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
小型自动气象站照片_小型自动气象站
tamoadmin 2024-07-23 人已围观
简介1.水再用的原因2.河南省全面实施“大学生村干部”的文件3.天气的观察是什么?4.航天技术运用哪些知识,各起什么作用5.小型自动气象站和手持气象仪有什么不同?6.2007年深圳台风纪录7.中山有机场吗上位机操作常见步骤打开软件选择所需要连接设备软件打开后会自动搜索COM3 ~ COM20端口,如果设备已经连接到USB,则会在列表中显示,如上图中红色部分,选中要连接的设备,点击“连接”按钮,连接设备
1.水再用的原因
2.河南省全面实施“大学生村干部”的文件
3.天气的观察是什么?
4.航天技术运用哪些知识,各起什么作用
5.小型自动气象站和手持气象仪有什么不同?
6.2007年深圳台风纪录
7.中山有机场吗
上位机操作常见步骤
打开软件选择所需要连接设备
软件打开后会自动搜索COM3 ~ COM20端口,如果设备已经连接到USB,则会在列表中显示,如上图中红色部分,选中要连接的设备,点击“连接”按钮,连接设备,双击设备名,也可直接连接到设备
注:如果没有搜索到设备请检查
设备是否供电设备是否已经连接通讯线通讯线是否连接到电脑端口是否被占用(拔掉USB通讯线,等待5秒,再次连接电脑)同步时钟,确保设备中时间正确读取历史清空设备数据查看历史数据导出数据完成
软件主界面:
即时数据:与立即集功能相同,即时集一笔数据,并显示到列表中
同步时钟:校正设备时间
清空记录仪:清空设备中的数据,以供新数据存储
设备存储间隔:设备设备自动存储的时间间隔
详细数据:查看实时数据和历史数据
自动集:定时自动集数据,点击“开始”按键开始,按“停止”按钮停止自动集
清空:清空上位机显示即时数据列表
注:以操作只是清除显示,数据库中数据依然存在
立即集:马上集设备的数据,并显示到列表中
历史数据
读取历史的步骤为:
刷新 检测设备中有多少条数据设置 “起始条目”,如果您上次已经读取过一部分历史数据,则设置起始条目能够加快读取速度读取历史中,当进度条100%后,“起始条目”到“终止条目”的数据将会读取完成完成,点击查看历史数据,可查看历史数据
注:如果读取历史时间很长,建议读取完历史数据后再重新检测,查看是否有新数据,如果有,则读取新数据后再清空记录仪
设置存储间隔
设置新的集间隔,然后点击“确认”按钮确认操作
注:设置新的时间不需要清空设备
校正表
安装上软件,请参考 软件安装进入软件主界面, 参考上位机操作常见步骤点菜单中的 “设备”->校正表进入后提示:如果曾经同步过,则选择“否”,第一次连接设备,则选择“是”下载校正表中的数据到设备中,下图中红色部分
设置设备个性名称
当同时有多台设备时可能无法区分每台设备,使用修改名称功能,将让您使用设备更加方便
首先连接到设备,并进入到主界面,然后点击主界面上的“修改名称”按钮
⊙常见故障现象及解决方法
1.通讯失败,与计算机无法接通
通讯线插入计算机后检查设备管理器的端口(com和LPT)中有无发现新插入的proilific USB TO SERIAL COMM PORT 通讯接口。若没有则表示通讯线驱动不对,需重新安装软件。如果正常,看一下proilific USB TO SERIAL COMM PORT对应的是几号端口,在配套上位机软件中,选择相应的端口,确认正确连接记录仪后,再尝试一次。
2.数据异常,到的数据明显偏高,甚至显示上千湿度值。
电池电量指示器显示电池满格,但数据异常,可能是电池质量不佳引起的,可以更换电池后再尝试一下。
3.野外使用注意
本记录仪用防水箱体防护,扣盖内侧衬有密封胶条,可防止雨水进入箱内,但如果记录仪放置过低(比如直接放到地面上),或放
置方法不对(将记录仪上下颠倒,或平放到地面上)将可能造成出线孔进水的危险,从而影响记录仪的使用。
水再用的原因
八八水灾
目录[隐藏]
简介
发生成因及经过
雨量记录
灾情
捐款
[编辑本段]
简介
八八水灾是2009年8月6日至8月10日间发生于台湾中南部及东南部(南台湾)的一起严重水灾,该起水灾源自台风莫拉克侵袭台湾所带来打破台湾气象史诸多降雨纪录的雨势,造成上述地区发生水患及土石流(即泥石流),为台湾1958年八七水灾以来最严重的水患,总死亡人数推测超过500人。并因当局相关部门对此的救援及紧急善后处理被批评“做得太少太慢”,而严重冲击台湾地区***马英九的政治声望及其所领导的当局。
[编辑本段]
发生成因及经过
本段时间均以东八区时间(UTC+8)为准。
2009年8月5日20:30,台湾“中央气象局”发布轻度台风莫拉克海上台风警报。
2009年8月6日,莫拉克台风的环流开始影响台湾,强度增强为中度台风。
2009年8月6日,美国CNN报导此台风将以“超级台风”侵袭台湾预估降雨量达1000毫米,而台湾“中央气象局”却以“虚胖”台风形容此台风,并只关注台湾连日旱像是否能为水库降雨,而未尽责提醒台湾地区严防豪大雨!
2009年8月7日,莫拉克台风的以缓慢的速度朝台湾直扑而来,台风中心于23:50在花莲市附近登陆,兰屿更测得17级强阵风,致使降雨时间延长,各地雨量开始迅速攀升。由于台风受地形影响,受台风引来之旺盛西南气流雨带集中于屏东及高雄地区,于短时间内在山区及平地下起超大豪雨,加上当日适逢大潮,致使屏东及高雄沿海地区海水倒灌。
2009年8月8日,莫拉克台风中心于11:30因地形破坏影响减弱为轻度台风,14:00于桃园附近出海。因中央山脉地形影响,降雨大量且快速集中于南部及东南部,从南投、嘉义以南一直到台东都陆续有灾情传出,而雨势仍然持续。屏东三地门雨量更打破1996年“贺伯”台风单日降雨量纪录,总雨量突破2000毫米。屏东各乡镇陆续传出居民受困灾情。
2009年8月9日云带逐渐扩大,降雨区逐渐由屏东、高雄一带转至台南、嘉义及云林等地。但南部仍继续遭西南气流肆虐,高雄县甲仙乡小林村全村甚至因此遭土石流完全掩埋。且台风环流雨带持续往北移动,致使台湾中部也降下豪雨。
2009年8月10日,台湾“中央气象局”于5:30解除陆上及海上台风警报,不过仍持续发布豪雨特报,受西南气流影响,苗栗以南地区有局部性豪雨或大豪雨,尤其山区有超大豪雨发生,其他地区仍然有局部性大雨或豪雨。
[编辑本段]
雨量记录
2009年8月8日至9日,台湾受莫拉克台风影响,嘉义及高屏山区自动雨量站8日单日累积雨量破千,气象站中台南8月8日雨量523.5毫米及玉山8月9日709.2毫米,均创下该站单日降雨的最大纪录;阿里山站在8日降下1161.5毫米,9日更降下1165.5毫米,创台湾所有气象站中单日最大雨量纪录。
[编辑本段]
灾情
总览
受到莫拉克的影响,除金门县及连江县外,各县市于2009年8月7日均全日停止办公、停止上课;而金门县及连江县则于上午照常办公、上课;台北股市也休市[5];2009年8月8日,除台东县、花莲县、金门县、澎湖县外,其余各县市继续全日停止办公、停止上课;而8月9日,台中县、台中市以南各县市、台东县、连江县继续全日停班停课。
电力方面,台电最新统计,台电表示,至8月8日上午9时30分止,全省曾经停电户共计896,833户,但已修复733,758户,仍有163,075户停电。目前仍停电用户集中在中南部地区,包括台中43,479户、苗栗29,195户、彰化20,035户、屏东16,200户、高雄14,554户等。
交通方面,高雄市8月8日对外海陆空交通大受影响;南部豪雨造成屏东林边溪暴涨,台铁南下列车仅能行驶至潮州,南回线也停驶,国道10号燕巢交流道出口匝道因积水封闭。高雄火车站台铁西部干线北上对号列车中午12时起恢复行驶,火车站涌进大批旅客,各售票窗口购票旅客大排长龙。不过,受屏东林边溪水位暴涨铁道积水影响,西部干线南下列车仅能行驶至潮州,南回线也全天停驶。另外,高铁也是全天停驶。航空交通方面,高雄国内航线对外航班中午前全数取消,国际线航班上午不是取消就是延误。 桥梁被河水冲断约20座,其中省道级桥梁有八座,八座桥梁中又有七座是出自灾情最严重之高屏地区,如双园大桥(台17线)、六龟大桥(台27甲线)、大津桥(台27线)、新旗尾桥(台3线)、旧旗尾桥(台28线)、台24线第一号桥(伊拉桥、台24线)、民族桥(台21线)与甲仙大桥(台20线)等八座。 此次水灾造成全台至少产生16座以上的堰塞湖,随时有溃堤危险。
各地灾情
屏东县
屏东为八八水灾受创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由于林边溪堤防溃堤,导致林边、佳冬两乡遭大水淹没,佳冬乡为重灾区之一,淹水最深达两层楼高。崁顶、东港、新园、南州、新埤亦有多处地区淹水。山区部份,雾台乡对外道路台24线伊拉桥被冲断,全乡居民受困,至8月13日为止,共撤出119位居民,仍有约百余位居民待援。
根据水利署统计,这次台风最大时雨量纪录落在屏东县万峦乡,每小时135毫米。两天累积雨量最高在三地门乡,共2500多毫米,不但高居全国第一,也造成沿海及低洼乡镇淹水。 屏东县林边乡、佳冬乡淹水至二楼,有许多灾民受困,几乎被水淹没;东港、林边、佳冬沿海地区大量的养殖渔塭溃决流失。海军陆战队两栖侦搜大队、陆战九十九旅、陆军第八军团及屏东县后备指挥部派橡皮艇送物资,不过由于环境相当恶劣,救援设备又不足,救灾的橡皮艇也损坏好几艘。 屏东县雾台乡的神山、阿礼、吉露、大武、佳暮、伊拉等部落受创严重,对外完全交通中断, 土石流冲毁多处村落。雾台乡全乡对外交通中断,村与村之间道路也中断,多人被土石流掩埋。其中位于雾台乡的好茶村全村建筑遭土石流淹没,所幸全村民众早已撤离。 屏东县三地门乡因山路坍方及土石流冲刷,道路桥梁受损严重,德文、大社等村落,对外交通中断。 台铁屏东线之林边溪桥3座桥墩和4孔桥梁遭冲毁,南北路基各流失50米,屏东线列车仅能行驶至南州站,预计修复时间约六个月。另外,林边车站的铁轨被淤泥覆盖,月台之间的地下道亦遭水淹没。
嘉义县
因为八掌溪与朴子溪多处堤防溃决,朴子市各地多处积水。而嘉义县沿海低洼地区,如东石、布袋、义竹也在8月8日西南气流往北移动而产生多处地方严重积水,使得联外道路一度中断。阿里山乡、梅山乡的太和村、瑞峰村和瑞里村,以及竹崎乡奋起湖等地区亦遭受重创,对外桥梁、道路中断,当地居民房屋也几乎全毁。另外,阿里山高山铁路受创极为严重,预计至少要修复一年以上。中埔乡中兴村有一户民宅遭土石流淹没。中仑村亦发生住家遭土石流冲失。
高雄县
莫拉克台风为高雄县山区带来超过2,000毫米的惊人雨量,一年份的雨量集中在三天内落下,使高雄平地淹水(凤山市、大寮乡、林园乡、冈山镇、茄萣乡、湖内乡、梓官乡、桥头乡、旗山镇、美浓镇等部份地区),山地更引发土石流,山区乡镇六龟乡、甲仙乡、那玛夏乡与桃源乡因洪水与土石流冲断联外多处道路,许多部落与知名风景区(不老温泉、茂林国家风景区、宝来温泉与六龟风景区等)受创严重,居民受困其中,为八八水灾重灾区之一,尤以甲仙乡小林村、那玛夏乡民族村等部落几近灭村,数百居民于8月10日消息传出时均下落不明。8月13日,行政院中央灾害应变中心首度证实,小林村有169户、398人已遭到土石活埋。[32]此外,位于台20线南横公路宝来以上至梅山村路段中数个部落仍然有许多居民受困待援。
莫拉克带来的丰沛雨量,亦使得高雄县溪流水位上涨,多座桥梁陆续封桥;台21线、台20线、台27线省道中断;全县农业损失新台币7318多万元;叶菜类蔬菜到货量少。雨势8月8日上午加剧,各乡镇市多处淹水;六龟大桥、大津桥、甲仙便桥、旗山镇旗尾桥、美浓镇高美大桥、中坛桥、田寮乡崇德桥8月7日晚上起因水位上涨而陆续封桥。台20线省道南横公路87、91、93、101公里即高县桃源乡高中、桃源村路段严重落石或土石流,交通中断。8月9日凌晨0时40分,连接高雄县林园乡与屏东县新园乡的台17线双园大桥,因高屏溪大量冲刷导致桥墩断裂,长达约465米的桥面坠入溪中。 8月9日凌晨1时30分,位于高雄县六龟乡大津村,由屏东县通往高雄县茂林国家风景区的主要桥梁大津大桥,因荖浓溪暴涨溪水冲刷造成1/2的桥面被冲断。 8月9日清晨5时,桃源乡勤和村的水利署工寮遭溪水冲走,原预定进行荖浓溪的“拦河堰”工程,共有30名工人,其中16人获救、14人失踪。8月9日清晨6时10分,位于高雄县甲仙乡台20线之甲仙便桥被洪水冲断,上游小林村因土石流,全村200户惨遭土石流活埋灭村,全村设籍人口1313人,扣除外地工作及台风前出门的,正逢日家人返乡,预估当时村里约有五、六百人,只有四十多人逃出,已知100多人受困山区工寮,30多人受困通往那玛夏乡之隧道,都亟需救援,其余村民生死未卜。 那玛夏乡民族村遭土石流淹没,对外道路中断,已确定6人罹难。高雄县甲仙乡宝荣村对外的连结道路全部中断,要通往旗山的路也被土石流堆淹没,而通往甲仙乡的唯一便桥因为雨水大量冲刷而导致便桥被冲断,目前也是成为孤岛,通讯设备也无法使用。8月12日高雄县讨论认为将推动甲仙乡小林村、那玛夏乡及桃源乡全乡迁村,以小林村及那玛夏乡民族村优先。
台南县
据报道,八八水灾为台南70年来最严重的水患。莫拉克带来的雨量使得原先缺水的曾文水库短时间内超过负荷。8月8日22时启动泄洪后,一日内泄洪量超过5亿立方米,相当于曾文水库自身有效蓄水量的八成强(也相当于北部石门与翡翠蓄水量总和),导致下游溃堤、多处严重浸水, 受灾范围包括沿岸官田、麻豆、大内、善化、西港、安定与七股等乡镇,其中麻豆镇的小碑里、北势水势曾达到一楼高,而附近的麻豆圆环也曾水深及膝;其他曾文溪沿岸的善化六分寮、东势寮和官田西庄、拔子林等地也都因曾文堤防溃堤淹水。 学甲、盐水、将军、皆因急水溪和将军溪暴涨,出现淹水情况。仁德二仁溪沿岸的保安村和附近二层行和嘉南药理科技大学也出现水淹至一米以上的情况;永康盐水溪沿岸的中华路和永安路也出现积水情形。 台铁曾文溪桥地基流失、纵贯线交通中断,抢修需时4日。国道一号台南交流道、永康交流道、新市收费站与麻豆等路段严重积水,无法通行。南化乡的玉山村、关山村多处土石流侵袭,掩埋民宅、道路中断,对外道路布满土石,农田几乎全毁,关山村一度有近400人受困。玉山村受到土石流侵袭。其中坐落在台20线的羌黄坑部落,往甲仙路旁,民宅全倒6户、半倒8户,河川改道大量土砂灌入住户。
台南市
台南市灾情多为区域淹水。由于迁移住户及时,且抽水站及相关排水系统发挥作用,无重大灾害及伤亡。安南区因盐水溪与嘉南大圳排水线溢出路面,高达八成面积都淹水。北区大兴街和文贤路与和纬路交界的警局前路段也曾水深至小腿,中西区和纬路五段的湖美也有积水情形,另外路昆山高中前路段遭溪水掏空坍塌。 盐水溪水位在8日晚间12时达到最高是9.3米,超过二级警戒,与一级警戒只差90厘米,情况一度危急。安南区从8日下午出现严重积水,海尾寮和本渊寮、土城积水直至9日下午才逐渐消退。
南投县
南投县则以信义乡山区累积总雨量最大,全县列为红色警戒的土石流潜势溪流及村落,全部集中在信义乡。台16线集集往水里乡路段,路面地基坍塌,7车15人跌落浊水溪,已寻获4车4具遗体,尚有11人失踪下落不明。仁爱乡庐山温泉淹水,温泉吊桥以下的合家、清溪、上人米、樱宿、一品居、碧绿等饭店民宿,全被洪水吞没,甫于2009年3月重建完成的温泉桥亦被洪水冲毁。 8月9日深夜,水里乡新山村全村惨遭土石流灭村,所幸村长事先挨家挨户劝离,全村居民全身而退。信义乡陈有兰溪及罗娜溪沿岸地基流失,道路多处中断,沿岸多户民宅遭河水吞噬。信义乡神木村隆小遭雨水冲刷,操场司令台没入罗娜溪中,校舍于河面上倾斜30度,摇摇欲坠。台21线和社往神木路段的道路亦处处中断。信义乡同富村、新乡村、东埔村交通中断。其中通往东埔温泉的哈比兰明隧道坍方。而东埔温泉区街道则是遭大量土石侵入。
台东县
台东县知本温泉区主要联外道路流失200米,金帅温泉大饭店在8月9日上午11:38因地基被洪水掏空而于10秒内倾倒横躺在知本溪;之后原先8层的“金帅温泉大饭店”被冲走3层。附近十多家商店亦遭洪水吞噬。台东县红叶温泉遭鹿野溪暴涨溪水淹没。 台铁南回线南太麻里桥等二座桥梁被冲断,太麻里路段路基流失约750米,需花费至少三个月,甚至半年的时间才能修复。南回线列车在修复前均停驶,改以公路客运车于南州与台东间接驳行驶。 达仁乡、大武乡山区多个村落有多户住家遭冲毁,对外道路及通讯系统中断,极需外界援助。太麻里乡泰河村被暴涨的太麻里溪水冲毁大半。金峰乡嘉兰村有47户民宅遭冲毁。
其他
台中市区多处积水,但未有大灾情。彰化亦在彰化市与沿海大城、二林部分地区造成严重积水,幸未酿成重大灾情。桃园县方面,莫拉克的豪雨,让石门水库连续3天累积雨量从原本干涸的水库到达接近245米满水位,为了考虑水库结构安全,水库从8月8日凌晨2时实施调节性排洪。云林县口湖乡青蚶村长缪荣堂,冒雨开启水门时掉落大排而殉职。莫拉克台风挟带的强风造成花莲县农作物严重受灾,县长谢深山8月8日上午勘灾后,初步统计全县农作物受损金额超过新台币1亿5000万元,花莲县府已向行政院农业委员会呈报灾情。
停水、停电、停话户数
全台停电户数:4万1603户 全台停水户数:85万6966户 全台停话户数:市话6万9320户、基地台484座因南化水库原水浊度飙高,自8月9日起停水,预计停水时间约三天,受影响区域包括台南市全部、台南县永康市、归仁乡、仁德乡、关庙乡、龙崎乡、玉井乡、楠西乡、南化乡、左镇乡、新市乡、新化镇、安定乡、善化镇、山上乡、大内乡,影响人数约37万户[83]、超过130万人。 供应大高雄地区饮用水的高屏溪拦河堰受到莫拉克台风的影响,“黄沙滚滚”,原水浊度飙高,无法供应用水,加上抽水马达也被泥沙卡死自8月10日起停水,预计停水三天,停水区域包括:高雄县凤山市、冈山、桥头、燕巢、路竹、湖内、茄萣、永安、阿莲、田寮、梓官、弥陀、大社、仁武、台南县关庙乡(田中、龟洞、布袋等3村)、旗山镇(岭口、溪州等地)、大树乡(溪埔)、高雄市南鼓山、左营区(军区、军眷区)、楠梓区等,自10日零时起至12日夜间12时止停止供水,受影响户数约20万户。
灾情统计
伤亡统计
八八水灾最新伤亡统计:全台湾共有128人死亡、307人失踪、45人受伤、1373人受困,死伤人数多集中在嘉义、台南、高雄、屏东、南投等地区。(中央灾害应变中心统计至2009年8月18日 16:00止;不含小林村与新开部落
县市别 死亡人数 失踪人数 受伤人数
台北县 0 0 13
宜兰县 0 0 4
花莲县 0 0 1
台东县 0 8 10
南投县 6 10 1
彰化县 3 0 0
云林县 1 0 0
嘉义县 7 6 1
台南县 28 0 1
高雄市 0 0 1
高雄县 67 265 13
屏东县 16 18 0
农业损失
除特别注明外,本文所有货币之单位为新台币。
行政部门的“农业委员会”汇报,农业产物估计损失及民间设施毁损计130亿5,754万元
农产损失:估计损失金额41亿526万元。 农作物损失:估计损失金额41亿288万元,农作物被害面积72375公顷,损害程度27%,换算无收获面积19,332公顷,受损作物以香蕉倒伏最为严重,被害面积达5,947公顷,次为木瓜、番石榴、二期水稻、番荔枝、枣、竹笋、叶菜类水伤等。
养蜂损失:估计损失金额238万元。 畜禽损失:估计损失金额14亿2,342万元,主要为猪死亡140,923头、鸡死亡5,996千只、鸭死亡1,389千只。 渔产损失:估计损失金额41亿2,885万元,养殖鱼塭损失面积6,925公顷,浅海养殖损失面积1,920公顷、1,080棚。 林产损失:估计损失金额1亿1,219万元。 农业设施损失:估计损失金额2亿217万元,主要为云嘉南及高屏地区蔬菜及木瓜网室设施受损。 畜禽设施损失:估计损失金额1亿3,233万元。 渔民设施损失:估计损失金额2亿6,134万元,主要为屏东县渔民设施损失最为严重 农田损失:估计损失金额26亿9,199万元,农田流失及埋没2,967公顷,以嘉义720公顷、屏东674公顷、台东646公顷、高雄县606公顷最为严重。
交通损失
公路
台湾交通部门的“公路总局”汇报公路灾情如下:
南投县:台21线受创严重,信义乡寿山桥中断及龙神桥附近路基流失中断,信义乡联外道路不通。而台16线集集路段路基流失、民和地利段坍方中断。 云林县:县道149甲线古坑路段坍方中断。 嘉义县:台18线阿里山公路五湾仔路段坍方中断,嘉义往阿里山公路不通,台3线番路乡吴凤桥台路基流失,大埔段坍方中断,县道149甲线来吉大桥桥面版冲毁及梅山路段路基流失中断,县道169线阿里山乡达邦三号便桥冲毁中断,县道162甲线梅山乡瑞峰路段路基流失中断,许多山区道路阻断不通。 台南县:台3线楠西段坍方中断。 高雄县:台17线因双园大桥断桥中断,屏东往来高雄的交通,需改道此外,山区路线几乎全部中断,台27线北大津路段坍方,大津桥断桥中断,台27甲线六龟大桥桥断桥中断,台20线桃源路段及甲仙通往六龟段坍方中断、甲仙大桥桥断中断,台21线那玛夏甲仙路段坍方、民族桥断桥中断,台3线旗山镇新旗尾桥断桥中断。 屏东县:台17线东港林边路段积水封闭,台24线三地门至雾台坍方中断,台9线狮子乡路段路基流失中断,南回公路亦中断,直到8月15日才全线抢通,并预计8月17日全线开收小型车通行、8月22日全面开放通行。台东县:台9线太麻里及达仁段路基流失中断,台20线雾鹿路基流失中断。
铁路
台湾“铁路管理局”汇报铁路灾情如下:南回线金仑=太麻里间,枋寮起K71+200至K72+350南太麻里溪桥,路基流失750米、两座小桥冲毁,预估洪水退后3个月修复完成。 屏东线林边=佳冬间,高雄起K55+700林边溪桥,3座桥墩及4孔桥梁遭洪水冲毁,南北路基各流失约50米,预估洪水退后6个月修复完成。 台东线鹿野=山里间,花莲起K144+250鹿野溪桥,桥墩下陷,桥面倾斜,预估洪水退后3个月修复完成。 纵贯线隆田=善化间,基隆起K335+270-K335+310曾文溪桥,桥台背后,东西正线路基流失约40米,深5米,号志设备流失4座,预估洪水退后4天修复完成。 南回线(枋山=古庄间) k21+700枋野二号桥北端路基流失,预估10月中旬修复完成。 南回线(大武=泷溪间) k50+450 附近土石流约60米,预估10月中旬修复完成。
电力与通信
电力部份,台湾电力公司汇报全台湾约有159万户停电。 通信部份,中华电信汇报约有9万7千户停话,366座基地台因受损或因市话不通而中断。同时位于屏东与台东外海的六条国际海缆(包含SMW3、APCN、APCN2、EAC、C2C及FNAL/RNAL等六条)被海底土石流拉扯中断,中华电信副总冷台芬表示,“最近有一些慢性的地震发生,另外就是这一次台风因为海浪太大,容易把海缆外皮磨损,所以造成海缆中断。”中华电信已调用其他支援线路,已恢复除新加坡、菲律宾及香港等地外其他地区的正常通信(前述地域则有话务壅塞情况);企业网络部份,截至8月12日为止,已抢通50%电路,互联网部份抢通60%,受损海缆需约一个月的时间才能修复。
文教损失
台湾当局教育部门校园安全暨灾害防救通报处理中心统计全台各级灾损学校总共有1,273所,灾损总金额预估超过18亿7千多万元,而学校灾损最严重的是高雄县5.2亿元,其次为台南县5.1亿元、屏东县2.9亿元。教育部所属的台湾史前文化博物馆、科学工艺博物馆和凤凰谷鸟园也都有通报灾损,主要是电脑设备泡水,还有因土石坍方造成园区设备受损。
[编辑本段]
捐款
八八水灾重创南台湾,灾区画面持续冲击社会大众,各界捐款也不断涌向救灾团体。台“红十字会总会”会长陈长文感动的说,“这是民间支持赈灾、表达关心最强烈的一次”。
“红十字会”针对八八水灾迄今(2009年08月25日)募得25亿元[1](新台币,下同),远超过九二一震灾募得的18亿、汶川震灾的16亿捐款。
陈长文指出,九二一、川震及八八水灾都是灾难,不同的是,地震是瞬间灾难的发生,“八八水灾是持续性的”,随着灾情逐渐升高,灾区画面透过媒体传播到全台各地,民众的感受也愈来愈强烈,起而捐款支持赈灾。
河南省全面实施“大学生村干部”的文件
水是人类发展不可缺少的自然,是人类和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当今世界,水不足和污染构成的水源危机成为任何一个国家在政策、经济和技术上所面临的复杂问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1992年1月联合国在冰岛举行了水和环境国际会议,呼吁寻找新的途径,对淡水作出评价、发展和管理。1993年,世界银行提出了有关水的新课题。粮农组织最近成立了一个关于水和持续农业发展的国际项目(LAP-WASAD),这些信息表明,水问题已引起全世界的关注。
人类对水的开发利用分两大类:一类是从水取走所需的水量,满足人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的需要后,数量有所消耗,质量有所变化,在另外地点回归水源。另一类是取用水能(水力发电)、发展水运、水产和水上游乐,维持生态平衡等,这种利用不需要从水源引走水量,但是需要河流、湖泊、河口保持一定的水位、流量和水质。本节所讨论的水利用情况主要是第一类用水形式。
3、水的重要作用
1) 调节气候。水是大气的重要成分。虽然大气中仅含全球水量的百万分之一,然而,大气和水之间的循环相互作用,确定了地球水循环运动,形成支持生物的气候。大气中的水帮助调节全球能量平衡,水循环运动起着不同地区的能量传输作用。
2) 水磨塑造地球表面的形态。流动的水开创和推动土地地貌的形成,重排地表景观以及三角洲形成等。水是形成土壤的关键因素,也在岩石的物理风化中起着重要作用。
3)水具有物质运输的功能。水可以输送多种多样材料和营养物质。水输送物质的形式有两种:溶解的矿物质和整体物质。大气中的各种颗粒物质可以沉降到水体,然后由水输送。从这一方面可以看到,水可以把环境污染物输送、扩散到更远、更广泛的区域。
4) 水是一切生物必不可少的物质。生命的形成离不开水,水是生物的主体,生物体内含水量占体重的60~80%,甚至90%以上。水是生命原生质的组成部分,并参与细胞的新陈代谢,还是生物体内外生物化学发生的介质。因此,一切生命都离不开水。水与生物以各种方式相互作用。在一个区域范围内,水是决定植被群落和生产力的关键因素之—,还可以决定动物群落的类型、动物行为等。
5)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生产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水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不论是生活或是生产活动都离不开水这一宝贵的自然,水既是人体的重要组成,又是人体新陈代谢的介质,人体的水含量占体重的2/3,维持人类正常的生理代谢,每天每人至少需要2~3L水。工业生产、农田灌溉、城市生活都需要消耗大量的水。但是,随着人口和经济活动的加剧,全球的水循环已大大偏离了它的自然状态,水的流动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人口迅速增长,加快了对水的消耗,工农业生产发展严重污染了水体,森林破坏改变了蒸发和径流方向等,这些人类活动造成了水的严重破坏,使世界面临着水危机。
1、世界水概况
世界各地自然条件不同,降水和径流相差也很大。年降水量以大洋洲(不包括澳大利亚)的诸岛最多;其次是南美洲,那里大部分地区位于赤道气候区内,水循环十分活跃,降水量和径流量均为全球平均值的两倍以上。欧洲、亚洲和北美洲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接近,而非洲大陆是世界上最为干燥地区之一,虽然其降水量与世界平均值相接近,但由于沙漠面积大,蒸发强烈,径流量仅为151mm。相比之下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最为干燥,与降水量761mm相对其径流量仅为39mm,这是由于澳大利亚的有2/3地区为荒漠、半荒漠所致
2、世界水的供给与利用
通常人们将全球陆地入海径流总量作为理论上的水总量,即全球水总量为47000km3,而这一水数量在全球分布又是不均匀的,各国水丰缺程度相差很大。人类在早期对水的开发利用,主要是在农业、航运、水产养殖等方面,而用于工业和城市生活的水量很少,直到本世纪初,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仍只占总用水量的12%左右。随着世界人口的高速增长以及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水的消耗量越来越大。世界用水量逐年增长,1900~15年间,每年以3~5%的速度递增,即每20年左右增长一倍。到2000年,世界总用水量将达到6000亿m3,占世界总径流量的15%。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对水的需要量越来越大,1985年用水量为1950年的3.5倍。其中农业用水占总水量的比例由1950年的78.2%下降到1985年的61. %5;而工业用水与城市用水占总用水量的比例由1950年的22.7%,增加到1985年的34.6%。但可供人类使用的水却不会增加;甚至会因人为的污染等因素而使其质量变差,可利用数量减少。加之,世界淡水的分布极不均匀,人们居住的地理位置与水的分布又不相称,使水的供应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很大,尤其是在工业和人口集中的城市,这个矛盾更加突出。据统计,近40年来,全世界农业用水量仅增加了2倍、工业用水增加了7倍,而生活用水增加的更多。
3、水危机产生的原因
从总的水储量和循环量来看,地球上的水是丰富的,如能妥善保护与利用,可以供应200亿人的使用。但由于消耗量不断的增长和可利用水域的污染等原因,造成可利用水的短缺和危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 自然条件影响:地球上淡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极不均匀分布,并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致使许多国家或地区的可用水量甚缺。例如我国长江、珠江、浙、闽、台及西南诸河流域的水量占总水量的81.0%,而这些地区的耕地仅占全国的35.9%;而华北和西北地处于干早或半干旱气候区,其降雨和径流都很少,季节性缺水很严重。北非和南撒哈拉地区、阿拉伯半岛、伊朗南部、巴基斯坦和西印度是年降雨长期平均变化最大的区域,其变化幅度超过40%。美国西南部、墨西哥西北部、非洲西南部、巴西最东端以及智利部分地区也是如此。因此,世界许多地区会出现区域性的供水危机。
1、概况:我国江河众多,流域面积在100km2以上的河流有5万多条,1000km2以上的约有1500多条。但受气候和地形的影响,河流分布很不均匀,绝大部分河流分布在我国东部湿润、多雨的季风区,西北内陆气候干燥、少雨,河流很少。
我国有1 km2以上的湖泊2300多个,总面积7187 km2,约占国土面积的0.8%;湖水总储量约为7088亿m3,其中淡水量占32%。
我国还有丰富的冰川,共有冰川43000余条,集中分布在西部地区。总面积58700km2,占亚洲冰川总量的一半以上,总贮量约52000亿m3。
我国平均年降水量为61889亿m3,平均降水深648.4mm,年均河川径流量27115亿m3,合径流深284.1mm。河川径流主要靠降水补给,由冰川补给的只有500亿m3左右。我国年平均地下水为8287.6亿m3。
根据分析计算,我国地表水和地下水的量分别为27115和8288亿m3,扣除二者间的重复量7279亿m3后,则我国多年平均水总量28124亿m3。
2、我国水特点
我国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可通过降水、蒸发、径流等水平衡要素的分布反映如下:
1) 水总量较丰富,人均和地均拥有量少
我国多年平均年水总量为28124亿m3,其中河川径流约占94%,低于巴西、前苏联、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约占全球径流总量的5.8%,居世界第6位。平均径流深为284mm,为世界平均值的90%,居世界第7位。可见,我国的水量还是比较丰富的。然而,我国人口众多,按12亿人口计算,平均每人每年占有的河川径流量2260m3,不足世界平均值的1/4,分别是美国人均占有量的1/6,前苏联的1/8,巴西的1/19和加拿大的1/58。我国地域辽阔,平均每公顷耕地的河川径流占有量约28320m3,为世界平均值的80%。所以,人我国水量与需要不适应的矛盾十分突出,以占世界7的耕地和6%的淡水养活着世界上22%的人口。
随着人口的增长,城市化、工业化以及灌溉对水的需求日益增加,21世纪将出现许多用水紧缺问题。在可供淡水有限的情况下,应积极取措施保护宝贵的。一般取以下几种措施。
1、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开辟第二水源
这是目前解决水紧张的重要途径,主要方法有:
1) 降低工业用水量,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降低工业用水量的主要途径是改革生产用水工艺,争取少用水,提高循环用水率。如炼钢厂用氧气转炉代替老式平炉,不但提高了钢的质量,而且用水量降低了86~90%。
现在世界上许多工业发达的国家都把提高工业重复用水率作为解决城市用水困难的主要手段。有的国家还辅设了专门供工业循环用水的管道,效果很好。我国近几年来,对水的重复利用也逐步开展起来。在一些水源特别紧张的城市,水的重复利用率已达到较高水平,如大连市为79.5%,青岛为77.3%,太原为83.8%,但整体水平还比较低,平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仅为20~30%。
如果把全国工业用水的平均重复利用率从目前的20%提高到40%。每天可节水1300万t,相应地节省供水工程投资26亿元,节水量和经济效益都是相当可观的。
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不仅是合理利用水的重要措施,而且减少了工业废水量,减轻了废水处理量和对水体的污染。
2) 实行科学灌溉,减少农业用水浪费
全世界用水的70%为农业灌溉用水,但其利用率很低,浪费严重。据估计,全世界有37%的灌溉水用于作物生长,其余63%都被浪费掉了。因此,改革灌溉方法是提高用水效率的最大潜力所在。
渠道渗漏是世界各国在发展灌溉事业时遇到的共同问题。据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的统计,灌溉水渗漏损失量一般为15~30%,高的甚至达到50~60%。我国渗漏损失一般为40~50%,高的甚至达到70~80%。由于大部分灌区的渠道没有防渗措施,我国南方长江、珠江、东南沿海等地渠道水利用系数平均为0.6,其它各片为0.5。估计全国渠道渗漏损失的水量可达到1700多亿m3。因此,防渗渠道和暗管输水等工程技术的应用可以得到明显的节水效果。
灌溉方式的改进,是农业节水的重要途径。60年代在以色列发展起来的滴灌系统,可将水直接送到紧靠植物根部的地方,以使蒸发和渗漏水量减到最小。当前,国外灌溉节水技术的发展趋向是用完整的灌溉排水管道系统,它具有能源消耗少,输水快,配水均匀、水量损失小,不影响机耕等优点。此外,一些国家还研究了新的灌溉技术,如涌流灌溉、水平畦田灌溉、用自动升降竖管等。内布拉斯加农业和自然研究所设计了一种灌溉计算机程序,利用各小型气象站收集来的数据计算各地区生长的不同作物的蒸发蒸腾率,指导农民调整灌溉日期。自动灌溉技术,利用计算机控制流量、监测渗漏、调节不同风速和土壤湿度条件下的用水量,并使肥料用量最佳化。我国最新的研究表明,覆盖滴灌对水的利用效率更高,是适合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新型灌溉技术。
3) 回收利用城市污水、开辟第二水源
回收和重新使用废水,使其变为可用的是另一种提高水使用效率的方法。在东京,城市水回收中心通过水处理厂慢沙过滤回收废水,氯化消毒后用于冲洗高层建筑的厕所。北京也曾修建过类似的“中水道”系统。
2、调节水源流量,增加可靠供水
前述水紧张的第一个原因是自然条件的影响,如气候、地理位置,淡水分布不均匀等问题。人们试图通过调节水源流量、开发新水源的方式加以解决。
1) 建造水库: 建造水库调节流量,可以将丰水期多余水量储存在库内,补充枯水期的流量不足。不仅可以提高水源供水能力,还可以为防洪、发电、发展水产等多种用途服务。目前,各国在江河上建造的库容超过1亿m3的水库共有1350个,总蓄水量达到4100km3。
然而,在很多工业发达国家,随着建库地址的选择日益困难,增加新蓄水设施的成本迅速提高,水库发展的速度明显减慢了。发展中国家的水库建造仍处于全盛时期。在建库时,还必须研究对流域和水库周围生态系统的影响,否则会引起不良后果。
2) 跨流域调水: 跨流域调水是一项耗资昂贵的增加供水工程,是从丰水流域向缺水流域调节。由于其耗资大、对环境破坏严重,许多国家已不再进行大规模的流域间调水。巴基斯坦的西水东调工程和澳大利亚的雪山河调水工程以及我国近年来相继完成的引黄济青、引滦入津和引滦入唐等工程都是从丰水流域向缺水流域供水的大工程,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也已开始动工。
3) 地下蓄水: 目前,已有20多个国家在积极筹划人工补充地下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的地方水利机构每年将25亿m3左右的水贮存地下。到1980年,该州已有3450万m3的水贮存在两个水利工程项目的示范区内;其单位成本平均至少比新建地表水水库低35~40%。美国国会于年秋通过立法,批准西部17个州兴建蓄水层回灌示范工程。在荷兰,实现人工补给地下水后,解决了枯水季节的供水问题,每年增加含水层储量200~300万m3。
4) 海水淡化: 海水淡化可解决海滨城市的淡水紧缺问题。目前,世界海水淡化的总能力为2.7km3/a,不到全球用水量的1‰。沙特阿拉伯、伊朗等国家海水淡化设备能力占世界的60%,在沙特阿拉伯还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淡化海水管道引水工程。
5) 拖移冰山: 此工程在近期内还不可能实现,仍处于阶段。据估计,南极的一小块浮冰就可获得10亿m3的淡水,可供400万人一年的用量。
6) 恢复河、湖水质: 用综合防治水污染的方法恢复河湖水质。即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水体自净、污水处理规模、污水处理效率与水质目标及其费用之间的相互关系,应用水质模拟预测及评价技术,寻求优化治理方案,制订水污染控制规划。用这种方法治理的河流,如美国的特拉华河、英国的泰晤士河、加拿大的圣约翰河等水质都得到恢复,增加了淡水供应。
7) 合理利用地下水: 地下水是极重要的水之一,其储量仅次于极地冰川,比河水、湖水和大气水分的总和还多。但由于其补给速度慢,过量开将引起许多问题。在开发利用地下水时,应取以下保护措施:
(1) 加强地下水源勘察工作,掌握水文地质资料,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统一考虑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综合利用,避免过量开和滥用水源;
(2) 取人工补给的方法,但必须注意防止地下水的污染;
(3) 立监测网,随时了解地下水的动态和水质变化情况,以便及时取防治措施。
天气的观察是什么?
河南省人民关于印发河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豫政〔2006〕59号
各省辖市人民,省人民各部门:
《河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已经省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河南省人民
二00六年八月三十一日
河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
2006年至2010年是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实现中原崛起的重要时期,也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紧紧抓住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做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对于实现全省经济跨越式发展,使河南在中部崛起中走在前列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战略和目标任务,特编制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十五”发展成就2001年以来,在省委、省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各地按照“十五”确定的发展思路和奋斗目标,认真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大“三农”投入,深化农村改革,实现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十五”目标如期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4000万吨以上,主要农产品产量均稳居全国前列。2005年粮食总产量达到4582万吨,为历史最高水平,居全国第一位。肉类总产量、蔬菜总产量分别达到689万吨和5880万吨,均居全国第二位。五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1.2万公顷,新增农业机械总动力2154万千瓦。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科技成果转化率分别达到45%和40%,均比2000年提高4个百分点。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优质小麦和优质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初步形成。2005年全省优质专用小麦面积达到269万公顷,占全省小麦播种面积的54.3%。畜牧业持续发展,奶业成为畜牧业发展的新亮点,五年全省奶类产量增长了5.2倍。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32.4%升至2005年的40%。粮经比由“九五”末的68.7∶31.3调至64.3∶35.7。五年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420万人。
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龙头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已拥有国家重点龙头企业23家、省重点龙头企业128家、区域性重点龙头企业480家。产业化种养基地快速发展,已形成种植基地247万公顷,养殖基地养畜量达到4957万头,养禽量达到33860万只。农产品加工能力进一步提高,全省粮食、肉类和乳品的年加工能力分别达到3200万吨、390万吨和145万吨。产业化组织大量涌现,已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8473个,加入农户达到183万户。
农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2005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70元,五年年均实际增长5%。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2000年的49.7%下降到2005年的45.4%。农民人均住房面积由2000年的23.1平方米增加到2005年的27.21平方米。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实施了“两免一补”,集中改造了1107所乡镇卫生院,解决了496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发展农村户用沼气120万户,全省400万贫困人口脱贫。
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完成了淮河干流陈族湾大港口圩区治理、关店圩区治理,实施了黄河滩区、淮河干流灾后重建和移民迁建工程。建成了盘石头水库,对白龟山等22座大中型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续建了梅山等20座大型灌区的节水改造与续建配套。开展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重点林业工程建设。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一、二期工程,实现了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同价。新建和改建了6.5万公里农村道路。新增年供水能力10亿立方米。完成造林151.3万公顷,全省林木覆盖率达到22.6%。
农村改革不断深化。税费改革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从2005年起全部免征农业税,实施了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全面放开了粮食购销市场和价格,粮食市场主体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乡镇机构改革成效明显,减少乡镇153个,分流超编人员17万多人;农村信用社改革进展顺利,支农能力进一步增强。
(二)“十一五”面临的形势
当前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很多有利条件:国家关于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我省农村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中部崛起战略开始实施,已成为我省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的强大动力;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开始明显向“三农”调整和倾斜,支农力度空前加大,公共财政逐步惠及农村;河南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初步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为全省农业、农村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和城镇化进程加快,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消费结构加速升级,食品工业快速发展,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需求空间;农业机械化、农业信息化步伐加快,使农业内在素质和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同时,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也存在着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农民收入水平低,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压力较大,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和环境约束日益突出等。
二、总体要求
(一)总体要求
“十一五”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是: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揽农村工作全局,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全面繁荣。
(二)发展目标
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5%;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4500万吨左右;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5%以上;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降至40%;林木覆盖率达到26%;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50%;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45%;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0万公顷;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6%;新转移农村劳动力750万人;解决农村安全饮水人口900万人;新增农村沼气用户280万户;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2;解决贫困人口脱贫400万人。
三、主要任务
(一)继续以“两个基地”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进一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引导优势农产品、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竞争力。
继续推进以优质小麦为主的优质粮食生产和加工基地建设。坚持优质化、产业化的粮食生产方向,进一步完善支持政策,推进24个产粮大县实施规模开发,集中投入建设粮食核心产区。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快中低产田的改造,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施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大型商品粮基地、农业综合开发等重大项目,全面提高71个粮食大县(场)的综合生产能力、加工转化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争取以国家投资为主新建和续建商丘等5个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推进豫中豫北强筋小麦、豫南弱筋小麦、沿黄沿淮优质水稻、黄淮平原优质大豆及专用玉米等优势产业带(区)建设。实施旱作农业、植保工程和沃土工程,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继续抓好粮食的加工转化和综合利用,延长粮食产业链条,拓宽粮食增值空间,实现粮食加工品种的多样化、系列化、专用化,不断提高粮食精深加工水平。到“十一五”末,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4500万吨左右,粮食加工能力达到3500万吨以上。
继续推进优质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建设。加快畜牧业增长方式转变,大力发展规模化养殖和畜产品加工,着力推进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重点支持一批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积极引导规模养殖场加快发展,提高规模化养殖水平。加快推进黄河滩区绿色奶业示范带、中原肉牛带、京广铁路沿线生猪产业带、豫北蛋肉鸡和豫南水禽等优势区域开发。着力培育40个畜牧业发展重点县,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使40个重点县发展成为我省重要的优质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出口外销基地。完善种猪、肉牛、奶牛、种羊良种繁育体系,扩大畜禽良种补贴规模,加快良种繁育和推广。大力推进优质特色水产品养殖。加强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使全省所有县级动物防疫站均达到国家标准,形成比较完善的动物防疫体系。以大宗畜产品深加工、主导产品精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为重点,进一步做大做强我省畜产品加工企业集群。力争到“十一五”末,全省水产品产量达到70万吨,肉类总产量达到1000万吨,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畜牧业产值之比达到1.5∶1。
加快特色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的建设。加强优质棉花基地建设,促使棉花种植向优势区域集中。抓好沿淮“双低”油菜基地建设。加快发展果蔬、花卉、苗木、茶叶、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形成一批特色农业生产和加工基地,创出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农产品品牌。加快速生工业用林的发展,在沿黄、沿淮地区及黄河故道等地发展造纸原料林基地和人造板原料林基地。到“十一五”末,速生林面积达到50万公顷。加快经济林基地建设,全省新发展经济林面积20万公顷。强力推进外向型农业发展,加快农产品出口生产基地建设。到“十一五”末,农产品出口生产基地由目前的221个发展到300个,农产品出口额由目前的4.1亿美元提高到10亿美元以上。
(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加快水利、气象设施建设,努力构建较为完备的防灾、减灾和兴利体系,提高农机装备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完善水利工程体系。继续建设全省综合防洪减灾体系,以巩固提高淮河、黄河的防洪能力为重点,加快洪水控制工程和骨干河道治理,加强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增强对洪水的调控能力,完善防洪保障体系。建成燕山水库、西霞院水库、马家岩水库,建设河口村水库,完成出山店水库的前期工作和石山口等33座大中型水库、61座重点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建成黄河标准化堤防焦作至濮阳段,完成洪汝河下游近期治理、小洪河综合治理、沙颍河和涡河治理、唐白河一期防洪工程建设;实施金堤河二期、共产主义渠、卫河、贾鲁河等骨干河道整治。加快老王坡、泥河洼等滞洪区工程建设和安全设施建设;开展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治理,重点实施郑州、漯河、信阳、周口、开封、洛阳等重点防洪城市防洪设施建设,有地分期建设其他省辖市防洪工程。到2010年,主要河道防洪标准达到10至20年一遇;省辖市城市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主要平原河道除涝标准达到3年一遇以上。
加强水工程建设,搞好水的优化配置,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大力发展节水灌溉。配合国家建成南水北调中线一期总干渠工程,同步建设受水城市配套工程;继续建设梅山、鸭河口等20座大型灌区的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骨干工程,开工建设赵口等大型灌区的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继续实施节水灌溉示范工程建设,大力推广集雨灌溉和节水灌溉技术。到2010年,全省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7万公顷,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0万公顷。继续加大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投入力度,开发利用山区水电,力争五年解决900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全省农村水电装机新增14万千瓦。
提高气象服务能力。加强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安全保障和服务能力。建设新一代天气雷达、自动气象站、全球定位系统等地空立体气象观测网以及高效、安全的气象通信系统,提高灾害性、突发性天气的监测预警水平。积极开发利用空中云水。健全和完善人工影响天气系统,“十一五”末基本形成立体催化作业。
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农机装备水平,优化装备结构。增强粮食生产的技术集成与标准化应用能力。改革传统耕作方法,发展保护性耕作。积极推进农机化技术应用示范,加快农机化技术推广示范基地建设。不断创新农业机械化发展机制和服务模式,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2010年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9400万千瓦。
(三)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
充分发挥人口大省的人力优势,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打造河南劳务品牌,建成全国性的劳务输出基地。
加强技能培训。继续实施“阳光工程”,提高补助标准,扩大实施规模。整合农村各种教育,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加强农村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支持各类职业技术院校扩大农村招生规模。加大对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机构建设的扶持力度,重点推进县级就业培训中心的建设。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和现代远程教育等手段,加强农民外出就业基本知识的传授。积极开展与用工企业的合作,实行订单培训和专业技能培训,发展专业型、技术型和外向型劳务输出。“十一五”期间,对全省500万农村劳动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完善转移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就业服务体系的制度化、专业化和社会化建设,建立劳务派遣行政许可制度,建立健全城乡统一、内外开放、平等竞争、规范有序的劳动力市场体系。支持建设一批农村劳动力市场和劳务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完善劳务输出外派机构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信息平台,逐步建立健全城乡就业公共服务网络,为外出务工人员免费提供就业信息、法律政策咨询、就业指导、职业介绍等服务。加强劳务协作和跟踪服务,搞好与输入地的沟通和对接,加大规模劳务输出的组织,提高转移输出的组织化水平。构建输出回流机制,鼓励务工农民回乡创业。
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进一步清理和取消各种阻碍农村劳动力自由、平等流动和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健全劳动保护机制,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和企业用工行为。建立务工农民工资保障基金,完善劳动合同管理,落实最低工资制度,加强务工农民的职业安全卫生保护。逐步建立务工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依法将其全部纳入工伤保险范围,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将稳定就业的农民工纳入当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坚持“以输入地为主、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的原则,对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就学进行统筹规划,认真解决务工农民子女的上学问题。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逐步把农民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
(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进一步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快壮大农村二、三产业,积极发展农村产业化经营组织,加强小城镇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步伐。
大力发展农村工业。立足我省农产品优势,从土地、环保、信贷等方面进一步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重点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加快漯河、郑州、许昌、周口、鹤壁和安阳五大食品产业密集区建设,形成沿京广线食品加工龙头企业集群,把食品工业培育成为我省第一大支柱产业。推进棉纺产业集中发展,使我省形成具有国内较强竞争力的棉纺织产业集群。充分发挥劳动力优势,积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加快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提高县域工业自主创新能力,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县域工业发展由主导型向创新主导型转变,促进县域工业结构加快升级。加强园区建设,完善服务功能,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实现产业集聚化、规模化发展。力争到“十一五”末,全省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300家,销售收入超5亿元的龙头企业达到80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5000亿元以上。
积极发展农村产业化经营组织。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合同契约、资产参与、投资入股等多种形式,与农户建立新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和帮助农民由生产环节进入附加值较高、经济效益较好的加工、流通等环节。促进农产品行业协会的发展,大力推进龙头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重点扶持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支持、引导农民自愿合作,发展各种新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形成国家和省重点龙头企业带动各类产业化经营组织健康发展的新格局,有效提高农业经营的组织化程度。经过五年的努力,使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15000个,带动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的比重达到全省农户的60%以上。
加强小城镇建设。大力发展中心镇,以国家和省重点小城镇、国家经济综合开发示范镇为重点,完善小城镇发展规划,明确小城镇发展定位,着力培育小城镇主导产业,建设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和产业支撑的中心镇,实现中心镇与县域经济同步发展,鼓励有实力的小城镇向小城市发展。创新体制机制,推进户籍、就业、保障等制度改革,实行城乡统一的以实际居住地登记的户籍制度,逐步消除阻碍小城镇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着力加强城镇道路、给排水、供电、通讯、污水及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镇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功能,营造健康、安定、有序的人居环境,提高小城镇吸纳农村人口的能力。抓好国家经济综合开发示范镇工作,争取5年建成国家经济综合开发示范镇25个左右。
加快农村第三产业发展。适应城镇化发展和城乡居民消费升级的需要,大力发展具有观光、休闲、旅游、生态、科技等多功能的城郊服务型农业。依托小城镇建设,发展交通运输、餐饮、文化等传统服务业。围绕新农村建设,大力创办农村社区服务中心,为农民提供商品购销、科技信息、中介代理等综合服务,力争到2010年社区服务中心覆盖全省规模较大的行政村。进一步完善促进农村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推进农村金融、保险、物流、信息、营销、法律、养老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强化第三产业对农村经济的拉动作用。
(五)加强农业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强农业保护,大力开展林业生态建设,有效治理环境污染,提高保障能力、环境承载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力争使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得到遏制。
加强水保护。实行水统一管理,保护并合理开发水,依法对水污染进行综合治理。建立饮用水源保护区制度,重点加强丹江口库区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输水沿线、承担供水任务的大中型水库的保护。加强地下水的监测和保护,实施地下水保护行动,划定地下水禁止开或限制开区,加快河流生态修复、雨洪利用、地下水补源和替代水源工程建设,遏制城市区和平原漏斗区地下水水位下降和漏斗面积扩大的趋势。尽快完成水功能区的确界立碑工作,提出分区水质要求。加强城镇供水水源地等重点保护水域纳污能力核定和排污总量控制。搞好水生态信息体系建设,在主要河流建设水质在线监测系统。探索和试行排污权交易制度,逐步建立合理有效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到2010年,主要河流责任目标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90%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98%以上。
加强土地保护。坚持实行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加强土地宏观管理。实施新一轮“沃土工程”,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提高耕地质量,稳定基本农田面积,保障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土地利用管理,严格规范建设项目用地审批,从严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合理利用土地,严格土地使用标准和条件,防止盲目圈占、浪费土地,严格限制毁田烧砖,逐步禁止生产和使用实心粘土砖,积极推进墙体材料革新。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全面落实土地管理的各项措施,正确处理建设用地与农业用地的关系,合理安排建设用地规模。完善土地使用市场准入制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产业集聚和合理布局。加强土地整理、复垦和土地后备开发,治理砖瓦窑、空心村、工矿废弃地,实现全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确保耕地保有量不低于775.82万公顷。
加强生态建设。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重点地区防护林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继续搞好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及沿线绿化、小浪底库区绿化、通道绿化等省级生态工程,进一步完善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全面推进中原城市群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继续实施封山育林,加强重点公益林保护,完善补偿机制。“十一五”期间全省新增有林地面积60万公顷。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十一五”末全省自然保护区达到50个、面积85万公顷。加快推进世行“林业持续发展项目”(四期),启动河南黄河中游生态公益林项目和河南伏牛山贫困地区生态治理项目。加快淮河上游、漳卫河上游太行山区、伊洛河两岸、汉水上游、丹江口库区等重点水土流失区的综合治理。到2010年,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0万公顷,生态修复50万公顷。
加快发展循环农业。积极开展农业清洁生产,推广秸秆气化、固化成型、发电、养畜等技术,开发生物质能源,培育生物质产业。大力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型农业和集约生态养殖业,提高农业投入品的利用效率。加快高耗能老式落后农业机械的更新换代,鼓励生产、使用新型节能农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设备。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快养殖业废弃物综合治理,推广农村生活污水净化技术。结合作物秸秆、养殖废弃物处理,大力发展有机肥和沼气,以沼气建设带动农村改厨、改圈、改厕,推动生活垃圾化处理,提高废弃物的化循环利用水平。
(六)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围绕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以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发展农村现代流通、信息服务为重点,逐步构建完备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为我省农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整合农业科技,逐步建立以省农科院、河南农业大学以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组织农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联合开展以动植物新品种选育、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农业工程技术与智能化设备开发为重点的农业生产重大技术难题和核心技术的攻关,尽快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农业科技成果。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筛选一批先进适用技术进行集成、组装、配套,搞好综合利用和示范推广。增加对农业科研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重点支持10家左右省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对于农业产业化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在财政、金融和技术改造等方面给予鼓励和扶持。继续实施农作物工程和畜禽水产良种工程,逐步建成集保护、引育扩繁、生产经营和推广使用为一体的现代种业体系。加强小麦、玉米区域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建成省农科院(原阳)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力争中国农业科技黄淮海地区创新中心落户河南。
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深化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改革,加快构建国家推广机构和其他所有制推广组织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多层次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充分发挥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作用,以多种形式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取技物结合、科技承包和科技知识普及等方式,向广大农民传授先进生产技术。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充实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大力培训科技示范户。
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加快建立与国际和国内标准接轨、统一权威的现代农业标准体系,支持优势农产品生产区域加快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创建一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市)和示范乡镇,带动全省标准化农业生产。抓好产地环境监测、投入品质量监管、生产技术规范、市场准入等关键环节,建立健全省、市、县和企业“四层”检验监测体系,实现对农产品质量的全过程、全方位监测,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继续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扩大认证范围,加快认证进程。完善市场准入、质量追溯、认证、标识、责任追究和公示制度。
完善农村流通体系。加快粮、棉、畜等优势农产品批发市场、期货市场、集贸市场的建设。大力推行农产品流通标准化和分级包装上市,加快连锁、超市、配送、电子商务等农产品流通新型业态向农村市场的延伸,促进城乡物流的发展。完成对部分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升级改造,在全省培育70家左右标准化农产品批发市场和20家左右绿色农产品批发市场。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开办鲜活农产品专业连锁超市和建立农产品物流中心。扎实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创新供销合作社体制机制,加快完善农村商品市场体系,积极创新农村流通方式,建立新型农村消费品流通体系,使全省农村连锁“农家店”的覆盖率达到100%。大力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培育农村流通主体,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认真落实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有关政策,努力改善农产品流通环境。支持郑州商品适时推出油菜籽(菜籽油)、花生油、畜产品、混合小麦和小麦期权等期货交易新品种。争取经过5年的努力,把我省建设成为全国性的农产品现代物流中心。
完善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加强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中的应用。全面实施金农工程,充分发挥现有涉农网络的作用,建立和完善省、市、县、乡镇四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扩大农业信息网络覆盖面,提高农业信息“落地入户”水平。建设农业监测预警系统、农产品和生产资料市场监管信息系统、农村市场与科技信息服务系统等应用系统。加强农业数据库建设,建立省级农业数据中心。加强农用网络信息技术的培训,提高农业信息普及应用水平。
(七)加快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推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强化对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支持,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推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十一五”期间新建和改造农村公路9万公里,实现所有行
航天技术运用哪些知识,各起什么作用
跟踪天气实况有时像观察风向一样简单,但有时又像发射价值上亿元的卫星那样复杂。气象监测仍依赖一些基础测量的方法——气温、湿度、风和气压的观测。这些在几个世纪以来一直是气象学家工作的一部分,估测这些天气特征还十分复杂,但其变量是一致的。近几十年来这些现场收集的标准观测资料,可以通过大范围的遥感仪器完成。雷达、卫星和其他设备如今可对十几里、几百里乃至上千里以外的气象情况作出报告。
以往,气温用水银温度表或酒精温度表测量,但在17世纪初,最先使用的温度表则是利用空气和酒精。大气变热,液体膨胀,温度表内的液面上升。现在,数字温度计依靠在电路或电阻的电子属性内部变化。大多数气象站每24小时主要根据温度实况的变化,发布最高或最低温度的记录,美国用华氏,其他地区则用摄氏温标。
气象学家用气压表测量大气压力,大气压是地球引力将仪器上方的大气团向下拉动,在每单位面积所形成的力。典型的无液气压表测量直接作用于有一定真空的空管上的压力。现在更先进的气压表叫压电电阻表,它测量由大气作用在矽薄膜上的反作用力的变化。位于海拔1英里(1.6千米)的气象站可承受约85%的海平面大气压。这是由于它上空空气稀薄的原因。为摆脱因这种海拔高度造成的影响,气压表常读作一个海拔高度。这种转化是定一个臆造的但又合理的实际高度同海平面之间的标准大气。
气压曾以水银柱高度(英寸)为单位。对水银气压表而言,由于大气压作用在水银管的周围,液体可在真空管内上升。海平面标准大气压为29.92英寸水银柱高或以米制换算,约为1.013毫巴(如果在经典气压表内加的是水而不是水银,那么该仪器需加长到三层楼那么高)。空气中的湿度用湿度计测定。它是一种利用头发、干羊肠筋或细金属丝根据相对湿度的变化而拉长或收缩的测湿仪。
另一种测湿法是用干湿球温度表,来测量露点温度。风向是主要的气象变量,利用它作为即将到来的天气征兆并将它记录下来。风向的一些记录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水平方向的风向可用罗盘刻度记录,360°代表北方,90°代表东方,180°代表南方,270°代表西方。用近似十进位制的方法记录或描述风吹来的方向。如东风转东南风或转西北风。
风速常用风速表测定。用一个螺旋桨或类似张开双臂一样的东西,迎着风,安上可计数的旋转球。一只压力风速表精确记录由风的作用,在开口端产生的动力压力。音波风速表利用测量风在吹过两个感应器之间的缝隙所产生的声音来测风。风速以时速“英里”来记录,也可用“节”,即时速自然“英里”的别称,相当于1.15英里/时。米制用千米/时,或米/秒。由于风速每秒都可发生变化,现代的风速计包括一种软件,可在规定时间内测量平均的持续不变的风速以及狂风的威力。用电波声纳和风向剖面监测仪监控高空的风。
把其他用来预测气象变化的因素结合起来,天气现象包括能见度(几英里或几千米内)、云状和云高度以及在天空聚集的比例。以前的风力,一定时间内降雨量。最后还包括降雪厚度和雪中所含的水量。
至少每小时一次,全球气象台站进行地面观测并将观测结果发送到所在国家气象部门。
这些读数大多经加工几分钟内告之公众。这是国际间的合作及国际互联网的功劳。另外,自愿观测者们也控制近万家气象台站,每人每天进行一至两次观测。观测报告连同国际数据奠定气候观测的基础。
在过去几年里许多国家,包括日本和美国,对地面观察网站实行全部或大部分的自动化。这样,观测员只是为了检查和保养这些网站。这些网站配有最新技术水平的电子设备,经常在10~15分钟可传递一次观测结果。
在气象用气球发明之前,人们对大气运动的观测只是与地面有关。19世纪起,用气球作实验获得地面以上的大气运动状况,这些高度上气流对天气的运动和变化起到关键作用。
无线电问世于20世纪20年代,待到无线电探空仪的出现,那些有气象气球的台站改变了人们对高空大气的看法。最典型的就是无线电探空仪通过小型气压表确定气压并测量温度和湿度对电传导性的影响。随着无线电探空仪的上升,它用无线电发回报告,并根据某一地区探空仪的变化测定风速及风向。大约一小时后,一种特制无线电探空仪上升15英里(24千米)以上。气球膨胀最终爆炸。仪器包已完成使命,用一个微型降落伞把它降落到地面。
到了20世纪40年代,每天无线电探空仪传播的信息遍布全球。气象学家们很快就会算出高空急流和其他的特征。现在,全球每天都会发射1000个无线电探空仪,大部分在北半球。
雷达是最佳追踪器,在雷雨天里,可以跟踪风;也可以将雨和雪的区域绘咸地图。第一部雷达在二战期间研制并改进,随后变成民用雷达。雷达发送电磁信号,通常是微波,遇到雨滴、冰雹和雪花时就会返折回来;通过测算信号返回到雷达所需的时间及有多少信号返回来,科学家们可以算出降水区有多远,降水量有多大。
多普勒雷达在20世纪90年代被广泛使用,它利用返回信号的频率估测降水目标移动的速度——估测风吹动它们的速度。
在北美、欧洲和澳大利亚,人们经常收集从云层到地面闪电的资讯。它们用来区分和跟踪风暴以及森林大火的调查,还用在航空和其他领域。美国气象网站约有100组雷达天线网,探测云层到地面的脉冲信号的角度或到达的时间,每年都有两千万次以上这样的冲击。首次从地球到太空的想法改变了人们如何认识自己的家园,引发全球环境改变,也改变了气象学。从火箭拍摄的照片上表明全球云团网比人类预想的还要复杂。科学家们开始想象一种轨道卫星,它可以一直监视地球,到了20世纪60年代中期,科学家们的梦想实现了。卫星将地球拍成照片并在几分钟内发回信息。
基本有两种气象卫星:地面静止卫星即地球静止业务环境卫星,简称GDES;极地轨道卫星即极地控制环境卫星,简称POES。在地面静止轨道上,静止卫星距地面约22,000英里(35,000千米)的赤道上空,其运行速度与地球自转速度同步,几乎昼夜悬在一个地点上。地球余下区域由极地轨道卫星监测,它沿着从北到南一圈一圈地重复运行,每两小时在极地附近经过一次。
电视气象播报的卫星通常是地面静止卫星拍摄的照片,尽管白天也可见到它们,但常用红外线冲洗。从地球表面扩散的红外线可用来估测空气中的水汽。这是因为当红外线的波长达到6.7微米时,水汽极易吸收能量。水汽越多,来自地球的红外线在未到达卫星之前就越多地被吸收掉了。红外线释放也可用来测评部的温度,它与风暴关系十分密切。
微波数据有许多特殊功能,由于微波可以穿透云层而丢失的能量少,例如,贯穿行星的冰和雪的出现是可以被跟踪的,因为结冻的水与陆地和液态的水所散发的微波频率不一样。
卫星寿命仅有几年——这给科学家发射新卫星提供革新的机会。经过过去20年的发展,人类对大气层的了解更广泛了,南极“臭氧空洞”每年的增减均已得到的监控,是根据从同温层到它上方的极地轨道卫星所反射的紫外线照射量而定。美国于1995年发射一种探测器用以监测云内部和从云到地面的闪电,测量结果表明:闪电还不及科学家们所料想的一半。一些卫星甚至携带雷达设备进入太空。这些设备是测量洋面的高度(水温的指数),以及大海的风暴潮(海面风速指南)。
人们常观测天气,但全球性的气象图每天只安排两次,即在世界时0000点和1200点——全球公认的24小时制。无线电探空仪也被发射,全套外表观测全都完成,全球各主要气象台站共同使用这种数据。所绘出的图表明在不同等压面(如在850,700和500毫巴)的风力,也表明来自无线电探空仪记录的温度、湿度和气压高。要详细审查这些数据,因为即使少数错误的观测,一旦进入计算机预测系统,就会造成严重损失。专门设计的软件查找在一般气象图中不相应的观测。类似的作法可以调节数据,使它们适应地图网格。这些格点被用于模式中用以由目前天气推断将来天气的形势。来自无线电探空仪的数据在图表上用标点标注,被称作热力探测。每次探测表明在某一指定地点上空从地面到对流层顶部温度和湿度的追踪调查。挨着探测是表示每个高度的风向和风速的箭头,标记同水平气象图表一样。探测可以用来计算降雨量和湿度及形成暴风雨的能量、雷暴旋转,进而生成龙卷的可能性。
大部分国外制造的卫星用于研究而不是用来预测天气。卫星在大气层不同的高度测量温度以弥补全球无线电探测网的不足。这种情况在海洋和南半球上空很正常,因为那里的无线电探测网太少了。
小型自动气象站和手持气象仪有什么不同?
航天技术分发射技术、运行测控、回收技术三大部分。近年中国又有载人航天、嫦娥,那将更加复杂。
上述技术和物理及计算机软件技术结合最为紧密。和物理力学的关系显而易见,又由于其中牵扯大量实时数据处理,没有相应处理技术也是无法实现的。
航天技术,就是把人造天体送上太空,以探索、开发、利用太空以及地球以外天体的综合性工程技术,又称空间技术。下面,我们分四个方面来介绍航天技术:
一、航天技术发展概况;
二、航天技术基础知识;
三、军事航天技术;
四、我国航天技术。
一、航天技术发展概况
这是一张航天技术发展概况的草图,从这个图可以看出,是前苏联在1957年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从那时到现在,已经过去42年。42年只不过弹指一挥间,而航天技术(亦称空间技术)却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到1998年底,世界各国共发射了航天器近5300多颗,其中前苏联和后来的俄罗斯以及美国占发射总数的绝大部分。在这些航天器中军用卫星占三分之二,它们在军事上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目前,侦察卫星不仅成了大规模侦察的重要手段,而且可以提供战役战术范围内的侦察服务;军事通信卫星能够为陆海空三军部队提供可靠的通信手段;导航卫星可以为各种攻击平台(攻击的载体)和打击手段如舰艇、飞机、导弹等进行精确导航;测地卫星能够测出各种军事目标的精确地理位置,从而大大提高了武器的命中精度;气象卫星,可以提供比较准确的全球或局部地区的气象情报,为制定作战提供更充分的依据。上述这些军用卫星的发展,又导致反卫星武器(亦称拦截卫星)的出现。因此,传统的海陆空三维战场将演变成海陆空天电五维战场,不久,将出现一支新的军种-“天军”。目前,美俄都建立了航天司令部,美国有一个航天师,一所太空学校。因此,可以说,短短的42年间,航天技术取得了令人眼花缭乱的成就。在这中间,值得一提的是载人登月飞行,建立空间站,航天飞机的发射以及现在正在建设中阿尔法国际空间站。载人登月飞行,只有美国做到这一点。1969年,美国第一位宇航员首次登上月球,以后又12名宇航员先后九次登上月球。关于空间站和航天飞机后面还要介绍。
二、航天基础知识
(一)卫星绕地球运转所具备的条件
(二)卫星是怎样上天的?
(一)卫星绕地球运转所具备的条件
说到卫星,那么,什么是卫星?什么是人造地球卫星?所谓卫星就是绕行星运转的天体,月球就是地球的卫星,这种卫星称为自然卫星。而人造地球卫星是指在一定轨道上绕地球运转并完成一定使命的人造天体,也称人造卫星。卫星绕地球运转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一个是速度条件;一个是高度条件。
1、速度条件
大家在中学物理中都学过了万有引力定律和三大运动定律。这些定理告诉我们,当一个物体围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时,必然产生向外的惯性离心力。如果离心力刚好等于向心力(即重力),这个物体将沿圆轨道绕地球运行而不掉回地面。在这种情况下,这个物体的速度叫环绕速度。大约等于每秒7.9公里。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第一宇宙速度。:大家可能认为速度不够快,这是以秒计算,如以小时计算这个速度是26800Km/小时,不到1.5小时在外层空间绕地球一圈。
下面介绍几个概念:航空:一般把在地球周围稠密大气层以内的飞行活动(例如飞机、气球的飞行)称为航空;
航天:把在稠密大气层以外、太阳系以内的飞行活动(例如人造卫星、载人飞船的飞行)称为航天;
航宇:把太阳系以外的飞行活动称为航宇。
从理论上讲,以第三宇宙速度飞出太阳系是可以实现的。但是以这个速度到太阳系以外去航行,即使是飞到离太阳系最近的一颗恒星——半人马座2星,也得飞上10万年。显然,这没有实际意义。所以,要实现恒星之间航行,就必须以接近光的速度,即30万公里/秒航行才行。这就需要运载技术来一个革命性的飞跃。这是第一技术关速度足够大。
所谓第一宇宙速度是指航天器绕地球作圆轨道运行而不掉回地面所必须具有的。当速度达到每秒11.2公里时,物体将挣脱地球的引力场,而变成绕太阳运转的人造卫星。这时的速度为第二宇宙速度(亦称脱离速度)。
所谓第二宇宙速度,即卫星能够脱离地球引力场而绕太阳运行所需要的速度。如果物体运动的速度再增加到16.7公里/秒,这时太阳的引力也拉不住它了,而成为系的一个人造天体。这时的速度称为第三宇宙速度。所谓第三宇宙速度就是从地面发射一个物体,能脱离太阳系引力场所需的最小速度。
一般把在地球周围稠密大气层以内的飞行活动(例如飞机、气球的飞行)称为航空;把在稠密大气层以外、太阳系以内的飞行活动(例如人造卫星、载人飞船的飞行)称为航天,或星际航行;而把太阳系以外的飞行活动称为航宇。
2、高度条件
高度在100——120Km以上。为什么卫星要选择100Km以上这样的高度?1960年第53届巴塞罗那国际航空联合大会决议规定,“地球表面100Km以上空间为航天空间,为国际公共领域,100Km以下空间为航空空间领域。”这是为什么卫星要选择100Km以上这样的高度。卫星轨道为什么要选择120Km以上这样的高度运行?主要是考虑气象因素,大家知道地球有一个大气层,90%大气质量在30Km以下,30Km以上逐渐稀薄了。随着高度的增加,空气密度急剧下降,在距地面100Km的高度上,空气密度为海平面的一百万分之一;在120Km高度上,空气密度为海平面的几千万分之一;在200Km高度上,空气密度只有海平面的五亿分之一。大家要问达不到120Km以上高度会怎样?达不到120Km以上高度就会掉下来。美国1959年曾发射了一颗卫星,距地球最低点是69英里,1英里=1.609Km,69英里=112Km,这颗卫星发射的很成功,上去围绕地球转了一圈后就掉下来了。为什么?这是由于受到空气阻力的影响,它没有真正脱离无阻力飞行的环境,所以就掉下来了。严格说必须把卫星运行轨道选择在120Km以上的空间,它才不会掉下来。
由于卫星以7.9公里/秒的速度飞行会受到很大的阻力,并且与空气磨擦会产生数千度甚至上万度的高温,从而烧坏卫星。因此,必须把卫星的轨道选在稠密大气层以外,即120公里的高空,这时空气密度只有地面的几千万分之一了。
大气层分成很多层,越靠近地球,空气密度越高。反之则急剧下降。到120公里的高空,空气密度就只有地面的几千万分之一了。
所以,卫星通常都在离地面120公里以上的空间飞行。
(二)卫星是怎样上天的?
卫星是通过发射上天的,在目前有三种发射卫星的方法:
一是通过多级火箭发射;二是用航天飞机发射;三是用飞机发射。
第一,通过多级火箭发射
所谓多级火箭就是由几个单级火箭组合而成的运载火箭
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单级火箭的最终速度只能达到4-7公里/秒。所以,世界各国都用多级火箭发射卫星。从理论上讲,火箭的级数越多所能达到的速度就越大。但是级数越多,结构就越复杂,可靠性也就越低。所以在满足速度要求的条件下,尽量使级数最少。根据目前情况,发射低轨道人造地球卫星,一般用二级或火箭,而发射大椭圆轨道卫星、地球同步卫星多用或四级火箭。
第二,用航天飞机发射
航天飞机是一种可以载人的天地往返运输工具。它能象火箭一样垂直起飞,象卫星一样在轨道上运行,又能象普通飞机一样水平着陆。一架航天飞机可以重复使用100多次,因而,它既可以大大降低发射费用(150万美元/吨),简化卫星设计,又能向近地轨道发射、回收与修复已失效的各种卫星。例如,在1991年11月24日,美国“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升空后仅6小时,就将一颗2335公斤的导弹预警卫星送入太空;美国原本有五架航天飞机,1986年“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不久就爆炸了。现在剩下四架航天飞机:即“哥仑比亚” 号航天飞机;“发现”号航天飞机;“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奋进号”号航天飞机。
1961年3月23 日,苏联人邦达连科就是为载人航天事业献身的第一人。截止2003年底,人类共进行了400余次的载人航天飞行,其中美国280余次,苏联(俄罗斯)130余次。在这400余次载人航天活动中,共有18人为载人航天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最为壮烈的是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的失事,载人航天飞机刚刚升空73秒,不到1分半钟就在空中爆炸了。当时航天飞机载有7名宇航员,其中包括一名女宇航员叫麦考利夫,是一名教师,然而她没能书写第一名教师宇航员的历史。当时麦考利夫是为完成美国教师上太空的,她上太空有两项任务:第一个是通过电视转播给全球数万万名中学生上一堂“太空见闻”;第二个是通过电视转播上一堂“人类为什么要登上太空”。遗憾的是她还没有登上太空就把年轻的生命献给了载人航天事业。大家看报纸了解到,美国航天局还想启动教师上太空。54岁(2004年为54岁)的芭芭拉?摩根是1985年时就被选为参加航天飞行的教师代表候选人。现年54岁,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美国航天局让芭芭拉?摩根在2003年11月13日乘座“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进入太空,进行为期11天的太空之旅,来实现麦考利夫为完成的事业。非常遗憾的是,2003年2月1日,在“哥伦比亚”号完成此次16天飞行任务后返回途中,在距地球约60Km处爆炸失逝,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这7人中6名美国人,1名是以色列人。
第三、用飞机发射
只有美国做到这点,90年四月,美首次将一颗200公斤重的卫星从B-52轰炸机上,用“飞马”火箭高空发射成功。显然,这是很经济的。
三、军事航天技术
所谓军事航天技术,就是航天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其具体成果就是各种军用航天器。首先我们来看看军用航天器的分类:它包括:
(一)运载系统;(二)载人航天系统;(三)军用卫星系统;(四)空间武器系统
(一)运载系统是指能把军用航天器、宇航员或物资等有效载荷从地面送到太空预定轨道或能将有效载荷带回地面的运输系统。
目前可利用的军事航天运输系统主要有:
一次性使用运输火箭;
可重复使用航天飞机。
(1)美国的运载火箭
(2)俄罗斯的运载火箭
(3)欧洲和日本的运载火箭
(二)载人航天系统;
1、 宙飞船(美,俄)
2、空间站(俄罗斯、美国、国际空间站)
3、航天飞机(美,俄)
4、空天飞机
(三)军用卫星系统
军用卫星系统包括:侦察卫星、通信卫星、测地卫星、导航卫星、气象卫星。
1、侦察卫星 是指装有光电遥感器、雷达或无线电接收机等侦察设备,用于或取敌人军事信息的人造地球卫星。
(1)侦察卫星的分类:侦察卫星数量最多、应用最广。它主要包括照相侦察卫星、电子侦察卫星、导弹预警卫星、海洋监视卫星以及核爆探测卫星等。
(2)侦察卫星的特点及用途
侦察卫星的特点:
①速度快。如在150公里的高度,以每秒8公里的速度绕地球一周,只需一个半小时,从北京到天津不到20秒,到广州只需5分钟;
②效率高。由于侦察卫星轨道高,侦察的面积大,范围广,如用飞机对我国拍照,需拍照100万张,费时10年,而用卫星只需拍500张(一张照片达到数千甚至数万平方公里),几天就可以完成;
③效果好。由于地面分辨力高,侦听准确,信息传递及时,所以效果好。这里有一个概念,地面分辨力。所谓地面分辨力,是指卫星能够显示出的地面物体的最小尺寸。下面举一个例子,说明侦察卫星的作用。例如,俄罗斯车臣武装负责人杜拉伊夫之亡,就是侦察卫星的杰作。情况是这样:当杜拉伊夫打卫星电话时,俄罗斯侦察卫星立即捕捉到卫星电话发出的电磁信号,并根据电磁信号,迅速测出杜拉伊夫当时所在的精确地理位置,然后将这一信息实时地通报给俄罗斯空军,并引导俄罗斯飞行员实施攻击,从而将杜拉伊夫击毙。
④适用广。它不受国界和地理环境的限制,不存在侵犯领海、领空问题,高山、河海挡不住。
侦察卫星的用途:
第一,详细侦察对方各种战略目标。比如导弹核武器基地、海空军基地、指挥控制中心、各种武器生产基地、机场、港口、交通枢纽、重要城市及工业生产基地等都是战略目标,都可以进行侦察。
海湾战争中,美动用了各种卫星(15颗电子侦察卫星、5颗照相侦察卫星、一颗雷达成像卫星、3颗预警卫星。)24小时昼夜不停地监视伊拉克的一举一动。在伊拉克侵略科威特前,美国就通过成像侦察卫星获得了伊拉克重兵集结边境的高度清晰的照片,发现了伊拉克的侵略意图。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后,美国又发现伊拉克妄图进攻沙特,沙特开始也怀疑,见到卫星照片后,才同意美国派兵进驻沙特。
第二,对敌方领土进行准确测图。这样,一方面可以为已方指挥员提供在作战中所用的地图;另一方面,也为己方战略导弹核武器提供各种打击目标的准确位置。例如在海湾战争前,美国对伊拉克、科威特地形不详,原地图是20-30年前的,故集中侦察和测地卫星很快就制出了精确详细的地图。
第三,侦察敌方战略导弹系统的数质量情况
比如在1961年,赫鲁晓夫撒了个弥天大谎,吹嘘说,苏联拥有400枚核导弹,已经拥有全面核优势,从而对美国和西方国家搞核讹诈。但是美国通过照相侦察卫星很快就发现,苏联的洲际导弹到1961年秋远未达到400枚,而只有14枚,从而化劣势为优势,反过来又对对方实施核威慑。
第四,侦察敌方地面部队的调动的部署情况。
自六十年代以来,每当国际上发生重大的时候,苏联和美国都发射一些专用的侦察卫星,对有关地区进行监视。例如,
在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苏联和美国就用侦察卫星分别不断地向埃及以色列提供情报。13年10月6日开罗时间下午14时零5分,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埃及第2、3军团强渡运河,一举攻克以军构筑4年之久的“巴列夫防线”,打得以军节节败退。埃军准备乘胜前进,扩大战果。就在这时,美军侦察卫星发现埃军两个军团的结合部有一条7-12公里宽的间隙,防守薄弱,并且后方空虚。以军得到这个情报后,欣喜若狂,立即组织部队,秘密插入结合部,偷渡运河,迅速向西、向南发起猛烈进攻,并合围了埃及第三军团,从而反败为胜,夺取了主动权,最后由于苏美干预,双方握手言和。这种情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是不可想象的,因此,今天的战略战役指挥员不能不考虑侦察卫星这个重要因素,军事卫星提供的情报甚至能够改变战争的进程和结局。
第五,侦察对方的战场情报。
通过侦察监视,探查、搜集未知的情报,达到知己知彼,从而战胜对手,这是军事通则。
譬如,马岛战争期间,阿根廷在开战之初,还是打了几个漂亮仗,吃了几顿饺子的。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前苏联的侦察卫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其中,一个著名的战例,就是阿根廷空军击沉英国“谢菲尔德”号驱逐舰。1982年5月4日,大英帝国的王牌战舰――“谢菲尔德”号驱逐舰,满载一身精良武备,悠然穿梭在马岛海域,执行着封锁作战任务。不料,前苏联的“闪电号”侦察卫星在茫茫太空深处,悄悄地盯上了它。就这样,由于前苏联的帮助,“谢菲尔德”的一举一动便始终处在阿根廷的掌握之中。等到“谢菲尔德”一进入打击阿根廷空军的打击范围,“超级军旗”式轰炸机便腾空而起,贴着海浪,超低空飞向了目标。距离“谢菲尔德”48公里时,“超级军旗”立即爬高跃升,于是,“飞鱼”出鞘,并始终以超过海浪2米的高度飞行,很快便命中了“谢菲尔德”,当即就燃起了浓浓火焰,“谢菲尔德”遭受了致命的创伤,舰身被击穿了一个大窟窿。不久,“谢菲尔德”便沉没在茫茫大海了。而一枚“飞鱼”导弹,价值仅仅20万美元,却击沉了价值高达2亿美元的“谢菲尔德”号驱逐舰,可见,各种攻击性武器的打击效果能够在侦察卫星的作用下获得急剧放大。
这个战例告诉我们,当我们在地球表面进行军事行动时,千万别忘了,头顶上还有侦察卫星在虎视眈眈。 否则,就要付出惨重的代价
2、军事通信卫星
军事通信卫星就是指以为军事服务为目的而设计的通信卫星。
通信卫星,是六十年代初才问世的一门新兴技术,是空间技术和通信技术结合的产物,它象悬挂在高空的微波中继站和接力站,接收从地面或其它卫星发来的无线电信号,经转发器放大后,再以另一频率发回地面另一地方或其它卫星上。
它具有以下特点:
(1)通信距离远。一颗地球同步卫星,可以覆盖地球表面三分之一,它能为相距19000公里的两个地面站提供直接通信。若在赤道上空等间距分布三颗同步卫星,就可以基本上实现全球通信。
第二、通信容量大。卫星通信的工作波段是微波,波长在1米至1毫米之间,频率为300兆赫至300千兆赫,可用频带很宽,这样通信的话路就很多。目前一颗通信卫星可传上万条话路,外加若干路电视,还可传输高分辨率的图象和其它数据。
第三,传输质量高,由于卫星通信高山挡不住,大海隔不了,风雨无阻,昼夜不停,不象地面微波通信那样受地理气象条件以及通信距离等因素的影响。因而信息传输稳定可靠。
第四,机动性能好。卫星通信既可提供大型地面站点之间的远距离通信,也可为机载、舰载以及地面部队的小型机动终端站提供通信。这样,可随时随地建立通信终端,这为战时紧急情况下迅速建立通信线路提供了条件。这种应急通信能力在军事上是极为重要的。
第五,生存能力强。一般来讲,地球同步卫星不易受核爆炸破坏和其它手段的攻击。
正是由于有这些优点 ,军事通信卫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3、气象卫星
是专门用于对地球和大气层进行天气变化观测的卫星。它相当于一个无人高空气象站。它与以往的地面观测方法相比,具有全球性、预先性和准确性。
气象卫星起源于侦察卫星,基本原理类似于照相侦察卫星。不同的是它观察的对象是云、气、雾、雨、风、浪、潮、温。
方法是以2-3颗地球同步轨道和近地太阳同步轨道卫星,不断地向地面发送资料,经综合分析处理后,得出准确的气象预报,为陆海空三军部队行动服务。
4、测地卫星
用来从宇宙空间,对大地进行重力分布、形状、精确地理坐标测量的人造地球卫星叫测地卫星。 与常规测量法相比,它具有周期短,精度高的特点,是进行大地测量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手段。
工作原理:地球不圆和重力分布不均的影响,使卫星的运行轨道变得不规则,卫星不断地作上下、左右波浪式前进,通过地面跟踪站的测量,就可准确地推理出地球的形状和重力,以及地球表面各点的精确坐标,从而为战略武器提供准确的目标数据。对地表的物体可以用遥感遥测技术得到。
5、导航卫星
试想,航行在茫茫大海中的舰船,奔跑在广袤大地上的车辆,穿梭在万里蓝天上的飞机,遨游在九天之上的卫星、导弹等等处于移动中的物体,如果不能准确地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后果将会是怎样呢?这实在很难设想,也许等待它的将是一场灭顶之灾。
比如,90年代初期,在我国有着重大的影响的科学家――彭加木,在考察沙漠中,迷航失踪了。虽然他身上也带有一一些导航仪器,但是由于这些仪器性能的局限而迷失了方向。虽经多方努力寻找,最后仍然失踪牺牲。如彭加木的探险处在今天,处在全球卫星导航定位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这种悲剧可能再也不会出现。
这是因为,导航卫星,就象航标灯一样,每天以固定的频率,按规定的时间间隔,向地面发送导航信号。地面用户接收和处理这些信号,就能确定自己的位置。所以,它的用途就是导航。当前,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这种技术。
比如,1994年,美国就建成了“导航星”—一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它是由24颗卫星所组成,运行在六个轨道平面上,每个平面分布四颗,定位精度大约为16米。
那么,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在军事上又有什么用途呢?简而言之,它不仅可以为飞机、舰艇、坦克等进行精确导航定位,减少航行误差;而且还可以用于武器制导,能够极大地提高武器的命中精度。譬如,去年5月8日,美国出动了B-2轰炸机,野蛮地空袭了我驻南联盟大使馆,它所运用的主要技术就是全球卫星导航定位技术。
这个家伙,就是轰炸我大使馆的凶手—一B—2轰炸机。它的航程为115000公里,这个是空袭中使用的联合直接攻击。虽然,从战略上看,美国是我们的主要敌人,但是它的B-2轰炸机所运用的技术却是先进的。由于使用了全球卫星导航定位技术,B-2轰炸机可以施行全球轰炸,精确打击。联合直接攻击的打击精度也从原来的30米提高到3米。空袭中,美军共发射了五枚联合直接攻击,分别从五个不同部位打入,造成我馆舍严重毁坏,人员严重伤亡。
以上所讲的是美国的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发挥的军事作用。除美国外,俄罗斯在1995年建成了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它也是由24颗卫星所组成,不同的是,卫星运行在3个轨道平面上,每个平面分布8颗卫星,定位精度稍差一点,大约是30—100米。
(三)空间武器系统
航天技术广泛应用于军事,正在引起作战方式根本性的变革,它不仅使信息的近实时传递、控制成为现实,而且为日益迫近的太空战提供了技术支持。太空战的雏形就是反卫星作战和导弹攻防作战。这里有一个概念“实时”, “实时”说得通俗一点,就象电视实况转播,人们耳闻目睹的信息的时间和正在发生着的事物的时间是处在同一时刻,这个就叫实时。下面我们分两个方面来介绍空间武器系统:一是反卫星系统;二是反导系统。首先我们来看看反卫星系统。
1、反卫星系统
反卫星系统就是攻击卫星的武器系统,通过攻击敌方的卫星,来夺取制信息权,在保护自己耳聪目明的同时,使敌方成为聋子和瞎子。目前,打击卫星的主要方法有三种:
一是利用地面武器系统,如激光炮和动能武器系统等来摧毁敌方卫星;
二是以卫星拦截卫星,这种卫星不同于一般卫星,它本身就是一种攻击性武器,通过机动变轨飞行,跟踪接近目标后,能以自爆或撞击的方式来摧毁敌方卫星,或者利用卫星上装载的激光器、粒子束武器、以及火箭来摧毁敌方目标;
三是利用航天站或航天飞机来俘获敌方卫星,为自己服务。
世界上对反卫星系统的研究,仍然是美国和原苏联领先。原苏联1968年就进行过卫星反卫星拦截试验,80年代初又成功地进行了两次综合演习,它领先于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反卫星实战能力的国家。原苏联的激光技术,起步也比美国早。(据说七十年代后期,苏联曾用强陆基激光器干扰过美国空军在太平洋马绍尔群岛上空地球同步轨道上的预警卫星,使其发出错误的警报。另外,原苏联具有发达的航天站技术,完全可以建立天基反卫星系统。)据西方国家估计,前苏联不仅有陆基高能反卫星激光器,并且还拥有天基反卫星激光器样机。
美国反卫星技术研究比较晚,但进展很快。18年开始研制反卫星导弹,1985年就曾用它击落过一颗失效的美国卫星,现有100多枚导弹已正式部署。美国航天飞机的发展非常快,它能够在轨道上布放、回收、修复卫星,自然它也可以抓捕敌方的卫星。
2、反导系统
所谓反导系统就是反击导弹进攻,使导弹突防失效的系统。
关于这个内容,我讲两点:
(1)反导方式;
(2)美国的反导系统。
先看第一点反导方式。那么,目前,有哪几种反导方式呢?
有两种反导方式:
一是用导弹来截击导弹,这是俄罗斯的C-300导弹,已经多次成功地进行了拦截试验;
二是用激光一类的新概念武器摧毁导弹,美国多次进行过试验。
现在,美国正在大力研制反导系统,进展也较快。下面就来介绍美国的反导系统。
美国的反导系统有两种,一种是国家导弹防御系统;一种是战区导弹防御系统。两种系统,结构大体类似,下面介绍战区导弹防御系统。那么, 战区导弹防御系统有什么样的结构?是如何反导的呢?
战区导弹防御系统,英文缩写呢,就是“TMD”,它是由指挥自动化系统和反导导弹两部分所组成,二者缺一不可,否则TMD就失效。下面先介绍指挥自动化系统,
指挥自动化系统,是集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侦察和监视为一体的人机系统,英文缩写呢,就是C4ISR,它是卫星通信、卫星侦察、卫星导航等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美国依靠先进的卫星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建立了全球指挥自动化系统。
下面来看反导导弹,美国现在研制了三种反导导弹。
一种是战区高空拦截弹,今年10月2日,美国发射了一枚战区高空拦截弹,拦截了一枚模拟对方进攻的民兵三型洲际导弹;
第二种是美国与以色列联合研制的箭2型反导导弹,已经成功地进行了六次试验,拦截距离150公里,拦截高度为48公里;
第三种是爱国者导弹,海湾战争中,“爱国者”大战“飞毛腿”,出尽了风头,下面以爱国者拦截飞毛腿为例,来讲讲TMD是如何反导的?
这是它的作战示意图。
首先,飞毛腿发射,预警卫星进行探测,并计算出飞毛腿的大致弹道和落点,然后,将信息传给地面数据中心,地面数据中心计算出准确的弹道和落点之后,将信息通过通信卫星传给战区指挥中心,指挥中心发出指令,引导爱国者进行截击,摧毁飞毛腿。这就是TMD的大致反导过程。这里需要特别警惕的是,美国企图将台湾也纳入TMD之中,妄图阻挠中国统一的进程。当然诺,他们的阴谋是不会?/ca>
2007年深圳台风纪录
你说的小型气象站,微型气象站和多功能气象站怎么看起来像是一个东西,不知道你问的是进口的还是国产的,我公司是做光伏监测和环境评估的,用的也比较多,国产的我不太懂,我们公司一般用的是德国的lufft的ws系列,从两要素一直到九要素都有,若是遇到环境极度恶劣的话我们就用英国FT公司的。国产的话虽然现在做的也不错,但某些关键指标还是达不到,在做资产评估的时候银行也不认可那些数据。只能帮你到这里了。
中山有机场吗
2007年深圳市气候公报;摘要;2007年深圳市气候主要特点是:年降水量偏少;平;1气温偏高;2007年深圳市年平均气温为23.5oC,比多年;2007年平均气温的空间分布总体上呈西高东低的分;2007年深圳年平均气温分布图;2降水偏少;2007年深圳市降雨量为1581.5毫米,比多年;2007年降水量大致呈西少东多分布,南山区和宝安;2007年深圳市年降雨
2007年深圳市气候公报
摘要
2007年深圳市气候主要特点是:年降水量偏少;平均气温偏高; 日照时数持平;湿度历史最低气象灾害呈现三少两多一强的特点:台风影响少强度弱,秋冬雨水少干旱重,暴雨天数少雨强大,炎热天数多高温少,灰霾天数多等级轻,局地雷暴强灾情现 一基本气候状况
1气温偏高
2007年深圳市年平均气温为23.5oC,比多年平均气温偏高1oC,较去年上升0.1oC,是自1987年以来连续偏暖的第21个年份其中2,3,7,12月平均气温较历史同期偏高2月份的平均气温为19.5oC,比历史同期异常偏高4oC,刷新了历史同期最高纪录;12月平均气温19oC ,为历史第二高值;7月份平均气温29.7 oC,仅次于2003年的30.2 oC,为历史第二高值仅4月份平均气温较历史同期偏低1.0 oC,其它各月平均气温与历史同期持平年平均最高气温为27.1oC,比历年平均最高气温偏高0.5oC;年平均最低气温为16.4oC,比历年平均最低气温偏高0.8oC2007年夏季共有221天,入夏时间为3月24日,刷新了最早入夏的历史纪录10月31日开始进入秋季,正常略偏晚2007年极端最高气温35.4 oC,出现在8月8日;高温(35 oC)天数1天;极端最低气温8.9 oC,出现在1月8日
2007年平均气温的空间分布总体上呈西高东低的分布宝安南山福田西部龙岗西部以及罗湖西南部年平均气温在23-24 oC之间,其余地区在22-23 oC之间,东西差异在1oC左右
2007年深圳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2降水偏少
2007年深圳市降雨量为1581.5毫米,比多年平均值偏少19.6%,属降水偏少年份,是近10年的第二低值降雨时段分布不均,其中58月降水量比历史同期偏多5%-6%,6月偏多约60%其余月份均不同程度的偏少第一季度累计雨量只有57.9毫米,比历年同期偏少近6成开汛时间为4月24日,比平均入汛时间略偏晚汛期(4-9)累计雨量1467.9毫米,占全年总降水量的92.8%,比历史同期偏少11.3%,,其中7月份偏少56%,9月份偏少75%进入10月后降雨急剧减少,10-12月累计降雨量为55.7毫米,较历史同期偏少约67%年降雨日数为118天,比历史同期平均偏少22天;年内最大日雨量为137.7毫米,出现在6月10日
2007年降水量大致呈西少东多分布,南山区和宝安西部以及罗湖东部和龙岗中东部地区年降雨量少于1400毫米,其余地区雨量大多在1400-1600毫米之间,其中龙岗北部和大鹏半岛东部有两个雨量中心,年累计雨量在1800毫米以上
2007年深圳市年降雨量分布图
3日照持平
2007年深圳市年日照时数为1937.1小时,与多年平均略多7.3小时,较去年增加了312个小时25711月的日照时数均比历史同期偏多,尤其7月份日照时数达到294.7小时,比历史同期偏多74.7小时,为历史第二高值1,4,6月日照时数与历史同期基本持平其余月份较历史同期偏少
4湿度最低
2007年深圳市年平均相对湿度仅有70%,与2005年最小相对湿度持平,为历史最小平均相对湿度记录全年各月份的平均相对湿度均较历史同期偏低其中1月29日和2月2日最小相对湿度为11%和13%,分别打破历史同期的最低记录5月和9月的月平均相对湿度分别为74%和67%,均与历史该月的最低值持平
5其他数据
(1)风向频率
2007年深圳年平均风速为2.5米/秒主导风向为东北偏东风,风向频率为16.7%,平均风速2.4米/秒,其次为东北风和东北偏北风,出现频率分别为13.7%和12.7%,西南风频率为11.5%,平均风速为3.1米/秒
2007年风频率玫瑰图(风向频率\平均风速)
(2)能见度
2007年年平均能见度为13.4公里,与2002年持平,是近7年能见度最好的一年汛期能见度明显好于秋冬季节,其中能见度最好的67月份月平均能见度均超过20公里,而11012月平均能见度低于10公里
2007年1-12月平均能见度
2001-2007年平均能见度
二 2007年气象灾害概述
2007年影响深圳的热带气旋偏少,影响程度偏弱,影响较明显的有帕布圣帕和范斯高;暴雨日数6天,大暴雨日数1天,比多年平均值(9.3天)偏少;雷暴日数69天,与多年平均值(68.4天)持平;高温炎热少,全年只有1天超过35oC的高温记录,但7月份出现持续的炎热天气,中暑多发;全年霾日达到231天,刷新历史纪录,但是严重灰霾较少,年平均能见度较前几年有所好转
1热带气旋
2007年影响深圳的热带气旋个数与常年相比数量偏少,强度偏弱,影响时间偏晚,有1个热带气旋直接影响我市,另外有2个热带气旋对深圳有间接影响,但这3个热带气旋均没有对深圳造成严重影响2007年对深圳有较明显影响的热带气旋分别为8月上旬末到中旬初出现的0707号强热带风暴帕布8月中旬末的0709号超强台风圣帕和9月下旬初的0714号热带风暴范斯高
2007年影响深圳市热带气旋路径图
2暴雨
4月24日首场暴雨出现,标志着深圳2007年的汛期开始此后在5月20日6月14日7月16日8月14日6月7日分别出现了5次暴雨过程,6月10日出现一次大暴雨过程,年暴雨日数共计7天,比多年平均值偏少,暴雨终日(8月14日)出现早,仅晚于1956年和1963年
3雷暴
2007年我市雷暴日数为69天,与多年平均值持平今年的雷暴集中在第二和第三季度出现,其中6月和8月雷暴日数最多,均为20天雷暴结束时间早,雷暴初日(4月2日)和终日(9月5日)间隔只有157天,刷新了历史最短时间间隔的纪录据有关部门统计, 2007年共发生雷击52起,2人因遭雷击身亡 4高温
2007年高温日数少,深圳国家气候观象台全年只有一天超过35oC的高温记录8月8日受强热带风暴帕布下沉气流影响,我市出现高温酷热天气,竹子林记录到35.4度的最高气温,为今年以来的最高气温 5寒冷
2007年平均气温偏高,1-3月冷空气活动少,只出现5天最低气温低于10oC的寒冷天气,极端最低气温
8.9oC,出现在1月8日
3月上旬,有一次强冷空气过程,3月5日到7日的48小时降温幅度达到10.3 oC,过程最低气温9oC,是2006年冬到2007年春季降温幅度最大的一次强冷空气过程
6大雾
2007年深圳出现大雾天气2天,比多年平均值(4.8天)偏少大雾出现在3月25日和12月19日,能见度最低时分别为600米和800米
7灰霾
2007年我市出现灰霾天气231天,为历史第一高值,比历史第二高值的2004年多55天9月14-19日,深圳出现较严重的灰霾天气,持续6天能见度都在3-5公里左右,最小能见度只有1.5公里
三 2007年影响深圳主要气象灾害
1强热带风暴帕布路径曲折风雨影响大
今年第7号热带风暴帕布于8月6日在太平洋生成,进入南海后,沿广东沿海移动,强度多变,路径迂回曲折,历时5天后,先后在香港中山登陆,进入江门境内后减弱消失帕布前期给深圳带来高温,后期风雨明显8月8日受帕布下沉气流影响,我市出现高温酷热天气,竹子林记录到35.4 oC的最高气温,为今年以来的最高气温记录8日夜间-11日,每天均有地方记录到5-6级的平均风,8级以上的瞬时阵风,其中南山记录到最大瞬时阵风8级(18米/秒),盐田记录到11级(29.0米/秒)的瞬时大风深圳国家气候观象台9-11日三天的累计雨量为112.9毫米全市过程累计雨量普遍达到60-100毫米,超过100毫米的地区在石夏农科世界之窗蛇口等地最大累计雨量出现在坝岗,达到142毫米
2超强台风圣帕带来雷雨大风和强降水
于8月13日在西太平洋东部洋面上生成的超强台风圣帕先袭台湾,后登福建,先后给深圳带来高温强对流和降雨天气8月18日受圣帕下沉气流影响,我市出现高温酷热天气,全市区域自动气象站的最高气温普遍在35oC以上18日晚受圣帕快速移动的强雷暴云团影响,我市自北向南出现了强雷暴和瞬时大风天气,部分地区瞬时阵风8-10级2022日受圣帕减弱后的低压环流影响,我市均出现了较强的降水,部分
地区有强雷暴和强降水出现20日累计降雨分布非常不均匀,西部小到中雨,东部大到暴雨,大鹏岭下南澳龙岐为大暴雨,全市最大雨量出现在岭下站,为173毫米
3首场暴雨引发多处水浸
4月24日8-11时,受高空槽和切变线的共同影响,我市出现2007年首场暴雨,并伴有雷暴,最大小时雨量为61毫米/小时,出现在石岩水库站,深圳国家气候观象台雨量68.4毫米,光明站的日雨量达到107.7毫米,全市大部分地区出现强雷雨和6-8级瞬时大风受强降水影响南山区多个片区和宝安区西乡沙井松岗多处出现水浸,水深40-60厘米,南山区的一甲村和粤海门村水淹1米多平湖良安田几十亩蔬菜基地全部被水淹宝安区龙华街道清湖社区清湖河河水上涨4米,冲毁护堤,清湖桥封闭抢修;同时洪水又冲跨离清湖桥200远的电缆基塔,13条供电线路受影响
45月18日雷雨大风造成多起事故
5月18日深圳自西北向东南先后出现强雷雨和短时大风天气西部大部地区小时雨量超过20毫米,最大雨强在龙华站57.1毫米/小时雷雨时伴有短时大风,龙岗坪山坪地平均风达到5-6级,瞬时阵风8-9级,其中坪山顺时阵风达到23.7米/秒(9级)由于降雨强度大,导致全市不少地方出现积水现象,尤其宝安最为严重,龙岗也有多家商铺被淹受损;宝安流塘路一带,很多车陷在水里熄火,造成交通瘫痪;西乡107国道,出现严重塞车;机场方面18日共有117个航班延误宝安区福永街道107国道旁的博私城遭受雷雨大风袭击,3万平方米的家私城有三处被大风掀起顶盖并发生坍塌,坍塌面积2500平方米,并造成5人受伤,1人经抢救无效死亡,财产损失约100万元另外,强风掀起的钢架天棚被卷至250米外加油站处,两辆小车和一辆人货车被砸坏被大风刮起的钢梁还把停在博具城旁的广安加油站的大巴前门捅穿,导致前门变形凹陷此外18日的雷雨大风还造成距离龙大高速入口约1公里处和燕南路诚众艺术馆门口的两棵大树倒下18日受强雷**响,石岩电视台发生大面积停电故障大浪街道办农胜市场1人被雷击死高速公路石岩收费站遭受严重的雷电灾害,直接经济损失30万元
5高考大暴雨引发内涝和山体滑坡
6月7-10日,在高空槽西南低压和切变线共同影响下,深圳出现持续强降水和强雷暴天气此次降水过程的特点是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强度强,雨量集中,同时伴有雷暴7日全市有21个自动站降雨量超过50毫米,龙岐岭下和南澳站降雨量超过100毫米,南澳站最大小时雨量达到47.2毫米/小时10日全市绝大部分自动站出现50毫米以上的降水,其中有34个自动站记录到超过100毫米的大暴雨,最大降雨记录出现在深圳水库站,为166.6毫米最大小时雨量出现在东角头,为90.2毫米/小时南山蛇口记录到18米/秒的瞬时大风7-10日,深圳全市的累计雨量达到100-260毫米
6月7日-10日累计雨量(毫米)
6月7-10日的暴雨造成我市20多处不同程度的内涝和积水,灾情主要出现在南山罗湖两区其中南头和蛇口湾的情况最为严重南山蛇口海上世界4000多平方米的下层广场积水达3-4米南头中山南路的积水达1米,100多名周围居民疏散另外宝安区宝民一路的地下商场积水,大部分货物被水淹据市三防部门统计,此次暴雨造成的财产损失达2000万元6月7-10日的暴雨还造成南山荔山工业区罗湖清水河玉龙新村和梧桐路大望村等8处发生山体滑坡,有1人受伤强降雨天气造成坂田街道和南山蛇口半山区附近有2处公路坍塌铁路方面,梅州地区的畲汕漳龙铁路多处出现坍塌险情而被迫中断,导致深圳汕头等多趟途经粤东的列车停运7日和10日的暴雨和雷暴天气还造成一百多架飞机延误
63月25日大雾天气造成高速公路封闭
3月25日早晨深圳出现大雾,国家气候观象台最小能见度记录为600米,气象台发出2007年首个大雾**预警信号因深汕高速公路惠盐高速公路均出现大雾,为保障道路交通安全,深汕高速公路深圳段双向封闭五小时,惠盐高速全程双向封闭两小时盐田港港区因能见度低于100米,盐田港上午9-11时期间暂时停止作业
77月高温中暑多发
7月以来,我市出现了持续高温炎热天气,日平均气温高于29度的持续天数高达21天,仅次于2003年的23天位居历史同期第二高值;7月的平均气温高达29.7度,亦为历史同期第二高值;虽然竹子林国家气候观象台没有记录到35oC以上的气温,但7月共有22天有区域自动气象站记录到35oC以上的高温7月14日梧桐村测站极端最高气温达到37.6度经深圳120急救中心统计,7月份120急救中心共救治中暑人员71人,有1人因中暑引发心脏病死亡
7月7-27日平均气温(oC)
89月中旬出现连续严重灰霾天气
受热带气旋百合和韦帕下沉气流的影响,9月14日到19日深圳大部分时间的能见度都在3-5公里左右,出现较严重的灰霾天气16日早晨最小能见度只有1.5公里,深圳气象台在16日10时00分发布了灰霾**预警信号在此期间宝安南山福田龙岗都有轻微污染的记录,其中宝安区15-17日以及19日都出现了轻微污染
9秋冬季节旱情严重
由于今年我市降水平均偏少近2成,尤其自9月以来,降雨量严重偏少,比多年平均值偏少72%,自9月25日起到12月31日已出现持续99天的中度秋冬连旱尤其以自然降水为主要水源的小型水库蓄水严重不足,由于降水偏少水库蓄水不足等原因,龙华观澜碧岭等地一度供水紧张
四 气候影响评价
1气候与环境空气质量2007年气候条件对深圳市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空气污染指数随季节变化明显2007年空气质量等级为优的天数为159天,比2006年少1天;出现轻微污染的天数4天,比2006年少2天其中空气质量等级为优的天数在20天以上的月份主要在夏季的678月,其中整个7月份的空气质量等级。
中山有机场的。
中山三角机场是广东省第一家民营直升机机场,始建于2004年,位于广东省中山市隶属珠三角地区,东侧为珠江入海口,机场半径15公里范围内地势平坦。机场地处珠江水系,珠江支流及河涌纵横交错,地标明显。全年可飞行天数达330多天,净空条件、地形和气候条件均佳。中山三角机场为中山雄鹰通用航空有限公司的重点机场。
中山其它服务:中山三角机场拥有固山定翼飞行跑道、直升机起降场、机库、油库及气象站等机场设施,可停放各类直升机和小型飞机并开展与之配套的飞机保养维护等服务。接受场地出租,航空器代管,航空器维护等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