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天气资讯 天气资讯

气候资源有哪些_气候有哪些种类

tamoadmin 2024-08-11 人已围观

简介1.我国气象气候旅游有哪些类型2.如何利用气候3.什么是农业气候?4.气候及其特点有哪些?5.什么是气候?1、热带季风包括台湾省的南部、雷州半岛、海南岛和西双版纳等地。年积温>=8000℃,最冷月平均气温不低于15℃,年极端最低气温多年平均不低于5℃,极端最低气温一般不低于0℃,终年无霜。2、亚热带季风中国华南大部分地区和华东地区属于此种类型的气候。年积温在4500--8000℃之间,最冷月

1.我国气象气候旅游有哪些类型

2.如何利用气候

3.什么是农业气候?

4.气候及其特点有哪些?

5.什么是气候?

气候资源有哪些_气候有哪些种类

1、热带季风

包括台湾省的南部、雷州半岛、海南岛和西双版纳等地。年积温>=8000℃,最冷月平均气温不低于15℃,年极端最低气温多年平均不低于5℃,极端最低气温一般不低于0℃,终年无霜。

2、亚热带季风

中国华南大部分地区和华东地区属于此种类型的气候。年积温在4500--8000℃之间,最冷月平均气温0--15℃,是副热带与温带之间的过渡地带,夏季气温相当高(侯平均气温>=25℃至少有6个侯,即30天),冬季气温相当低。

3、温带季风

中国华北地区属于此种类型的气候。年积温3000--4500℃之间,最冷月平均气温在-28--0℃、夏季侯平均气温多数仍超过22℃,超过25℃的已很少见,属于比较温暖凉爽的。近几年来,由于气候变暖等原因,华北南部地区频频出现高温天气,但平均气温仍不超过25℃。

4、温带大陆性

广义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包括温带沙漠气候、温带草原气候及亚寒带针叶林气候。狭义的概念将湿润的后者除外,中国大部分北纬40°以北的内陆地区都是温带大陆性气候。这些地区降水稀少,年降水量在300-500毫米之间,气温日较差、年较差都很大,如新疆。

5、热带雨林

中国南沙群岛属于这种类型的气候。全年高温多雨,降水丰沛,年平均气温28到30度,年降水量2800毫米以上。?

扩展资料:

东部季风区夏季高温多雨、西北地区夏季炎热干燥、青藏高原区夏季凉爽,降水少。

由于大陆和海洋热力特性的差异,冬季严寒的亚洲内陆形成一个冷性高气压,东部和南部的海洋上相对成为一个热性低气压,高气压区的空气要流向低气压区,就形成我国冬季多偏北和西北风。

相反夏季大陆热于海洋,高温的大陆成为低气压区,凉爽的海洋成为高气压区,因此,我国夏季盛行从海洋向大陆的东南风或西南风。由于大陆来的风带来干燥气流,海洋来的风带来湿润空气,所以我国的降水多发生在偏南风盛行的夏半年5-9月。

可见,我国的季风特色不仅反映在风向的转换,也反映在干湿的变化上。形成我国季风气候特点为:冬冷夏热,冬干夏雨。这种雨、热同季的气候特点对农业生产十分有利,冬季作物已收割或停止生长,一般并不需要太多水分,夏季作物生长旺盛,正是需要大量水分的季节。

我国气象气候旅游有哪些类型

近日,黑龙江省宣布,将于8月1日正式施实《黑龙江省气候探测和保护条例》。这虽然只是个地方性的法规,却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强烈反响,只因条例规定,“气候国有”。且不论国有不国有,仅什么是气候,开发气候有什么好处,恐怕也会让人因这个条例开始关心一下了。

什么是气候

气候是一种可利用的再生,指能为人类经济活动所利用的光能、热量、水分与风能等。它是一种宝贵的自然,可为人类的物质财富生产过程提供原材料和能源。

气候的形成不等同于气候的形成,气候只是气候的来源与基础。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世界气象组织就开始将气候看作是气候系统的产物。气候系统包括大气、海洋、大陆、冰雪圈与生物圈等成分及其相互作用。同样的气候可能有着很大的利用效益,也可能转变成为灾害。

我国气候区划

我国气候丰富,南北气候差异大,是当前发展农业、保护生态环境、改善能源结构的理想自然。合理开发利用气候,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我国的气候区划是气候分布的地理表现,参照我国各地的自然与社会经济状况,可以划分成五个大区和十一个小区。

第一大区是华北,其东区是平原,西区为黄土高原,水分不足的问题在全国最为突出;第二大区是东北,其北区水分较丰富,而南区水分不足;第三区为长江中下游与华南,这是我国降水量最多的地区;第四区为西南区,其西区即青藏高原东部,地广人稀,东区有充足的热量;第五区,即干旱、半干旱地区,辐射丰富,热量也很好,降水不足是主要缺点。

如何合理开发利用我国气候

气候开发在一定程度上对生物群落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只有保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使用合理的气候指标和充分利用气候,才能获得较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并防御气候灾害。

利用气候发展特色农业气候中光、热、水、空气等物质和能量,决定着区域种植制度及作物结构。由于我国气候分布不均,各地在进行农业生产及规划时,必须尊重气候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以获得稳定产量和优良品质。在合理、充分利用气候的基础上,挖掘农业气候潜力,加大区域光照、热量、水分等的开发利用率,结合气候的开发和生态建设,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立体农业及旅游农业,建立有气候特色的地方优质农产品品牌,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进行城镇规划和建筑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光照与街道方位,联系当地实际,比较街道方位不同的日照条件。城市建筑则应考虑其建筑间距,以保证充足的阳光照射。

海陆空交通运输方面常需要穿越不同的气候区,应尽量避开气候灾害,如暴雨、泥石流、大风等和冻土、积雪等问题。航空港的选址宜选择低云雾和暴雨出现频率较少、风速较小的地方,且距离城市较远、地势较高。

气候的开发利用也是旅游业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气候本身的特点和特殊气候条件下形成的特殊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都是旅游的重要目标。因此充分评价和开发气候,是开展旅游业的一项重要工作。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气候变化更加剧烈。合理开发利用气候,把其应用于农业、交通、建筑、旅游等对气候较为敏感的领域。增强全社会的气候意识,拓宽气候利用领域,减少人类活动对气候的破坏,努力实现、环境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本刊综合)

如何利用气候

我国的气候旅游主要有:云雾雨、冰雪、雾凇、雨凇、佛光、海市蜃楼。

(一)雨景

雨景是旅游中经常遇到的一种自然景观。雨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往往给周围旅游增添无穷的韵味。首先,细雨蒙蒙,使山石林木、小桥流水若隐若现,别具一番朦胧美或意境美。自古以来,我国形成了许多雨景胜迹,如峨眉山十景之一的“洪椿晓雨”,蓬莱十景之一的“漏天银雨”,还有江南烟雨、巴山夜雨等。其次,雨滴声声,雨打“芭蕉”,“雨滴残荷”,也会增添一份宁静和韵律美。

然而,雨景作为一种美景,离不开季节的配合,春雨最令人神往,江南的春雨更为迷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雨景还需地形的配合,在一些地形起伏较大的山区,雨景的朦胧美更是多姿多态。

(二)云雾景

山区云蒸雾聚,变幻翻腾,历来就是极具吸引力的胜景,所谓“山无云则不秀”。黄山云海为四绝之一。庐山瀑布云“或听之有声,或嗅之欲醉,团团然若絮,蓬蓬然若海”,奇妙万状。苍山的玉带云,三清山的响云,泰山的云海玉盘,都是奇景。

云雾景常给人一种身处神仙境地、飘飘欲仙的美妙感受,在山地最为常见,主要是由多变的山地气候造成的。

(三)冰雪景

雪景配合其他的自然景观可构成奇异的冰雪风光。雪是纯洁的象征,雪景常把人间装扮成一个纯真无私的世界。自古以来,冰雪景一直是人们乐此不疲的旅游活动内容。旅游区中以雪命名的景点俯拾皆是,如九华山的“平岗积雪”,嵩山的“少室晴雪”,燕京八景之一的“西山晴雪”,西湖十景之一的“断桥残雪”等都是著名的雪景,足见雪在构景中所占地位。世界上许多冰雪丰富的地方,先后建设起滑雪运动场,寓观景与运动于一体,爱好者日众。我国哈尔滨的冰雪、冰雕盛会是该地最有号召力的旅游节目。

(四)霞景

霞是日月斜射光,经空气色散使云层呈现红橙黄等彩色,多出现在日出或日落时,常与山地水气、云雾相伴随,主要形式有朝霞、晚霞、彩霞、雾霞等。这种景致瞬息万变,五彩缤纷,对游人很有吸引力。以霞景命名的景点,如泰山岱顶的“晚霞夕照”,浙江东钱湖的“霞屿锁岚”,江西彭泽的“观客流霞”等。

(五)日月景

日月景从本质上说属于天文旅游的一种,但由于日月景的观赏与气候、气象、季节和地理环境有很密切的关系,且其景观与其他天文旅游相比,规律性很强,周期很短,观赏手段十分简单,因此在气象旅游中描述更为恰当。

日月景包括旭日、夕阳、满月和残月。游人到高山、海滨旅游,都希望能看到日出和日落的景色。有些名山已经形成固定的观日点,如泰山的观日峰,庐山的含鄱口,黄山的翠屏楼,峨眉山的金顶。游人常披星戴月,在日出或日落前赶到上述地点。“旭日东升”是泰山奇观之一,知名度极高。庐山的旭日景和夕阳景也极尽瑰丽,因有鄱阳湖水光的衬托,更是与众不同。观日以晴天和少云天气最佳,故需掌握天气状况和观景时间,否则会徒劳跋涉。

月到中秋分外明,满月象征着圆满美好,是都喜爱的,如西湖十景之一的“乎湖秋月”等。此外,日月景常常与霞景相伴而生,后者的映衬,使日出、日落景致更为丰富多彩。

(六)幻景

佛光与蜃景,因其形成机理及成像性质的相似性,我们可以通称为幻景。二者均由于大气分子或其中的水汽分子对太阳光线的折射或反射作用而形成。所形成的景观均为虚像,虚无飘渺,给人一种神秘怪异的感受,但二者出现的区域有很大差别。佛光,是山岳顶峰出现的一种特殊的光学现象。蜃景则常见于海湾、沙漠、江河及湖泊的上空,有时在山顶也可以发生。

什么是农业气候?

问题一:如何因地制宜利用我国复杂的气候? 1)在山地:地形较陡的地区要发展林业,保持水土有发展经济,宜林则林;在坡缓的地区可以改造为梯田,发展种植业;

2)在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利于耕作,要宜粮则粮;

3)在半干旱地区:降水少于400mm,降水较少,牧草鲜美,不利于发展农业,要发展牧业,防止土地沙化,但是要合理放牧,在河流的沿岸,也可以相应的发展一些种植业;

4)河流丰富,河道较宽,湖泊众多的地方,发展淡水渔业。

5)要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不同地区特有的气候,比如新疆的风力发电,三峡的水电,不同的地域,有什么就用什么,但要想合理的开发,当然要进行可持续发展,不要过度的增加污染。现在一些新开发利用的代替能源正在逐渐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清洁的可再生,有利于发展和环保。

问题二:气候包括哪些? 气候是指能为人类经济活动所利用的光能、热量、水分与风能等,是一种可利用 气候

的再生,也是我国的十大自然之一。包括太阳辐射、热量、水分、空气,风能等。它是一种取之不尽,又是不可替代的。气候是一种宝贵的自然,可以为人类的物质财富生产过程提供原材料和能源。

问题三:简述我国气候的特点 我国气候的特点

从气候带来考虑我国最北部也属温带,故热量与辐射十分丰富。除高寒山区外,全国各地都有发展农业的辐射条件与热量条件。但降水主要仰给夏季风带来热带与副热带洋面的湿热气流。在夏季风不能到达的地区,则因为缺乏降水,难以发展农业,甚至连牧业所需的草类也难以成活,形成大面积的沙漠或荒漠。

我国气候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气候类型丰富。特别是我国南方地区是回归干旱带里面积最广的一个湿润丘陵山区。由于海拔高度、坡向与地形的复杂多样,气候类型很多。在其影响下,我国生物品种极其丰富,有许多举世罕见的稀有动物与植物,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我国气候的总量可以作一个粗略的估计。由于气候要素一般是用深度(降水)、强度(辐射)、速度(风)和温度表示的,故气候值需要将气候要素适当加工后乘以面积而得到。

我国太阳辐射量最大在 *** ,达到每平方米2330千瓦时;最低值在四川盆地和贵州一带,每平方米只有1050千瓦时。如果按准平均值每平方米1500千瓦时计算,则每平方公里就有太阳辐射15亿千瓦时,全国达144百万亿千瓦时,约相当70年代末期世界年用能量的两千倍。

我国的热量也是很可观的。>10℃积温在黑龙江北部仍能达到2000℃左右,而在海南岛可达9000℃。对农业生产说来,在最北地区也能种一季作物,而在华南则可全年种植。

降水是极为重要的气候,也是陆地一切水的来源,我国陆地共有降水6.2万亿吨,占世界陆地降水量119万亿吨的5.2%,低于平均值2成。我国降水分布极不均匀。西北沙漠地区降水量不到50毫米;在东南多雨地区,最多超过2000毫米。如果以400毫米等雨量线为界,在其西北约占全国一半的国土,人口与产值不到全国的10%;在该线东南一半的国土,人口与产值均超过全国的90%。由于我国山区与高原有丰富的降水,使得我国水能十分丰富。我国河流水能蕴藏量达6.76亿千瓦,可能开发量达3.78亿千瓦,均居世界首位。在南方山区降水丰富,有良好的发展山区经济的潜力。降水不足在我国北方已经成为限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子。

风能是地球上另一种重要气候能源。据估计,在近地层中全球可以提取的风能的极限值约为130万亿瓦,约相当全球能量需求量的10――20%。我国风能在全球居中等偏下水平,估计约为2.5万亿瓦,10%左右可供开发利用。我国风能最丰富区在内蒙古与沿海地区以及各地风口等地。

问题四:气候不同于其他自然的特点是 答案C

气候不同于其他自然的特点有三个:普遍存在性、数值特征、是一种变化中的。

问题五:气候是可再生吗? 气候是指广泛存在于大气圈中的光照、热量、降水、风能等可以为人们直接或间接利用,能够形成财富,具有使用价值的自然物质和能量,是一种十分宝贵的可以再生的自然,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已被广泛用于国计民生的方方面面。气候作为可再生,是未来人们开发利用的丰富、理想的,只要保护好这种,就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问题六:气候是否可以国家所有 宪法第九条规定: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都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森林和山岭、草原、荒地、滩涂除外。 国家保障自然的合理利用,保护珍贵的动物和植物。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自然。 相关规定符合宪法内容,可以说是合法的。 至于合理性,关系到所有制问题,说白了就是社会主义合理还是资本主义合理的问题,所以不好回答

气候及其特点有哪些?

能为农业生产所利用的气候要素中的物质和能量,称为农业气候。它是农业自然的组成部分,也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农业气候由光、热量、水分、大气和风组成。农业气候数量的表示方法有两种:一是对短时间提供的量用强度表示,即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的数量,如辐照度等;二是对长时期提供的用累积量表示,如积温、年降水量、年日照时数、年太阳总辐射量等。农业光:包括太阳总辐射量、光合有效辐射量、日照时数等。太阳辐射是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形成生物量最基本的能量,在太阳总辐射中占41%~50%的可见光部分为光合有效辐射,可以被农作物直接吸收。光能具有巨大潜力,地球上植物的光能利用率尚不到1%。日照时数的多少与光合时间长短和光周期有关。农业热量:包括积温、生长期、无霜期等。热量是农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基本条件,决定生长期的长短、种植制度的型式,影响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和总产量。农业水分:包括降水量、土壤储水量等。水分决定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基本条件,决定产量的高低、种植面积的多少等。空气:包括二氧化碳、氮、氧和其他微量气体。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必需的物质,氮通过植物的生物固氮等形式转化为氮肥,供给植物营养;氧是植物调节剂,低浓度氧能抑制光呼吸,增强光合作用,大气中氧含量变化对动物也会引起反应;其他微量气体除甲烷变为能源外,其余大多与农业没有直接关系或有害。风能转换为机械能和电能,用于农村生产和生活活动。各种农业气候的数量及其组合匹配情况对农业类型、种植制度、作物种类和农业产量有很大的影响。(摘编自《中国科学百科全书》)

什么是气候?

严格地说,气候是指对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有利的气候条件;其不利的气候条件,常常引起气候灾害。因此,气候条件,或者说气候环境,应包括气候和气候灾害两个主要方面。现在,也有些人把气候和气候条件等同起来,把气候灾害包括在气候内,把灾害看作负。当然,气候和气候灾害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既相互制约,又相互转化。因此,对气候作这样广义的理解,也还是说得通的。

气候有什么特点呢?气候是一种很特殊的。它和其他不同,主要有如下几点:

(1)气候是光照、温度、湿度、降水、风等要素有机组成的。其的多少,不但取决于各要素值的大小及其相互配合情况,而且还取决于不同的服务对象以及和其他自然条件的配合情况,不像黄金、煤炭等矿产那样多多益善。例如,对农作物而言,温度在一定范围我国西北地区利用风能发电内是,过高可能成热害,过低可能成冷害或冻害;降水在一定范围内是,过多可能成涝灾,过少可能成旱灾。干旱区光、热虽很丰富,但水短缺,限制了光、热的充分利用,使其价值大为降低。再如,阴雨天气对某些农作物的生长也许是有益的,但对旅游、晒盐业则可能带来不便甚至是有害的;积雪覆盖保护某些作物的安全越冬,是有益的,而使牛羊吃草困难,又可能有害了。

(2)气候有时间变化。这种变化,有的具有周期性;有的周期性不明显,变化规律难以捉摸。例如,气温的昼夜变化、季节变化,大都是日日如此,年年如此,周而复始,循环不已的。但某一天或某一季的天气,却不是年年如此的。至于某段时间的或多年的气候变化,虽有一定的范围,但变化比较复杂,难以准确预测。因此,气候的利用,必须因时制宜。中国最古老的农书《氾胜之书》一开头就说:“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孟子》也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这都说明,栽种作物要掌握时机。如果错过时机,稍纵即逝,就白白地浪费了。

(3)气候有地区差异。一方面,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气候,和其他地方的气候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气候的利用,还必须因地制宜。《氾胜之书》说“种禾无期,因地为时”,意思是种谷子没有固定的日期,随地方不同而定时间;另一方面,世界上有些地方,尽管彼此相距很远,气候虽不完全相同,但却相似。因此,作物可以引种,牲畜可以引养,利用气候的经验,可以相互交流。

(4)气候是一种可再生。气候不像黄金、煤炭等矿产,开一点就少一点,终将有开完的时候。而气候归根到底来自太阳辐射,如果利用合理,保护得当,它将与太阳同寿,可以反复、永久地利用。

(5)气候是人力可以影响的。这种影响,有有意识与无意识之分。由于气候条件与其他自然条件密切相关,人类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在改造自然过程中,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改变了气候条件。例如,种草种树,蓄水灌溉等可以使气候变好;而毁林毁草、排干湖沼等则可以使气候变坏。都市化和工业化污染大气,使降水酸度增大,气温升高,可能导致气候产生长远的、大规模的、对人类生存有巨大影响的变化。人类有意识改善气候,目前多限于在小范围内进行。例如,营造防护林,设置风障,建造排灌设施、玻璃温室、塑料棚等。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类改造气候的能力将日益提高,所能改造的范围将日益扩大,所能改造的方面也将日益增多,甚至能把某些不利的气候条件改造成为有利的气候条件,把某些气候灾害改造成为气候。

气候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气候 英文名称:climate resources;climatic resources 定义1:生产和生活活动中可利用的气候条件,是自然的一部分。 应用学科:大气科学(一级学科);气候学(二级学科) 定义2:能为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提供可开发利用的气候要素的物质、能量和现象总体。 应用学科:地理学(一级学科);地理学(二级学科) 定义3:人类和一切生物生存所依赖的和社会发展可能开发利用的气候要素中的物质、能量、条件及其现象的总体。 应用学科:科技(一级学科);气候学(二级学科) 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气候主要是指农业气候和气候能源。

目录

气候-基本定义

气候-形成因子

气候-特点气候与其他相比的共同点

气候与其他相比的不同点

气候-历史记载

气候-存在问题

气候-保护意义

气候-相关区别

气候-影响气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合理开发利用气候

气候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气候与农业

气候与旅游

气候与建筑

气候与交通

气候与健康

气候与体育

气候-开发利用

气候-对策建议

气候-保护条例

中国气候基本特征太阳能丰富、光合生产潜力高

热量带多,亚热带和温带面积大

季风气候显著影响

下垫面复杂多样

特殊地形的热量效应

降水分配不均衡

雨热基本同季

问题与挑战

气候-基本定义

气候-形成因子

气候-特点 气候与其他相比的共同点

气候与其他相比的不同点

气候-历史记载

气候-存在问题

气候-保护意义

气候-相关区别

气候-影响 气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合理开发利用气候

气候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气候与农业

气候与旅游

气候与建筑

气候与交通

气候与健康

气候与体育

气候-开发利用气候-对策建议气候-保护条例中国气候基本特征

太阳能丰富、光合生产潜力高 热量带多,亚热带和温带面积大 季风气候显著影响 下垫面复杂多样 特殊地形的热量效应 降水分配不均衡 雨热基本同季 问题与挑战展开 编辑本段气候-基本定义

气候是指能为人类经济活动所利用的光能、热量、水分与风能等,是一种可利用 气候

的再生,也是我国的十大自然之一。包括太阳辐射、热量、水分、空气,风能等。它是一种取之不尽,又是不可替代的。气候是一种宝贵的自然,可以为人类的物质财富生产过程提供原材料和能源。

编辑本段气候-形成因子

气候的形成因子不等同于气候的形成因子,而是比其更复杂。因为气候只是气 气候

候的来源与基础。气候还必需同一定的社会因子结合起来,才能转变为。从70年代起,世界气象组织开始将气候看作是气候系统的产物。气候系统包括大气、海洋、大陆、冰雪圈与生物圈等成分及其相互作用。换言之,气候是地表层五大自然圈层相互作用的产物。当前人们所熟知的太阳活动、海温、地温、温室效应、厄尔尼诺现象等都只是这个庞大的系统中的一些突出的环节。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异常现象都有可能对气候系统有所冲击,进而影响到气候的异常;但是却不能决定整个系统的运转,或者对气候异常起决定性影响。当前,对气候系统各成分及其相互作用尚没有进行全面和精确诊断分析和作出预测的客观条件,这也是气候预报的准确率难以迅速提高的原因。但是,同样的气候却可以有相差很大的利用效益,甚至也可能转变成为灾害。这主要决定于人们拥有的技术条件(如水利工程、作物品种等)和所取的决策与管理措施是否正确和得力。这就说明了气候从一种自然现象转变成为一种是完全离不开社会因子的作用的。 因此,气候的因子是一个既包含许多自然因子,又包括许多社会因子在内的庞大系统。至今人们还没有能完全弄清这一系统的各个成员及相互联系。因此,只能取一些简化的办法。比如,进行理想化处理。如计算某种的潜力时,设其它生产条件与均达到理想要求,只估计某一种气候量所能达到的产量极限。如竺可桢估计光能在农业生产上的潜力。他认为,在每年只用一个季度的辐射量,光能效能以1%计,则长江流域单季水稻每亩可得941市斤产量。如提高光能效能达3%,则每亩可得2823市斤产量。 虽然这些简化的办法只能在一定条件下粗略描写气候的分布与丰度,但对于这一的数量仍可给出一个基本的概念,对于规划与管理这一都是很有用的。

随着工业发展,人口迅速增加,生产也高速发展,气候的不足越来越严重。社会生产对气候及其变化的敏感性、依赖性日益增强,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也日益显露。气候丰富的土地被超负荷地利用,并向气候不足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和坡地扩大种植,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大气污染不但使空气质量恶化,并将造成不可逆转的人为气候变化。这样,气候正面临恶化,以致破坏的厄运。

编辑本段气候-保护意义

气候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是一个关系到社会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以良好环境和生态系统平衡为前提的,要顺利实施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在防灾减灾、利用与保护、气候和环境监测保护等方面必须有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合理利用气候,可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反之,则会遭受经济损失,破坏气候,甚至诱发气候灾害。

编辑本段气候-相关区别

气候是包围地球的大气圈的物理化学性质的总称,属于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的一部分。 气候环境则只是对人类有影响的那一部分大气的性质的总称。 气候与气候环境在现代并不明显存在着整体与部分的差别,而只存在着概念上的差别。 气候则指能为人类合理利用的气候条件(如光能、热能、水分、风等)。

编辑本段气候-影响

气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气候是指大气圈中光、热、水、风能和空气中的氧、氮以及负离子等可以通过开发利用为人类形成使用价值的气候条件。气候与其它自然一样,能够为人类生产与生活提供不可缺少的能量和物质。

合理开发利用气候

可持续发展战略强调社会经济与生态的结合,依靠科技进步,协调社会经济发展 气候

和高效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使生产、生态和经济同步发展。气候对生物群落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经常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保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前提下,使用合理的气候指标和充分利用气候,既可获得很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又可预防气候灾害。适宜的气候是宝贵的,光、热、水、风可无偿提供给任何人。但是,气候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的概念现在已开始改变,河流的污染使淡水的价值降低,气候变迁改变了的恒定性。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农业、能源、交通、建筑、经济、商业、健康和生活已成为对气候最敏感的领域,研究这些领域与气候的关系,对合理开发利用气候,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气候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气候能源主要指由太阳辐射分布不均匀所产生的风能以及直接可利用的太阳能。社会经济发展是建立在对能源的高消耗基础之上的,能源供应与环境保护是本世纪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根据有关部门预测, 能源的大量消耗、工业生产排放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增加,产生的环境和气候变暖问题已经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为此,节约、控制使用化石能源,寻找替代能源已刻不容缓。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的可再生能源,不仅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同时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崛起和发展。

气候与农业

①气候中的光、热、水、空气等物质和能量,是农业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决定着该地的种植制度,包括作物的结构、熟制、配置与种植方式。而光、热、水、空气等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因此,各地区在制定农业发展规划时,要注意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本地区的优势,获取最大效益。 ②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要合理和充分地利用气候,挖掘农业气候潜力,不断提高对光照、热量、水等气候的开发利用率。如广泛用间作、套种,发展生态农业、立体农业等。 气候会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影响农业生产的气候要素包括温度和降水月年平均值、太阳辐射量、降水量的季节分配等。这些气候要素往往决定一个地区的农业类型、种植制度、生产潜力、布局结构、发展前景,以及农、林、牧产品的质量、数量和分布等。

气候与旅游

旅游业是投资巨大、收入丰厚的新兴产业,其目的是给人提供特殊的物质享受和精神享 气候

受,有助于人的身心健康。旅游业离不开气候,气候是旅游来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首先是气候现象本身的美。如,冬日雪景是最壮丽的自然景色,夏日雷电则是最惊心动魄的自然现象。秋高气爽使人心情平静,春暖花开使人感到生机盎然。其次,在特殊气候条件下形成的特殊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更是旅游的重要目标。甚至沙漠景观也能使潮湿地带的居民感到新奇不已。香山红叶,洛阳牡丹更是驰名全国。最后,旅游是一项人类活动,一般需要宜人的气候条件。我国春光明媚的春季与天高气爽的秋季,是旅游最好的气候条件。春游、秋游也在我国比较盛行,人们度往往也选在这两个季节。旅游有大量户外活动,是人类接近大自然的良好时机,因此,也是气候十分敏感的一个行业。充分评价与开发气候,无疑也是开展旅游来的一项重要工作。

气候与建筑

①日照与街道方位。在进行城镇规划和建筑设计时,充分考虑光照与街道方位的原因。建议联系当地实际,比较街道方位不同的日照条件,选出最佳街道方位,再用理论指导实际生活。 ②风向与城市规划。风向决定污染物的输送方向,在常年盛行一种主导风向的地区,应将向大气排放有害物质的工业企业布局在盛行风的下风向,居住区布局在上风向。在季风区,应使向大气排放有害物质的工业企业布局在当地最小频率的风向的上风向,居住区布局在下风向。

气候与交通

海陆空交通运输常需要穿越不同的气候区,应尽量避开气候灾害,才能保证运行的安全和较大的经济效益。公路设计和建设时应注意沿线的暴雨及泥石流、大风等出现的频率和强度,以及冻土、积雪的深度等。桥梁设计和建设时应注意当地暴雨强度。机场应布局在距城市较远、地势较高的地方。

气候与健康

人们生活在大气层的底部,大气中的四季嬗变、风霜雨雪都对人体产生各种影响,以至引起疾病。其中有些是气候条件直接或间接致病的,例如中暑、冻伤、感冒以及慢性支气管炎、关节病、心脑血管病等。此外,高山反应、空调病、风扇病等也与气候有关。为了满足广大居民防病治病、健康长寿、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现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的气象部门开展了人体舒适度、中暑指数、心脑血管病、胃肠道传染病,以及紫外线强度、花粉浓度等医学气象预报。当然恰当利用气候条件也能防病治病,如利用气候条件作为锻炼身体的手段,登山、冬泳、滑冰、滑雪等,以增强体质。气候疗养,如沙疗、日光浴、空气浴、冷水浴等防病治病的方式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天气预报中诸如穿衣指数、登山指数等内容,对人们合理利用气候,防病健身起到了指导作用。人类也是喜光动物,我们经常晒太阳和我们的居室内有较好的日照,不仅可以杀灭病菌,减少疾病,还可以帮助对钙等微量元素的吸收,提高体质。

气候与体育

人们合理地利用气候开展体育运动,举办大型体育运动会更要考虑气候条件,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体育气象专家研究总结了各种气候要素对20种体育运动比赛的影响,以风、气温、降水、雾和气压等对运动员的体能和成绩影响最大,因而东道主有义务向所有参赛者提供比赛地点的气候背景资料,并在运动会进行当中及时提供天气预报服务。

编辑本段气候-开发利用

利用气候最广泛的是:农业、建筑业、交通运输、商业、旅游、医疗等部分。 气候与其它不同,不能进入市场交易。在各种自然中,气候最容易发生变化,且变化最为剧烈。有利的气候条件是自然生产力,是;不利的气候条件则破坏生产力,是灾害。利用恰当,气候可取之不尽,但在时空分布上具有不均匀性和不可取代性。故对一地的气候要从实际出发,正确评价,才能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

编辑本段气候-对策建议

合理开发利用气候的建议 中国在开发利用气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相当明显的成效。 气候与区别

但从总体上看,全社会气候开发利用的意识不强;气候开发利用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气候开发利用的规模和效益与实际可开发量以及其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潜在贡献率差距较大。为此,必须进一步取措施,加强气候开发利用工作。 1、加强领导、强化气候的管理 气候工作、气候的管理具有多学科、跨部门的特点。涉及气象、海洋、农业、国土、能源、交通、环保、等诸多领域和部门,而且涉及到如何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在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布局下,来合理开发利用气候。因此,各级有必要进一步加强这项工作的指导和协调。要通过加强管理,增强全社会的气候意识,拓宽气候的利用领域,提高气候的利用率,防止人类活动对气候的破坏,努力实现、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加大投入、提高气候开发利用和气候变化的监测服务能力 气候是一种重要的自然,也是极具应用价值的可再生。加强气候变化的监测,不断提高气候开发利用和气候变化监测、评估和服务能力,对于拓宽的利用领域,增强预见性,促进环境、和生态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建议国家和各级将合理开发利用气候纳入社会和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加大投入。 要充分利用和发挥中国已有的大气、海洋、陆地、生态等观测系统的作用,通过整合和完善,建立现代化的气候变化监测网络系统,加强气候影响评估系统和气候数值模式系统的建设,全面开展动态的气候区划分析业务和气候影响评估业务,建立气候开发利用的经济和生态评价指标体系,对气候敏感的开发利用工程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和效益评价工作。 3、健全制度、促进气候的开发利用 要进一步促进气候的开发利用,必须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要制定鼓励合理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及其它气候的法律法规,提供更加优惠的产业政策。在有关政策的制定上,必须统筹兼顾其产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要建立相关重大工程、重大开发项目的气候可行性论证条例或规范。制定气候系统资料共享的标准、政策和法规,保障全社会气候系统观测资料和信息的共享。 4、加强合作、不断提高我国气候开发利用科技水平 要加强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城市发展、经济建设等方面气候总体承载能力的研究,深入分析研究其变化对环境、生态和社会经济系统将产生的影响,积极开展气候变化的研究,研究开发有利于环境、、生态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产业布局和发展模式,并注意从战略的高度研究应对气候变化的中长期行动策略和。大力开发和改进气候能源(太阳能、风能)利用技术,不断研制气候能源高效利用和经济实用的产品。加强人工影响天气的研究和新型高效作业工具、作业方式的开发研制。

编辑本段气候-保护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 第三十二条 院气象主管机构负责全国气候的综合调查、区划工作,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

进行气候监测、分析、评价,并对可能引起气候恶化的大气成分进行监测,定期发布全国气候状况公报。 第三十三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应当根据本地区气候的特点,对气候开发利用的方向和保护的重点作出规划。 第三十四条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对城市规划、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和大型太阳能、风能等气候开发利用项目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

编辑本段中国气候基本特征

太阳能丰富、光合生产潜力高

中国的太阳能除川黔地区外,其余大都相当或超过国外同纬度地区,与美国相当,略高于日本。高值和低值中心处于22~35°N之间。即青藏高原高值中心,其南部光能接近世界上最丰富的撒哈拉沙漠,拉萨有“日光城”之称。低值中心出现在四川盆地。我国主要农业区,作物生长期间的光合有效辐射量多,为作物高产提供了充足的光能。青藏高原生长期短,能为植物提供的光合有效辐射量为全国最低。

热量带多,亚热带和温带面积大

中国是世界上热量带最多的国家,由南往北相继出现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 我国的气候分布图

北亚热带、南温带、中温带、北温带。青藏高原还有高原温带、高原亚寒带和高原寒带。中国东部主要农业区面积较大,其中亚热带和中、南温带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42.5%,其热量与美国主要农业区相近似。≥10℃积温,在40°N地区比日本略多,与地中海气候地区相近;在30°N地区,比地中海气候地区多500℃,比西亚、南亚、非洲等地少600~1000℃。

季风气候显著影响

热量的季节变化十分明显,大部分地区四季分明,农事活动依赖节气的更迭十分敏感。中国东部与世界同纬度相比,冬季过冷,夏季偏热,而且纬度越高越明显,冬季比夏季突出。夏季偏热,一年生喜温作物(水稻、玉米等)可种植在纬度较高的东北地区,有利扩大喜温作物种植面积和提高复种指数。但冬季过冷,却使越冬作物或多年生亚热带和热带经济果木林的种植北界偏南。这一热量特点也是形成我国种植制度多样性的原因之一。

下垫面复杂多样

造成了气候的再分配 中国山地丘陵约占全国面积的2/3。境内地形复杂,较大山脉的走向、地形起伏、加上离海远近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了光、热、水的重新分配与组合,使得有些地区非地带性的影响超过地带性影响。有出现“气候区地”现象和“十里不同天”的说法。例如,西南部江河谷的巧家、华坪、元谋一带,虽处于中亚热带范围,但却出现南亚热带气候,≥10℃积温高达7000~8000℃,最冷月平均气温在12℃以上,全年基本无霜。又如地处低纬高原的云南,由于纬度增加和海拔高度增高相一致,使南北不到10个纬距的范围内相继出现热、温、寒带的气候及相应的植被。一般在海拔2300~2500米的高寒区,以耐寒作物为主,1300~1500米高度为中温带,为一年一熟或二年三熟区;1300米以下为低热带,为一年二熟或三熟区。中国境内有些东西走向或东北—西南走向的高大山脉,对北来冷空气和南来暖湿气流有显著的屏障作用,是山体两侧水热状况显著差异的分水岭。例如大兴安岭两侧年平均气温相差2~4℃,≥10℃积温相差300~1000℃,年降水量可相差100~200毫米,成为由农区向牧区的过渡地带。天山山脉成为新疆分割为干旱南温带和干旱中温带的天然分界线。秦巴山系是标志中国南方与北方气候的分界线,也是水分盈亏平衡为零的界线,它标志北方旱地农业与南方以水田为主的农业的交接带,又是作物是否休眠越冬的分界线。尤其是该山体的屏障作用使四川盆地冬暖十分显著,盆地1月平均气温比东部平原同纬度地区偏高3~4℃,≥10℃积温多300~500℃,无霜期多40~60天,若经海拔订正后的增温效应,则相当于使四川盆地南移5个纬距的位置。山区的热量随海拔高度的变化很明显。一般每升高100米,年平均气温下降0.51℃,≥10℃积温减少170℃,生长期约减少4~6天。

特殊地形的热量效应

也不可忽视。例如亚热带山区的一些山腰,冬季有逆温现象,多存在暖带和温暖小区;一些大的水体(湖泊、水库),对周围有调温效应,这都有利于果林和作物避寒越冬。但在低凹地形,冷空气易堆积在谷底,形成冷空气“湖”,使作物易发生霜冻害。

降水分配不均衡

干湿界线与等降水量线相近 与全球比,我国降水量不算丰富。粗略估计,中国平均年降水量约为648毫米,较全球陆地平均年降水量800毫米约偏少19%,比亚洲平均年降水量740毫米偏少12%,在纬度相同的日本、朝鲜某些地区的年降水量比我国要多。中国降水的主要水汽来源于太平洋,年降水量的分布趋势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等雨量线大体呈东北—西南走向。按这一走向的年降水量400毫米等值线相当于半干旱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250毫米年降水量等值线又相近于干旱与半干旱的分界线;横穿东部的900毫米年降水量等值线是东部地区半湿润与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降水量的区域分布极不均衡。西北内陆流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36.4%,年平均降水量仅为164毫米,全年总降水量只占全国的9.5%;而我国东南部外流流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3.7%,平均年降水量达896毫米,其全年总降水量占全国的90.5%。 中国降水量夏季多、冬季少,这是季风气候的一个重要特征。各地降水季节分配的差异很大,尤其北方雨季短,降水明显地集中于夏季。因此,取季节调水措施是防旱的重要对策之一。 气候

雨热基本同季

夏季光、热、水共济,气候生产潜力大 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与降水的季节变化基本同步,这是农业气候的一种优势。夏季温高雨多,光合有效辆射量大,为植物旺盛生长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气候生产潜力高。各地雨热同季的情况有所不同,中国北方,春季升温快,夏季温度高,6 气候学

~8月≥10℃积温占全年的50%以上,同期降水量占全年的60%以上。江淮及其以南地区,6~8月≥10℃积温和降水量均占全年的30~40%,雨热同季时间长,故复种指数高。云南和青藏高原地区,年内气温变化较平缓,降水集中程度高于温度,水热配合稍差,如云南6~8月积温只占全年的20~30%,但同期降水量占全年的60%以上;青藏高原6~8月积温占全年的55~65%,同期降水量占全年的60~80%。 热量和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较大,易发生低温冷害或旱涝。据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先生考证,中国在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有多次的冷期和暖期,曾造成农牧界线南北来回推移;历史时期气候冷暖变化也曾引起单、双季稻的种植界线南北变动两个纬距。近百年来,我国≥10℃积温变化有7~8年和2~3年的周期波动,尤以8年周期最明显。本世纪初期各地积温偏少,30年代中期开始增多,至50年代达到最高,随后逐渐下降,在60年代中期曾有一短暂的回暖过程,目前在平均值左右摆动。近30年间,各地最暖年与最冷年的热量状况之差是:≥10℃积温的差值约在500~1100℃之间;≥10℃持续日数的差值在30~60天之间。≥10℃积温相对变率(积温距平绝对值的多年平均与平均积温的百分比)是,青藏高原为4~5%,东北、华北北部及西北地区大于3%,华南及云南南部小于1.5%。热量不稳定,可导致农业不稳产。例如,黑龙江省高温年与低温年的积温偏差平均为±300℃左右,这个变化幅度可导致产量增产或减产30%左右。

问题与挑战

多样的气候类型造就了中国丰富的生态系统类型与多样的气候利用类型。然而,在利用我国的气候推进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问题上,我们也不得不看到如下几个显著特点。 其一:由于中国以大陆性气候为主的特点,北方的广袤地域寒冷和水分不足常常成为生物生产的限制因子,丰富的光能与土地因此而得不到充分利用,制约着中国土地生产力的提高乃至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其二:气候变化不仅仅是温度的升高,还极有可能是极端气候频次的增加与强度的增大。 研究表明:未来的气候变化会导致北方夏季风降水的年度间变异增大,意味着北半球的季风气候区有可能遭受几率更为频繁且强度更大的洪涝或干旱等极端气候。我国大部分为季风气候区,季风的进退直接影响着我国的洪涝与旱灾,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东亚季风以及东南和西南季风对我国的夏季降雨有着很大的影响,它们的变异必将导致我国农牧业生产的气候灾害损失加大,生产水平稳定提高的可能性大大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