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

台湾远海渔业气象预报下载_台湾远海渔业气象

tamoadmin 2024-08-18 人已围观

简介1.中国有几大群岛?2.急用!!!!!有关海洋的!!3.齐勇的沥心新中国海洋事业4.课后第2题5.出海打鱼需要什么证件,办理费用是多少南极大陆南极大陆是指南极洲除周围岛屿以外的陆地,是世界上发现最晚的大陆,它孤独地位于地球的最南端。南极大陆95%以上的面积为厚度惊人的冰雪所覆盖,素有“白色大陆”之称。在全球六块大陆中,南极大陆大于澳大利亚大陆,排名第五。从字面上看,南极就是地球的最南端,但实际上,

1.中国有几大群岛?

2.急用!!!!!有关海洋的!!

3.齐勇的沥心新中国海洋事业

4.<<海洋---------21世纪的希望>>课后第2题

5.出海打鱼需要什么证件,办理费用是多少

台湾远海渔业气象预报下载_台湾远海渔业气象

南极大陆

南极大陆是指南极洲除周围岛屿以外的陆地,是世界上发现最晚的大陆,它孤独地位于地球的最南端。南极大陆95%以上的面积为厚度惊人的冰雪所覆盖,素有“白色大陆”之称。在全球六块大陆中,南极大陆大于澳大利亚大陆,排名第五。

从字面上看,南极就是地球的最南端,但实际上,南极这个词

南极大陆

有多种近似含义,例如:南极洲、南极点、南极大陆、南极地区、南极圈等。按照国际上通行的概念,我们一般把南极圈以南的地区称为南极,它是南大洋及其岛屿和南极大陆的总称,总面积约6500万平方千米。在极圈内会有极昼和极夜现象,同时,极圈也是划分温带与寒带的界限。

南极洲的面积

南极洲包括南极大陆及其周围岛屿,总面积约1400万平方千米,其中大陆面积为1239万平方千米,岛屿面积约7.6万平方千米,海岸线长达2.47万千米。南极洲另有约158.2万平方千米的冰架。南极洲的面积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十分之一,相当于一个半中国大。

南极不属于任何国家

从19世纪20年代起,到20世纪40年代,各国探险家相继发现了南极大陆的不同区域,从而为本国对南极提出主权要求提供了依据。接着,就有英国、新西兰、澳大利亚、法国、挪威、智利、阿根廷等7个国家的先后对南极洲的部分地区正式提出主权要求,使这块万年冰封的平静的大地笼罩上国际纠纷的阴影。

根据1961年6月通过的《南极条约》,冻结了以上7国对南极的领土主权要求,规定南极只用于和平目的,可以说,南极现在不属于任何一个国家,它属于全人类。

南极大陆的特点

我们都知道,去南极是十分不容易的,因为南极大陆是最难接近的大陆。与南极大陆最接近的大陆是南美洲,它们之间是0千米宽的德雷克海峡。南极大陆与其他大陆不仅相距遥远,而且周围还为数公里乃至数百公里的冰架和浮冰所环绕,冬天时浮冰的面积可达1900万平方千米;即使在南极的夏天,其面积也有260万平方千米;南极大陆周围海洋中还漂浮着数以万计的巨大的冰山,为海上航行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和危险。

地球上最高的大陆不是拥有青藏高原的亚洲大陆,而是南极大陆。地球上其他几个大陆的平均海拔高程为:亚洲950米,北美洲700米,南美洲600米,非洲560米,欧洲最低,只有300米,大洋洲的平均高度还不甚清楚,估计也不过几百米。然而,南极大陆,就其自然表面来说,其平均海拔高程为2350米,比其他几个大陆中最高的亚洲还要高得多。但是,如果把覆盖在南极大陆上的冰盖剥离,它的平均高度仅有410米,比整个地球上陆地的平均高度要低得多。

世界上最为寒冷的地区

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再加上冰雪表面对太阳能量的反射等,使得南极大陆成为世界上最为寒冷的地区,其平均气温比北极要低20度。南极大陆的年平均气温为零下25度。南极沿海地区的年平均温度为零下17~20度左右;而内陆地区为年平均温度则为零下40~50度;东南极高原地区最为寒冷,年平均气温低达零下57度。到现在为止,地球上听观测到的最低气温为零下89.6度,这是1983年7月在新西兰的万达站记录到的,在这样的低温下,普通的钢铁会变得象玻璃一般脆;如果把一杯开水泼向空中,落下来的竟然是一片冰晶。

南极的寒冷首先是与它所处的高纬度地理位置有关,由于高纬度地理位置,导致了在一年中漫长的极夜期间没有太阳光。同时,与太阳光线入射角有关,纬度越高,阳光的入射角越大,单位面积所吸收的太阳热能越少。南极位于地球上纬度最高的地区,太阳的入射角最小,阳光只能斜射到地表,而斜射的阳光热量又最低。再者,南极大陆地表95%被白色的冰雪覆盖,冰雪对日照的反射率为80%一84%,只剩下不足20%到达地面,而这可怜的一点点热量又大部分被反射回太空。南极的高海拔和相对稀薄的空气又使得热量不容易保存,所以南极异常寒冷。

地球上的风极

一般来讲,只有在大洋上热带风暴(台风)可以达到12级,但是在南极,12级以上的暴风却是家常便饭。南极大陆是风暴最频繁、风力最大的大陆,风速在每小时100千米以上的大风在南极是经常可以遇到的。南极大陆沿海地带的风力最大,平均风速为每秒17~18米,而东南极大陆沿海一带风力最强,风速可达每秒40~50米。在法国的迪尔维尔站曾测到每秒100米的大风,相当12级台风风速的3倍,而它的破坏力相当于12级台风的近10倍。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记录到的最大的风。因此,南极又被称之为“风极”。

南极风能!除了严寒之外,狂风则是科学考察人员在南极所遇到的另外一个凶恶的敌人。狂风会很快带走人体的热量,使人发生冻伤甚至冻死事故。极夜的风暴,其速度有时超过每秒4 0米,比1 2级台风凌厉得多。此时若有人身置户外,便会有生命之虞。人们难以忘记,1 9 6 0年1 0月1 0日下午,在日本昭和站进行科学考察的福岛博士,走出基地食堂去喂狗,突遇每秒3 5米的暴风雪,从此再没有回来。直到1 9 6 7年2月9日,他的保存完好的尸体,居然在距站区4 . 2公里处出现!

编辑本段南极大陆上的冰

南极大陆被冰覆盖

虽然南极是冰雪的宝库,但是单从降水量来看,南极大陆却是最干燥的大陆。南极大陆的空气异常干燥,沿海地区的年平均降水量只有30~50毫米,不到有我国沿海地区降水量的二十分之一。南极内陆地区的年降水量甚至还不到5毫米,南极点的年平均降水量仅有3毫米,与非洲的撒哈拉大沙漠差不多。

另一方面,南极大陆又是最荒凉的大陆,是唯一没有任何树木的大陆,除了在南极半岛最北端可以看到3种开花的小草之外,其他地方根本看不到绿的颜色,只有在沿岸地区有少量的苔藓和地衣等低等植物;南极大陆没有陆生的脊椎动物,为数极少的蚊虫、蜘蛛则算是陆生动物中的庞然大物了。由于南极大陆降水量很小、满目荒凉、动植物种类稀少等原因,有人干脆把南极大陆称为“白色的沙漠”。

南极大陆面积是1400万平方千米,其中95%的面积被冰盖覆盖,不难计算出来,南极大陆被冰覆盖的面积大约有1330万平方千米,这个大冰盖就象一顶巨大无比的帽子,把南极大陆大部分地方捂得严严实实,由于它的存在,竟然把南极大陆的地壳压得凹陷下去,以致于许多地方被压得低于海平面,设南极冰盖一旦融化,西南极大陆会变成汪洋大海中的一些岛屿 

南极大陆95%以上的面积为巨厚的冰川所覆盖,只有在南极大陆边缘区域有季节性的岩石出露,其余的绝大部分都覆盖这常年冰雪。冰的平均厚度为2000米左右,最厚的地方达4800米,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冰盖,冰雪总体积为2800万立方千米。这些冰是由很纯的淡水组成的,所包含的淡水约占全世界淡水总量的72%,就其体积来说,约占全世界总冰量的90%以上,构成了地球上最大的淡水宝库。如果这些冰完全消融,全球平均海平面将升高55~60米,这对人类的生存将会构成严重的威胁。

流动的冰川

地球上所有的冰川都是流动的冰。由于南极冰盖本身的巨大压力,使得冰层缓慢地从中心高原向四周运动,其速度一般为每年几米到几十米,冰盖的厚度从中心高原向沿海地带是逐渐变薄的。像这样的运动速度,大陆中心的一块冰雪耍经过多少年才能流进大海呢?如果有兴趣的话,不妨计算一下。南极大陆的冰岸亦以每年200m的平均速度向大洋方向移动,冰川的边缘经常断裂,其结果形成了冰山。同时,也导致岸线经常在相当长的距离上后退数十公里。

大陆基岩地形对冰的形态和运动有很大影响。缓慢流动的冰层遇到高大山岭阻挡,就流人山谷之中,冰在山间谷地中形成流动较快的冰河,这就是山地冰川。南极大陆巨大的冰川在本身的重力和压力的联合作用下,加上极地终年不息的狂风的推动和冰融水的润滑,夜以继日地发生流动。尽管一朝一夕不容易察觉它的变迁,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它却是一股改变南极面貌的巨大力量。

南极冰盖上的冰裂缝南极冰盖的冰在重力作用下由高向低运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冰川流动,当遇到底面凹凸不平时会使流动的速度产生差异。在底面凸起时,冰盖表层的冰运动速度比下面的冰要快一些,于是形成了冰裂缝。因此,我们知道,冰裂缝的出现是有规律的,而且经常成组出现,对南极冰盖考察人员和装备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南极冰盖考察队会忽视冰裂缝,即便如此,在冰裂缝发生危险的事例也经常发生,人员和车辆掉下冰裂缝时有发生,造成车辆和人员的损失。南极冰盖上的冰裂缝经常宽达几米,深不可测,用肉眼可以很清除地看出来的只需绕道行走就行了,可是许多冰裂缝上面覆盖着厚薄不一的积雪,同正常的雪面没有任何差别,用肉眼根本看不出来,当人员或车辆行进到它上面时,积雪崩塌,人员或车辆就会掉落下去。当上面的积雪较厚时,甚至会出现前面的车辆可以安全通过,而后面的车辆掉下冰裂缝的情况。

会“唱歌”的南极冰

如果你有幸得到一小块南极冰,把它放进一杯水中,会出现非常奇妙的现象:冰块在融化的同时,会发出轻微的但是人耳能够听得见的美妙音响,冰块也会在水面微微移动,甚至轻轻碰撞杯子的边缘,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这一切都是因为南极冰中含有的气体造成的。南极巨大的冰盖都是由万年的冰雪积累而成的,降落在南极的雪花经过压实,变成冰川冰,而原来雪花中的气体也被保存在冰中,由于上面不断的积累,气泡在巨大的压力下变成了高压的气体。当冰块融化时,高压的气泡破裂,发出了美妙动听的音乐声,同时会推动体积较小的冰块移动,碰撞水杯,甚至会发出轻微的撞击声。

南极海冰

规模巨大的冰架是南极特有的景观。在南极大陆周围,越接近大陆的边缘,冰厚变得越薄,并伸向海洋,在海洋,海冰浮在水面上,形成了宽广的冰架。也就是说,冰架是南极冰盖向海洋中的延伸部分,这些冰架的平均厚度为475米,最大的冰架是罗斯冰架、菲尔希纳冰架、龙尼冰架和亚美利冰架。加上这些冰架,南极大陆面积可增加150万平方千米。冰架能以每年2500米的速度移向海洋,在它的边缘,断裂的冰架渐渐漂移到海洋中,形成巨大的冰山。

在南极的冬季,严寒的气候使南极周围海面结冰,海冰完全封住了整个大陆,并且可向北伸展到南纬55度。一般在每年的9月份,海冰的面积达到最大值,被海冰覆盖的海洋面积达2000万平方公里,这一面积比南极大陆本身面积还要大。每年夏天,一般是在2月底,海冰的范围达到最小值,85%的海冰漂流到不冻海域融化掉,甚至在许多地方,海冰一直融化到海岸,船舶可以直接航行到岸边。南极海冰每天最多可流动65公里。

南极冰山

南极的冰山是非常吸引人的景观,而平台状(桌状)冰山是南极所特有的,从远处望去,洁白的冰体、壮美的身姿,常常给人们留下永生难忘的记忆。从大陆冰床和冰架上断裂而成的冰山非常多,并且比北极的冰山要大得多,它们中间大的面积有时可达数十平方千米,个别的可长达近200千米。从冰架或冰川边缘断裂下来不久的冰山通常是平台状冰山,它们的顶部非常平坦,甚至可以作为轻型飞机的机场。它们常常高于水面几十米,而水面以下可达200~300米。随着不断的消融,冰山会进一步地分裂、翻转、坍塌和海流海浪的作用,会形成各种形状的小型冰山。南极冰山会在海流和风的推动下,以每天10―20公里的速度移动。

在南极沿岸分布的冰山中,有的是从冰川口的“冰舌”上刚分裂下来的“新生冰山”,这些冰山的重心很不稳定,容易发生翻滚和倒塌。在夏季,气温升高,冰山消溶变酥,也会使其发生塌落或崩裂,在2月底这一现象更为多见。在中国南极中山站沿岸的冰山群附近,就经常会看到冰山的塌落和听到冰山崩裂的响声,巨大的冰体从50~60米高的冰山上塌落入海,可掀起3~5米高的涌浪,对在其附近活动的船舶具有较大的危险。1998年2月,中山站附近一个体积巨大的冰山发生翻转,距离它几千米的2万吨级的中国“雪龙”号船竟然左右摇摆到十几度。

有的“金字塔”形或尖顶形冰山,其水下部分伸出巨大的底盘,有的甚至远处看上去为两座冰山,而实际上是连在同一个底盘上,这类冰山水下的伸出部分就像暗礁一样,给距离较近的船舶带来极大的威胁。所以,即使拥有现代化的航行保障手段和坚固的破冰船,不论在远海还是在近岸,冰山仍然是南极海域航行与作业的重要障碍之一,对现代化的考察船构成威胁。

由于纬度和季节的不同,海冰的厚度从几十厘米到2米以上不等,通常纬度高的地方、离岸边近的地方、海湾内部的海冰较厚,反之则薄。由于海冰的存在,一般只有破冰船才敢在南极周围水域航行。南极海冰给航行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同时沿岸结实的海冰也给近岸的考察站的物资补给提供了方便:输油时从船到考察站之间的海冰上架设输油管,比起等海冰融化后用小艇卸油又快又省事;将物资用吊车放到冰面上,用履带式雪地车可以直接拖到考察站,甚至有些大型车辆可以从海冰上直接开到岸上。

南极冰山有时会在水深较浅的海域搁浅,在南极的冬季,海冰也会将大量的冰山冻结住,在这样的情况下,冰山是不移动的。

南极冰山在南大洋水域的运动与大气环流、表层水流相一致,在南极岸边,冰山的漂移取决于海流,这里冰山漂移轨迹常常形成闭合式圆环。在南极沿岸流的北边上,冰山漂移逐渐过渡到北向,然后进入南极环极流的稳定区。由于受到水文气象要素的综合影响,冰山运动相当复杂,当冰山海面高度为数十米,吃水深度达500米时,它们的漂移速度,甚至于在漂移方向上都与海冰不同。一些单独的冰山由于它们的体积和形状不同,即使在同一海区,也会使它们的漂移方向和漂移速度各不相同。在南极沿岸流区域,冰山漂移的平均速度约为每小时500米。在南极环极流区域的漂移速度略高一些。冰山运动速度可能超过海冰运动速度,其原因是冰山高度大,风对冰山运动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同样原因,冰山的漂移速度可根据风力大小和合成风速与表层水和冰块总运动方向的相对位置,一般速度不超过每小时2千米。无风条件下,冰山运动通常比冰块和表层水的运动要慢。

当风向变换或者存在水下逆向海流时,漂浮冰山可能在与海冰漂移的相反方向上运动,这种现象在南极区不少见。

我们在形容某个事物只出现一小部分时,常常用“冰山的一角”来形容,可见,大家都知道,冰山的水面以上部分只占其全部体积的很少部分,但具体的比例你能说出来吗?在这里我可以告诉同学们,冰山水上部分的体积大约只有总体积的七分之一。南极冰山水上部分与水下部分的高度之比变化很大,这取决于冰出的形状,例如:对于桌状冰山,这个比例大约等于0.2。冰山宽度与长度的平均比大约是0.6。

南极和北极的冰山有时非常巨大,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从南极洲冰川末端和冰架滑落的数量最多,规模最大,多呈桌状延展。1956年11月12日,美国破冰船“冰川”号,在南太平洋斯科特岛以西240千米附近,发现一座冰山,长335千米,宽千米,面积达31,000平方千米,相当比利时一个国家的面积,是世界大洋上发现的最大冰山。1958年冬天,美国破冰船“东方”号,在格陵兰以西的大西洋洋面,发现一个面积360平方千米的冰山,高出海面167米,是至今发现的最高的冰山。

世界冰川以分布地区划分,可分为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大陆冰川多分布于高纬地区,以巨大面积和巨大厚度作盖层状覆盖,故又称为冰盖,其中一部分也可成为单独的冰川。如东南极洲南纬70度~75度和东经60度~70度之间的大冰川,1956―1957年间由澳大利亚极地考察家发现,定名兰伯特冰川,冰川宽64公里,与上游的梅洛尔冰川合计长约402公里,与费舍尔冰川的支冰川合并计算,总长514公里。一般认为这是世界最长的冰川。

编辑本段南极大陆的地震活动

南极大陆发生的地震很少,有记录的几次地震的震级也不大,因此,南极大陆是地球上最大的地震活动明显不发育的地区。世界标准地震记录网只记录到为数极少的地震活动。自国际地球物理年以来,已经有十多个地震台站在南极大陆工作,这些台站所记录到的局部小地震通常都是由冰山崩裂或破裂而引起的,可能是火山活动成因的小地震,与埃里伯斯山、罗斯岛及南极半岛附近的火山活动有关。

 世界标准地震记录网,几乎可以记录到世界上所有强度大于里氏5级的地震。南极地区达到或接近这种强度的较大地震只有3次:第1次是在1952年,第2次在14年(强度为4.9级),这两次都发生在北维多利亚地区,在此地区有一个大冰川和冰舌,第3次地震是在1985年,这次地震发生在庄宁毛德地地区。地震学家们认为,虽然14年的那次地震的特征和起因与正常地质作用引起的地震相似,但这次地震可能是由冰川的运动所引发的。相反,1985年的那次地震则是正常构造活动所引起的,也是唯一的一次确确实实的南极地震。

编辑本段南极点的特点

南极点是地球表面非常特殊的一个位置,在那里有许多难以想象的事情,有些是平时生活在中低纬度的人一下子难以理解的,南极点的特点有:它是地球上没有方向性的两个点之一(另一个点是北极点),站在南极点上,东、西、南三个方向完全失去意义,只有北方一个方向;在南极点,太阳一年只升落一次,有半年太阳永不落,全是白天,太阳在离地平线不高的地方绕南极点一圈一圈地转,一直不落下,又称“极昼”,有半年见不到太阳,全是黑夜,又称“极夜”;如果说沿着地球的某一条纬线转一圈就算绕地球一圈的话,在南极点是最省力的的方法,只需要围绕南极点走一圈,只需要几秒钟就能环球一周;在南极点,你说现在的时间是几点都是正确的,因为地球上的经线在这里交汇,南极点可以属于任何一个时区;在南极点,你还可以一只脚在东半球,另一只脚在西半球;你可以一半身体属于今天,另一半身体属于昨天。

南极点终年被冰雪覆盖,冰雪厚度达2000米,海拔高度为3800米;气候异常恶劣,年平均气温为零下49度,夏季平均气温为零下32度,冬季平均气温为零下78度,最低气温为零下89度,年平均降水量3毫米。南极点并非是南极冰盖的最高点,覆盖在南极点上面的冰雪以每年10米左右的速度移动,因此,科学家每年都要从新标定一次南极点的最新位置,立上标杆。

1957年,美国在南极点的冰盖上建立了一个永久性的考察基地,并以第一个到达南极点的阿蒙森和随后而来的斯科特两人的名字,命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站”,站上所需物资和人员往来都从美国在罗斯岛上的麦克莫多站用大力神飞机运输,至今已经有3000多人到达过南极点。

编辑本段南极大陆的特殊现象

极昼和极夜

极昼和极夜是极圈内特有的自然现象,极昼和极夜这种特殊的自然现象,是地球沿着倾斜地轴自转所造成的结果。也就是说,地球自转时地轴与垂线成一个约23.5度的倾斜角,因而地球在围绕着太阳公转的轨道上,有6个月的时间,南极和北极的其中一个极总是朝向太阳,另一个极总是背向太阳;如果南极朝向太阳,南极点在半年之内全是白天,没有黑夜;这时,北极则见不到太阳,北极点在半年之内全是黑夜,没有白天。到了下一个半年,则正好相反,北极朝向太阳,北极点全是白天;而南极这时则见不到太阳,南极点全是黑夜。在极圈内的地区,根据纬度的不同,极昼和极夜的长度也不同。极夜期间,并非总是伸手不见五指,在极夜刚刚开始和就要结束的时期,虽然不能直接照射到阳光,由于在地平线下不远的太阳的辉光作用,但天空依然很明亮,室外活动和野外作业还是可以进行的。

南磁极

地球本身就像一块巨大的磁石,这块磁石有两个极,磁针向南指的位置为南磁极,向北指的位置为北磁极。南磁极的位置是不固定的,今年在这里,明年可能到别处去了。经过科学测定,南磁极大约以每年l0千米的速度向北移动。自从1909年查明南磁极的大致方位在东南极洲最东部的乔治五世地,确认其位置在南纬72度25分、东经155度16分处后,到1965年它的位置便移到了南纬66度30分、东经139度54分的地方;11年其位置又移到南纬60度48分、东经139度24分处。南磁极现在的位置正从南极大陆向南大洋移动。

南极比北极寒冷

南极气温比北极低,年平均温度要低26度,冬季平均温度比北极低44度,同样位于地球的两极,气温确有如此大的差别,这是为什么呢?。主要是因为南北极的海陆分布不同,南极洲是海洋包围着大陆,而北极区是大陆包围着海洋。陆地吸收和储存热量的本领比海洋大得多,而陆地吸热快,散热也快;再一个原因是,南极大陆的平均海拔高度为2350米,而北极区的海拔基本上处于海平面位置。另一个原因是南极的天气系统比较封闭,它与中低纬度地区的热量交换比北极少。因此,北极的气温要比南极高得多。

南极的最高峰

在南极西部高原上,突出的埃尔斯沃思山脉有几个制高点,最高峰叫作文森山,海拔5140米,位于南纬78度36分、西经85度24分,在南极森蒂纳尔山脉的南端附近。这些阿尔卑斯山型的山峰首先是由埃尔斯沃思和他的飞机驾驶员霍利克?凯尼于1935年发现的。我国登山家已经成功地攀登上文森山的顶峰。

南极绿洲

千里冰封的南极洲也有绿洲,你相信吗?14年2月末的一天,一架美国飞机在南极大陆的南印度洋沿岸上空飞行,突然,领航员班戈惊呆了。他发现飞机下面有一片无雪的土地,高高的冰墙围绕着山谷,像一个扇形的屏风。山谷中没有积雪的土地中间,分布着一些不冻的湖泊,给这个白色的冰雪高原带来无限生机。这就是南极洲有名的班戈绿洲。

所谓绿洲,并非是郁郁葱葱的树木花草之地,而是南极探险家、科学家由于长年累月在冰天雪地里工作,当他们发现没有冰雪覆盖的地方时,不禁倍感亲切,便将这些地方称为南极洲的绿洲。南极绿洲占南极洲面积的5%,含有干谷、湖泊、火山和山峰。按照这个定义,在南极可称作绿洲的有班戈绿洲、麦克默多绿洲和南极半岛绿洲。班戈绿洲的面积大约有500平方公里,常年刮风,吹起的沙石、雪粒,把岩石表面琢磨成许多很小的窟窿,像蜂窝一样。铺在地面的砾石,表面有一层光泽如漆的暗棕色外壳,这是溶解在水中的盐类慢慢地在岩石表面凝聚起来的结果。在这个绿洲中,有一些沙丘,沙丘间的谷地有的干燥,有的积水成湖。较深的湖,水质不太咸,湖水清澈,晴天闪出天蓝色的光泽。较浅的湖,泛出淡绿色的或褐绿色的光彩,湖水很咸,苦涩难耐。在那些干燥的丘间低地或沙丘的斜坡上还结成一层白色的盐霜,像刚刚下过一场小雪。这些盐霜和湖中的咸水,没有相当久远的年代,是无法形成的。

南极的极地气旋

极地气旋顾名思义就是极地的气旋。南极大陆高压的周围,常年存在着许多极地气旋,这些极地气旋有规律地自西向东移动,是影响南极地区的主要天气系统之一。南极的极地气旋活动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夏季气旋活跃、气旋数偏多,冬季偏少,过渡季节接近平均数。极地气旋的平均移速约为每小时29.9千米,平均每天移14.4个经度。

由于在南大洋和南极洲的气象台站很少,科学家一半是利用卫星云图对极地气旋活动进行分析,所以卫星云图在南极天气气候研究及预报服务工作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南极风暴

南极风暴为什么会这样频繁、强劲?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南极大陆冰盖中心高原与四周沿岸地区之间是一个陡坡地形。内陆高原的空气遇冷收缩,密度增大,这种又冷又重的冷气流从冰盖高原沿着冰面陡坡向四周急剧下滑,到了沿海地带,地势骤然下降,使冷气流下滑速度加大,于是便形成厂具有强大破坏力的下降风。又由于地球自转的影响,向北流动的气流总是向左偏转,于是在大陆沿海地带形成了偏东大风。通过多年气象观测,证实了南极大陆沿海地带的风最大,风向偏东,平均风速为l 7―18米/秒。特别是东南极大陆沿岸,从恩德比地沿海到阿德利地沿岸,这一带海岸的风力最强,风速可达每秒40~50米,被称为风暴海岸。

 南极辐合带是一条非常明显的自然地理边界。这里是向北流动的南大洋表层水(0~300米水深)与向南流动的温暖的大洋水相遇的地方,为海水温度、盐度的跃变带,两边的海洋有特别明显的差异。辐合带的地理位置在南纬48度到62度之间,是个不规则的圆圈。在印度洋、大西洋一

南极大陆

侧的南纬50度附近,在太平洋一侧的南纬55度到62度之间。

南大洋

南大洋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洋,科学家们通常把环绕南极洲的海域称南大洋。南大洋的北部边界是南极辐合带。是由辐合带以南的南太平洋、南大西洋和南印度洋的水域组成,其水域面积约为7500万平方千米。我国南极考察队已经对南大洋有过许多次的科学考察,中国的科学家积累了大量的科研数据,并已经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有些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乳白天空

南极洲的低温和冷空气的特殊作用还能产生一种十分危险的天气现象,这就是南极探险家谈之色变的乳白天空。发生这种天气现象时,天地之间浑然一片,人仿佛融入浓稠的牛奶里,一切景物看不见了,方向也迷失了,而且人的视线会产生错觉,分不清景物的距离和大小。造成这种幻境的原因,是由于太阳光射到冰层后又反射到低空的云层里,而低空云层中无数细小的雪粒又像千万个小镜子,将光线四散开来,这样来回反复地反射,便形成白蒙蒙雾漫漫的乳白天空。

中国有几大群岛?

当然需要证件,没有证件当然不合法的啦,需要《渔业船网工具指标》和《捕捞许可证》。

参考一下广东的吧:

广东省渔业船网工具指标及捕捞许可证审核审批程序暂行规定

2005-4-29 11:45:47 来源:广东省海洋与鱼业局网站

一、广东省渔业船网工具指标审核审批程序

(一) 渔业船网工具指标的申请按如下要求提交材料:

1.《渔业船网工具指标申请书》(附件1)一份,申请书须注明新造渔船(包括远洋渔船,下同)、报废或海损事故更新渔船等申请原因;

2. 自然人申请的,须提交户籍证明原件及复印件一份,法人或其它组织申请的,须提交工商营业执照原件及复印件一份;

3. 属报废渔船后申请船网工具指标的,须同时提供《渔业船舶报废证明》和《渔业船舶报废拆解、销毁或处理证明》(附件2)、渔业船舶注销证明及原捕捞许可证复印件一份;

4. 属海损事故等造成捕捞渔船灭失的须同时提供海损事故报告、渔业船舶注销证明及原捕捞许可证注销证明等材料;

5. 申请远洋渔船船网工具指标的,须同时提供远洋渔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等材料;

6. 跨省、市买卖渔船的,须同时提供填写完整的卖出渔船申请表(附件3)、渔船检验证书和渔业捕捞许可证复印件各一份。

(二) 渔业船网工具指标申请的受理及调查

1. 受理

渔业船网工具指标申请的受理机关为申请人所在地县级以上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申请材料可直接送当地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或由当地渔政大队、中队转交。

2. 情况调查

根据申请书所列的各项情况,由当地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或委托调查核实,并签署调查意见。

(三) 渔业船网工具指标申请的审核

渔业船网工具指标申请的审核实行逐级审核签发上报制度。

1. 申请人所在地市(指地级市,下同)或县(含区,下同)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在调查核实的基础上,对申请书进行初审,初审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⑴ 申请材料齐全;

⑵ 申请书填写正确;

⑶ 船网工具指标来源清楚,符合相关规定;

⑷ 符合国家及省渔业捕捞的发展方向、政策和法规;

凡符合渔业船网工具指标申请条件的,当地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做出初步审核意见并由签发人签发后逐级上报。

渔政部门接到的申请材料要尽快转送当地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收到申请材料后12个工作日内(含调查时间)提出初审意见,经县级初审后送市级的材料要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上报。报省审核审批的材料由市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直接送达或邮寄至省海洋与渔业局渔业处。

2. 省海洋与渔业局渔业处收到经市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报送的申请材料后,于10个工作日内,提出建议批准或不予批准的审核意见。

(四) 渔业船网工具指标申请的审批

我省渔业船网工具指标申请的批准权为国家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

省局渔业处对申请材料提出审核意见后,送省局签发人审批签发。经批准后签发的《渔业船网工具指标批准书》(附件4),由申请人所在地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直接或通过当地渔政部门交给申请人;对不予批准的申请书,通过电话或书面通知上报的下一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转告渔业船网工具指标申请人。

属国家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申请,符合规定的,省局在收到申请材料后10个工作日内审核签发上报。

二、广东省渔业捕捞许可证审核审批程序

(一) 渔业捕捞许可证的申请按如下要求提交材料:

1. 填写完整的《渔业捕捞许可证申请书》(附件5)一式两份;

2. 自然人申请的,提供户籍证明原件及复印件一份,法人或其它组织申请的,提供工商营业执照原件及复印件一份;

3.《渔业船网工具指标批准书》原件(海洋捕捞渔船);

4.《渔业船舶检验证书》、《渔业船舶登记证书》原件及复印件各一份;

5.《渔捞日志》(附件6)(大、中型渔船再次申请渔业捕捞许可证)。

6. 买入海洋捕捞渔船申请的还须提交卖主当地市海洋与渔业局出具的原捕捞证注销证明以及加盖注销印章的原捕捞证原件。申请换发和重新发放渔业捕捞许可证的,还须提交原捕捞证复印件,在申请被批准时须交回原捕捞证注销。以上经加盖注销印章的原捕捞证原件由市局统一交(要尽快)省局渔业处以领取新捕捞证功率贴花。申请补发渔业捕捞许可证的还须提供原捕捞证复印件及其损毁或灭失的证明,并注明时间、地点及原因(由发证机关在有关媒体公告捕捞许可证作废后,方可补发新证)。

若申请渔业捕捞许可证的还须提供农业部远洋渔业项目批准文件,国际或区域渔业管理组织有特别规定的,须同时遵守有关规定。

若申请专项(特许)渔业捕捞许可证的还须提供:①申请人或申请单位(项目承担单位)的书面报告和有关记录证明(按具体内容要求),并加具当地市、县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意见;②渔业捕捞许可证复印件一份。另外,申请到南沙生产渔船要按南沙渔业管理规定办理。

若申请临时渔业捕捞许可证的还须提供渔船船籍所在地县级以上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证明。

若属外省渔船跨界进入我省海域生产的还须提供当地省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其跨界生产的证明和原渔业捕捞许可证复印件一份。

港澳流动渔船申请捕捞许可证按国家对流动渔船的相关规定执行,在国家新的规定未出台之前须提供:(1)填写完整的《渔业捕捞许可证申请书》一式两份;(2)船主在港澳的户籍复印件一份;(3)粤港澳流动渔船户口簿复印件一份;(4)港澳流动渔船协会会员证明或入会申请的批准文件复印件一份;(5)港澳流动渔船牌簿复印件一份,包括渔船登记、船检方面的渔船建造日期与安全生产期限以及功率大小等内容。原有捕捞许可证的港澳流动渔船,因转会或买卖等需要申请捕捞证的,还须提供原捕捞证复印件及原件注销证明。

(二) 渔业捕捞许可证申请的受理及调查

1. 受理

渔业捕捞许可证申请的受理机关为申请人所在地县级以上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申请材料可直接送当地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或经当地渔政部门转交渔业行政主管部门。

2. 情况调查

根据申请书所列情况,由当地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调查核实。调查核实事项在2个工作日内完成。

(三)、渔业捕捞许可证申请的审核和审批

渔业捕捞许可证实行逐级审核和分级审批制度,各级的审核审批均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批准权按批准权限分别为国家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及省、市、县渔业行政主管部门。

1. 渔业捕捞许可证申请的审核

在对申请人所提供的材料和申请书所列的情况调查核实的基础上,渔业捕捞许可证申请的审核内容:

⑴《渔业捕捞许可证申请书》是否填写完整、正确;

⑵渔业船网工具指标来源是否清楚、有效;

⑶有关渔船证书是否齐全,其内容是否与《渔业船网工具指标批准书》相符;

⑷其它必需的证明、批准文件、合同(协议)、项目书等材料是否齐全完整;

⑸申请捕捞许可证的内容是否与渔船实际相符,是否符合国家及省规定标准,是否符合渔业捕捞的政策、法规和发展方向;

另外,港澳流动渔船捕捞许可证的申请是否符合国家对港澳流动渔船的规定;跨界生产的外省渔船办理临时捕捞许可证的申请是否在其所在地省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同我省的约定的范围内。

2. 渔业捕捞许可证申请的审批办理

⑴ 按规定属县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由县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建议批准或不予批准的意见。对建议批准的申请书送本部门签发人审批签发;不予批准的,应在《渔业捕捞许可证申请书》相应栏目写明不同意批准发证原因,并电话或书面通知申请人。属县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办理渔业捕捞许可证的范围:

(1)刺网渔船;

(2)钓具渔船;

(3)杂渔具作业(含地拉网、敷网、抄网、掩罩及其他杂渔具)渔船;

(4)主机功率小于183.9千瓦(250马力)的张网、陷井、笼壶渔船;

(5)接受上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委托的其它捕捞许可证发放。

⑵ 按规定属市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若申请人所在地为市级直接辖管的,由市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对受理的申请进行审批,若申请人所在地是下属县辖管的,在当地县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的基础上,由市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审批,审批程序按本审批办理的第⑴点第一段要求进行。属市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办理渔业捕捞许可证的范围:

(1) 非机动底拖网作业渔船;

(2)主机功率小于183.9千瓦(250马力)的耙刺作业渔船;

(3)主机功率小于441千瓦(600马力)的围网作业渔船;

(4)主机功率大于等于183.9千瓦(250马力)的张网、陷井、笼壶作业渔船;

(5)需领取临时渔业捕捞许可证的渔船;

(6)接受上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委托的其它捕捞许可证发放。

⑶ 按规定属省海洋与渔业局审批的,申请材料必须经申请人所在地渔业行政主管部门逐级审核后,由市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邮寄或送达省局渔业处,渔业处建议批准的,报省局签发人审批签发;不予批准的,在《渔业捕捞许可证申请书》相应栏目写明不同意批准发证原因,并电话或书面通知上报的下一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转告申请人。属省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办理渔业捕捞许可证的范围:

(1)主机功率小于441千瓦(600马力)的机动底拖网作业(含掺缯、拖贝、拖虾和拖蟹作业)渔船;

(2)主机功率大于等于183.9千瓦(250马力)的耙刺作业渔船;

(3)粤港澳双重户籍的流动渔船;

(4)申请专项(特许)渔业捕捞许可证的渔船

(5)受上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委托的其它捕捞许可证发放。

⑷ 按规定属农业部审批的,省局接到经逐级审核的申请书,对符合规定的,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签发上报。

(四) 渔业捕捞许可证的年度审核、换证

根据《关于我省渔业捕捞许可管理等职能移交事项的通知》(粤海渔[2003]34号)和《关于我省渔业捕捞许可有关事项的通知》(粤海渔[2003]86号)要求,目前我省渔业捕捞许可证的年审、换证由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按有关规定,可委托当地渔政部门办理,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签发盖章。

三、附则

1. 所附表格格式内容国家有明文规定的按国家规定执行,其它按本暂行规定执行。

2. 本暂行规定有关专门用语的定义见农业部令第19号《渔业捕捞许可管理规定》的附则说明。

3. 本暂行规定自二OO三年九月十五日起施行。

4. 本暂行规定由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负责解释。

急用!!!!!有关海洋的!!

我国有四大群岛:

西沙群岛、东沙群岛、南沙群岛和中沙群岛。

西沙群岛是我国南海诸岛四大群岛之一,由永乐群岛和宣德群岛组成,这片大大小小的珊瑚岛屿群漂浮在5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域上,美丽而纯净。西沙自古就是我国的领土,古代这里被称为"千里长沙",是南海航线的必经之路。早在隋代,我国已经派使节经南海到过今天的马来西亚,唐代高僧义净亦由此到达印度。古代那些满载着陶瓷、丝绸、香料的商船在此驶过,因而这里又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 由于远离大陆人迹罕至,所以西沙群岛四周的海水十分洁净,最高能见度达到40米,西沙有着连绵数公里的珊瑚礁,是绝佳的潜水海域。

东沙群岛是中国南海诸岛四大群岛中位置最北和最小的群岛。位于汕头市以南约260公里,珠江口东南方约315公里。由东沙岛、东沙礁和南、北卫滩等组成。东沙岛的礁盘呈新月形,潮汕渔民又称为月牙岛,面积1.8平方公里,海拔仅6米,由珊瑚为主生物碎屑堆积而成。东沙礁为环礁,两侧有两缺口,形成南北水道,南水道深广,北水道浅窄。东沙群岛地处南海北部大陆坡上段,发育在300米深台阶面上,水下暗礁星罗棋布,水情险恶,不利航行。东沙岛上植物繁茂,多椰子树。东沙群岛属热带海洋气候,湿热多风,又为西太平洋和南海台风路径所经,对气象预报有重要意义。岛上气象台和灯塔、台风观测站等建于20世纪20年代。60年代曾在岛上填土筑机场。东沙群岛地处东亚至印度洋和亚、非、澳洲国际航线要冲,广州、香港至马尼拉或台湾高雄的航线由附近海域通过,具有重大航运意义。海产丰富,是南海重要渔场,盛产海龟、墨鱼、海参、鲨鱼和贝类,特产海人草,为驱蛔虫特效药。东沙历为闽、粤、台渔民,尤其是漳、潮、惠州渔民生产作业的场所和船舶停靠点。东沙岛上栖息大量海鸥,含磷很高的鸟粪堆积达数米之厚,为肥料和制药原料。东沙群岛古称“落□”,清初名为“南澳气”,属陆丰县碣石镇管辖。东沙群岛自古以来即为中国领土,现归广东省管辖。

南沙群岛在祖国南疆的最南端,是南中国海诸岛中岛礁最多,散布范围最广的一椭圆形珊瑚礁群。位于北纬3°40'至11°55',东径109°33'至117°50'。北起雄南滩,南至曾母暗沙,东至海里马滩,西到万安滩,南北长500多海里,东西宽400多海里,水域面积约82万平方公里,约占南中国海传统海域面积的五分之二。周边自西、南、东依次毗邻越南、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文莱和菲律宾。南沙群岛由550多个岛、洲、礁、沙、滩组成,但露出海面的约占五分之一。

南海诸岛是南海中中国许多岛屿、沙洲、礁、暗沙和浅滩的总称。它们分布的范围很广。南北绵延1800公里,东西分布约900多公里。共有岛、礁、沙、滩200多个。诸岛北起海岸附近的北卫滩,西起万安滩,南至曾母暗沙,东止黄岩岛、自北至南,大致可以分为东沙、西沙、中沙和南沙四大群岛。

南沙群岛:是中国南海诸岛四大群岛中位置最南、岛礁最多、散布最广的群岛。主要岛屿有太平岛、南威岛、中业岛、郑和群礁、万安滩等。曾母暗沙是中国领土最南点。

南沙群岛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处于越南金兰湾和菲律宾苏比克湾两大海军基地之间,扼太平洋至印度洋海上交通要冲,为东亚通往南亚、中东、非洲、欧洲必经的国际重要航道,也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通道和南疆安全的重要屏障。在我国通往国外的39条航线中,有21条通过南沙群岛海域,60%外贸运输从南沙经过。

南沙群岛属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月平均温度在25至29摄氏度之间,雨量充沛,岛上灌木繁茂,海鸟群集,盛产鸟粪,两栖生物丰富,水产种类繁多,是我国海洋渔业最大的热带渔场,有浮藻植物155种,浮游动物200多种,贝壳66种。海域蕴藏着大量的矿藏,有石油和天然气、铁、铜、锰、磷等多种。其中油气尤为丰富,地质储量约为350亿吨,有“第二个波斯湾”之称,主要分布在曾母暗沙、万安西和北乐滩等十几个盆地,总面积约41万平方公里,仅曾母暗沙盆地的油气质储量约有126至137亿吨。

南沙群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南沙群岛是我国最早发现、命名、开发经营、进行管辖和行使主权的。

据史籍记载,中国早在公元前2世纪的汉武帝时代,通过航海实践发现了南沙群岛。唐、宋以来,中国人民就已在南沙群岛生活和从事捕捞等生产活动。汉代,泛称包括南沙群岛在内的南海诸岛为崎头;宋代,中国将南沙群岛命名为万里石塘;在此之后至清代,又有万里长沙、千里石塘、石塘等名称。明、清时代,中国明确将南沙群岛划归广东琼州府(今海南省)管辖。19世纪中国国势衰微以后, 英国、美国、德国、法国和日本垂涎南沙群岛,曾多次派舰调查勘测,企图侵占;但未能得逞。1933年,南沙群岛被当时统治越南的法国殖民当局侵占,并非法划归巴地省管辖。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于1939年3月侵占南沙群岛。1945年日本投降后,中国于1946年派员接收了南沙群岛, 并立碑纪念和派兵驻守。1947 年又重新命名东沙、西沙、中沙、南沙4个群岛及各岛、礁、沙、滩的名称,再度划归广东省管辖。

南海诸岛历来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多次发表庄严声明,申明中国对南海诸岛拥有主权。1951年8月15日,外长在《关于美英对日和约及旧金山会议的声明》中指出:包括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在内的南海诸岛“向为中国领土,在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时虽曾一度沦陷,但日本投降后已为当时中国全部接收。”其后,1956年5月29日,1958年9月4日,1959年2月27日,14年1月11日、1月20日、2月4日,16年6月14日,19年9月26日,1982年11月28日,1983年9月14日中国一再发表声明,重申中国对包括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在内的南海诸岛享有合法主权,绝不容许任何国家以任何借口和取任何方式加以侵犯,任何外国侵占南海诸岛的岛屿以及在这些地区进行开发或其他活动,都是非法的,不能允许的。

南海诸岛行政上一向隶属广东省管辖。年5月31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院议案,决定设立海南行政区,将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改由海南行政区管辖,仍在永兴岛设“西沙中沙南沙工委办事处”。1992年2月25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重申南沙群岛等岛屿及其海域是中国领土和领海。中国人民海军行使着保卫中国主权的职责。今天,在浩渺无垠的南沙海域,人民海军在南疆一线6个礁盘上的五星红旗下守卫着祖国海疆。

当局一直派军队驻守在南沙群岛的最大岛屿太平岛上中沙群岛的岛礁虽然很少露出海面,但是,隐在水下的暗沙、暗礁、暗滩丛多,浅水处的面积巨大,据不完全统计,小于20米水深的礁滩面积的350平方公里。海水清净,海温25—28℃之间,最是适合各类海产繁殖生长。因此,中沙群岛渔场素以出产海参、龙虾、砗磲等珍贵海产品而著名,且产量极高,每逢1—4月,海面风浪不兴,海温趋暖,海水清澈之时,渔民们几艘、几十艘渔船成群结队前往中沙群岛生产,主要是垂钩名贵鱼类和捕捞海参、龙虾等。往返一趟十天半个月,就可满载而归。

中沙群岛是由20多座暗沙和暗滩组成,位置也正当南海海盆的中心部分。它和黄岩岛环礁隔南海深海盆相对。中沙群岛的暗沙和暗服已定名的有26个。此外,未命名还很多,有些是在环礁边缘上,有些在浅湖中。如中北暗沙即是三块未定名的暗沙的合称。 中沙环礁纵长l40公里,宽55公里。环礁边缘隆起较高,暗沙处水深多在10--20米之间,浅湖内水深一般为50--100米。外缘水深突降,在东南直下3,000米深海盆,西侧为西沙、中沙海槽,深达2000—3000米。中沙下沉亦深,故环礁还未长到海面。

中沙环礁的水下也有“门”的地形,使浅湖与外海有深水道相通。如东北方的比微暗沙与隐矾服之间,即有喇叭形水道,外口宽18公里,内口宽12公里,水深100米以上;西南部也有3—5 公里宽的“门”存在。这两个方向东北季风海流强大而稳定,而夏季西南季风流也不势弱,因此,门的地形在水下发育很好。在西北面和东南面的水槽则较乱碎,宽度不大(0.5—3.0公里),水深较浅(55—65米),呈多道和外海沟通。

中沙群岛虽然是一群隐伏在海面下的暗沙群,但是由于离海面很近,面积又大,因此,对海面海况仍有一定影响。如漫步暗沙、比微暗沙等都能在大风浪时,使海面发生破浪(渔民称“白头浪”),整个礁区海面呈现高而乱的状态。这里海水颜色也呈微绿色,表示水深不大,浅湖区水色和深海区碧蓝的水色显然不同。

由新加坡往日本、我国台湾、华北的航线有两条:一条是沿岸航行,经越南、广州过台湾海峡,另一条是远洋航行,由新加坡到中沙群岛再过台湾海峡。沿岸航行是古代航线,沿途有天然导航标志,如山、岸、洲、岛等。远海航路则经过西沙、中沙群岛之间。要据天文导航。在明末清初,两条航路分别称为“内沟” 和“外沟”,内沟指沿岸航行航路,外沟即指中沙、西沙群岛航线。

齐勇的沥心新中国海洋事业

海洋的开发利用与海洋环境

海洋类型

海洋中有丰富的。在当今全球粮食、、能源供应紧张与人口迅速增长的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开发利用海洋中丰富的,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人类开发利用的海洋,主要有海洋化学、海洋生物、海底矿产和海洋能源四类。

海水可以直接作为工业冷却水源,也是取之不尽的淡化水源。发展海水淡化技术,向海洋要淡水,是解决世界淡水不足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海水中已发现的化学元素有80多种。目前,海洋化学开发达到工业规模的有食盐、镁、溴、淡水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丰富的海洋化学,将广泛地造福于人类。

海洋中有20多万种生物,其中动物18万种,包括16000多种鱼类。在远古时代,人类就已开始捕捞和集海产品。现在,人类的海洋捕捞活动已从近海扩展到世界各个海域。渔具、渔船、探鱼技术的改进,大大提高了人类的海洋捕捞能力。海洋中由鱼、虾、贝、藻等组成的海洋生物,除了直接捕捞供食用和药用外,通过养殖、增殖等途径还可实现可持续利用。

在大陆架浅海海底,埋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以及煤、硫、磷等矿产。在近岸带的滨海砂矿中,富集着砂、贝壳等建筑材料和金属矿产。在多数海盆中,广泛分布着深海锰结核,它们是未来可利用的潜力最大的金属矿产(图3.14《深海锰结核》)。

海水运动中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它们属于可再生能源,而且没有污染。但是,这些能量密度很小,要开发利用它们,必须用特殊的能量转换装置。现在,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是潮汐发电和波浪发电,但是工程投资较大,效益也不高。

海洋渔业生产

海洋渔业主要集中在沿海大陆架海域,也就是从海岸延伸到水下大约200米深的大陆海底部分。这里阳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强,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因而浮游生物繁盛(图3.15《大陆架剖面示意》)。这些浮游生物是鱼类的饵料,它们在海洋中分布很不均匀,一般在温带海区比较多。

温带地区季节变化显著,冬季表层海水和底部海水发生交换时,上泛的底部海水含有丰富的营养盐类,这些营养盐类来自海洋中腐烂的生物遗体。暖流和寒流交汇处或有冷海水上泛的地方,饵料比较丰富。这些地方通常是渔场所在地(图3.16《世界主要渔业地区的分布》)。因此,尽管大陆架水域只占海洋总面积的7.5%,渔获量却占世界海洋总渔获量的90%以上。

世界主要渔业国都分布在温带地区,这些温带国家鱼产品消费量高,市场需求大。中国和日本是世界海洋渔获量较多的国家。中国在充分利用近海渔场(图3.17《舟山渔场的沈家门渔港》)和浅海滩涂大力发展海洋捕捞和海水增养殖业的同时,远洋捕捞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日本可耕地有限,人口密度高,因此海洋水产品在食品结构中比重较大。

海洋油、气开发

海底油气的开发,开始于20世纪初。它的发展经历了从近海到远海、从浅海到深海的过程。受技术条件的限制,最初只能开从海岸直接向浅海延伸的油气矿藏。80年代以来,在能源危机和技术进步的刺激下,近海石油勘探与开发飞速发展,海洋石油开发迅速向大陆架挺进,逐渐形成了崭新的近海石油工业部门。

地质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通常利用地震波方法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然后通过海上钻井来估计矿藏类型与分布,分析是否具有商业开发价值。

海上钻井平台(图3.18《海上钻井平台》)是实施海底油气勘探和开的工作基地,它标志着海底油气开发技术的水平。工作人员和物资在平台和陆地间的运输一般通过直升机完成。油气田离炼油厂一般都较远,油气要经过装油站通过船舶运到目的地,或直接由海底管道输送至海岸。

海底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开是一项高投资、高技术难度、高风险的工程,国际合作和工程招标是可行方式之一。

海洋空间利用

世界人口迅速增长,使陆地空间显得越来越拥挤,海洋空间的开发利用问题越来越令人关注。海洋可利用空间包括海上、海中、海底三个部分,随着人类逐步向海洋挺进,海洋将成为人类活动的广阔空间(图3.19未来海洋空间利用示意)。

海洋环境不同于陆地,它的环境和生态条件有其复杂性和特殊性。人类活动在近海和海洋表面,要抗御多变的海洋气象状况和海水的运动;深海活动要能适应黑暗、高压、低温、缺氧的环境;海水的腐蚀性强,海冰的破坏性大,对工程设备材料和结构有严格的要求。因此,海洋空间开发对科学技术和资金投入的依赖性大、技术难度高、风险大。

海洋空间利用已从传统的交通运输,扩大到生产、通信、电力输送、储藏、文化等诸多领域。交通运输方面包括海港码头、海上船舶、航海运河、海底隧道、海上桥梁、海上机场、海底管道等。生产空间有海上电站、工业人工岛、海上石油城、围海造地、海洋牧场等。通信和电力输送空间主要是海底电缆。储藏空间方面,有海底货场、海底仓库、海上油库、海洋废物处理场等。文化设施空间包括海洋公园、海滨浴场和海上运动区等。

海洋运输和港口建设

海洋曾经是人类从事交通运输的天然屏障。长期以来,人类一直在努力将海洋屏障变为海上坦途。最初,人们利用人力、风力或洋流作为动力,驾驶木船在近海活动。随着欧洲人到达美洲大陆,世界海洋航运由近海转向远洋。之后,世界大洋重要的航道陆续开辟。20世纪初,开辟了通往南极和北极的航道,巴拿马运河和苏伊士运河相继开通。现在,人类已经能够将船舶驶人世界任何海域(图3.20世界主要海运路线)。

20世纪60年代,世界石油生产和运输增长,大型油轮得到发展。集装箱船的兴起,带来了海洋货物运输的革命。今天,穿梭在辽阔海洋上的是百万吨级的大型集装箱货轮和巨型油轮。这些船舶不仅拥有无线电导航和全球定位技术等现代化仪器设备,还可以选择最佳航线服务,以节省能源和航时,减少危险。

沿海港口是海洋运输船舶停泊、中转和装卸货物的场所,也是人们开发利用海洋空间的主要场所。港口一般有一个服务区域,即腹地,该区域的商品和货物通过这个港口向外扩散。为了完成运输任务,港口要有配套的设施,如码头、装卸设备等,还要有高效率的运作服务。在港口发展过程中,受内外因素的影响,港口的规模、服务功能和范围可能有所变化。例如,某些国家的为吸引船舶来本国港口中转,对港口实行特殊政策,将港口辟为自由贸易区、自由港等,不需或很少缴纳费用。

荷兰的鹿特丹很早就是世界贸易的中心。之后,鹿特丹港又通过开凿连通北海的运河,改善水运条件而持续发展。鹿特丹利用中转散装货物的机能,发展了农、矿产品加工业和造船工业(图3.21鹿特丹港口的土地利用)。中继贸易也带动了腹地近代工业的迅速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欧各国经济复兴,鹿特丹成为欧洲联盟的大门,港湾和航空设施得到完善,港口的中转机能更加突出。现在,鹿特丹是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腹地覆盖了欧盟的半数国家。

围海造陆

沿海地区人地矛盾激化,使人们将眼光投向大海。荷兰人从13世纪就开始围海造陆,目前,荷兰有 1/5的国土是从海中围起来的。围海造陆是缓解人多地少矛盾的重要途径,但是它需要经过充分的科学论证,特别是做好以水利工程为中心的配套建设。

在近岸浅海水域用砂石、泥土和废料建造陆地,通过海堤、栈桥或者海底隧道与海岸连接,这种新建陆地称为人工岛。世界上一些沿海发达国家如日本、美国、法国、荷兰等都已建造了人工岛。其中以海上城市(图3.22日本神户人工岛)的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兴建海上城市,工程和费用巨大,需要以强大的国力作基础。

澳门人多地少,有限的土地不足以满足发展居住、绿化、交通、工业、商业等的建设需要。澳门沿岸有许多淤积成的浅滩,有的在落潮时能露出水面,澳门人将它们视为良好的后备土地。 100多年来,澳门人利用填海造陆的办法使土地面积扩大了1倍(表3.2澳门历年土地面积的变化和图3.23澳门历年填海范围)。

海洋环境保护

海洋环境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海洋污染,即污染物进入海洋,超过海洋的自净能力;二是海洋生态破坏,即在各种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下,海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一)海洋污染

海洋污染物绝大部分于陆地上的生产过程。海岸活动,例如倾倒废物和港口工程建设等,也向沿岸海域排入污染物。污染物进入海洋,污染海洋环境,危害海洋生物,甚至危及人类的健康。

工业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废弃物是海洋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它们集中在大型港口和工业城市附近。1953-10年,日本岛水俣湾发生的汞污染,就是因为工厂在生产有机产品过程中,排出含汞废物。这些有害物质流入海洋后,逐渐在鱼和贝类体内富集。最后导致100多人严重中毒,并先后死亡。

核电站和工厂排出的冷却水,水温较高,流入河口或海中时,往往给海洋生物带来影响。施入农田的杀虫剂随雨水流进河流,或者随土壤颗粒在河口附近淤积,最终进入海洋。偶发性的海上石油平台和油轮事故,引起石油渗漏和溢出,造成海洋污染。

(二)海洋生态破坏

除海洋污染外,人类的生产活动,例如工程建设和渔业生(围垦和滥捕等),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例如全球变暖和海平面上升,都会使海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和改变。人类对某些海洋生物的过度捕捞,导致海洋生物数量减少,质量降低,也使部分物种濒临灭绝。有些海岸工程建设和围海造田缺乏科学论证,破坏了海岸环境和海岸带生态系统。目前,海洋开发活动还缺乏综合的、长远的规划、综合效益比较差。

石油污染和监测防治

沿海工业生产和海运航线上的船舶,是石油污染的主要来源。因此,石油污染区域集中于沿海水域和海上航道沿线。由意外事故造成的石油泄漏,因为污染迹象明显,污染物集中,危害严重,因而倍受公众的关注,也是目前治理污染的重点。

为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很多国家在试验新的原油装载方法。有些国家配备了除污船,用来清除港口水面垃圾和污油。

海洋权益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20世纪60年代以来,出现了世界性的开发海洋热潮。海洋科学和技术迅猛发展,成为当代新技术革命的重要领域之一。为适应国际海洋开发、保护和管理的新形势,国际社会经过20多年的努力,通过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并于1994年11月16日正式生效。海洋法公约的诞生,使国际海洋法律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例如,长期争执不休的领海宽度问题得到了解决;国际海底及其确立为人类的共同继承财产。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全球144个沿海国家除拥有12海里领海权外,其管辖海域面积可外延到200海里,作为该国的专属经济区,享有勘探、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海床上覆水域及底土自然的主权。我国管辖海域面积为473万平方千米,约相当于我国陆地面积的二分之一,因此,加强海洋综合管理显得日益重要。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诞生,为建立国际法律新秩序迈出了重要一步。但是,因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要兼顾各个国家的利益和要求,还有许多不完善和不明确之处。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例如,在封闭和半封闭的海域,周边国家主张的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就有可能存在着重叠,还有一些岛屿主权争议和渔业分配等问题,这些都有可能成为相邻国家关系紧张,甚至引发国际冲突的新的因素。因此,相邻国家间管辖海域划界和海洋权益,要求有关国家本着友好协商的精神,予以公平合理的解决。

海水化学概况

海洋化学是指海水中所蕴含的可供人类利用的各种化学元素。海水的成分非常复杂,全球海洋的含盐量就达5亿亿吨,还含有大量非常稀有的元素,如金达500万吨,铀达42亿吨,所以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矿产库。海洋的持续利用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前提,目前,全世界每年从海洋中提取淡水20多亿吨、食盐5000万吨、镁及氧化镁260多万吨、溴20万吨,总产值达6亿多美元。水是生命之源,世界上缺水的地区愈来愈多,海水淡化已成为获得淡水重要的途径,所有这些都是海洋化学要研究的。

海洋生物

1、海洋生物量估计。海洋是生物宝库。据生物学家统计,海洋中约有20万种生物,其中已知鱼类约1.9万种,甲壳类约2万种。许多海洋生物具有开发利用价值,为人类提供了丰富食物和其他。世界海洋浮游植物产量5000亿吨,折合成鱼类年生产量约6亿吨。如以50%的量为可捕量,则世界海洋中鱼类可捕量约3亿吨。

2、海洋生物开发状况。开发海洋生物的主要产业是海洋渔业,另外还有少量海洋药用生物开发。1989年世界海洋渔业产量约8575万吨。1990年世界渔业总产量估计(正式统计数字尚未见报道)为1亿吨,其中海洋渔业产量也比1989年有所增长。其中,世界各大洋的渔业产量分别为:太平洋0.54亿吨,大西洋0.24亿吨,印度洋0.6亿吨。

各国海洋渔业的发展水平差别很大。长期以来,日本和原苏联是渔业产量超过1000万吨的渔业大国。中国的渔业发展比较快,1990年渔业产量达到1200多万吨,成为第一渔业大国。美国、加拿大和欧洲的一些国家,以及南朝鲜和东南亚的某些国家,渔业也比较发达。

3、海洋生物开发潜力。世界大洋生物的开发潜力是很大的。如前述各国专家所估计的,世界海洋渔业的总可捕量在2-3亿吨之间,目前的实际捕捞量不足1亿吨。另外,药用和其他生物也有很大开发潜力。近年来,日本等国正在探索大洋深水区的生物开发问题,首先是进行调查,同时开发新的捕捞技术。据报道,过去被认为是海洋中的荒漠的大洋深水区,蕴藏着大量的中层鱼类,其中仅灯笼鱼的生物量就有9亿吨,每年可捕量可达5亿吨。南大洋磷虾年可捕量可达0.5?亿吨。另外,水深200?000m的区域也有许多其他经济鱼类,如长尾鳕科鱼类,深海鳕科鱼类,平头鱼科鱼类,以及金眼鲷、鲽鱼等,可捕量约3000万吨。

海洋矿藏概述

用“聚宝盆”来形容海洋是再确切不过的。单就她的矿产来说,其种类之繁多,含量之丰富,令人咋舌。在地球上已发现的百余种元素中,有80余种在海洋中存在,其中可提取的有60余种,这些丰富的矿产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海洋中:海水中的“液体矿床”;海底富集的固体矿床;从海底内部滚滚而来的油气。

海水中最普通的是盐,即氯化钠,是人类最早从海水中提出的矿物质之一。另外还有一种镁盐,它们是造成海水又咸又苦的主要原因。除了这两种外,还有钾盐、碘、溴等几十种稀有元素及硼、铷、钡等,它们一般在陆地上比较少,而且分布较分散,但又极具价值,对人类用处很大。

据估计海水中含有的黄金可达550万吨,银5500万吨,钡27亿吨,铀40亿吨,锌70亿吨,钼137亿吨,锂2470亿吨,钙560万亿吨,镁1767万亿吨等等。这些东西,大都是国防工农业生产及生活的必需品。例如镁是制造飞机快艇的材料,又可以做火箭的燃料及照明弹等,是金属中的“后起之秀”,而世界上目前有一半以上的镁来自海水。

海水是宝,海洋矿砂也是宝。海洋矿砂主要有滨海矿砂和浅海矿砂。它们都是在水深不超过几十米的海滩和浅海中的由矿物富集而具有工业价值的矿砂,是开最方便的矿藏。从这些砂子中,可以淘出黄金,而且还能淘出比金子更有价值的金刚石、石英、钻石、独居石、钛铁矿、磷钇矿、金红石、磁铁矿等,所以海洋矿砂成为增加矿产储量的最大的潜在之一,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利用。

这种矿砂主要分布在浅海部分,而在那深海底处,更有着许多令人惊喜的发现:多金属结核锰结核就是其中最有经济价值的一种。它是1872-1876年英国一艘名为“挑战号”考察船在北大西洋的深海底处首次发现的。这些黑乎乎的,或者呈褐色的锰结核鹅卵团块,有的象土豆,有的象皮球,直径一般不超过20厘米,呈高度富集状态分布于300-6000米水深的大洋底表层沉积物上。

据估计整个大洋底锰结核的蕴藏量约3万亿吨,如果开得当,它将是世界上一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目前,锰结核矿成为世界许多国家的开发热点。在海洋这一表层矿产中,还有许多沉积物软泥,也是一种非同小可的矿产,含有丰富的金属元素和浮游生物残骸。例如覆盖一亿多平方公里的海底红粘土中,富含轴、铁、锰、锌、锢、银、金等,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

近年来,科学家们在大洋底发现了33处“热液矿床”,是由海底热液成矿作用形成的块状硫化物多金属软泥及沉积物。这种热涂矿床主要形成于洋中脊,海底裂谷带中,热液通过热泉,间歇泉或喷气孔从海底排出,遇水变冷,加上周围环境中及酸碱度变化,使矿液中金属硫化物和铁锰氧化物沉淀,形成块状物质,堆积成矿丘。有的呈烟筒状,有的呈土堆状,有的呈地毯状从数吨到数千吨不等,是又一项极有开发前途的大洋矿产。

石油和天然气是遍及世界各大洲大陆架的矿产。石油可以说是海洋矿产中的“宠儿”,又被称为“黑色的金子”。据报告,1990年,全世界海上石油已探明储量达2.0×1010吨,海上天然气已探明储量达1.909×1013M3。油气加在一起的价值占了海洋中已知矿产物总产值的70%以上。

石油是“工业的血液”,然而目前全世界已开石油640亿吨,石油的枯竭在所难免,从海湾战争可以看出石油的价值所在。所以人们转而求助的就是海洋石油。天然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又称为沼气,成分主要是甲烷。由于含碳量极高,所以极易燃烧,放出大量热量。1000立方米天然气的热量,可相当于两吨半煤燃烧放出的势量。因此,天然气的价值在海洋中仅次于石油而位居第二。

海洋能源概述

浩瀚的大海,不仅蕴藏着丰富的矿产,更有真正意义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海洋能源。它既不同于海底所储存的煤、石油、天然气等海底能源,也不同于溶于水中的铀、镁、锂、重水等化学能源。它有自己独特的方式与形态,就是用潮汐、波浪、海流、温度差、盐度差等方式表达的动能、势能、热能、物理化学能等能源。直接地说就是潮汐能、波浪能、海水温差能、海流能及盐度差能等。这是一种“再生性能源”,永远不会枯竭,也不会造成任何污染。

潮汐能就是潮汐运动时产生的能量,是人类利用最早的海洋动力。中国在唐朝沿海地区就出现了利用潮汐来推磨的小作坊。后来,到了11-12世纪,法、英等国也出现了潮汐磨坊。到了二十世纪,潮汐能的魅力达到了高峰,人们开始懂得利用海水上涨下落的潮差能来发电。据估计,全世界的海洋潮汐能约有二十亿多千瓦,每年可发电12400万亿度。

今天,世界上第一个也是最大的潮汐发电厂就处于法国的英吉利海峡的朗斯河河口,年供电量达5.44亿度。一些专家断言,未来无污染的廉价能源是永恒的潮汐。而另一些专家则着眼于普遍存在的,浮泛在全球潮汐之上的波浪。

波浪能主要是由风的作用引起的海水沿水平方向周期性运动而产生的能量。

波浪能是巨大的,一个巨浪就可以把13吨重的岩石抛出20米高,一个波高5米,波长100米的海浪,在一米长的波峰片上就具有3120千瓦的能量,由此可以想象整个海洋的波浪所具有的能量该是多么惊人。据计算,全球海洋的波浪能达700亿千瓦,可供开发利用的为20-30亿千瓦。每年发电量可达9-万亿度。

除了潮汐与波浪能,海流可以作出贡献,由于海流遍布大洋,纵横交错,川流不息,所以它们蕴藏的能量也是可观的。例如世界上最大的暖流——墨西哥洋流,在流经北欧时为1厘米长海岸线上提供的热量大约相当于燃烧600吨煤的热量。据估算世界上可利用的海流能约为0.5亿千瓦。而且利用海流发电并不复杂。因此要海流做出贡献还是有利可图的事业,当然也是冒险的事业。

把温度的差异作为海洋能源的想法倒是很奇妙。这就是海洋温差能,又叫海洋热能。由于海水是一种热容量很大的物质,海洋的体积又如此之大,所以海水容纳的热量是巨大的。这些热能主要来自太阳辐射,另外还有地球内部向海水放出的热量;海水中放射性物质的放热;海流摩擦产生的热,以及其他天体的辐射能,但99.99%来自太阳辐射。因此,海水热能随着海域位置的不同而差别较大。海洋热能是电能的来源之一,可转换为电能的为20亿千瓦。但1881年法国科学家德尔松石首次大胆提出海水发电的设想竟被埋没了近半个世纪,直到1926年,他的学生克劳德才实现了老师的夙愿。

此外,在江河入海口,淡水与海水之间还存在着鲜为人知的盐度差能。全世界可利用的盐度差能约26亿千瓦,其能量甚至比温差能还要大。盐差能发电原理实际上是利用浓溶液扩散到稀溶液中释放出的能量。

由此可见,海洋中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只要海水不枯竭,其能量就生生不息。作为新能源,海洋能源已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兴趣。

大洋运输航线

当你打开世界交通地图时,你会看到,覆盖在蓝色海洋表面的是一条条长短不一,纵横交错的线,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从一个大陆到另一个大陆。不要小看了这些没有规律性的线,它们也并不是随随便便连上的线,而是联系世界各国经济、贸易及友好往来的海洋交通运输航线。海洋交通运输也是海洋国土空间开发的方式之一,千百年来,一直是各国发展对外贸易和友好往来的重要方式,在推动人类社会前进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回溯世界航运史,可以发现一个个航海探险的里程碑,是他们为世界大规模海洋交通运输奠定了基础。中国的祖先在此作出了独特的伟大贡献,公元前四世纪,已在所有邻海之航行,秦汉时代,海路已通日本、印尼、远至罗马帝国。从公元1405年到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驰骋纵横于南海和印度洋上。南到爪哇,东抵非洲东南的马达加斯加岛,把中国的文化传到各国,使中国同亚洲各国的友好关系发展到前所未有的地步。而此时,欧洲航海家们主要还是在地中海中航行。

到文艺复兴时期,西欧的资本经济得到迅速发展,迫切需要开辟国外市场与殖民地,就在这时,1492年意大利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发现了美洲新大陆却指鹿为马为“印度群岛”,但他开辟了从欧洲到美洲的航路。

1948年,葡萄牙人达-伽马开辟了从大西洋经过非洲南端好望角到达印度的新航路。1519-1522年,葡萄牙人麦哲伦率五艘西班牙军舰,首先横渡太平洋,沿巴西南下,穿过南美洲大陆与火地岛之间的海峡(此后称为麦哲伦海峡)横渡太平洋,到达菲律宾群岛,最后经印度洋回到西班牙,作了人类首次环球航行。他们开辟的航路打通了西欧和东欧的海上联系,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贸易,为世界海洋交通运输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从此以后,在铁路、飞机等其他交通工具还没出现或不发达的情况下,海洋交通运输是世界各国联系的唯一方式,运输量不断增长。即使有了其它更先进更快捷的运输工具之后,由于海上运输本身所具有的优点,其发展仍然迅速,尤其是二战以后,海运量平均每年递增9%,大约每十年增长一倍。据统计,海洋运输占整个国际运输的75-80%。

海洋运输的特点在于:装载量大,航路是天然的海洋,无需设备,其运输成本比铁路运输低45%,比公路运输低95%,但是速度比较慢,而且海上风险又比较大。

海洋运输航线对沿海国家经济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在某些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海上交通运输,例如日本四面环海,它的海上交通运输航线犹如它的工业大动脉,对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世界四大洋的运输航线各不相同,有疏有密,有繁有闲,分布不均匀。

世界主要航运海线分布图

思考:说出几条重要战略意义的航线(所经过海、洋、海峡、运河、国家等)?

太平洋沿岸有30多个国家的众多港口,海运量占世界总海运量的20%,次于大西洋位居第二。其中亚洲——美洲,美洲——澳洲,亚洲和澳洲之间的航线比较繁忙,海运主要集中在这些航线上,这与沿岸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当然海上运输与经济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因此应大力发展海洋运输事业。现在我国与日本、菲律宾、新加坡,美国等国家的海上运输也越来越繁忙。

大西洋是海上运输最繁忙的基地。由于它的两岸有许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他们之间的海洋运输业也比较发达先进。全世界有75%的港口位于大西洋沿岸,它们之间来来往往的船只川流不息,尤其是北大西洋航线上,每天就有四十多艘商船。大西洋的海运量在几大洋中遥遥领先。

印度洋的港口是不冻港,一年四季都可通航。它的主要航线是亚——欧航线,南亚、东南亚与大洋洲之间的航线。印度洋上的海运量只占世界总海运量的10%。

北冰洋由于气候寒冷,大部分时间都是冰封雪盖的银色世界。在北冰洋上航行,必须有破冰船开路,一路打杀而过,它通航的时间只有一百天左右,海运量只占世界海运量的1%。但北冰洋的航线大大缩短了东西方之间的距离,而且现在还开辟了水下航线,潜艇在这里一年四季都可以通航。

<<海洋---------21世纪的希望>>课后第2题

1964年7月22日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一百二十四次会议正式批准,在院下设国家海洋局。海军党委决定调齐勇来北京,主持筹建国家海洋局。

在上个世纪的60年代,我国科学技术相对落后,海洋科学技术尚处在起步阶段,国际敌对势力不断加大对我国的封锁。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筹建国家海洋局,建立起一整套与国家经济、军事发展相适应的海洋科学技术管理服务系统,具有相当大的难度。成立国家海洋局,不论对海军还是对齐勇本人都是一件新鲜事,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没有先例可循,也没有样板可供参考。但是,对党交给的工作从不讨价还价,这是他长期革命生涯中养成的习惯。在齐勇看来,办法总比困难多。他坚信,承载着我国海洋事业的国家海洋局一定能通过大家的努力很快筹建起来。

当时,专家们从技术层面上考虑,认为将国家海洋局放在天津市比较合适。然而齐勇认为,如果从国家宏观层面上看,从未来我国海洋事业发展来看,把国家海洋局机关设在首都北京可能会更有利于事业的发展。他认为有三方面的理由:一是国家海洋局作为院的一个部门,放在北京更有利于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二是国家海洋局要承担为国防服务的重任,海军司令部在北京,国家海洋局设在北京会便利工作协调;三是国家海洋局系统的建立,离不开海军的支持,也离不开国家机关的支持和帮助。基于这三方面的考虑,齐勇建议把国家海洋局机关放在北京。

齐勇多次向当时海军司令员肖劲光、政委苏振华汇报,阐明国家海洋局放在北京的理由,他的意见最终得到了海军党委的理解和支持。他的想法也得到副总理的支持。当年在中原军区时,是司令员,齐勇曾任中原军区的团长、独立旅旅长、独立师师长。可以说,对自己手下的这员虎将是再熟悉不过了。在听完齐勇有说服力的汇报后,认为有道理,最后经过聂荣臻副总理的同意,国家海洋局机关定在了北京。

在国家海洋局机关办公地点问题解决之后,齐勇又率领筹备办公室的同志,在北京市区寻找具体的办公地点。1964年9月1日,国家海洋局宣布即日启用公章,对牌办公。北京市东城区东长安街31号的一座欧式小楼成为国家海洋局最初的办公地点。从那时起,凡是去过王府井的人都知道,在热闹的王府井大街南口,有一座灰色小楼,那就是最初的国家海洋局。

1964年10月31日,院任命齐勇为新成立的国家海洋局局长。走马上任之后,齐勇走访了国内最知名的海洋学家,向他们求教,征求专家们对我国海洋事业发展的意见。在不断的深入调查中,齐勇形成了最初的构想,那就是:国家海洋局要做中国的 “海龙王”,把中国的海管好。具体思路是,国家海洋局对应海军司令部,下属分局对应舰队,海洋调查大队对应海军基地,海洋研究所对应七院和中科院等。齐勇这个极富创意的构想得到海军党委和院的支持。

在齐勇的努力下,1965年国家海洋局在青岛、宁波、广州设立北海分局、东海分局、南海分局,在天津成立海洋情报所和海洋仪器研究所,初步确定了国家海洋局及其所属机构、人员编制。之后,齐勇在北京召开了由北海分局、东海分局、南海分局领导出席的会议,研究确定了3个分局的三项基本工作任务:负责近海断面调查和海岸调查;负责沿海分站的管理,并发布海洋水文预报工作;代管海洋研究所,抓好船大队建设工作。经海军司令部批准,齐勇又在北京组建了海洋水文气象预报总台,具体任务是:除为海军海上作战、训练提供水文气象保障外,还要为国家海洋渔业、海上交通、海上石油钻探开等提供水文气象服务保障。同年,他又为新成立的国家海洋局争取到了船舶设备,组建了我国第一套海洋调查机构。至此,国家海洋局已基本形成一套与我国当时军事、经济建设相适应的调查服务系统。至今国家海洋局——海洋分局——调查大队和海洋预报总台——区台—海洋站的预报服务系统的架构仍然在我国海洋管理服务中发挥着作用。

1965年底,在齐勇的主持下,经国家科委和海军司令部批准,我国的海洋科研调查机构分布作了重大调整:将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由天津塘沽迁往青岛市;将中国科学院浙江海洋工作站组建为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定点宁波市;将原中国科学院东北海洋研究站更名为国家海洋局东北海洋工作站。与此同时,将已组建的一、四、七海洋调查大队正式划归北海分局、东海分局和南海分局。到1966年初,国家海洋局的海洋调查船已经可以通过借用海军沿岸通信导航设施开展远海海洋监测、发布近海海洋环境预报了。在许多业外人看来,这似乎是难以想象的,但是在1966年上半年,国家海洋局已初步实现了这个工作目标。

在我国海洋调查、科研系统初步建立起来之后,专业技术人员的短缺就成了最为突出的问题。为了引进各类专业人才,齐勇奔走于中央各部委、海军和大专院校之间,争取支持。一批又一批专业干部从祖国的四面八方被招进国家海洋局各个单位。不论是海军机关,还是海军3个舰队的领导,他们好像和齐勇达成了默契,海洋局要船给船,要码头就提供建设码头的条件,要航海专业人员就给具有丰富航海经验的干部,包括当时最为紧缺的海洋专业研究人员。海军第四研究所原是研究海洋的专业研究所,设在天津塘沽,专业技术队伍较强。在齐勇的努力下,该所全建制划归海洋局并迁址青岛市,组建成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齐勇还争取到我国著名海水淡化专家石松、杰出女科学家刘恩兰参加我国海洋工作。

也是在这个时候,国家海洋局从各大专院校引进了近百名应届毕业生,将他们充实到研究所、调查大队、海洋局机关。这批当年进入国家海洋局系统的年轻海洋工作者,后来成为我国海洋事业的骨干。与此同时,在齐勇的努力下,由当时高等教育部领导的山东海洋学院,经院批准改由国家海洋局和教育部实施双重领导,并以国家海洋局为主,成为新中国海洋人才的摇篮。

出海打鱼需要什么证件,办理费用是多少

海洋类型

海洋中有丰富的。在当今全球粮食、、能源供应紧张与人口迅速增长的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开发利用海洋中丰富的,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人类开发利用的海洋,主要有海洋化学、海洋生物、海底矿产和海洋能源四类。

海水可以直接作为工业冷却水源,也是取之不尽的淡化水源。发展海水淡化技术,向海洋要淡水,是解决世界淡水不足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海水中已发现的化学元素有80多种。目前,海洋化学开发达到工业规模的有食盐、镁、溴、淡水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丰富的海洋化学,将广泛地造福于人类。

海洋中有20多万种生物,其中动物18万种,包括16000多种鱼类。在远古时代,人类就已开始捕捞和集海产品。现在,人类的海洋捕捞活动已从近海扩展到世界各个海域。渔具、渔船、探鱼技术的改进,大大提高了人类的海洋捕捞能力。海洋中由鱼、虾、贝、藻等组成的海洋生物,除了直接捕捞供食用和药用外,通过养殖、增殖等途径还可实现可持续利用。

在大陆架浅海海底,埋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以及煤、硫、磷等矿产。在近岸带的滨海砂矿中,富集着砂、贝壳等建筑材料和金属矿产。在多数海盆中,广泛分布着深海锰结核,它们是未来可利用的潜力最大的金属矿产(图3.14《深海锰结核》)。

海水运动中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它们属于可再生能源,而且没有污染。但是,这些能量密度很小,要开发利用它们,必须用特殊的能量转换装置。现在,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是潮汐发电和波浪发电,但是工程投资较大,效益也不高。

海洋渔业生产

海洋渔业主要集中在沿海大陆架海域,也就是从海岸延伸到水下大约200米深的大陆海底部分。这里阳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强,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因而浮游生物繁盛(图3.15《大陆架剖面示意》)。这些浮游生物是鱼类的饵料,它们在海洋中分布很不均匀,一般在温带海区比较多。

温带地区季节变化显著,冬季表层海水和底部海水发生交换时,上泛的底部海水含有丰富的营养盐类,这些营养盐类来自海洋中腐烂的生物遗体。暖流和寒流交汇处或有冷海水上泛的地方,饵料比较丰富。这些地方通常是渔场所在地(图3.16《世界主要渔业地区的分布》)。因此,尽管大陆架水域只占海洋总面积的7.5%,渔获量却占世界海洋总渔获量的90%以上。

世界主要渔业国都分布在温带地区,这些温带国家鱼产品消费量高,市场需求大。中国和日本是世界海洋渔获量较多的国家。中国在充分利用近海渔场(图3.17《舟山渔场的沈家门渔港》)和浅海滩涂大力发展海洋捕捞和海水增养殖业的同时,远洋捕捞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日本可耕地有限,人口密度高,因此海洋水产品在食品结构中比重较大。

海洋油、气开发

海底油气的开发,开始于20世纪初。它的发展经历了从近海到远海、从浅海到深海的过程。受技术条件的限制,最初只能开从海岸直接向浅海延伸的油气矿藏。80年代以来,在能源危机和技术进步的刺激下,近海石油勘探与开发飞速发展,海洋石油开发迅速向大陆架挺进,逐渐形成了崭新的近海石油工业部门。

地质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通常利用地震波方法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然后通过海上钻井来估计矿藏类型与分布,分析是否具有商业开发价值。

海上钻井平台(图3.18《海上钻井平台》)是实施海底油气勘探和开的工作基地,它标志着海底油气开发技术的水平。工作人员和物资在平台和陆地间的运输一般通过直升机完成。油气田离炼油厂一般都较远,油气要经过装油站通过船舶运到目的地,或直接由海底管道输送至海岸。

海底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开是一项高投资、高技术难度、高风险的工程,国际合作和工程招标是可行方式之一。

海洋空间利用

世界人口迅速增长,使陆地空间显得越来越拥挤,海洋空间的开发利用问题越来越令人关注。海洋可利用空间包括海上、海中、海底三个部分,随着人类逐步向海洋挺进,海洋将成为人类活动的广阔空间(图3.19未来海洋空间利用示意)。

海洋环境不同于陆地,它的环境和生态条件有其复杂性和特殊性。人类活动在近海和海洋表面,要抗御多变的海洋气象状况和海水的运动;深海活动要能适应黑暗、高压、低温、缺氧的环境;海水的腐蚀性强,海冰的破坏性大,对工程设备材料和结构有严格的要求。因此,海洋空间开发对科学技术和资金投入的依赖性大、技术难度高、风险大。

海洋空间利用已从传统的交通运输,扩大到生产、通信、电力输送、储藏、文化等诸多领域。交通运输方面包括海港码头、海上船舶、航海运河、海底隧道、海上桥梁、海上机场、海底管道等。生产空间有海上电站、工业人工岛、海上石油城、围海造地、海洋牧场等。通信和电力输送空间主要是海底电缆。储藏空间方面,有海底货场、海底仓库、海上油库、海洋废物处理场等。文化设施空间包括海洋公园、海滨浴场和海上运动区等。

海洋运输和港口建设

海洋曾经是人类从事交通运输的天然屏障。长期以来,人类一直在努力将海洋屏障变为海上坦途。最初,人们利用人力、风力或洋流作为动力,驾驶木船在近海活动。随着欧洲人到达美洲大陆,世界海洋航运由近海转向远洋。之后,世界大洋重要的航道陆续开辟。20世纪初,开辟了通往南极和北极的航道,巴拿马运河和苏伊士运河相继开通。现在,人类已经能够将船舶驶人世界任何海域(图3.20世界主要海运路线)。

20世纪60年代,世界石油生产和运输增长,大型油轮得到发展。集装箱船的兴起,带来了海洋货物运输的革命。今天,穿梭在辽阔海洋上的是百万吨级的大型集装箱货轮和巨型油轮。这些船舶不仅拥有无线电导航和全球定位技术等现代化仪器设备,还可以选择最佳航线服务,以节省能源和航时,减少危险。

沿海港口是海洋运输船舶停泊、中转和装卸货物的场所,也是人们开发利用海洋空间的主要场所。港口一般有一个服务区域,即腹地,该区域的商品和货物通过这个港口向外扩散。为了完成运输任务,港口要有配套的设施,如码头、装卸设备等,还要有高效率的运作服务。在港口发展过程中,受内外因素的影响,港口的规模、服务功能和范围可能有所变化。例如,某些国家的为吸引船舶来本国港口中转,对港口实行特殊政策,将港口辟为自由贸易区、自由港等,不需或很少缴纳费用。

荷兰的鹿特丹很早就是世界贸易的中心。之后,鹿特丹港又通过开凿连通北海的运河,改善水运条件而持续发展。鹿特丹利用中转散装货物的机能,发展了农、矿产品加工业和造船工业(图3.21鹿特丹港口的土地利用)。中继贸易也带动了腹地近代工业的迅速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欧各国经济复兴,鹿特丹成为欧洲联盟的大门,港湾和航空设施得到完善,港口的中转机能更加突出。现在,鹿特丹是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腹地覆盖了欧盟的半数国家。

围海造陆

沿海地区人地矛盾激化,使人们将眼光投向大海。荷兰人从13世纪就开始围海造陆,目前,荷兰有 1/5的国土是从海中围起来的。围海造陆是缓解人多地少矛盾的重要途径,但是它需要经过充分的科学论证,特别是做好以水利工程为中心的配套建设。

在近岸浅海水域用砂石、泥土和废料建造陆地,通过海堤、栈桥或者海底隧道与海岸连接,这种新建陆地称为人工岛。世界上一些沿海发达国家如日本、美国、法国、荷兰等都已建造了人工岛。其中以海上城市(图3.22日本神户人工岛)的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兴建海上城市,工程和费用巨大,需要以强大的国力作基础。

澳门人多地少,有限的土地不足以满足发展居住、绿化、交通、工业、商业等的建设需要。澳门沿岸有许多淤积成的浅滩,有的在落潮时能露出水面,澳门人将它们视为良好的后备土地。 100多年来,澳门人利用填海造陆的办法使土地面积扩大了1倍(表3.2澳门历年土地面积的变化和图3.23澳门历年填海范围)。

海洋环境保护

海洋环境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海洋污染,即污染物进入海洋,超过海洋的自净能力;二是海洋生态破坏,即在各种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下,海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一)海洋污染

海洋污染物绝大部分于陆地上的生产过程。海岸活动,例如倾倒废物和港口工程建设等,也向沿岸海域排入污染物。污染物进入海洋,污染海洋环境,危害海洋生物,甚至危及人类的健康。

工业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废弃物是海洋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它们集中在大型港口和工业城市附近。1953-10年,日本岛水俣湾发生的汞污染,就是因为工厂在生产有机产品过程中,排出含汞废物。这些有害物质流入海洋后,逐渐在鱼和贝类体内富集。最后导致100多人严重中毒,并先后死亡。

核电站和工厂排出的冷却水,水温较高,流入河口或海中时,往往给海洋生物带来影响。施入农田的杀虫剂随雨水流进河流,或者随土壤颗粒在河口附近淤积,最终进入海洋。偶发性的海上石油平台和油轮事故,引起石油渗漏和溢出,造成海洋污染。

(二)海洋生态破坏

除海洋污染外,人类的生产活动,例如工程建设和渔业生(围垦和滥捕等),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例如全球变暖和海平面上升,都会使海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和改变。人类对某些海洋生物的过度捕捞,导致海洋生物数量减少,质量降低,也使部分物种濒临灭绝。有些海岸工程建设和围海造田缺乏科学论证,破坏了海岸环境和海岸带生态系统。目前,海洋开发活动还缺乏综合的、长远的规划、综合效益比较差。

石油污染和监测防治

沿海工业生产和海运航线上的船舶,是石油污染的主要来源。因此,石油污染区域集中于沿海水域和海上航道沿线。由意外事故造成的石油泄漏,因为污染迹象明显,污染物集中,危害严重,因而倍受公众的关注,也是目前治理污染的重点。

为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很多国家在试验新的原油装载方法。有些国家配备了除污船,用来清除港口水面垃圾和污油。

海洋权益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20世纪60年代以来,出现了世界性的开发海洋热潮。海洋科学和技术迅猛发展,成为当代新技术革命的重要领域之一。为适应国际海洋开发、保护和管理的新形势,国际社会经过20多年的努力,通过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并于1994年11月16日正式生效。海洋法公约的诞生,使国际海洋法律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例如,长期争执不休的领海宽度问题得到了解决;国际海底及其确立为人类的共同继承财产。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全球144个沿海国家除拥有12海里领海权外,其管辖海域面积可外延到200海里,作为该国的专属经济区,享有勘探、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海床上覆水域及底土自然的主权。我国管辖海域面积为473万平方千米,约相当于我国陆地面积的二分之一,因此,加强海洋综合管理显得日益重要。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诞生,为建立国际法律新秩序迈出了重要一步。但是,因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要兼顾各个国家的利益和要求,还有许多不完善和不明确之处。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例如,在封闭和半封闭的海域,周边国家主张的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就有可能存在着重叠,还有一些岛屿主权争议和渔业分配等问题,这些都有可能成为相邻国家关系紧张,甚至引发国际冲突的新的因素。因此,相邻国家间管辖海域划界和海洋权益,要求有关国家本着友好协商的精神,予以公平合理的解决。

需要《渔业船网工具指标》和《捕捞许可证》。

广东省渔业船网工具指标及捕捞许可证审核审批程序暂行规定。

广东省渔业船网工具指标审核审批程序:

渔业船网工具指标的申请按如下要求提交材料:《渔业船网工具指标申请书》(附件1)一份,申请书须注明新造渔船(包括远洋渔船,下同)、报废或海损事故更新渔船等申请原因。

扩展资料:

《渔业捕捞许可管理规定》

第一条 为了保护、合理利用渔业,控制捕捞强度,维护渔业生产秩序,保障渔业生产者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从事渔业捕捞活动,以及外国人、外国渔业船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及管辖的其他水域从事渔业捕捞活动,应当遵守本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的条约、协定另有规定的,按条约、协定执行。

第三条 国家对捕捞业实行船网工具控制指标管理,实行捕捞许可证制度和捕捞限额制度。

国家根据渔业变化与环境状况,确定船网工具控制指标,控制捕捞能力总量和渔业捕捞许可证数量。渔业捕捞许可证的批准发放,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数量不得超过船网工具控制指标范围。

第四条 渔业捕捞许可证、船网工具指标等证书文件的审批实行签发人负责制,相关证书文件经签发人签字并加盖公章后方为有效。

百度百科-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