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天气实况 天气实况

2009冬季气候预测_2009年冬天

tamoadmin 2024-07-20 人已围观

简介1.北京一年的天气变化状况2.200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概要3.200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4.全球变冷的相关问题5.2009年全世界气候反常有哪些?6.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会议对全球和我国环境质量评价的启示?7.200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焦点200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于2007年12月3日-14日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巴厘会议确定了未来谈判的原则,并在2009年12月的哥本哈根会

1.北京一年的天气变化状况

2.200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概要

3.200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

4.全球变冷的相关问题

5.2009年全世界气候反常有哪些?

6.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会议对全球和我国环境质量评价的启示?

7.200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焦点

2009冬季气候预测_2009年冬天

200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于2007年12月3日-14日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巴厘会议确定了未来谈判的原则,并在2009年12月的哥本哈根会议上通过相关法律文件。

2008年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于2008年3月31日在泰国曼谷开幕。这是自有关气候变化问题的巴厘岛路线图2007年底达成以来,落实路线图的第一次会议。根据《京都议定书》,发达国家在2008到2012年之间应当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90年的基础上减少5.2%。而巴厘岛路线图所确定的谈判框架则着眼于2012年《京都议定书》到期后的减排目标。

2009年7月8日,八国集团峰会召开,气候变化问题是最重要的议题之一。八国集团成员发表声明称,八国愿意同所有国家一道,到2050年使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至少减少50%,并以工业化前的水平为基准,将全球温度的升幅控制在2℃内。

2009年9月2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召开,目的在于推动国际社会在气候变化大会上达成有效协议。中国国家发表了题为《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重要讲话,并表示中国将在2020年前大幅度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向世界展示出了应对全球变暖的决心。

2009年11月17日,“气候门”引发广泛关注。当天,黑客入侵了英国东英吉利大学气候研究中心的计算机,盗载了多位气象学家的上千封电子邮件和3000多份有关气候变化的文件并公布。这些邮件和文件显示,一些科学家操纵数据,人类行为造成全球变暖的证据并不充分。

为了使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取得成果,从2009年4月到11月,联合国先后在各地组织了5次气候变化谈判。来自100多个国家的代表参与了谈判,达成了一定的共识,但实质性问题并没有取得进展。

2009年12月7日-18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12月7日在哥本哈根拉开帷幕,本次会议就2012后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做出安排。

北京一年的天气变化状况

其实是这样的 由于全球变暖 据权威统计至18世纪以来全球平均温度高了3——5度 可能你觉得不是很高 单你想想人体温度上升1——2度是个什么感觉 由于温度升高气候变得极端化 比如2007的冰雪灾后 2008的高温 这些都是全球变暖的结果 因为温度升高使内能增大加快了气候的多变和极端化。

四川新林6.28特大洪灾

1.15 股票开始大跌

1.28 罕见全国大雪

4.28 山东火车重大事故

5.12 大地震 7.8级

·贵州:暴雨引发严重山洪灾害 造成30人死亡13人失踪

·江西:全省8县21站遭遇大暴雨 造成3人死亡2人失踪

·广西:已造成4人死亡1人失踪 28日发布暴雨警报

·湖南:已致107个乡镇近百万人受灾 死亡11人失踪9人

·重庆:暴雨造成全市4区县13乡镇3万人受灾 死亡2人

·湖北:49个县遭遇暴雨袭击 死亡5人直接损失3000万

·江苏:镇江暴雨呛死数万斤鱼 千人哄抢 闪电5万次

·浙江:小梅镇暴雨后山洪暴发 两小时转移百余村民

·广东:暴雨袭击广州 两名女大学生遭雷击昏迷

东北哈尔滨遭遇龙卷风造成重大伤亡

山西吕梁一煤矿发生爆炸事故 43人被困井下

8月5日17时49分,青川县发生6.1级余震,震源深度约10公里。

热带风暴“北冕”8月6日白天登陆广东珠海

8月30日 攀枝花发生5.6级余震 地震致33人死亡

9月2日 美国又来超强飓风 不过还好 估计不会死人

200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概要

春季:气温回升快,昼夜温差大,干旱多风沙。春季随着太阳高度角的逐渐增大,白昼时间加长,地面所得热量超过支出,因而气温回升迅速,月平均温可升高9—6℃,3月平均温4.5℃,4月为13.1℃。白天气温高,而夜间辐射冷却较强,气温低,是昼夜温差最大的季节。一般气温日较差12—14℃,最大日较差达16.8℃。此外,春季冷空气活动仍很频繁,由于急剧降温,出现“倒春寒”天气,易形成晚霜冻。并多大风,8级以上大风日数占全年总日数的40%。当大风出现时常伴随浮尘、扬沙、沙暴天气。春季降水稀少,加重春旱,素有“十年九春旱”之说。

夏季:酷暑炎热,降水集中,形成雨热同季。夏季除山区外,平原地区各月平均温都在24℃以上。最热月虽不是 6月份,但极端最高温多出现在 6月份,1961年 6月 10日极端最高温为43.5℃。进入盛夏7月,是全年最热月份,平均温接近26℃,高温持久稳定,昼夜温差小。夏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 70%,并多以暴雨形式出现。本市最大的一日降水量曾达到479毫米(12年7月27日)。因此,山区易出现山洪,平原造成洪涝,暴雨是北京夏季主要自然灾害之一。此外,山区热对流作用较强,形成局部地区雷阵雨,并伴有冰雹,给农业造成一定损失。

秋季:天高气爽,冷暖适宜,光照充足。入秋后,北方冷空气开始入侵,降温迅速。因此,初霜冻的过早来临时有发生。

冬季:寒冷漫长。冬季长达5个月,若以平均温0℃以下为严冬,则有3个月(12—2月)。隆冬1月份平原地区平均温为-4℃以下,山区低于-8℃,极端最低气温平原为-27.4℃。冬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2%,常出现连续一个月以上无降水(雪)记录。冬季虽寒冷干燥,但阳光却多,每天平均日照在6小时以上,为开发利用太阳能创造了有利条件。

200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

200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是由丹麦所主办的大型国际性会议,有来自世界各地192个国家参加,参与人数超过15000人,包括了非组织,企业代表等等。

整个大会同时举行几个重要会议,包括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国会议,《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国会议,附属科学与技术咨询会议,《京都议定书》附件一进一步承诺特设小组第10次会议及长期行动特设小组第8次会议。 会议时间 2009年12月7日-18日 会议地点 丹麦哥本哈根贝拉中心 参加国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国 主要成果 -

全球变冷的相关问题

参加会议的图瓦卢太平洋岛国要求各国要把全球气温上升幅度,控制在不能高于比工业革命前的世界平均气温,摄氏1.5度以内。但是遭到一众石油生产国的反对,吐瓦鲁代表很不满的表示,如果气候持续暖化,海平面水位持续升高,几十年后一些岛国恐将被海水淹没的命运。

在大会开始的第二天,一份外泄的协议草案引起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不满,该草案明显偏袒已开发国家,这一份所谓的“丹麦草案”是由少数人所草拟,包括英国、美国及丹麦人员,只会交给少数国家。

七十七国集团的苏丹籍(Lumumba Di-Aping)在12月10日记者会上表示:“美国是历史上以及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国家;它的4%减量目标,无助于拯救世界”。而七十七国集团同时要求美国应该加入京都议定书,美国是一直以来从小布希与总统都反对加入该议定书。

美国一向对负担更多减碳责任态度糟糕卑劣透顶,又要求他国要增加减碳量标准,美国代表在12月9日会中针对中方提议表示,中国在将来10到20年的碳排放量会远超过美国。不过中国代表解振华反击:如果发达国家(美国)愿意到2020年减排四成,中国乐意奉陪,2050年减排一半。中国拒绝接受国际减排审核,使一个协助发展中国家减排的1千亿美元基金被中国拉倒。

与会的美国代表于12月10日发表声明:“拒绝向中国提供气候变化援助资金。” 美国代表托德·斯特恩说:“我认为不会有美国的公共资金提供给中国,我们要把公共资金引向其他最需要的国家。”“中国有足够的资金来支持自己的行动。”[12]针对美方的态度,中国代表于庆泰反驳说:“我并不预期中国会获得资金援助,肯定不会由美国提供。中国经济蓬勃,坐拥2万亿美元储备,我们不认为中国会是首个受助国”。

面对欧盟、美国等已开发国家拒绝中国所提减排新目标,中方代表团副团长苏伟也反击:“已开发国家减排是应当履行的国际义务,而中国身为发展中国家自主减排措施。”“欧盟将他们该承担的国际义务和中国国内的自主减排行动相比是不厚道的。”[14]中国副外交部长批评美国在减排上的态度“极不负责任,毫无诚意。”

太平洋岛国吐瓦鲁提出动议,哥本哈根会议应该超越政治交易,通过谈判达成一项和京都议定书具有同样法律地位的新协议。但发展中国家出现了不同寻常的公开分裂,中国拒绝支持吐瓦鲁向大会提出的动议就议定书草案进行公开辩论。程序拒绝注定这个小小岛国的动议将胎死腹中。吐瓦鲁和其他岛屿国家受到海平面上升的威胁。极地冰川的融化对淹没这些岛国。吐瓦鲁代表伊恩弗莱说,“我们国家未来的命运系于这次会议的成果。”

2009年全世界气候反常有哪些?

哥本哈根大会后,北半球迎来了一次寒冬,把气候变暖的“主流”意识吹得东倒西歪。气候到底是变暖还是变冷,再次引发人们的议论。许多关于气候变冷的研究报告浮出水面。原来,也有地球气候变冷这么一说……。而且,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地球45亿年的历史告诉我们,它曾经经历过几次的气候大变化:寒冷的大冰川期和温暖的间冰期的交替出现。与此相应,生物也经历了几次大的绝灭和发展。历史的经验告诉 ,地球气候变冷比变暖更可怕!

在地球过去45亿年的演化历史中,从生物进化的历史看,地球变冷的时期,是生物品种大灭绝的时期,而地球气候变暖的间冰期,正式生物物种展的时期!气候的冷暖,决定着生物的命运!暖则兴,冷则亡!

地球上出现生命,应该有38亿年的历史。不过,那时的生物,都是最简单的藻类微生物。它们“统治”了地球30多亿年。直到5亿年前的寒武纪,地球进入了温暖的间冰期,才创造了生物发展的基本条件。

生物物种的大爆发发生在5亿年前的寒武纪,这是地球上震旦纪大冰期结束后的第一个间冰期。绝大多数无脊椎动物门在几百万年的很短时间内出现了。对于这些几乎是“同时”地、“突然”地出现在寒武纪地层中的门类众多的无脊椎动物化石(节肢动物、软体动物、腕足动物和环节动物等),科学家曾经通过测量生活在4.7亿年前的腕足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的碳酸盐外壳中的轻、重氧同位素的比例来推断这一时期的温度。这一比例的变化取决于形成外壳的海水温度的变化情况,而最终的数据显示,当时的海洋温度达到了令人难以想象的70多摄氏度。在持续时间达4000万年的奥陶纪时期,海洋的温度从闷热的42摄氏度——比人的体温高出5摄氏度——稳定地下降到约30摄氏度,而这与现代赤道的海洋表面典型温度相仿。这个温度比现在地球的温度高得多!

这种生物物种大量、同时出现的,被古生物学家称作“寒武纪生命大爆发”。除脊椎动物门而外,几乎所有的动物物种都在那个时期出现了。而在寒武纪之前更为古老的地层中长期以来却找不到动物化石的现象。

其后发生了第一次生物大灭绝。那是在4亿4万年前的奥陶纪末期,由于当时地球气候变冷和海平面下降,生活在水体的各种不同无脊椎动物便荡然无存。

在以后的几次温暖的间冰期中,生物物种又得到恢复和发展。其后又经历了4次生物大灭绝!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2.5亿年前。据科学家们研究认为,当时西伯利亚、中国的四川(峨眉山)和欧洲西部、美洲东岸和非洲西缘连续爆发大规模火山。大量火山灰冲上天空,遮住了太阳光,植物的光合作用受阻,大量死亡,动物的食物链基础被毁,也大量死亡。地球温度急剧下降,导致地球上有96%的物种灭绝,其中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脊椎动物灭绝。三叶虫、海蝎以及重要珊瑚类群全部消失。陆栖的单弓类群动物和许多爬行类群也灭绝了。

直到五千万年后,地球迎来了温暖的三迭纪—第三纪大间冰期,气候变暖了,生物物种又开始恢复和发展了。

最后一次生物大灭绝发生在6,500万年前。现在的主流科学家认为,是一颗小行星撞击地球,扬起大量灰尘,把太阳光遮住了,同样造成植物的光合作用受阻,大量死亡,地球温度急剧下降,导致恐龙等生物的大灭绝!又是地球气候变冷惹的祸!

这场灾难过去后,生物物种又得以恢复和发展。到200万年前,人类开始出现的地球上……。

纵观生物发展史,可以清楚地看出,生物物种的大爆发,是在地球温度远比现在高的寒武纪时期。地球气候变暖,不但没有毁灭地球,相反的是创造了生命!而地球温度变冷的冰河时期(不管是小行星撞击地球引起的或者是众多火山爆发引起的),都会导致生物物种的大灭绝!已经发生了五次了,现在,第六次生物大灭绝可能就要开始了。所以,别怕地球变暖,怕的是地球变冷!!!那才是灾难!可能导致生物物种大灭绝的大灾难!

地球气候变冷,将是一个恶性循环的过程。气候变冷后,原来大量吸收太阳光的大陆和海洋,有部分将被晶莹剔透的冰川所覆盖,它将把照射到那里的太阳光反射回太空,地面吸收的太阳光减少了,就会进一步降温,促进冰川的进一步扩大;这又会使更多的地面和海洋被冰川覆盖,进一步减少地球吸收太阳光的数量,进一步降低地面温度……。其次,最重要的温室气体——水蒸气将因为大气温度降低而大幅度减少(温度低了,海水更不容易蒸发成水蒸气,而且大气中的水蒸气更多地因为过饱和而凝结成云,把还没有到达地面的太阳光反射回去),失去了温室气体的保护,更多的地面热量将被反射回太空,地面温度进一步降低……。最坏的后果就是大冰河时期再次光临地球,第六次生物大灭绝开始!

既然已经有地球气候变冷的迹象,那我们就必须未雨绸缪,早点研究应对措施,以尽量降低气候变冷所带来的灾难……。这才是科学家们应该马上研究的大课题,而不是什么二氧化碳导致气候变暖带来的“灾难” !

联合国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应该马上改组,转变研究方向,为应对气候变冷做点正经事情!

我国的科学家们,特别是院士们,更应该未雨绸缪,研究气候变冷的应对措施,为减少气候变冷给我国带来的损失做出贡献!

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会议对全球和我国环境质量评价的启示?

只找到2010年的 据中新社6日报道,全球气候出现大异常。北半球这几天受到强烈寒流和创纪录的大雪侵袭,从韩国到俄罗斯,从西欧到美国大平原,都因酷寒和暴雪而瘫痪。赤道地带和南半球过去一周则豪雨不断,造成肯尼亚、澳大利亚和巴西发生洪水和泥石流,上百人丧生,数千人流离失所。 亚洲雪势惊人 亚洲东北部雪势最惊人,使这个地区陷入60年来最严酷的冬天。韩国首都首尔地区4日下过大雪之后,5日凌晨又遭到寒流袭击,气温降到零下10摄氏度,将首尔的积雪冻成了冰,路滑苦了上班族。 库页岛也出现暴风雪和雪崩。在印度北部和东部有60多人冻死,大多是无家可归的流浪人。邻近尼泊尔的北方省紧急分发毯子和柴火协助贫民应付寒流。 俄国西部天寒地冻,波罗的海地区和欧洲中北部则大雪纷飞,波兰更是灾情惨重,至少13人冻死,使得入冬以来已有122人死于酷寒。 瑞士严重雪崩 欧洲迄今已有10名滑雪者丧生或因雪崩失踪,最严重的是瑞士戴提格谷3日发生雪崩,把一批滑雪者和援救人员活埋,有18人获救,但有7人丧生,还有1人失踪。警方指这是瑞士近十年最严重的雪崩之一。 在意大利,急救人员忙着应付罕见的酷冷和冰雪,东北部公路为之关闭,军方更出动直升机赶运医疗用品到西西里。 西欧异常寒冷 西欧入冬以来天气异常严寒,2009年12月已有6个国家打破低温纪录,而这种酷冷的天气将再持续至少一个星期。 英国遭到百年来最为严重的暴风雪袭击,1月5日气温跌至零下10摄氏度。当局发出紧急天气警报,英国陆空交通均受到严重影响,预期该国煤气供应可能发生短缺。数百万民众生活被扰乱,逾千所学校停课,民众前往超市抢购货物,囤积在家中。专家指出,从目前严寒天气的现象看来,除非大气层忽然巨变,否则天气难以回暖。预期英国寒冷天气还会持续数周。 德国未来几日气温仍然徘徊在零下20摄氏度,以及持续有雪。 奥地利早已习惯“白色”的冬季,但今年的气温晚上最低降至零下8摄氏度,白天最低降至零下3摄氏度,连土生土长的奥地利人都难以适应。气象专家预计,奥地利于未来数天会一直轻微降雪。 北美低温创纪录 美国东部地区,北达科他州4日气温达到全美最低的零下46摄氏度。5日早晨,美国大部分地区都天气严寒。根据预测,有关地区在本周内都不会回暖。明尼苏达州的明尼阿波利斯市寒风刺骨,气温低至零下17摄氏度。就连平日十分“阳光”的佛罗里达州也变得寒气逼人,该州已劝告民众、游客和农民准备气温于本周内降至零摄氏度左右。 加拿大最少两人在严寒天气下死亡,东岸积雪多达30厘米,多伦多气温普遍低于零下13摄氏度。 巴西洪水肆虐 北半球寒流来势汹汹,南半球却暴雨成灾、洪水泛滥。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内陆地区受连日暴雨影响,变成一片汪洋,数百户农村民居被淹。在悉尼西北500公里的库南布尔镇,超过1200百人撤离家园,被安置到地势较高的临时收容所,流经该镇的一条河流水位一度涨至5.14米,逼近40年来最高记录,但水位4日有所回落。 巴西里约热内卢省2日以来暴雨不断,引发洪水泛滥及山体滑坡,导致至少85人死亡,另有数十人失踪,两座核电厂可能要关闭。当地已有超过4000人被疏散。 肯尼亚红十字会4日表示,过去一周来肯尼亚连降暴雨引发洪水和泥石流,导致至少20人死亡,约3万人急需援助。

200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焦点

1.此次会议的目标:达成新协议,将温室气体减排工作与《京都议定书》规定的相衔接。

2.争论的焦点:二氧化碳排放量到底应该减少多少?

以欧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制定的减排标准很高,发展中国家(中国、印度等)技术落后,一般都达不到那么低的排放量。事实上,发达国家由于工业化程度高,总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很高,发展中国家尽管单位产值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发达国家高,但总量小,所以对气候变暖造成重大影响的是发达国家。他们的工业化历程都200多年了,排放的二氧化碳能比我们少吗?欧美提高排放标准,旨在遏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要么买他的最新减排设备和减排技术,花掉咱们的外汇储备;要么减缓咱们的经济发展,不对他们构成威胁。

发达国家在谈判中热衷于大谈长期减排目标,对短、中期减排目标却闪烁其词,这是由于美国、加拿大和日本等发达国家都不准备完成《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到2012年的减排目标,只好拿长期目标来撑门面、画馅饼。

3.会议失败最深层的原因是:发达国家不愿意承担应尽的义务--减排、出资等,反而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不合理的义务。

4.最后结果:目前只达成一个简单的没有法律效应的协议,虽然有关气候升温限制在2摄氏度以及从现在起到2020年向穷困国家提供1000亿美元专款援助减排被写进了协议,但是这项匆忙达成的协议仍然没有包括到2050年全球减排50%的目标,而且发达国家的减排被推迟到明年1月再决定。

希望你能看明白,呵呵

气候科学家们表示全球必须停止增加温室气体排放,并且在2015到2020年间开始减少排放。科学家们预计想要防止全球平均气温再上升2℃,到2050年,全球的温室气体减排量需达到1990年水平的80%。

但是哪些国家应该减少排放?该减排多少呢?比如,经济高速增长的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但是,美国排放的温室气体最多,远超过中国。而且,中国的人均排放量仅为美国的四分之一左右。

中国争辩说,从道义上讲,中国有权力发展经济、继续增长,增加碳排放将不可避免。而且工业化国家将碳排放“外包”给了发展中国家--中国替西方购买者进行着大量碳密集型的的生产制造。作为消费者的国家应该对制造产品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负责,而不是出口这些产品的国家。

诸如此类的问题影响了会议的成功。同时,还有学者怀疑取的任何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可能都显得微不足道、为时已晚。曾有问卷调查显示,近9成的气候学家不相信通过政治手段能避免全球平均气温再上升2℃。而根据欧盟定义的级别,2℃,意味着“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