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
河北省气象局百科_河北气象省部合作协议
tamoadmin 2024-08-22 人已围观
简介1.邢台市2010年工作报告的工作回顾2.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理论与方法3.河北省土地承包合同管理办法(试行)河北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河北省属骨干大学。学校坐落在天津市,并在河北省廊坊市设有分校。学校的前身是创办于1903年的北洋工艺学堂,1904年改称直隶高等工业学堂,1929年改称河北省立工业学院,1950年改名为河北工学院,1995年更名为河北
1.邢台市2010年工作报告的工作回顾
2.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理论与方法
3.河北省土地承包合同管理办法(试行)
河北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河北省属骨干大学。学校坐落在天津市,并在河北省廊坊市设有分校。学校的前身是创办于1903年的北洋工艺学堂,1904年改称直隶高等工业学堂,1929年改称河北省立工业学院,1950年改名为河北工学院,1995年更名为河北工业大学。1996年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序列,2001年、2006年、2012年分别通过国家“211工程”一期、二期、三期建设项目验收。
在百余年的办学实践中,学校治学严谨,教学管理严格规范,形成了“勤奋、严谨、求实、进取”的优良校风和学风,是我国最早培养工业技术人才的地方高等院校之一,创办了我国高校最早的校办工厂,具有“工学并举”的办学传统和鲜明特色,已先后培养了近20万名毕业生,在机构、大型企业和学术研究等各个领域为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学校占地4000余亩,建筑面积84万余平方米。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69亿元,藏书180万册,实现了文献信息管理及服务的计算机网络化,各校区实现了网络互联。总面积3000余亩的新校区已有近40万平方米建筑竣工投入使用,2万余名学生在此学习、生活。学校建有62个本科专业,设有16个学院(部)、1个直属教学部和2个教学管理学院,拥有2个国家重点学科、4个省强势特色学科、17个省级重点学科;具有7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5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30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或专业学位授权领域(种类),是全国地方工科院校中最早开展MBA教育的高校,同时也是河北省内唯一开展EMBA教育的高校;拥有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其中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为全国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现有在职教职员工2400余人,专任教师近1300人,934人具有高级职称,652人具有博士学位,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生导师700人;全国专业技术先进集体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省级教学团队5个;170人次具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等省部级以上专家称号;近百人担任省级以上专业学会或协会的正副理事长、秘书长。全日制在校生2.1万余人,其中研究生教育总规模超过6000人。经河北省人民批准、教育部予以确认、依托河北工业大学创立的独立二级学院——河北工业大学城市学院,成立于2001年,现设有15个系和1个教学部,51个本科专业涵盖工、理、经、管、文、法、艺七大学科门类,在校生1.6万余人。
学校坚持本科教学中心地位,强化质量生命线意识,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本科教学建设,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学校已获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和国家级教学名师等“质量工程”和“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建设项目19项,省级建设项目102项,在河北省高等学校中名列前茅。教育教学研究成效显著,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4项、省级教学成果奖30余项。学校与空军联合培养国防生工作扎实有效。有一大批学生在各类竞赛中获国家、省(市)级奖励,本科毕业生考研率保持在30%左右,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左右,在同类院校中处于较高水平,先后被评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和“2011-2012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经验典型高校”50强之一。学校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形成了一套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育人。学校在2002年和2008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均被评为优秀,从而成为在同一评估体系下连续两次获得优秀的为数不多的高校之一。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1名博士后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后,3名博士后被评为河北省(天津市)优秀博士后,14篇博士论文被评为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以来,学校已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2096人、EMBA学生183人,招生数均位居省内高校首位。
学校始终坚持以服务冀津及环渤海区域经济建设为主,积极辐射全国,为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及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学校建有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14个省部级科研机构,成立了“河北工业大学国防科技研究院”和“京津冀发展研究中心”,具有了国家军工保密资质。近年来特别是2004年以来,学校新立课题近3000项,其中“3”、“863”、国家科技支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重大课题160余项。学校主持的国家02重大专项子项目实现了河北省高校承担国家重大专项的突破。学校年到校科技经费突破2亿元,近百项科研成果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是河北省内获得省突出贡献奖最多的高校。2008年学校获得省内高校唯一的1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同时还获得了空缺2届的省技术发明一等奖;2011年,学校新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12项,其中一等奖4项。学校取得授权专利480余项,被评为河北省十大优秀发明创造单位。
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及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与省内11个市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与唐山市联合成立了“河北工业大学曹妃甸工业区循环经济与新能源发展研究院”,与沧州渤海新区签署“区域-大学协同创新战略合作协议”,与唐钢、保定天威等80多个省内外大型企业集团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近1500项科技成果在全国数百家企事业单位应用或产业化,创经济效益过百亿元。我校国家大学科技园作为863成果转化基地和全国首批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先后在石家庄、邯郸、邢台、沧州及唐山、衡水、迁安等地建立了科技园区或签订了共建协议,形成了“一园多区”的鲜明特色。2010年总投资8亿元、建设用地达600亩的邢台园区开工建设,2011年又与邢台“国家级光伏产业化基地”合作建立了邢台市新能源研究院,2012年总投资22亿元、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的沧州园区开工建设。
学校更加注重国际交流合作的内涵发展、质量提高和品牌建设,建有国际教育学院,与法国、美国、德国、俄罗斯、意大利、澳大利亚、英国等国的60所高校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正在实施的项目20余项,合作培养覆盖专科到博士各层次,学历教育合作项目已拓展到美国、法国、英国、德国、新西兰、瑞典等国家,目前在校生380余人。国际合作办学的规模、水平和层次居我省高校前列,其中与法国巴黎高等计算机学院开展的合作项目是我省高校首个教育部审核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已招收10届415名学生,大部分毕业生已在欧洲相关IT公司就职。“十一五”期间,学校在招收本科学历和硕士学历留学生上取得了突破,接收非学历教育留学生500余名,派出学生800余名。学校共主办、承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34次,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1740余人次,派出百余名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学习和工作,邀请数百名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到校讲学和进行学术交流。
2012年4月28日,河北张庆黎、张庆伟同时到校调研并发表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学校的工作,并向学校提出了办成全国乃至国际知名大学的更高要求。目前,学校正以庆黎书记、庆伟的为指引,以全面贯彻落实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为主线,进一步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进程,努力建设成为在国内有重要影响、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为河北省、天津市乃至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邢台市2010年工作报告的工作回顾
为深入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加快推进京津双城联动发展,京津两市于2014年8月6日在京签署《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推进实施重点工作协议》。根据协议制定的9个方面、30个重点领域内容,两市将进一步深化互利合作,实现共赢发展。
协同建立规划编制合作机制
积极参与顶层设计。共同做好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相关规划的编制工作。配合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财办等部门起草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和专项规划,制定实施交通、生态和产业三个重点领域率先突破工作方案。
深化两市规划对接。在国家发展改革委指导下,两地相关部门加强规划对接,共同研究交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产业转移对接、公共服务一体化等区域性重大问题,修改完善两市相关规划。进一步完善两市规划空间基础数据平台,共同研究京津走廊地区的城镇空间布局、生态廊道划定和区域重要基础设施,达成规划共识,积极探索建立两市交接地区城乡规划共同审查机制。
协同构建互联互通现代交通网络体系
共建交通运输体系。共同科学规划、有序建设区域轨道网、公路网和客货运枢纽,提升京津运输服务水平,增强区域运输安全保障,形成海港、空港、无水港、城市轨道、城际铁路、公路协同运行的快速、便捷、高效、安全、大容量、低成本的区域交通运输体系。北京支持天津建设区域货运交通枢纽。
研究制定交通一体化实施方案。统筹两地交通发展规划,完善京津冀综合交通合作会商机制,建立“同图同步”沟通衔接机制。共同配合国家有关部门编制《京津冀协同发展区域交通一体化发展规划》、《利用客运专线和既有铁路开行城际、市郊列车实施方案》和《提高进京车辆通行便利性实施方案》。
共同争取推进京津高铁二线建设。综合考虑区域城镇群空间布局、产业功能布局和区域重大生态廊道布局等因素,研究从北京到滨海新区的具体线位和站点设置,共同争取国家有关部门规划建设京津高铁二线。结合北京新机场综合交通规划,共同深入研究与新机场衔接通道。
提升海空港服务能力。北京支持天津强化天津港集装箱干线港功能,建设天津南部港区30万吨级航道,深化京津无水港合作,强化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地位,不断提升为首都服务能力;共同争取民航局增加天津机场航班、航线,缓解首都机场客货运压力。
推进京津公路顺畅连接。北京加快建设京台高速公路,实现北京与天津南部港区的连通。加快建设京秦高速公路,尽早实现京津秦连通。实施天津高王路与北京德觅路连接等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建设改造。双方与河北省共同研究推进首都地区环线东北部高速公路绕出北京的方案。
协同改善生态环境
建立生态保护规划协调机制。共同配合国家有关部门制定京津冀整体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研究建立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共同参与的生态环境保护协调机制;研究由中央财政补助、地方共同出资建立京津冀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基金。建立京津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共享机制,共同推进区域重污染天气预警、会商及应急联动。共同向国家申请相关科研项目,为京津冀环境空气质量改善提供技术支持。
联防联控治理大气污染。共同实施区域内燃煤电厂、水泥厂及大型燃煤锅炉脱硝治理工程,推进重点石化企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率先统一实施机动车燃油国五标准,加快新能源车推广应用。发挥中关村技术和产品优势,支持中关村企业参与区域大气污染治理。开展区域联动执法,共同治理重点污染源。共同落实2014年APEC会议环境保障措施。
推进水环境改善。共同实施最严格的水管理制度,划定水开发利用总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协同治理流域污染,强化各类污染源的治理与监管,尽早实现跨界河流断面水质达到相应功能区标准。建立跨界河流水质监测制度和区域流域水环境管理会商及水污染事故应急联动机制,加强水污染防治技术合作交流。共同争取国家对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支持北京纳入南水北调东线供水范畴,双方会同河北省共同争取将永定河(含永定新河)生态宜居廊道建设纳入国家重大战略,增加永定河生态补水量。
推进清洁能源利用。共同实施压减燃煤措施,进一步加大洁净煤技术、太阳能、风能利用力度,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北京支持天津在内蒙古能源化工综合基地项目以及通道建设,加强双方天然气保障供应合作。共同争取国家加大对两市的天然气、外送电等清洁能源保障。
深化再生回收处理合作。共同加强固废物流监管,强化再生回收体系建设,实现京津再生在天津子牙循环经济园区集中规范处置。
共建京津生态走廊。利用好京杭大运河申遗成功的契机,共同改善沿线生态环境,加快北京通州到天津境内京杭大运河恢复通航的工作进程。共同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三北防护林、沿海防护林等植树造林重点突破工程,做好环首都国家公园的选址和规划工作,加强京津两地工程建设布局、技术支撑等方面的交流合作。
协同打造合作示范区
高水平建设合作示范区。结合天津未来科技城总体规划,在位于天津宁河县的北京清河农场西区,京津两市共同建设合作示范区,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京津联动发展新亮点。重点发展环境技术、健康医疗、文化教育、旅游休闲度、高技术研发及高端商务商贸等产业。
建立合作示范区统筹协调机制。两市共同支持示范区项目建设发展,协调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积极推动京津两市优质医疗、教育、科研等入区发展。
协同推动科技创新一体化发展
联合打造创新发展战略高地。发挥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天津现代制造中心的优势,整合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完善合作机制,实现互利共赢。以北京中关村、天津滨海新区等园区为重点,沿京津协同发展主轴,共同推动双方创新链深度融合,构建分工合理的创新发展格局。
共建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在天津滨海新区规划、选取适当区域,推进共建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整合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先行先试等政策优势,将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建设成为符合京津禀赋、高端创新要素聚集、产业特色鲜明、可持续发展的国际一流科技研发及成果转化示范园区。
促进科技交流共享。充分发挥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的作用,鼓励双方开放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中试基地、科技孵化机构等,共建统一的成果转移转化、科学仪器开放和技术,打造协同创新载体,实现创新成果、科技人才、信息等共享,开展高层次科技创新创业人才交流合作,为两地科技型企业提供多方面服务。
共建创新社区。做好建设规划,加快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建设,完善配套政策,共同探索完善创新服务体系,打造良好的京津创新生态系统,建设一批创新社区。
协同深化口岸合作
深化口岸物流合作。天津优化提升口岸服务水平,打造便捷的通关环境,服务北京开放型经济发展,天津支持平谷国际陆港拓展业务范围,加快推动东疆保税港区政策向平谷国际陆港延伸;北京进一步优化空港交通物流体系,打造服务京津冀地区的国际平台,支持区域性物流中心向天津转移。共同支持天津港集团多种形式参与北京朝阳口岸平移至通州马驹桥的物流基地建设与合作,加快建设创新型口岸经济示范区。推动交通和物流信息化平台共建共享。开展电子口岸合作,逐步实现口岸信息交换和共享。
完善通关一体化政策。共同积极争取财政部、税务总局、海关总署、质检总局等中央部门的政策支持,研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海关监管、检验检疫、退税、跨境支付、物流等支撑系统,加快落实便捷通关通检政策。共同推动海运进出口集装箱转关实现“商封直转”。
推进检验检疫业务一体化。按照“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的原则,实施“三通”、“四放”、“五统一”和货物清单管理的检验检疫一体化监管新模式,为两地企业发展提供更多便利。
协同促进区域投资贸易便利化
推进政策共享。北京支持天津积极争取批准建立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两市建立政策创新组织协调推进工作小组,探索推进区域投资和贸易便利化创新试验,与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和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政策叠加,并向两市有条件的区域延伸。
深化对接合作。利用天津飞机租赁试点的优惠政策和北京丰富的飞机购买租赁需求,深化航空产业合作。北京鼓励外贸货物代理、物流和跨境电商企业,在天津海关特殊监管区设立物流仓库和大宗商品集散中心。搭建政策和信息平台,实现共享。
协同推进要素对接对流
深化金融合作。支持开展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重点的金融体制机制创新和金融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加强科技金融合作,共同促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鼓励双方金融机构互设分支机构,为两地重点合作项目和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广泛金融支持。共同推动在区域要素市场、促进投资贸易便利化、统一征信体系建设、金融信息共享、区域金融风险防范等方面进行深入合作。
开展旅游合作。建立旅游合作协调机制,做好两地规划衔接和合作项目对接。推进旅游市场互动,相互支持旅游展会活动,深化提升京东旅游合作示范区建设。推动旅游公共服务一体化,加强旅游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完善两市旅游质监执法协作机制和应急处置机制。建立京津两地的旅游,推进旅游产业发展。
加强会展合作。双方充分发挥自身会展优势,积极组团参加对方的品牌展会,形成各具特色、互为补充、协调发展的格局。双方深入推进会展规划、会展政策研究、会展品牌建设及会展人才培养等方面合作,支持北京知名会展企业到天津发展,共同提升会展业发展水平。
推进人才合作。共同举办高水平招才引智活动,开发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促进人才合理配置。共享“两院院士”等高层次人才,搭建博士后信息交流平台,联合招收培养博士后人员,促进高端人才培养。加强人才市场合作,支持双方人力资格互认和自由流动。
促进公共服务一体化。推进京津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试点。探索社会保障跨区域转移对接。研究建立医疗共享机制,探索建立医疗联合体,开展执业医师一体化注册管理。强化区域间卫生应急合作,建立长期、稳定、高效的区域卫生应急合作机制。支持有条件的优质教育开展合作办学、联合科研和人才培养,建立优质互通共享、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教育发展规划互通协商的机制,深化教育战略合作。推动建立两市移动、固话通信的联网、同网改造机制,力争尽早实现“固话无长途、移动无漫游”。
协同完善合作工作机制
建立两市协商机制。成立领导小组,研究合作中的重大战略问题。
交通市场一体互联
梳理京津、京冀、津冀双边协议可以发现,无一例外都有推进市场一体化合作框架协议和推进交通一体化合作备忘录。
“市场一体化是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而交通的一体化则是整个协同发展的基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研究所研究员胡序威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就是要通过交通、市场等重要方面的一体化打破地区行政边界,实现共赢。
根据交通一体化合作备忘录,京津冀将共同推进京唐客专、京津高铁二线项目规划建设,联合成立轨道交通一体化投融资平台,推进京秦高速、唐廊高速、津石高速建设,加快一批干线公路“断头路”“瓶颈路”建设,促进机场合作发展。
同时,京津还将逐步实现两地港站信息、车货信息等互联互通及货物运输的无缝衔接,推进京津毗邻地区道路客运班线公交化运营;津冀将建立集装箱信息共享机制,共同推进航运公司在两地港口直靠直装,推进轻轨、城际铁路和市郊铁路等多种形式解决天津与河北周边地区的快速连通问题。
市场要素对接对流也是三地双边合作的重点。津冀提出,推进区域金融一体化、科技创新一体化、人力市场一体化、旅游市场一体化、口岸一体化、市场环境一体化建设等,实现金融信息共享、创新要素自由流动、专业技术职称互通互认、高端人才共享、旅游市场互动、一体化通关通检,清理和废除不适应市场配置要求的各种规定和做法。
产业发展错位互补
长期以来,京津冀三地产业结构自成体系、自我封闭和产业同构现象突出。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转移与承接备受关注。
在三地的双边协议中,有若干协议专门针对某些合作项目或者合作示范园区,如京津之间的《共同推进天津未来科技城合作示范区建设框架协议》《共建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合作框架协议》;京冀之间的《共同打造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框架协议》《共建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合作区协议》《共同推进中关村与河北科技园区合作协议》;津冀之间的《共同打造(涉县·天铁)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框架协议》。
透过这些协议可以发现,京津作为两展水平相对较高的直辖市,其合作更多地集中在科技创新转化领域,津冀的产业合作着眼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而京冀的产业合作较为广泛。
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副院长刘刚表示,三地产业合作体现根据自身发展阶段的不同分工:北京研发、天津转化、河北配套,错位发展十分重要。
同时,津冀之间长期存在的港口竞争大于合作的问题也被提上解决日程。根据津冀签订的协议,天津港发展定位于强化综合性枢纽和集装箱干线港地位,而河北港口建设着眼于成为国际能源大港,以能源、原材料等大宗物资运输为重点。
生态环境联防互惠
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发生在三地雾霾严重的初春,能够借一体化打造优质的生态环境是三地百姓的共同期待。在三地双边协议中,生态环境联防联控也成为合作重点。
翻看三地合作协议,大气污染区域联防联控、水污染综合防治都将在以往的基础上加强,而在线监测、脱硫脱硝、循环经济等科技合作将进一步强化。三地双边将在清洁能源项目上开展更深层次的交流:例如,京津将统一机动车油品标准、加快淘汰黄标车,推广新能源汽车;津冀将协同研究部署冀北清洁电力,与天津电网深化合作,统筹安排天津与周边地区的煤改气供应等。
天津市环保局总工程师包景岭表示,京津冀的生态环境问题已到了难以承受的程度,而环境的共享和流动性将倒逼三地加强合作。
三地还将在生态保护上建立长效机制,京津、津冀将成立环保合作小组,组长由分管、副担任,建立与河北的对口帮扶机制,共同完成生态保护的重任。
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理论与方法
刚刚过去的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遇到困难最多、挑战最大的一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我们在省委、省的坚强领导和邢台市委的直接领导下,以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为动力,紧紧围绕保增长、调结构、扩内需、惠民生的主线,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应对危机的一揽子和政策措施,在迎接挑战中逆势而上,在攻坚克难中加快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市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保持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经济总体回升向好。预计全市生产总值完成1060亿元,增长10%;全部财政收入完成110亿元,增长7.6%,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3亿元,增长16.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40.5亿元,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01.8亿元,均增长39.3%,为“十一五”以来最高增幅。141个项目列入省重点项目,数量列全省第3位,实现了县县都有省重点项目的历史性突破;200个市重点在建项目完成投资275亿元,增长19.6%;争取中央新增投资项目1510个、资金11.2亿元,超过前五年总和。建滔集团年产50万吨醋酸等39个项目竣工投产,金牛钾碱扩能等16个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宁晋盐矿开发等重大前期项目取得新进展。争取项目建设用地指标和急需开工项目用地指标均居全省前列。与中国建设银行河北分行、国家开发银行河北分行分别签订了总额度200亿元和90亿元的战略合作协议;全年各类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190.8亿元,创历史最高纪录,是上年的4倍;市中小企业担保中心资本金达到3亿元,全年担保超过10亿元。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382.5亿元,增长13.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89.6亿元,增长17.9%。
(二)结构调整扎实推进。装备制造、新能源、煤盐化工、新型建材等产业加速扩张。以开发区为核心区域的邢台国家光伏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通过科技部认定,填补了我市没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的空白;晶龙集团高效单晶硅光伏发电项目列为国家“金太阳示范工程”。中钢邢机与华电集团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金后盾与中国重汽合作年产5万辆重卡、邢钢不锈钢线材、御捷马电动车等项目积极推进。旭阳苯加氢一期、20万吨甲醇项目建成投产,宁晋盐化工园区整体规划通过环评。奎山集团加入冀东水泥集团,沙河迎新光伏玻璃项目建设顺利。羊绒、自行车、轴承等传统行业升级步伐加快。92个项目(企业)列入省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数量全省第三。5家企业跻身中国企业500强,7家企业被认定为省创新型试点企业。新增中国驰名商标4个,总数由全省第7位上升到第4位。列入省“双三十”的县(市)和企业,均提前一年完成省三年考核减排目标。实施了20多个重大节能项目,形成了40万吨标准煤的节能能力。拆除钢铁企业高炉3座、水泥机立窑28座,关停小火电机组5台,取缔小造纸企业4家;市区拆除燃煤锅炉72台,出租车全部改用天然气,新增民用燃气1.3万户,发展集中供热面积251万平方米。4个园区列入省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建成16个污水处理厂、14个垃圾处理场。预计全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78%,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削减8%,均超额完成省定目标;市区空气质量二级及好于二级天数338天,比上年增加7天,其中一级天数68天,增加17天,空气质量首次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三)城镇建设力度加大。预计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1%,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市财政筹融资金47亿元,加大了城市建设力度。谋划实施了“一城五星”统筹措施,中心城区直管范围由200平方公里扩大到893平方公里,人口由70万增加到110万。对环市区五县(市)实施了按区管理,快速路建设全面启动,开通了市区到沙河市区、内丘县城、任县县城和邢台县皇寺镇、南和县贾宋镇的公交线路。交通投资完成36.4亿元,为历史之最。大广高速、邢汾高速、邢衡高速、石武高铁、邯(邢)黄铁路、邢和铁路等东出西联、南北畅通重大交通项目进展顺利,邢台机场民航复航筹建工作加快推进。95平方公里的城市建设用地实现了控规全覆盖;14个县(市、区)总规通过省、市审定。完成拆违拆迁1280万平方米,其中市区630万平方米,拆迁量居全省之首。全市共启动改造城中村67个,其中市区28个。郭守敬大道东段改建等9项国庆献礼工程完成,企业退市进园工作积极推进,启动了顺德路南延等10条断头路改造工程,泉南大街西延、中华大街西延等主路面通车,对14条主街道、85条小街小巷实施了综合治理改造。市图书馆、广电中心等基础设施工程开工建设,全民健身广场建成启用,新建了一批便民设施。市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均超过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各县(市、区)大力推进县城建设,建成了一批精品、亮点工程。新改建农村公路1100多公里,100个省市级新民居示范村全部开工建设。
(四)农村经济稳定发展。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发放各类补贴7.7亿元,增长16.6%。粮食总产80.7亿斤,连续六年丰收,总产、单产均创历史新高。畜牧、蔬菜、林果三大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66%,同比提高8个百分点。引进了山东六和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上农业深加工和产业化项目172个,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达到50家,农业产业化经营率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在全省率先完成了南水北调永久征地工作,地面附着物清理基本完成。13座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顺利实施。全年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10.8万人(次)。(五)改革开放继续深化。市、县机构改革稳步推进,31户市属亏困工业企业基本完成改制或破产。组建了市投融资平台,整合“四资”65亿元。邢台海关获得国家批准,与韩国华城市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引进了深圳科技工业园等一批重点项目,全年实际利用外资2.1亿美元。市开发区和清河开发区的扩区方案获省批准,沙河玻璃产业基地、隆尧东方食品城和宁晋西城工业区列入省级产业聚集区,县县都有了5平方公里以上的产业集中区。
(六)民生工程顺利实施。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实现13463元和4468元,增长11%和7%。全年城镇新增就业4万人,大中专毕业生就业2.8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1.6%,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71万人,完成了省定目标;全市28万城乡低保对象的保障标准一步到位提高到全省平均水平,并建立了同步增长机制;“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56%。筹资5亿元,安置国有工业和商贸破产、改制企业职工2.7万人。市区改造旧住宅小区4个、25万平方米,受益居民2777户;向1000户居民发放经济适用住房补贴共3000万元,各县(市、区)建成经济适用住房730套;全市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617万元,筹集实物配租住房累计达到10221套,居全省第2位,被省评为首批住房保障先进城市;农村教师住房竣工2153套;改建农村中小学88所。解决了68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居全省第1位。
(七)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旭阳煤化工等3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纳入省管序列,结束了我市没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历史;取得国内先进水平以上科技成果211项,居全省第4位,获省科技进步奖15项,数量创历史新高。学校、医院、乡镇卫生院、文化站等一批事关民生的社会事业项目开工建设或建成投用。市区和皇寺两个职教园区项目顺利实施;提前一年实现了基本普及高中段教育的目标;在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促进了义务教育事业发展。农村生育家庭奖励落实率达到100%,被国家命名为“人口和生育综合改革示范市”。成功举办了中国·邢台首届太行山文化节,宣传我市形象的系列专题片在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播出。社区卫生服务街道覆盖率达到95%;取积极措施,有效减轻了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传染病疫情危害。在第十一届全运会上获得奖牌总数创历史之最,被省授予突出贡献奖,群众体育工作荣获全国先进称号。有效应对了几十年不遇的暴雨、暴风、暴雪等重大自然灾害。同时,双拥共建、广播电视、民族宗教、外事侨务、防震减灾、人防、气象、老龄、妇幼、残疾人、档案、地方志等各项社会事业也都取得了新成绩。
(八)平安创建成效显著。深入推进打黑除恶专项斗争,集中开展了涉黑恶线索大排查行动和“霹雳二号”集中收网统一行动,打掉了一批村霸、矿霸、沙霸等涉嫌黑恶犯罪团伙,依法惩处了一批犯罪分子,全年共破获各类刑事案件4582起,打掉犯罪团伙149个,查处治安案件6916起,有效震慑了犯罪,社会治安明显好转。圆满完成了国庆安保等各项工作任务,平安创建工作跨入全省先进行列。集中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和信访积案,化解了一批矛盾纠纷和不稳定隐患。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形势保持稳定。
(九)建设不断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扎实开展,大力推进行力公开透明运行,市行政服务中心高效运转,县级行政服务中心全面启动运行,市、县长联系企业256家,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压缩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幅度70%以上,清理削减行政许可事项231项,审批环节和程序减少50%以上,审批时限压缩80%以上;在全省率先实现了网上审批和电子监察;行政许可事项集中办理率达到95.5%。房产登记在全省首创了“一手交房、一手交证”的新模式。坚持依法行政,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市政协的监督,全年共办理市人大代表建议194件、市政协提案529件,按时办复率均为100%。主动听取各方面意见,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经受严峻考验的一年,也是各项事业继续向前推进、取得令人鼓舞新成就的一年,成绩来之不易,这是省委、省审时度势、坚强领导的结果,是邢台市委科学决策、积极应对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和各民主党派大力支持、有效监督的结果,是全市人民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向全市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各级干部和社会各阶层的建设者,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向各位老领导、老同志,向驻邢部队、武警官兵和政法干警,向中省直驻邢各单位,向所有关心和支持邢台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主要靠两条,一是科学发展;二是实事求是。我们要认真坚持下去。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是经济总体实力弱。与全省平均水平和周边地市比,经济总量小、发展质量差。全部财政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均排在全省后列,个别县财政收入出现了负增长,财政收支矛盾比较突出。大项目、高科技项目仍然较少。二是经济结构不优。三次产业比例不尽合理,农业产业化经营率低,工业主导产业规模小、产品科技含量低,服务业发展滞后。出口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不足,投资作为主要动力的经济增长方式并未根本改变。三是城镇化水平低。城镇化率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功能不完善,中心城市首位度低,带动辐射能力弱。四是社会事业欠账多。城乡居民收入增势趋缓,就业压力加大,教育、医疗、文化设施还不能充分满足群众需要。五是发展环境仍需进一步优化。个别部门和少数工作人员思想还不够解放,创新意识还不够强,在谋划思路时不够切合实际,目标还不够清晰;服务意识有待于提高,审批环节多、效率低下,吃拿卡要等现象仍然存在。对这些问题,我们一定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决不辜负全市人民的殷切期望!
河北省土地承包合同管理办法(试行)
一、内容概述
本成果是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研究与服务工作开展9年来的系统分析与总结,提出了地质灾害区域预警隐式统计预报法、显式统计预报法和动力预报法等3种方法,系统开展了两代地质灾害区域气象预警技术方法(隐式统计预报法和显式统计预报法)研究与应用。在全国范围内,分区研究了不同地层、构造、气候等条件下地质灾害的发生规律,并建立了地质灾害预警模型,在区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技术方法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性进展和创新性成果,开创了中国大陆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的先河,为省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提供了技术指导和借鉴,得到了各级和社会公众的认可。
1.地质灾害区域预警原理
提出了地质灾害区域隐式统计预报、显式统计预报和动力预报等三分法,设计并开发完成了地质灾害隐式统计和显式统计预警两类系统。
(1)隐式统计预报法
隐式统计预报法把地质环境因素的作用隐含在降雨参数中,在某地区的预警判据中仅仅考虑临界降雨参数建立模型。隐式统计法可称为第一代预报方法,比较适用于地质环境模式比较单一的小区域。第一代国家级地质灾害预警系统用该方法设计实现,在2003~2007年应用。
(2)显式统计预报法
显式统计预报法是一种考虑地质环境变化与降雨参数等多因素叠加建立预警判据模型的方法,它是由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与空间预测转化过来的,该方法可以充分反映预警地区地质环境要素的变化,并随着调查研究精度的提高相应地提高地质灾害的空间预警精度。显式统计法可称为第二代预报方法,比较适用于地质环境模式比较复杂的大区域。该方法基于地质环境空间分析,通过网格剖分计算单元的地质灾害“潜势度”、合并单元分析结果后区划实现的,克服了仅仅依据单一临界雨量指标的限制,在临界诱发因素的表达、预警指标的选定与量化分级等方面可进一步升级。第二代国家级地质灾害预警系统用该方法设计实现,并在2008年以后应用。
(3)动力预报法
动力预报法是一种考虑地质体在降雨过程中在地-气耦合作用下研究对象自身动力变化过程而建立预警判据方程的方法,实质上是一种解析方法。动力方法的预报结果是确定性的,可称为第三代预报方法,因需精密仪器检测,目前该方法只适用于单体试验区域或特别重要的局部区域。该方法主要依据降雨前、降雨中和降雨后降水入渗在斜坡体内的转化机制,具体描述整个过程中斜坡体内地下水动力作用变化与斜坡体稳定状态变化的对应关系。成果第一完成人在四川雅安创建了第一个试验区。
2.第一代国家级地质灾害预警系统
预警区划:根据中国地貌格局、地质环境特征及其与降雨诱发型崩滑流地质灾害关系的统计分析结果,以全国性分水岭、气候带、大地构造单元和区域地质环境条件,进行一级分区;以区域分水岭、历史滑坡泥石流分布密度、地形地貌特征、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与新构造运动、年均降雨量分布等,进行二级分区。将全国划分为7个预警大区、74个预警区。
临界降雨判据:用统计分析方法,开展滑坡泥石流与降雨关系研究,制作滑坡泥石流与不同时段临界降雨量关系散点图,散点集中成带分布,其上界可用β线表示,下界可用α线表示。利用1日、2日、4日、7日、10日和15日等过程降雨量,建立地质灾害预警判据模式图,作为临界降雨判据。
预警专用符号:设计制作了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专用“符号”。从2005年开始,在中央电视台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信息时,同时配发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动画,增强了地质灾害预警信息的视觉冲击力,也提高了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的社会影响力和全民防灾意识。
预警软件系统:2003~2006年,模型用第一代临界雨量判据法,基于C语言开发了预警预报软件。2007年,模型仍用第一代临界雨量判据法,基于ArcGIS开发了第二套预警预报软件。
3.第二代国家级地质灾害预警系统
预警模型建立过程:①地质灾害预警分区,将全国分为7个预警大区,分区建立预警模型;②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信息图层编制,充分考虑地质灾害发生的地质环境基础信息、地质灾害历史发生实况等,共编制预警信息图层30个,建立了比较全面的全国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信息系统,主体图层的精度从第一代的1∶600万提升到1∶100万;③地质灾害潜势度计算;④统计预警模型建立。
(1)显式统计预警模型方法
根据地质灾害区域预警预报理论,显式统计预警方法综合考虑了地质环境因素、降雨因素,即不同于临界降雨模板法,预警模型中既要考虑降雨因素的作用,还需要特别包含地质环境因素的指标。地质环境因素复杂多样,用一个综合指标来衡量,降雨因素选取两个指标进行衡量。
选取“地质灾害潜势度”(G)作为地质环境条件因素的综合指标;当日雨量(Rd)、前期雨量(Rp)作为降雨诱发因素的指标;以G、Rd、Rp 作为输入量,以历史地质灾害点的实际发生情况作为输出量,开展统计分析,建立显式统计的预警模型,通用函数如下:
T=G+Rd+Rp
式中:T为预警指数,据此确定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等级;G为地质灾害潜势度,是地质环境条件的量化指标;Rd为日雨量,是地质灾害发生当日的雨量,预警分析时为预报雨量;Rp为前期累计雨量,是地质灾害发生前的累计雨量。
(2)预警专用符号
设计了第二代预警动画符号,在中央电视台(CCTV-1)发布预警产品时,同时配发预警符号动画和播音员播音的形式,第二代预警符号的逼真性和美观效果有显著提高。
(3)预警软件系统
第二代国家级地质灾害预警系统构架于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系统和Map-GIS平台,具有方便的图层管理、预警计算、自动成区等功能,能够实现日常预警预报自动服务工作,集成了两代模型方法、地质环境背景、降雨数据等实时查询、便利的交互操作。
二、应用范围及应用实例
2003~2011年,第一代和第二代国家级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系统为全国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应用了9年,在中央电视台发布地质灾害预警信息639次,在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站发布1133次,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发布152次。国家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工作还为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2010年“4·14”玉树地震、2010年“8·8”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灾害的抢险救灾工作提供了有针对性的预警预报服务。
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系统研发与服务9年来,明显提高了突发性地质灾害易发区广大民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尤其是通过与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的共同配合应用,对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减少人员伤亡,提高民众防灾减灾意识,促进社会稳定,保护重要基础设施等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了社会各界比较广泛的认可。此项工作也得到了总理、副总理、副总理以及孙文盛部长、部长等领导的肯定和赞赏。
典型实例检验:
2007年8月19日,国家气象中心降雨预报结果显示:在浙江南部、福建全境、广东东北部有暴雨(50mm);其中,浙江南部局部、福建大部、广东东北局部有大暴雨(100mm),福建东部沿海局部有特大暴雨(250mm)。在综合分析地质灾害“潜势度”、气象预报雨量、气象前期实况雨量后,用全国地质灾害预报预警软件Prediction,自动生成了预警结果。
根据地质灾害发生情况的反馈,本次预警时段全国共有较重大的地质灾害点105处,其中福建80处、浙江10处、云南5处、湖南10处。其中,90处灾害点在5级预警区范围内,3处灾害点落在4级预警区范围内,6处灾害点在3级预警区范围内,另有6处灾害点落在预警区范围之外。
三、推广转化方式
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理论与方法的相关研究成果,已有多篇研究论文在核心、EI等期刊发表,多次进行学术大会交流,专著《中国地质灾害区域预警方法与应用》已出版,且依据显式统计预警模型研发的第二代国家级地质灾害预警软件系统和发布系统取得了2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
自2003年起至今,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理论与方法的相关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国土部和中国气象局联合开展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中,在国土部和中国气象局合作示范的带动下,目前全国已有30个省、223个市、1035个县开展了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自2003年6月至2010年,通过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地质灾害调查和群测群防相结合等方式,全国各地共成功避让地质灾害5356起,避免人员伤亡29.18万人,避免财产损失37.7亿元。鉴于这8年取得的防灾减灾成效显著且得到社会认可,2010年10月14日,国土部和中国气象局签订了《关于深化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合作的框架协议》。
因此,随着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需求的不断提高,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理论与方法的相关研究成果,必将持续得到深入研究和应用,并在地质灾害防治事业中发挥更大作用。
技术依托单位: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国土部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
联系人:刘艳辉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邮政编码:100081
联系电话:010-62192513
电子邮件:liuyh@mail.cigem.gov.cn
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了加强土地承包合同的管理,调整好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经济关系,坚持土地社会主义公有制,维护土地承包合同双方的合法权益,稳定和完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切实保护和经营好土地,不断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加快农业生产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本办法所指土地承包合同系指农村集体耕地承包合同。第三条 土地承包合同是发包和承包双方为了落实农业生产责任制,明确相互权利义务关系而签订的协议。
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和乡(镇)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发包方分别是村合作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和乡(镇)合作经济组织;承包方一般为本组织的成员。对剩余土地,经社员(村民)大会或社员(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可以引进外地农业劳动力承包。
本办法实施前依法签订的未到期的土地承包合同仍然有效,应使其不断完善。已失去职能的原生产队为发包方的,发包方自然变更为村合作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
全民所有制单位和集体所有制单位,可将其使用的国有土地发包给集体或者个人承包经营,从事农业生产。第四条 土地承包应尽可能集中连片,在工副业比较发达、有转移劳动力场所、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应逐步发展规模经营。第五条 在有条件的地方,经过试点可有地辟设公益田,其收益用于解决村办中小学教育经费及其他公用事业费开支不足的问题。第二章 合同订立和履行第六条 土地承包合同一般应包括下列内容:
(一)合同名称;
(二)发包方和承包方名称;
(三)承包土地面积、坐落位置、质量等级、承包期限;
(四)经营项目;
(五)承包方应交纳的农业税、承包款数额和履行的期限、方式;
(六)承包方每年提品(包括国家定购等)的数量、质量和提供劳动积累数量,及其履行的具体办法;
(七)发包方应提供无偿或有偿物质、技术服务的条件和应承担的其他义务,及其履行的具体办法;
(八)发包方对土地等公有生产资料的利用、维护、改良等方面的要求和奖罚办法;
(九)违背合同的经济责任;
(十)合同变更和解除的条件;
(十一)根据法律规定或当事人协商应约定的其他事项;
(十二)土地承包合同签订日期。第七条 土地承包方式、期限、服务项目、收益分配、奖罚办法等重要事项,由社员(村民)大会或代表会议根据国家法律、政策和本集体组织章程讨论决定。承包方不是本组织成员的,合同规定的重要事项不受当地集体组织章程变更和社员(村民)大会或代表会议新意见的约束。第八条 土地承包合同期限应长些。经营项目、承包款额、农产品品种和数量、服务项目等合同条款的限期可根据实际情况修订。修订时,对承包方依靠自己力量增加投入、培肥地力、使土地生产率提高的,发包方不得提高承包指标。第九条 鼓励依照《河北省土地管理条例》的规定开发荒山、荒地、滩涂,有地扩大耕地,对新开垦的耕地,由发包和承包双方经过认真协商,签订承包合同。第十条 土地承包合同必须取书面形式。合同书一式三份,由发包和承包双方签字盖章后,到土地承包合同管理机关办理鉴证手续,发包、承包和鉴证三方各执存一份。
经土地承包合同双方协商同意的有关修订合同的文书、图表,是合同的组成部分。第十一条 土地承包合同依法成立后,即具有法律约束力,合同双方必须严格遵守,任何一方不得擅自变更或解除。第十二条 承包方对其承包的土地只有合同规定的使用权、经营权和依法转让权,不准出卖、抵押、弃耕、葬坟,不得擅自建房、毁田起土、打坯、挖塘、开矿等。未经地、市、县统一规划,不得擅自在承包土地上栽植果树和其它树木。第十三条 土地承包合同期满后,发包方应优先让承包方继续承包其使用的土地,经双方协商同意后延长合同期或签订新合同。不再承包原土地的,对其使土地新增生产力(包括新增机井、田间设备等),发包方或新承包户应给予合理补偿。第十四条 发包方应逐步对土地分等定级或质量估价。在每年年终或社员(村民)公认适宜的其它时间,组织干部、老农和技术员检查合同执行情况,评审土地经营状况。对积极整治土地、增加投资、培肥地力、搞农田基本建设的承包方,应予以鼓励;对土地经营不好的进行批评教育;对严重违反本办法第十二条规定的,应予以经济处罚,直至收回承包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