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

公共气象服务体系_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完善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tamoadmin 2024-08-21 人已围观

简介1.气象事业是什么基础性2.工作方案及进度3.如何提高县气象局气象服务水平4.河南省气象局的基本情况5.写一篇题为未来的气象观测小作文200字6.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气象局的陈振林是上海人。陈振林,1968年5月出生,研究生,理学博士。现任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曾任上海市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新闻发言人,中国气象局人事司司长。陈振林在参加干部进修

1.气象事业是什么基础性

2.工作方案及进度

3.如何提高县气象局气象服务水平

4.河南省气象局的基本情况

5.写一篇题为未来的气象观测小作文200字

6.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公共气象服务体系_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完善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气象局的陈振林是上海人。

陈振林,1968年5月出生,研究生,理学博士。现任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曾任上海市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新闻发言人,中国气象局人事司司长。

陈振林在参加干部进修部党支部组织生活会时强调,经历70余年发展,我国气象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绩,服务国家服务人民取得显著成就,这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和制度优势。要进一步坚持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先导性社会公益事业的定位属性不动摇,坚持部门协同发展格局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气象领导管理体制不动摇。

陈振林参与的活动介绍

陈振林长期在气象系统从事国际合作、气象服务和综合管理工作。曾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全国公共气象服务和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的组织管理工作;探索并推进气象灾害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业务,推进国家突发公共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推动建立了常态化气象灾害防御部际联系会议制度。

除此之外,他还参与组织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气象保障,多次代表中国气象局参加世界气象组织(WMO)、联合国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ISDR)等国际组织的活动。

气象事业是什么基础性

持以公共气象服务为引领,大力加强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第一,不断完善“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机制。着力构建覆盖城乡的气象灾害防御基层组织体系和服务体系,健全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和部门应急联动机制。第二,扎实做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进一步健全工作机构,稳定人员队伍,完善投入保障机制。完善人工影响天气组织管理、协调指挥、安全监管等体制机制。第三,大力加强城市气象服务和专业专项气象服务。建立适应城市网格化管理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强化城市影响天气和气象灾害精细化监测预警服务。第四,积极做好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积极开展生态和环境气象服务,加强雾霾预报与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预测。

深化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扎实做好服务“三农”工作。一要做好保障粮食安全的气象服务。按照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的部署和要求,我们把服务高标准粮田建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全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主要农作物长势监测和产量预报预测,强化关键农时及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提升面向基层重点对象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气象服务能力。二要持续完善气象为农服务体系。以中央财政“三农”服务专项为抓手,进一步完善气象为农服务长效机制和农村基层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将相关工作纳入目标考评和高标准粮田建设工程。积极开展标准化现代农业气象服务县和标准化气象灾害防御乡镇建设。推进农业气象观测和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开展特色农业、设施农业气象服务。

工作方案及进度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先导性社会公益事业。《纲要》明确,到2025年,气象关键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可控;到2035年,气象关键科技领域实现重大突破,以智慧气象为主要特征的气象现代化基本实现。

据中国气象局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我国气象业务基础能力总体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建成了近7万个地面气象观测站、236部天气雷达、7颗在轨风云气象卫星组成的综合立体气象观测网,多项气象观测装备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气象预报预测准确率稳步提升。

在气象科技创新方面,已发展到跟跑并跑并存的新阶段。气象“芯片”数值预报模式基本实现自主研发。建立了以中国气象局全球同化预报系统为核心的无缝隙智能化气象预报业务体系,实现了从站点、落区预报到数字格点预报的跨越。

气象事业取得成就:

1、建成了中国特色气象服务体系

建成了全国一张网的突发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构建了广覆盖、融媒体的预警信息传播渠道,预警发布时效由10分钟缩短到5~8分钟,面向公众的预警信息覆盖率达86.4%。

高性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飞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初步建成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家级增雨飞机作业机群。

气象服务领域不断扩展,服务深度持续延伸。已经拓展到交通、水利、能源、环境、生态、旅游等数十个领域、几百个行业。气象服务质量逐年提升,经济社会效益逐步显现,气象投入产出比达到1∶50,人民群众气象获得感明显增强,全国公众气象满意度持续保持在85分以上。

2、建成了功能先进的现代气象业务体系

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覆盖最全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迄今已建成10747个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全国业务布局的32项地面气象观测项目已全部实现仪器自动观测或自动综合判识。省级气象观测站近6万个,乡镇覆盖率达到99.57%。

能够发布从分钟、小时到月、季、年预报预测产品,全球数值天气预报精细到25千米,可用预报时效达到7.5天,全国智能网格预报精细到5千米,区域数值天气预报精细到3千米,月降水气候预测准确率达到69%以上。

以上数据来自中国气象局。

如何提高县气象局气象服务水平

  创新人才推进实施方案一

 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标和任务

 创新人才推进(以下简称推进)旨在通过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政策环境、强化保障措施,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学家、高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工程师、优秀创新团队和创业人才,打造一批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加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引领和带动各类科技人才的发展,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到2020年,推进的主要任务是:

 1.设立科学家工作室。为积极应对国际科技竞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重点在我国具有相对优势的科研领域设立100个科学家工作室,支持其潜心开展探索性、原创性研究,努力造就世界级科技大师及创新团队。

 2.造就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养和支持3000名中青年科技创新人才,使其成为引领相关行业和领域科技创新发展方向、组织完成重大科技任务的领军人才。

 3.扶持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着眼于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面向科技型企业,每年重点扶持1000名运用自主知识产权或核心技术创新创业的优秀创业人才,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

 4.建设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国家重点工程和重大建设项目,建设500个重点领域创新团队,通过给予持续稳定支持,确保更好地完成国家重大科研和工程任务,保持和提升我国在若干重点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

 5.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园区为依托,建设300个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营造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政策环境,突破人才培养体制机制难点,形成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人才培养政策、体制机制“先行先试”的人才特区。

  二、实施原则

 1.坚持与科技、教育规划相衔接。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加强与《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工作的紧密结合。

 2.坚持与重大任务相结合。加强高端引领,突出科技前沿、重点领域和战略需求,在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中培养、造就和集聚人才。

 3.坚持体制机制创新。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重点在人才发现、培养、使用和评价激励等方面积极探索,着力激发科技人才敬业奉献、求真务实的内在动力,建立有利于科技人员潜心研究和专心创业的良好环境。

 4.坚持统筹协作。加强项目、基地、人才的紧密结合,统筹推进现有科技和人才培养实施,加强部门协作和区域统筹,做好与部门、地方现有人才的有效衔接,形成部门协调有效、地方落实有力、组织实施有序、配置合理的工作格局。

 5.坚持分类推进。按照“整体部署、分类推进、试点先行、逐步完善”的工作原则,针对不同任务特点,确定具体的实施方法和工作步骤。对于探索性强、实施难度大的任务先行开展试点,逐步完善,积累经验后全面展开。

  三、遴选条件及方式

 根据推进各项任务的不同特点,结合现有的工作基础,支持对象分别按照以下条件和方式进行遴选。

 1.科学家工作室。

 科学家工作室实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首席科学家原则上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研究方向处于我国具有相对优势的世界科技前沿领域;

 取得了国内外同行公认的突出成就,具有发展成为世界级科技大师的潜力;

 能够坚持全职潜心研究;

 坚持科学精神、品德高尚。

 首席科学家由有关部门、地方或国内外权威专家推荐产生。科学家工作室要有具体的科研规划、建设方案和部门(地方)支持措施,加强与国家相关人才的衔接。科技部组织专家对首席科学家人选和工作室建设方案进行论证,会同有关部门或地方批准建设。

  2.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原则上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在科技前沿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取得高水平创新成果,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具有主持承担国家或地方重要科技项目的经验;

 表现出较强的领军才能、团队组织能力;

 拥有博士学位或副高级以上职称,年龄在45周岁以下。

 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由有关部门、省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重点科研基地等限额推荐或知名专家特别推荐。科技部组织专家进行咨询论证,经公示无异议后批准支持。

  3.科技创新创业人才。

 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原则上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科技型企业的主要创办人,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和较强的创新创业精神;

 企业创办不足5年;

 企业拥有核心技术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企业具有较好的经营业绩和成长性。

 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由省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限额推荐,科技部组织专家咨询论证,经公示无异议后批准支持。

  4.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原则上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所从事科研工作符合国家、行业重点发展方向和长远需求;

 具有承担国家重大科研课题、重点工程和重大建设项目的经历;

 团队创新业绩突出,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团队组织结构合理、核心人员相对稳定;

 团队具有明确的创新目标和科研规划。

 重点领域创新团队由国家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工程和重大建设项目牵头组织单位择优限额推荐,科技部组织专家咨询论证,经公示无异议后批准支持。

  5.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原则上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牵头单位为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园区;

 牵头单位应有丰富的科技、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良好的人才培养基础;

 牵头单位建立了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积极开展国际化人才交流与合作培养;

 牵头单位建立了科教面向社会开放共享的机制;

 在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方面先行先试,能够发挥较强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由部门和地方择优限额推荐,科技部组织专家对基地建设方案进行论证,经推进部际协调小组批准后建设。

  四、支持措施

 1.落实和制定配套政策。加大现有人才政策落实力度,结合《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研究制定《关于加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政策文件。根据推进各项任务的具体情况,在科研管理、人事制度、经费使用、考核评价、人员激励等方面制定相关配套措施,并先行先试、逐步完善。

 2.加强人才与项目、基地的有机结合。在国家科技实施和重点创新基地建设中,进一步突出对人才和团队的培养。改革科技管理办法,简化立项程序,对推进入选对象中已承担科研项目的,完成项目任务后优先给予滚动持续支持;未承担科研项目的,可自主提出研究项目,符合国家科技要求的.,按程序给予优先立项。具备条件的依托单位优先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创新基地。

 3.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统筹国家科技等相关经费的安排,调整投入结构,创新支持方式,加大对推进入选对象的支持力度。在充分利用现有的基础上,设立中央财政专项经费,对科学家工作室等重点任务给予支持。加强专项经费监督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4.探索建立适应不同任务特点的具体支持措施。对科学家工作室取“一事一议、按需支持”的方式,给予充分的经费保障,不参与竞争申请科研项目;首席科学家实行聘期制,赋予其充分的科研管理自主权,建立国际同行评议制度。对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加大培养和支持力度,扩大科研经费使用自主权。落实期权、股权和企业年金等中长期激励措施,加强科技与金融结合,加大对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的支持力度。鼓励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加强体制机制改革与政策创新,大胆探索,先行先试。

 5.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推进入选对象所在单位、园区、地方和部门要集成各方,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及时总结推广在推进实施过程中创造的典型经验和成功做法,加强对优秀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宣传报道,为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五、进度安排

 推进分三个阶段实施:

 1.2011年,为部署启动阶段。发布推进实施方案,制定具体实施措施;开展科学家工作室建设试点,启动各项任务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

 2.2012年至2015年,为全面实施阶段。到“十二五”中期,完成相关政策措施和管理办法的制定完善工作。到“十二五”末期,推进各项任务完成过半,开展中期考核评估。

 3.2016年至2020年,为深化完善阶段。到2020年,在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政策环境、建设人才培养基地等方面完成推进总体目标,带动和引领各类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发展。

  六、组织实施

 在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的指导下,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做好推进的组织实施工作。

 1.建立工作协调机制。成立由科技部牵头,人力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参加的推进实施工作部际协调小组,研究协商重大问题。协调小组办公室设在科技部。

 2.建立专家咨询机制。择优遴选一批国内外科技、经济、管理等方面的高水平专家作为推进咨询专家,完善咨询机制,充分发挥专家在推进组织实施中的决策咨询作用。

 3.建立绩效评估机制。根据推进的实施进度和目标要求,实施定期的报告制度和评估制度,参照国际通行做法,建立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办法,加强对推进入选对象的跟踪管理和评估考核,不断完善实施工作,提高推进实施效果。

  规划项目实施方案二

 为推动我市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项目建设,推进我市率先实现气象现代化,根据省人民《关于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实施意见》(赣府发〔2014〕1号),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气象局《关于加快推进江西省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项目建设有关工作的通知》(赣发改农经〔2014〕39号)等文件精神,按照井冈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对气象事业发展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如下方案:

 一、总体目标

 到2015年,基本建成结构完善、布局合理、功能齐备的公共气象服务系统、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和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建成较为完善的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和气象人才体系,气象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气象保障能力和水平明显提升,气象事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全市气象整体实力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二、工作任务

 (一)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保障能力建设。

 1.监测系统。全市建设5套乡镇6要素自动气象站、10套单雨量站;对厦坪国家级台站进行新型自动站建设;配置一套便携式自动气象站;建设2套综合气象观测数据处理平台等。

 2.网络通信系统。对茨坪和厦坪站地面气象广域网络、局域网络系统、应急通信系统、信息安全系统、历史气象资料安全管理和数字化平台、信息业务软件进行升级和改造。

 3.预报和风险评估系统。建设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业务系统和气象灾害风险调查系统;对MICAPS预报系统和市本级数值预报释用系统进行升级改造。

 4.预警信息发布与服务系统。建设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平台和预警信息接收终端;建设市乡村信息接收终端和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市公共气象服务发布系统等。

 5.气象装备保障系统。建设气象仪器设备运行监控、维修、检定、试验等装备保障系统。建设1套运行监控系统、计量检定标校系统;建设1套运行维修平台。

 6.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防治业务运行配套基础设施系统。对茨坪、厦坪2个气象台站的业务值班室、供电、环境等,按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防治要求进行配套升级改造等。

 7.综合业务平台。建设2个综合业务平台。

 (二)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建设。

 1.空中云水跟踪监测系统。补充现有空中云水监测系统的不足,配备激光测云仪1台。

 2.作业决策指挥系统。完善作业指挥系统,配置信息传输和作业指挥平台设备;统一开发集资料分析处理、作业潜力识别和条件预报、地面作业指挥、作业效果检验效益评估、信息管理于一体的业务软件系统。

 3.地面作业系统。补充现有作业装备的不足,新增移动火箭作业系统1套、固定火箭作业系统1套;建设1个标准化火箭作业点。

 (三)雷电灾害防御能力建设。

 雷电灾害监测。建设1套雷电灾害监测大气电场仪。

 配备1套气象灾害调查装备。配置雷电灾害调查、现场取证设备,包括摄像机、执法记录仪、大型地网接地阻抗测试仪、雷电灾害调查专用设备、现场调查交通设备等。

 (四)科技与人才保障能力建设。

 建设1个科普展厅;建立1个社区校园气象站。建立健全培养、引进人才配套优惠政策,培育、扶持创新团队,鼓励、支持职工提升学历层次,建立远程培训教育示范点。加强人才队伍培训,建立完善干部交流制度。

 (五)气象灾害应急能力建设。

 1.加强气象灾害应急值守能力建设,建设1个标准化应急值班室,配备必要的应急值班、信息传送设备(包括电脑、打印机、电话传真机、扫描仪、通信设备、舆情监控报警设备等)。

 2.加强气象灾害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建设1个气象灾害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应急突发信息发布平台、舆情监控、无纸化办公系统;加强宣传能力建设,购置单反数码相机、笔记本等编设备。

 (六)农业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建设。

 1.生态农业气象服务系统。建设市、乡农用天气、作物产量、病虫害气象条件等服务系统,购置1套生态农业气象服务专用数据库及数据库软件。

 2.生态农业气象情报系统。建设市、乡农业气象情报服务系统,配置1套农业气象情报专用数据库软件、服务器等。

 3.农业重大灾害立体监测系统。完善市、乡农业灾害地面监测系统,在粮食主产区建设作物生态观测点、土壤水分观测点,新增1套重大农业灾害调查设备等。

 4.农业重大灾害预警服务系统:完善农业重大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系统,建立可操作性强的农业重大气象灾害防御适用技术。

 5.农业重大灾害风险评估系统:完善灾害风险评估系统,建设1套高分辨率地理背景数据库、1个农业气象灾害评估平台等,开展灾前风险分析、灾中跟踪监测诊断、灾后评估分析。

 6.现代农业决策支撑系统:配置1套ARCGIS决策服务系统,开发农业气候区划、气候可行性论证和农业适应气候变化服务的现代农业气象决策支持系统。

 (七)台站业务运行基础保障能力建设。

 完成井冈山气象局业务用房建设;对观测场进行标准化改造和水、电、路等配套基础设施改善;加强台站气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三、建设资金安排

 (一)总体安排。

 气象“十二五”规划重点工程项目建设井冈山市总投资1479.57万元,投资来源为中央预算内投资和地方配套投资,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1147.30万元,省级配套投资123.09万元,市级配套投资209.18万元。本文由第一公文网提供。本文由第一公文网提供。具体项目资金安排在现有项目内容和设备配置基础上,由市财政核实,并根据项目实施进展情况,分年度逐步逐项予以安排。

 1.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保障能力建设。项目总投资1152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892.09万元,省级配套投资115.21万元,市级配套投资144.70万元。

 2.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建设。项目总投资47.26万元。其中市级配套投资47.26万元。

 3.雷电灾害防御能力建设。项目总投资32.30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23.8万元,省级配套投资8.5万元。

 4.科技与人才保障能力建设。项目总投资9.93万元。其中市级配套投资9.93万元。

 5.气象灾害应急等能力建设。项目总投资2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2万元。

 6.农业气象灾害服务能力建设。项目总投资28.8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21.61万元,市级配套投资7.19万元。

 7.台站业务运行基础保障能力建设。项目总投资207.23万元,全部由中央预算内投资。

 (二)分项目安排。

 1.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保障能力建设1152万元。投资用向主要包括:监测系统409.05万元,预报与风险评估系统80万元,预警信息发布与服务系统230.78万元,信息网络支撑系统85.83万元,配套基础设施建设319.34万元,装备保障系统19万元,综合业务平台8万元。

 2.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建设47.26万元。投资用向主要包括:空中云水监测系统9万元,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决策指挥系统11.27万元,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系统26.99万元。

 3.雷电灾害防御、农业气象灾害防御、突发气象灾害应急等能力建设。总投63.10万元。主要投资用向:现场取证设备61.10万元,雷电气象灾害调查取证装备2万元。

 4.科技与人才保障能力建设。项目总投资9.93万元。主要投资用向:科普展厅3.93万元,校园气象站6万元。

 5.气象灾害应急等能力建设。项目总投资2万元。主要投资用向:应急值班室标准化建设1万元,应急突发信息发布平台、舆情监控系统、无纸化办公系统建设1万元。

 6.农业气象灾害服务能力建设。项目总投资28.8万元。主要投资用向:生态农业气象服务系统7.6万元,生态农业气象情报系统4.5万元,农业重大灾害立体监测系统7.7万元,农业重大灾害预警服务系统1.2万元,农业重大灾害风险评估系统6.3万元,农业重大灾害防御技术1.5万元。

 7.台站业务运行基础保障能力建设207.23万元。主要投资用向:台站观测场地标准化改造12.23万元,台站业务用房建设、维护160万元,台站水电路等设施改造30万元,台站文化基础设实建设5万元。

 四、实施进度和时间表

 (一)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从2014年开始,分两年实施。

 2014年1-3月市气象局会同发改委和财政局完成所有项目的分项实施方案,并报审核。

 2014年4月-2015年12月,按照分项实施方案要求及各单位职责认真组织实施,全面完成建设任务。

 (二)项目建设资金安排。

 1.2014年度安排1003.05万元(约占总投资的70%)。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777.79万元,省级配套安排72万元,市级配套164万元,主要建设内容有: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保障能力各类监测系统、预报预测系统、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网络信息气象业务系统建设,农业气象灾害服务能力等建设。

 2.2015年度安排476.51万元(约占总投资的30%)。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369.51万元,省级配套安排51.09万元,市级配套45.18万元,主要建设内容有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保障能力各类评估系统、人影各类业务系统及作业效果检验系统,以及雷电灾害防御能力、农业气象灾害服务能力、气象科普和人才保障能力、现代农业气象科技创新外场效果检验示范点等建设。

 3.以上两年建设项目及资金安排,详见《吉安市气象“十二五”规划重点建设项目投资分解表》。

 五、建设任务分工

 “十二五”规划项目落实工作,按照职责分工负责,在市的统一领导下,各单位分工协作,共同推进落实。市牵头负责项目的落实工作;发改部门负责规划项目审核工作;财政部门负责项目建设内容把关,并将建设资金列入财政预算,从2014年开始分两年足额落实到位;气象部门要根据省市气象局要求,加快有关工程建设进度,区分轻重缓急安排和启动工程建设。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项目建设的领导和管理,全市成立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项目领导小组,具体组成人员如下: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气象局,由张伏秋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项目的组织协调和管理工作,确保项目建设顺利实施。

 (二)强化经费保障。

 市财政要加强统筹集约,多渠道落实重点工程建设资金,强化监督管理,提高投资效益,确保重点工程顺利实施。

 (三)强化项目管理。

 强化项目建设管理,建立并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和竣工验收等制度,科学组织施工,严格质量管理,确保项目规范推进。要健全工程建设管理责任制,强化工程验收、检查、审计和资金使用监管,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工程投资和项目进度符合要求。本文由第一公文网提供。在确保项目建设按期完成的同时,气象局要充分利用建设项目在气象灾害防御中的作用,边建设边发挥建设项目的效益,全面提升全市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河南省气象局的基本情况

为迎接3月23日“世界气象日”的到来,3月19日,县气象局工作人员来到水湾镇中心小学,举办气象科普讲座,为学生们普及气象科普知识,针对气象灾害防御等问题,讲解了雷电、冰雹、寒潮、大雾等气象灾害的成因及防御知识,并向学校赠送了气象科普书籍和光盘。

据了解,今年3月23日是第53个“世界气象日”,今年的主题是“监视天气,保护生命和财产”。近年来,无棣县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和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的气象保障取得显著成绩。初步建立了灾害性天气的短时临近监测预警系统,突发气象灾害短时临近预警能力明显提高。建立了由1个国家级气象站、4处沿海自动站、11处乡镇(街道)区域自动站、卫星接收系统、台站实景监控系统、农田土壤水分自动观测站、风梯度观测塔组成的综合观测体系。建立了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了12121、手机、电视、网络等多渠道、多形式的气象信息传输。组建了覆盖全县各乡镇(街道)气象信息员队伍和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建立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送绿色通道。开展社区(村)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拥有12个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点,其中“三七”高炮11门,固定火箭作业点1个,流动火箭作业车1部。形成了人工增雨(雪)覆盖全县、对局部冰雹天气可以进行有效防御的能力。

写一篇题为未来的气象观测小作文200字

河南省气象部门坚持“公共气象、安全气象、气象”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无微不至、无所不在”的服务宗旨,按照建设“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的要求,以公共气象服务为引领,积极构建现代气象业务体系,目前已初步建成了由自动气象站、新一代天气雷达、气象卫星接受处理系统、专业气象探测网和移动观测设备等组成的立体化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和高速信息网络系统,基本组成了由天气预报、灾害天气预警、短期气候预测、人工影响天气、气候影响评价、气候评估、卫星遥感监测、雷电防御、农业气象与生态、气候变化研究等构成的气象服务体系,服务领域涉及工业、农业、交通、运输、林业、水利、国土、环保、旅游、航空、卫生、保险、消防等多个行业和部门。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大气成分分析与预警预报、沙尘暴天气监测与预报、防雷装置检测和工程专业设计、健康和医疗气象、现代农业(特色农业)气象、突发公共紧急响应等气象保障业务和服务也迅速发展。目前,气象服务已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国家安全的各个领域。

河南省有郑州等18个省辖市气象局,113个县(市、区)气象局,共有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119个。全省气象部门现有职工2700余人,其中工程师及以上专业技术人员超过半数,本科以上学历人员接近一半。

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2007年,我国气温继续攀升,全国平均气温达10.6℃,比常年(9.3℃)偏高1.3℃,超过此前全国平均气温最高的2006年,成为近57年来最暖的一年。

编者按:气象话题正在和全球气候一起日益“升温”。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历史时期,气象事业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作用越来越突出。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应对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的关注,都需要气象工作提供强大支撑。

本版关注全球气候变化下的中国气象,特编发这组报道,解析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取得的显著成效及不懈努力。

在2007年这个“气候变化年”,我国平均气温创下1951年以来最高纪录。与此同时,特大暴雪、特大暴雨等极端天气气候频繁发生,多个气象历史纪录被刷新。

中国气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发生的频率、强度明显增加,给气象工作带来严峻挑战;同时,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又对气象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天气预报与气候预测怎样更准确?北京奥运气象服务怎样更精细?气象预警信息和知识怎样“进村入户”?2008年,这三道难关尤其需要中国气象工作者合力攻坚。

千方百计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加强对极端天气气候的研究

灾害偏重,损失却较小,这是2007年我国气象防灾减灾的一个突出特点。全国因气象灾害死亡人数与上年相比减少567人;据气象部门统计,2007年有8个台风登陆我国,比常年平均还多1个,但严重台风灾害仅造成76人死亡,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少的一年;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1991年以来最少。

“这得益于党中央、院领导的重视和关心,各地各部门的精心组织和疏散,近几年对防灾减灾的工程性投入等。”中国气象局办公室主任、新闻发言人于新文说,“气象部门也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为防灾减灾提供了科学依据。”

2007年,气象部门依靠科技进步,坚持把提高气象预报准确率放在首位,努力做到“一年四季不放松,每一次天气过程不放过”,千方百计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2007年,全国24小时的晴雨预报和暴雨预报的准确率分别比2006年提高了2.1%和1.9%,中央气象台台风路径预报达到历年来最高水平。

“不过,总体上我国天气气候的监测和预报预测水平还不高。”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指出,气象监测能力还不适应预报预测和服务的需求,一些局地性的灾害性天气由于监测站网的密度不够,往往捕捉不到,以至于漏报;一些灾害性天气客观预报还没有非常有效的方法,对一些重要天气气候形成的机理认识还很有限,特别是短时临近灾害天气预警预报能力还比较弱。

据介绍,2008年,气象部门将继续千方百计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作为立业之本、重中之重,从发展数值预报、完善观测系统、推进科技创新等多个方面系统推进:大力发展气象预测预报业务,编制数值预报业务发展规划,实现我国自主研发的T639数值预报系统业务化,改进中国区域中尺度降水数值预报,提高台风数值预报能力,尽快建立全国突发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预警系统业务平台;科学发展综合气象观测业务;推进国家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体系建设等。

此外,中国气象局将组建气候变化中心,形成应对气候变化科研业务合力,进一步加强对极端天气气候发生频次、强度和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的研究,以更好地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新挑战。

举全国气象部门之力,为北京奥运提供精细气象服务

8月8日到8月24日,奥运盛会将在北京举办。此时正值北京雨季,天气复杂多变。

“北京奥运会气象服务的特点是六个字——高要求、高难度。”北京市气象局研究员、北京市专家顾问团顾问吴正华说,按国际奥委会要求,奥运气象保障必须提供每隔数小时连续滚动、具体到场馆的天气预报。北京汛期雷雨等灾害性天气比较多;往年的气象资料显示,每隔两三天就有一次降水,与最近四届奥运会举办城市相比,奥运会举办期间北京的总降水量是最大的,降水日数是最多的。

能否将北京奥运会办成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盛会,“高要求、高难度”的气象保障服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几年来,中国气象局制定行动和实施方案,取措施重点解决奥运气象服务相关科学技术问题、基础设施建设和赛事服务问题,全力备战奥运气象服务。2006年和2007年,全国气象部门连续两年开展了奥运气象服务演练。

“举办一届成功的奥运会需要有力的气象科技支撑,我们将举全国气象部门之力,全力以赴做好奥运会和残奥会气象服务。” 郑国光说,气象部门将加强气候背景分析,为完善奥运组织和应急保障方案提供科学依据。加强高温、高湿、暴雨、雷电、冰雹、大风、台风、雾、霾等奥运高影响灾害天气的监测预报,重点做好奥运会开闭幕式中短期和短时临近预报以及人工消云减雨试验,确保珠峰奥运圣火展示、奥运火炬传递、各项奥运赛事气象保障服务的圆满完成。做好突发气象灾害预警发布和奥运公众气象服务,为奥运会各项活动和全体奥运参与者、全体市民提供精细化气象服务。

“我们永远不可能摆脱预报的不确定性,但是可以努力减少不确定性。”北京市气象局副局长王建捷说,“在奥运期间,让用户第一时间获得科学、有用、易懂的气象信息——我相信我们能够做到这一点。”

拓宽发布渠道、加强科普宣传,让气象预警冲过“最后一公里”

气象等部门近年来努力解决气象预警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不畅通的难题。2007年,中央气象台共发布警报75次,各省(区、市)气象部门共发布预警信号3350次、警报691次,公众拨打信息电话达数百亿人次,12亿人次接收到预警短信。全国设立气象预警信息电子显示屏7.3万块,建立了海洋气象预警电台,推进新一代气象预警信息卫星广播系统、手机短信预警小区广播系统和农村有线广播前端接收机等现代化信息发布平台的建设。

然而,我国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发布时效和覆盖面还存在明显不足。

中国气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将加快发展公共气象服务业务,建设国家突发公共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全面推进省级移动气象台和灾害性天气现场直播系统建设,加快建设气象预警信息卫星数字语音广播系统和气象预警信息手机小区广播发布系统,还将完成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的组建。

此外,针对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和普及不够,面向农村广大农民的宣传尤为不足,群防群控机制尚不健全的情况,气象部门将加强科普宣传,加快建立气象预警信息员和志愿者队伍,推进气象科普基地建设和面对中小学及社会公众的科普教育,建立中国气象科普网,继续与教育、科技、建设、铁路、农业等部门合作,推进气象防灾减灾和气候变化科普知识进农村、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公交、进列车活动。

“气象预警信息和科普知识同时‘进村入户’,才能使气象预警冲过‘最后一公里’瓶颈,在有效时间内到达用户手中,并使用户能够及时取科学有效的应对措施。” 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司长、新闻发言人矫梅燕说,“这对防灾减灾,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1、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什么2、着力解决好什么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3、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有什么区别?4、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包括哪些内容啊?5、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什么和什么6、我国的公共服务体系主要应包括哪四项基本内容?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什么

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

1、均衡性

均衡性原则,又称“法益相称原则”,是指一个达成目的的法律手段虽是必要的,但不可给人民造成过度的负担,侵害另一个法律所保护的利益。

2、可及性

概念思维的基本元素,需要掌握更多的概念,从而丰富我们的思维装备库,拥有更高的思维能力,可及性并不要求实际达到,只要求能够达到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是指由部门、国有企事业单位和相关中介机构履行法定职责,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要求,为其提供帮助或者办理有关事务的行为。公共服务事项是由法律、法规、规章或者行政机关的规范性文件设定,是相关部门必须有效履行的义务。

公共服务,是21世纪公共行政和改革的核心理念,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教育、科技、文化、体育等公共事业,为社会公众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等提供保障。公共服务以合作为基础,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强调的服务性,强调公民的权利。

着力解决好什么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我们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满足人民生活美好需要的内涵:

美好生活的内涵是什么?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主任龚维斌教授在《把握美好生活内涵的五个维度》一文中用社会学的视角从主体、空间、内容、次序与时间五个维度进行分析。他认为,从个体与整体的关系看,追求美好生活既是全体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建立在每一个个体生活状态改善基础之上的。

在制定民生政策时,既要着眼于绝大多数群众的共同需要,也要看到不同人群的差异化要求,要特别注意倾听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众的声音。从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看,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要求会有差异,公共政策应该更多关注欠发达地区的人,尽力缩小不同地区的发展差距。

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看,美好生活要从物质和精神、客观和主观多个维度进行创造和满足。从全面与重点的关系来看,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既要努力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要,更要根据现实情况,找准重点,引导和调控人们的需求,分清轻重缓急,做好规划,分步推进。

从近期与远期的关系来看,把握美好生活的内涵要立足现实国情,既不能画饼充饥,口惠而实不至,也不能寅吃卯粮,竭泽而渔。

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有什么区别?

1、社会保障体系是指国家通过立法而制定的社会保险、救助、补贴等一系列制度的总称。现代国家最重要的社会经济制度之一。作用在于保障全社会成员基本生存与生活需要,特别是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伤残、失业、生育、死亡、遭遇灾害、面临生活困难时的特殊需要。

2、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基本上都包括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等社会事业,也包括公共交通、公共通信等公共产品和公用设施建设,还包括解决人的生存、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所需要的社会就业、社会分配、社会保障、社会、社会秩序等公共制度建设。

3、由此可见,社会公共服务体系范围更广,它包含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只是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一部分。

4、公共服务体系主要是指以为主导、以社会团体和私人机构等为补充的供给主体,为公民及其组织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服务为主要目的而研究建立的一系列有关服务内容、服务形式、服务机制、服务政策等的制度安排。

5、最主要表现为主导、社会参与与体制创新。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建立对于社会和谐、稳定,对于企业的健康发展、国际竞争力的增强,对于节约社会、提高服务效率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包括哪些内容啊?

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包括哪些内容啊公共服务体系

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包括教育体系、公共卫生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社会体系等。

公共服务体系主要是指以 *** 为主导、以社会团体和私人机构等为补充的供给主体公共服务体系,为公民及其组织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服务为主要目的而研究建立的一系列有关服务内容、服务形式、服务机制、服务政策等的制度安排公共服务体系,最主要表现为 *** 主导、社会参与与体制创新。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建立对于社会和谐、稳定,对于企业的健康发展、国际竞争力的增强,对于节约社会、提高服务效率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资料公共服务体系::baike.baidu./link?url=iHbShCGK_7UV4WnQRvWiufJRa-iGjalP *** 9SLxFwYUWrsqHtrw19pw6ltSaxKPWOMTG18Dgxn4fC9mbZ68s1Q_

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与社会保障体系区别

社会保障制度是 *** 行使社会管理职能,通过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形式,确保社会成员基本生活和医疗水平,以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经济发展、促进改革深化的社会制度。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保障制度对于提高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经济协调稳定发展也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虽然整体经济执行效率得以提高,但是社会就业、养老等问题也日趋突出,社会不稳定的风险也在增加。因此,构建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现行社会保障政策已成为当务之急。

社会公共服务是 *** 为社会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环境的职能,即为经济活动服务,也为人们的其他社会生活服务。如 *** 修建一座桥梁,如主要为经济建设服务,这则是经济职能;如主要为方便人民生活,则是社会公共服务。

哪些属于社会公共服务体系 那些属于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包括教育体系、公共卫生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社会体系等

----------社会公共服务体系

社会保障体系是指社会保障各个有机构成部分系统的相互联络、相辅相成的总体。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域性。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这几项社会保障是相互联络,相辅相成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的“安全网”,它对社会稳定、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社会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它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社会保障的基本纲领。一是社会保险目的是保障被给付者的基本生活需要,属于基本性的社会保障;二是社会保险的物件是法定范围内的社会劳动者;三是社会保险的基本特征是补偿劳动者的收入损失;四是社会保险的资金主要来源于用人单位(雇主)、劳动者(雇员)依法缴费及国家资助和社会募集。

社会救助属于社会保障体系的最低层次,是实现社会保障的最低纲领和目标。一是社会救助的目的是保障被救助者的最低生活需要;二是社会救助的物件主要是失业者、遭到不幸者;三是社会救助的基本特征是扶贫;四是社会救助的基金来源主要是国家及社会群体。

社会是社会保障的最高层次,是实现社会保障的最高纲领和目标。它的目的是增进群众,改善国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它把社会保障推上最高阶段;社会基金的重要来源是国家和社会群体。

社会优抚安置是社会保障的特殊构成部分,属于特殊阶层的社会保障,是实现社会保障的特殊纲领。社会优抚安置目的是优待和抚恤;社会优抚的物件是军人及其家属;社会优抚的基本特征是对军人及其家属的优待;社会优抚的基金来源是国家财政拨款。

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促进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

中国的公共服务体系包括哪些

公共服务(public service)狭义的公共服务不包括国家所从事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等一些职能活动,即凡属 *** 的行政管理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和社会秩序的监管行为,以及影响巨集观经济和社会整体的操作性行为,都不属于狭义公共服务,因为,这些 *** 行为的共同点,是它们都不能使公民的某种具体的直接需求得到满足。公民作为人,有衣食住行、生存、生产、生活、发展和的需求。这些需求可以称作公民的直接需求。至于巨集观经济稳定、市场秩序和社会秩序等则是公民活动的间接需求,不是满足公民特定的直接需求的。

公共服务满足公民生活、生存与发展的某种直接需求,能使公民受益或享受。譬如,教育是公民及其被监护人,即他们的子女所需要的,他们可以从受教育中得到某种满足,并有助于他们的人生发展。如果教育过程中使用公共服务体系了公共权力或公共,那么就属于教育公共服务。但是,诸如执法、监督、税收、登记注册以及处罚等 *** 行为,虽然也同公民 *** ,也是公民从事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所必需的 *** 工作,但这些类别的公共活动却并不是在满足公民的某种直接需求,公民也不会从中感到享受,只是公民活动的间接公共需求的满足,所以类似 *** 行为都不是公共服务。

根据内容和形式分类

公共服务可以根据其内容和形式分为基础公共服务,经济公共服务,公共安全服务,社会公共服务。基础公共服务是指那些通过国家权力介入或公共投入,为公民及其组织提供从事生产、生活、发展和等活动都需要的基础 *** ,如提供水、电、气,交通与通讯基础设施,邮电与气象服务等。经济公共服务是指通过国家权力介入或公共投入为公民及其组织即企业从事经济发展活动所提供的各种服务,如科技推广、咨询服务以及政策贷等。公共安全服务是指通过国家权力介入或公共投入为公民提供的安全服务,如军队、警察和消防等方面的服务。社会公共服务则是指通过国家权力介入或公共投入为满足公民的社会发展活动的直接需要所提供的服务。社会发展领域包括教育、科学普及、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以及环境保护等领域。社会公共服务是为满足公民的生存、生活、发展等社会性直接需求,如公办教育、公办医疗、公办社会等。

根据专业属性分类

按照大的专业属性,还可以如下分类:国防建设、国内与国际公共救助与灾害援助、法律法规政策规范、文化经济产业开发建设、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资讯化建设、标准化建设、工业化建设、城镇化建设、特色产业建设、金融保险与消费建设、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发展等。

根据工程专业属性分类

按照工程专业属性还可以分为:国防工程、公用设施工程、民生工程、安居工程、法治工程等。

公共服务体系包括教育体系、公共卫生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社会体系等。

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

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中的公共环境类包括

所谓基本公共服务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共识基础上,根据一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总体水平,为维持本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基本的社会正义和凝聚力,保护个人最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社会条件。基本公共服务包括三个内容:

一是保障人类的基本生存权(或生存的基本需要),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 *** 及社会为每个人都提供基本就业保障、基本养老保障、基本生活保障等;

二是满足基本尊严(或体面)和基本能力的需要,需要 *** 及社会为每个人都提供基本的教育和文化服务;

三是满足基本健康的需要,需要 *** 及社会为每个人提供基本的健康保障。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水平的提高,一个社会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会逐步扩充套件,水平也会逐步提高。

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基本社会保障、公共就业服务,是广大城乡居民最关心、最迫切的公共服务,是建立社会安全网、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必须提供的公共服务,成为现阶段我国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内容。

社会治理属于公共服务体系范畴吗

社会治理属于公共服务体系范畴。

基本公共服务的属性在于它的公共性、普惠性和社会公平。公共服务的范围比较广,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高低和 *** 建设的能力大小而定,但基本上都包括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等社会事业,也包括公共交通、公共通讯等公共产品和公用设施建设,还包括解决人的生存、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所需要的社会就业、社会分配、社会保障、社会、社会秩序等公共制度建设。

我国的 *** 公共服务体系主要应包括哪四项基本内容?

我国的 *** 公共服务体系主要应包括四项基本内容:

第一,提供就业服务和基本社会保障等基本民生 *** 。

第二,提供教育、医疗、公共文化等公共事业 *** 。

第三,提供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公益性基础服务。

第四,提供生产安全、消费安全、社会安全等公共安全 *** 。

基本公共服务的属性在于它的公共性、普惠性和社会公平。公共服务的范围比较广,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高低和 *** 建设的能力大小而定,但基本上都包括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等社会事业,也包括公共交通、公共通讯等公共产品和公用设施建设,还包括解决人的生存、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所需要的社会就业、社会分配、社会保障、社会、社会秩序等公共制度建设。

构建全民均等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之一,是促进社会公平公正、维护社会和谐安定、确保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重大举措。 *** 转型是构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制度基础。 *** 转型的基本趋势是公共服务职能不断发展并成为重要职能。公共服务职能的强化将大大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

首先, *** 职能转型的核心是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对于服务型 *** 来说,全面履行 *** 职能,必须在抓好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这就要求 *** 必须成为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就业和住房保障等领域建立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其次, *** 转型的首要任务是解决当前基本公共服务的供需矛盾。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人民群众对基本公共服务需求的增长正在出现逐步加速的趋势。人民群众全面快速增长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与基本公共服务总体供给不足、质量低下、供给不均等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这就要求各级 *** 必须推进公共服务体系改革,加快建设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改革公共服务方式,完善公共服务网路,保障公共服务供给。

“社会公共服务”的内容是什么?

社会公共服务是指通过国家权力介入或公共投入,为满足公民的社会发展活动直接需要所提供的服务。

社会公共服务是为满足公民的生存、生活、发展等社会性直接需求,如公办教育、公办医疗、公办社会等。

公共服务,是21世纪公共行政和 *** 改革的核心理念,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为社会公众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等提供保障。公共服务以合作为基础,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强调 *** 的服务性,强调公民的权利。

社群公共服务包括哪些内容?

医疗,体育,休闲,文化,卫生等.

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什么和什么

公共服务体系,原句出处公共服务体系

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二十大大精神

公共服务体系,二十大精神公共服务体系

1.要深入贯彻落实党公共服务体系的二十大精神,以实际行动践行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2.多谋民生之举、多解民生之忧,全力以赴加快重点民生工程建设进度,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如何提高公共服务

1.是统一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

①明确“七有”“两保障”共九个方面、83项基本公共服务的服务事项、服务内容、服务对象、服务标准

②同时推动落实城乡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和建设标准,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整合衔接。

2.是促进城市优质公共服务下沉延伸。

①推动构建以县级优质公共服务机构为龙头的城乡公共服务共同体,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等优势,大力发展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

②持续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促进城市教育、医疗卫生等优质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下沉。

③同时,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加快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现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公共服务权利。

3.是增强片区公共服务水平。

①在深化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中,科学划分县域内镇级和村级片区

②建设一批县域教育、医疗、文化、养老等公共服务次中心,构建更好满足农村居民需要的便捷生活服务圈。

我国的公共服务体系主要应包括哪四项基本内容?

我国的公共服务体系主要应包括四项基本内容:

第一,提供就业服务和基本社会保障等基本民生。

第二,提供教育、医疗、公共文化等公共事业。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情况比较复杂,需要区分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对于发展公共事业,责无旁贷。

第三,提供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公益性基础服务。应担负起保护环境的责任,切实推动节能减排。同时,还应加快电网、铁路网、通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对其中属于商业性的部分交由市场去做,属于公益性的部分直接承担起来。

第四,提供生产安全、消费安全、社会安全等公共安全。对生产安全,企事业单位负有责任,也应强化安全服务体系建设和监管职责。而消费、食品和药品安全等都是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性环节,责无旁贷。

基本公共服务的属性在于它的公共性、普惠性和社会公平。公共服务的范围比较广,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高低和建设的能力大小而定,但基本上都包括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等社会事业,也包括公共交通、公共通信等公共产品和公用设施建设。

还包括解决人的生存、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所需要的社会就业、社会分配、社会保障、社会、社会秩序等公共制度建设。

扩展资料: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强各类公共服务提供,加大购买公共服务力度。做好公共服务,是全面正确履行职能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我国公共服务的制度框架初步形成,上学、就业、就医、社会保障、文化生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

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在公共服务提供中缺位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落实中央部署,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需要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

百度百科-公共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