发展的涡旋到达地面高度时,地面气压急剧下降,地面风速急剧上升,形成龙卷。

雨凇 超冷却的降水碰到温度等于或低于零摄氏度的物体表面时所形成玻璃状的透明或无光泽的表面粗糙的冰覆盖层,叫做雨凇。

雨凇奇特的形成

雨凇和雾凇的形成机制差不多,通常出现在阴天,多为冷雨产生,持续时间一般较长,日变化不很明显,昼夜均可产生。雨凇是在特定的天气背景下产生的降水现象。形成雨凇时的典型天气是微寒(0-3℃)且有雨,风力强、雾滴大,多在冷空气与暖空气交锋,而且暖空气势力较强的情况下才会发生。在此期间,江淮流域上空的西北气流和西南气流都很强,地面有冷空气侵入,这时靠近地面一层的空气温度较低(稍低于摄氏零度),1500至3000米上空又有温度高于摄氏零度的暖气流北上,形成一个暖空气层或云层,再往上3000米以上则是高空大气,温度低于摄氏零度,云层温度往往在-10℃以下,即2000米左右高空,大气温度一般为0℃左右,而2000米以下温度又低于0℃。也就是近地面存在一个逆温层。大气垂直结构呈上下冷、中间暖的状态,自上而下分别为冰晶层、暖层和冷层。

冰雹(Hail)一种固态降水物。系圆球形或圆锥形的冰块,由透明层和不透明层相间组成。直径一般为 5 ~50毫米,大的有时可达 10厘米以上,又称雹或雹块。冰雹常砸坏庄稼,威胁人畜安全, 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

冰雹形成

冰雹和雨、雪一样都是从云里掉下来的。不过下冰雹的云是一种发展十分强盛的积雨云,而且只有发展特别旺盛的积雨云才可能降冰雹。

冰雹危害

冰雹灾害是由强对流天气系统引起的一种剧烈的气象灾害,它出现的范围虽然较小,时间也比较短促,但来势猛、强度大,并常常伴随着狂风、强降水、急剧降温等阵发性灾害性天气过程。中国是冰雹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冰雹每年都给农业、建筑、通讯、电力、交通以及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每年因冰雹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几亿元甚至几十亿元。

热岛效应 温室效应 气候 热污染间有什么关系 形成原因 产生后果及解决措施?

温带季风气候:出现在北纬35°~55°左右的亚欧大陆东岸,包括我国华北和东北、朝鲜的大部、日本的北部以及苏联远东地区的一部分。冬季受来自高纬度内陆偏北风的影响,盛行极地大陆气团,寒冷干燥;夏季受海洋气团或变性热带海洋气团影响,盛行东和东南风,暖热多雨。这样的气候称为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分布在温带大陆西岸,如西欧、北美和南美西岸狭长地带,以西欧为典型。常年受盛行西风影响,海洋气流吹向大陆,受海洋调节作用明显。这样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在纬度40°~60°的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内陆地区。由于远离海洋,湿润气候难以到达,因而干燥少雨,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较大。而且,越趋向大陆中心,就越干旱,气温的年、日较差也越大。多形成沙漠等。这样的气候被称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大致分布在南北纬10°之间,全年在赤道气团控制下,高温、多雨、湿度大。年平均气温在26℃左右,气温年较差很小,年降水量一般超过2000毫米,分配比较均匀。这样的气候被称为热带雨林气候。

地中海气候:冬季受西风带控制,锋面气旋活动频繁,气候温和,最冷月均温在4~10℃之间,降水量丰沛。夏季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气流下沉,气候炎热干燥,云量稀少,阳光充足。全年降水量300~1000毫米,冬半年约占60%~70%,夏半年只有30%~40%。冬雨夏干的气候特征。地中海气候在众多气候当中是最特殊的,没有固定的位置,集中在地中海沿岸。这样的气候被称作地中海气候。

热带草原性气候:分布于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热带雨林气候的两侧。这一带受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当赤道低压带控制时,盛行赤道气团,形成闷热多雨的湿季;当信风控制时,盛行热带大陆气团,形成干旱少雨的干季。这样的气候被成为热带草原性气候。

热带沙漠性气候:出现在副热带高压带及信风带的大陆西岸和大陆内部。这里终年受副热带高压下沉气流控制,降水很少,年降水量在250mm以下,有的地方几年无雨,可能蒸散量比降水量大20倍以上。年平均气温高于18℃,夏季十分炎热,最热月平均气温大都在30°—35℃,个别地点绝对最高气温高达58℃,地面最高温度可达80℃以上,最冷月平均气温不低于10℃。气温日较差可达35°—40℃,夜间最低气温可降至0℃左右。这样的气候被称为热带沙漠性气候。

苔原性气候:准确讲应该是叫极地气候,这里全年受极地大陆气团与北极气团的支配。年平均温度低于0℃,多分布在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北部。全年气候寒冷,最热月气温在0~10℃之间,全年都是冬季。年降水量都在250毫米以下。这种气候条件下只能生长低等植物的苔原群落,故又叫做苔原气候。

不是复制的啊,你一次性说那么多气候,不多不行啊!!呵呵

地理中的气候类型如何分辨

这不是物理问题 这是地理问题 同学 你这书不知道是怎么念的 热岛效应主要相对城市而言 城市热岛效应是因为城市中心人口和车辆较多 排放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浓度较大 因此产生城市中心温度较高 城郊温度较低 空气有城郊向城中流动 城中空气受热上升遇冷 成云致雨 温室效应我想应该不用细说了吧 气候是一个地区在长时间内由大气层和下垫面等共同作用形成的一种稳定的天气现象 一般而言短期的天气观察都不能叫做气候 必须要上百年才能确定一个地区的气候特征

什么叫地理角度

地理知识中得气候类型的区别主要在于两个方面——气温和降水

首先判断南北半球 只要看最高气温出现的月份——最高气温7、8月 说明在北半球 如果出现在1、2月,则该地是南半球

根据气温 可以划分为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和寒带以及极地气候 高山气候

这叫做 以温定带

然后根据 降水的类型来确定具体的气候类型 有夏雨型 冬雨型 年雨型 少雨型 或者具体的降水量来划分

这叫做 以水定型

如果还要再进一步划分的话 就要根据年积温 和年日照时数来划分 这样就划分很仔细了

比如温带的话就细分为暖温带 中温带 寒温带

温差、湿度是气候、气象的专有名词吗?

描述事物从地理角度说,这里的地理角度是从地理学的方式分析、解释、描述。

包括:

1、自然地理方面:经纬度,地形(什么地形、海拔、地势之类。)

2、气候(什么气候、纬度带、气压带、风带、降水、气温,气温要分三点:最高温、最低温和平均温),,水文,土壤,农作物类型、种类等。

地理(Geography),是世界或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山川、气候等)及社会要素的统称。“地理”一词最早见于中国《易经》。古代的地理学主要探索关于地球形状、大小有关的测量方法,或对已知的地区和国家进行描述。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科。

扩展资料:

地理是一门关于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与他所处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一般来讲,地理所涉及的范围包括人类生活的各种环境,也就是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

自然环境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土壤圈等圈层,由此就产生了地理的各个分支,例如气候现象、水文现象以及水环境、地球上的自然、地貌、生物的分布以及生态现象,土壤的分布以及类型等等很多现象。因此学者把这样的学科叫做自然地理。

除了自然地理,人类具有社会性所以还包括各种人类社会现象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例如农业的分布、工业的分布、聚落的分布等等现象,称之为人文地理(包括经济地理)。人文地理有一个最突出的理念就是要实现人类的各种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也就是可持续发展。

百度百科—地理

韩国属于什么气候?

可以说是,但也可以说不是。

1,温差,湿度只是人类通过仪器数据监测环境的情况,并非囊括专有名词一说;

2,气候受温差与湿度的影响产生一定的区域化(较为稳定性),而气象即是温差与湿度短时产生的剧变;

3,还有经纬度,引力其他因素导致的可能性;

韩国的气候特点有哪些特征

韩国是什么气候

韩国的天气属于大陆性气候, 在降水量上属于季风气候。 韩国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 春季

春季从3月持续到5月, 气候温暖, 鲜花遍地,是户外旅游的好去处。

夏季

夏季从6月持续到9月, 炎热潮溼, 很多韩国人选择在此季度。

秋季

秋季从9月持续到11月, 天气温和,秋景非常迷恋,是旅行的好季节。

冬季

冬季从12月持续到3月中旬, 受西伯利亚冷空气影响, 十分寒冷。

韩国的气候类型

韩国气候

韩国气候背景:韩国位于亚洲大陆的东北部,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春、秋季较短,天空晴朗、阳光明媚、气候温和宜人;夏季炎热、潮溼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多雪。

韩国各季之间温差较大,最热的8月份,平均温度为19~27℃;最冷的1月份,平均温度在-8~6℃;各地年平均降雨量在1,000~1,700mm之间,平均温度为6~16℃。

早春时节常常刮风下雨,大风带来“**沙尘”,天气变化有时颇难预测。但到了4月中旬,天气转暖,满山遍野开满了争奇斗艳的鲜花。韩国农民每年在这时候平整秧田、种植水稻。

6~8月是雨季、降雨量占年降雨量的二分之一。7、8月是高温潮溼的酷暑。大部分的韩国人在这一时期至高山或滨海地区避暑度。

秋季空气清新,天空蔚蓝,景色宜人。乡村都染上了丰富的斑斓色彩。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在这一季节中有许多源于古代农事习俗的节日。

一。汉城 温带季风,各月平均气温如下:

釜山 亚热带季风,各月平均气温如下:

几千年来韩国与中国保持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作为亚洲文化之发祥地的中国对韩国产生了不少影响。随着中国重新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两国又重新恢复了以往的密切关系。在这样的形势之下,以《韩国与韩国的风俗》为题向学习韩国语的中国学生和希望了解韩国的人们做讲演,我想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中国是地域广阔的国家,有着无数的山川河流,一望无际的平原景色,这些是只有在中国才能够看得到的壮观的风景。中国的气候多样,不仅有北方的寒带气候,也有南方的亚热带气候,这也是少有的。

相比之下,从中国大陆的东北部自北向南伸展的韩国,是国土面积只有中国的1/50的半岛国,这个半岛叫韩半岛,韩半岛的西北部与中国的东北部接壤,东南方向与日本隔海相望。韩国四季分明,基本属于温带气候类型。北方地区的气候属于大陆季风气候,冬季和夏季的温差相当大,越向南走,气候越呈暖和舒适的海洋性气候的特征。

韩国是单一的韩民族的国家,韩民族在韩半岛建立家园的历史可追溯到五千多年以前,1910年一度沦为被殖民统治的国家。1945年从日本的殖民统治中解放而恢复了 *** ,之后,韩国积极开发,致力于经济发展,成为环太平洋时代占有重要地位的国家,1991年韩国与朝鲜加 *** 合国。虽然韩民族还未完成国家的统一,但双方正积极开展对话与交流。特别是在今年9月29日开始举行的釜山亚运会期间,有许多朝鲜的拉拉队来釜山访问,为两国队员助威。

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目前有许多外国人学习外语时选择学习汉语。学习韩国语的人数虽然比不上汉语那么多,但也有很多人把韩国语当作母语来学习,而且越来越多的人在学习外语时选择韩国语。就象各位一样学习韩国语的学生也相当多。

韩国人使用的语言文字叫做“Han gǔ1”,“han gǔ1”是韩国历史上李朝时代的世宗大王及其大臣、学者于1443年以科学的方法创造的表音文字,由10个原音字母和14个辅音字母构成。韩国语字母的组成让人感觉好象有些复杂,但易于学习和书写。

1)传统住宅

由于韩国的四季变化分明,所以韩国的传统住宅以适应这样的不同气候条件而设计建造。韩国人的祖先在建造房屋时以背山面南的结构进行设计,从而达到冬天御寒、充分接受阳光照射的目的。屋里的地面是以通过地面之下的烟道传送热气的方式取暖的地暖系统,冬天屋里十分暖和,而且地面铺的又是木地板,所以夏天又十分凉爽,这样的住宅结构又非常适合于韩国温热的夏季气候。

所有住宅的都有一定的空间和院落,院落对屋内的光和空......

韩国属于哪种气候类型

韩国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

韩国和日本属于什么气候类型啊?

韩国:温带季风性气候

日本:南方大部是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本州岛北部和北海道岛是温带季风气候

韩国的气候特点是什么

韩国的天气属于大陆性气候, 在降水量上属于季风气候。 韩国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 春季 春季从3月持续到5月, 气候温暖, 鲜花遍地,是户外旅游的好去处。 夏季 夏季从6月持续到9月, 炎热潮溼, 很多韩国人选择在此季度。 秋季 秋季从9月持续到11月, 天气温和,秋景非常迷恋,是旅行的好季节。 冬季 冬季从12月持续到3月中旬, 受西伯利亚冷空气影响, 十分寒冷。

韩国气候是什么样?我是说属于北方的干燥还是南方的潮溼?

跟北京差不多啦

韩国的气候是怎样的?主要粮食作物是什么?

韩国气候和风土适合发展农业﹐早在新石器时代之后就开始了杂粮的种植﹐进而普及了水稻的种植。 此后﹐ 谷物成为韩国饮食文化的中心﹐ 并在三国时代后期形成了以饭﹑菜分主 ﹑副食的韩国固有家常饭菜。以后发展了饭﹑粥﹑糕饼﹑面条﹑饺子﹑片儿汤﹑酒等谷物饮食﹐也带来了用黄豆做成酱引子后﹐再做成黄酱之发酵饮食的发展。不仅是栽培的蔬菜﹐在山野中自生自长的野菜也种类繁多﹐皆可用来做成凉拌菜﹑饭团﹑素菜﹑泡菜等﹐随季节有变化地点缀餐桌。 历来﹐ 在药食同原的食观念下﹐生姜﹑桂皮﹑艾蒿﹑五味子﹑枸杞子﹑沙参﹑桔梗﹑木瓜﹑石榴﹑柚子﹑人参等药材被广泛用于饮食的烹调上。 调理出参鸡汤﹑艾糕﹑沙参﹑凉拌菜等各种食物﹐以及生姜茶﹑人参茶﹑木瓜茶﹑柚子茶﹑枸杞子茶、决明子茶等多种茶品。 调料和香料在韩国也被用作药品,认为葱﹑蒜﹑生姜﹑辣椒﹑香油﹑芝麻等都有药性。 韩国人的日常生活以米饭为主食﹐再配上几样菜。主食主要是大米饭混合小米﹑大麦﹑ 大豆﹑鼎豆等杂谷而做的杂谷饭。  副食主要是汤﹑酱汤﹑泡菜﹑酱类﹐还有用肉﹑平鱼﹑蔬菜﹑ 海藻做的食物。 这种吃法不仅能均匀摄取各种食物﹐也能达到均衡营养的目的。 主食有米饭﹑粥﹑面条﹑饺子﹑年糕汤﹑片儿汤,副食有酱汤、烤肉、酱肉﹑炒肉﹑野菜﹑蔬菜﹑酱鱼﹑干鱼﹑酱菜﹑炖食﹑火锅﹑泡菜等多种多样的种类。除了这些日常饮食之外 ﹐韩国饮食还包括多种多样的糕饼﹑点心﹑茶﹑酒等,以及各种发酵食品。 韩国饮食包括:每天重复的日常饮食﹐一生中必经的重大仪式准备的食品﹐祈求丰年和丰渔时准备的的丰年祭、丰渔祭饮食﹐祈祷部落平安而摆的部落祭饮食﹐还有悼念过世的人而摆的祭祀食品等,同时也随季节的变化而做一些时令小吃。韩国的季节美食风俗是人与自然智慧的结晶﹐在营养学上很科学。例如﹐正月十五吃核桃整年不会生疮﹐ 这是以补充所缺脂肪酸﹐有效防止皮肤的烂﹑癣﹑溼疹的科学说法为依据的。而立春吃春天的野菜﹐既有迎春的感觉 ﹐又能补充因过冬而缺的维生素。 可以说﹐乡土饮食是根据当地地理﹑气候特点而产的地区特产﹐是由祖传烹调法做出来的正宗民俗饮食。由此看来﹐在各地承接的岁时风俗﹐通过仪式以及生活习俗﹐不仅具有当地文化的特点﹐而且从营养来说也有很大意义。

韩国蔚山到底是什么气候类型?是亚热带季风气候还是海洋性温带季风气候,请教专家权威回答!!!

你好,蔚山市位于朝鲜半岛东南沿海,是拥有得天独厚温暖气候的港口城市,又是著名工业城市。全市面积1,057.1平方公里,是韩国五大广域市(釜山广域市、仁川广域市、蔚山广域市、大田广域市、大邱广域市、光州广域市)中面积最大的城市,是首都首尔的1.74倍。

1、韩国的气候特点:北部属温带季风气候,南部属亚热带气候,海洋性特征显著。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炎热潮湿,春秋两季相当短。冬季最低气温达-12℃,夏季最高气温可达37℃。年平均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其中6-8月雨量较大,降雨量为全年的70%。年均降水量约为1500毫米,降水量由南向北逐步减少。

2、韩国四季分明,春、秋两季较短;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干燥,时而下雪。韩国各地区之间温差较大,平均温度为6℃至16℃。在全年最热的8月份,平均温度为19℃至27℃。而在全年最冷的1月份,平均温度则在零下7℃至8℃。

3、地形:地形具多样性,低山、丘陵和平原交错分布。低山和丘陵主要分布在中部和东部,海拔多在500米以下。太白山脉纵贯东海岸,构成半岛南部地形的脊梁;其向黄海侧伸出的几条平行山脉组成低山丘陵地带,有太白山脉、庆尚山脉、小白山脉等,其中雪岳山、五台山等山峰以风景优美著称。东北至西南走向的小白山脉最高峰为智异山,海拔1915米。汉拿山位于济州岛的中心,海拔1950米,是韩国的第一高峰。古代相传有神仙在汉拿山上生活,因此过去曾把汉拿山叫做瀛洲山,并且同金刚山、智异山一起被誉为三座神山。

4、平原主要分布于南部和西部,海拔多在200米以下。黄海沿岸有汉江平原、湖南平原等平原,南海沿岸有金海平原、全南平原及其它小平原。

5、水文:韩国最长的河流分别是洛东江和汉江,是半岛南部地区两条主要河流。洛东江长525千米,流入东海;汉江长514千米,流入黄海,是中部地区的重要水系。其他河流还有:锦江、蟾津江、临津江等。韩国湖泊较少,最大的天然湖是位于济州岛汉拿山顶火山口的白鹿潭,海拔1850米,湖面直径约30米,周长1公里,深约6米。最大的人工湖是昭阳湖,位于江原道春川市东北13公里处,13年建成,面积6930万平方米。此外还有一些面积较小的湖,如插桥湖、木津湖等。

6、自然:韩国矿产较少,已发现的矿物有280多种,其中有经济价值的约50多种。有开利用价值的矿物有铁、无烟煤、铅、锌、钨等,但储量不大。由于自然匮乏,主要工业原料均依赖进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