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天气资讯 天气资讯
德班气候的气温降水图_德班气候大会中国
tamoadmin 2024-09-02 人已围观
简介1.求解振华在德班气候大会怒斥西方拒不履行承诺的英文报道2.在南非德班全球变化大会上,一些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也应共同消减...3.德班世界气候大会的简介4.在德班联合国气候大会上,导致会议分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5.2011年11月28日第17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南非德班开幕.中国代表团再次重申,中国将取强有力的国6.坎昆会议举办过几次?7.德班世界气候大会的谈判《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
1.求解振华在德班气候大会怒斥西方拒不履行承诺的英文报道
2.在南非德班全球变化大会上,一些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也应共同消减...
3.德班世界气候大会的简介
4.在德班联合国气候大会上,导致会议分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5.2011年11月28日第17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南非德班开幕.中国代表团再次重申,中国将取强有力的国
6.坎昆会议举办过几次?
7.德班世界气候大会的谈判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 是联合国间谈判委员会就气候变化问题达成的公约,于1992年6
月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地球首脑会议上通过。公约于1994年3月21日正式生效。目前,公约已拥有189个缔约国。公约第一次缔约方会议(COP)于1995年在德国柏林召开。
COP1·德国柏林 1995年
会议通过了《柏林授权书》等文件,同意立即开始谈判,就2000年后应该取何种适当的行动来保护气候进行磋商,以期最迟于19年签订一项议定书,议定书应明确规定在一定期限内发达国家所应限制和减少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COP2·瑞士日内瓦 1996年
会议就“柏林授权”所涉及的“议定书”起草问题进行讨论,未获一致意见,决定由全体缔约方参加的“特设小组”继续讨论,并向COP3报告结果。通过的其他决定涉及发展中国家准备开始信息通报、技术转让、共同执行活动等。
COP3·日本京都 19年
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大会上通过了《京都议定书》,它规定从2008到2012年期间,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其中欧盟将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削减8%,美国削减7%,日本削减6%。
COP4·布宜诺斯艾利斯 1998年
大会上,发展中国家集团分化为3个集团,一是易受气候变化影响,自身排放量很小的小岛国联盟(AOSIS),他们自愿承担减排目标;二是期待CDM的国家,期望以此获取外汇收入;三是中国和印度,坚持目前不承诺减排义务。
COP5·德国波恩 1999年
通过了《公约》附件—所列缔约方国家信息通报编制指南、温室气体清单技术审查指南、全球气候观测系统报告编写指南,并就技术开发与转让、发展中国家及经济转型期国家的能力建设问题进行了协商。
COP6·荷兰海牙 2000年
谈判形成欧盟-美国-发展中大国(中、印)的三足鼎立之势。美国等少数发达国家执意推销“抵消排放”等方案,并试图以此代替减排;欧盟则强调履行京都协议,试图通过减排取得优势;中国和印度坚持不承诺减排义务。
COP7·摩洛哥马拉喀什 2001年
在摩洛哥马拉喀什召开的COP7上,通过了有关京都议定书履约问题(尤其是CDM)的一揽子高级别政治决定,形成马拉喀什协议文件。该协议为京都议定书附件一缔约方批准京都议定书并使其生效铺平了道路。
COP8·印度新德里 2002年
会议通过的《德里宣言》强调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与可持续发展仍然是各缔约国今后履约的重要任务。“宣言”重申了《京都议定书》的要求,敦促工业化国家在2012年年底以前把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5.2%。
COP9·意大利米兰 2003年
在美国退出《京都议定书》的情况下,俄罗斯不顾许多与会代表的劝说,仍然拒绝批准其议定书,致使该议定书不能生效。为了抑制气候变化,减少由此带来的经济损失,会议通过了约20条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环保决议。
COP10·布宜诺斯艾利斯 2004年
来自150多个国家的与会代表围绕《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效10周年来取得的成就和未来面临的挑战、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温室气体减排政策以及在公约框架下的技术转让、资金机制、能力建设等重要问题进行了讨论。
COP11·加拿大蒙特利尔 2005年
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同年11月,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市举行的COP11达成了40多项重要决定。其中包括启动《京都议定书》新二阶段温室气体减排谈判。本次大会取得的重要成果被称为“蒙特利尔路线图”。
COP12·肯尼亚内罗毕 2006年
大会取得了2项重要成果:一是达成包括“内罗毕工作”在内的几十项决定,以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二是在管理“适应基金”的问题上取得一致,将其用于支持发展中国家具体的适应气候变化活动。
COP13·印尼巴厘岛 2007年
会议着重讨论《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在2012年到期后如何进一步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通过了“巴厘岛路线图”,致力于在2009年年底前完成“后京都”时期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安排的谈判并签署协议有关。
COP14·波兰波兹南 2008年
八国集团***就温室气体长期减排目标达成一致,并声明寻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其他缔约国共同实现到2050年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至少一半的长期目标,并在公约相关谈判中与这些国家讨论并通过这一目标。
COP15·丹麦哥本哈根 2009年
2009年12月7日起,192个国家的谈判代表将在哥本哈根召开COP15会议,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这是继《京都议定书》后又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全球气候协议书,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
COP16·墨西哥坎昆 2010年
这次谈判仍旧是失败而归,气候大会已经成为了政治筹码,都不愿意在经济发展问题上进行妥协
COP17·南非德班 2011年
谈判充满了政治色彩,美国、日本、加拿大以及新西兰这些国家仍旧是逆国际趋势,不签署《京都协议书》,一定城市上导致了这次气候谈判大会的失败
COP 18·卡塔尔多哈 2012年
这是一个富足而又充满吉祥的城市,很多大赛和会议在这里召开。希望这个城市给予气候大会好运!不过一开始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两个阵营就开始相互攻击,授予美国、日本等国家“化石奖”,意味着这次会议仍旧是一场异常艰难的谈判,人类在数次危机面前都团结起来,战胜困难。这次机会错过了接下来的预留的机会将不会太多。
求解振华在德班气候大会怒斥西方拒不履行承诺的英文报道
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全球性问题。 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国 家,对气候变化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面对当下愈来愈严重的全球变暖等气候变化的问题, 中国成立了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机构,并根据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取了一系列 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政策和措施,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可是任重而 道远,将来中国必将在气候变化上迈出更远的步子,也相信气候变化影响日益显现的同时。 各国携手应对气候变化,共同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现在的影响: 1.陆地地区低温天气(包括白天和晚上)和霜降出现频率降低,可能性超过90%。 2.炎热天气(包括白天和晚上)出现频率增高,可能性超过90%。 3.绝大多数陆地地区热浪更频繁出现,可能性超过66%。 4.极高海平面出现率提高,可能性超过66%。 5.自上世纪70 年代以来全球受干旱影响地区增多,一些地区的可能性超过66%。 6.热浪更频率席卷绝大多数陆地地区,可能性超过66%。 7.自10 年以来北大西洋热带气旋活跃性增强,一些地区的可能性超过66%。 全球气候变化对将来的影响: 1.雪盖区萎缩、永久冻结带解冻加速以及海冰数量减少,可能性超过99%。 2.酷热天气、热浪以及强降水出现频率增高,可能性超过90%。 3.热带气旋强度升高,可能性超过66%。 4.高纬度地区降水增多,可能性超过90%。 5.亚热带陆地地区降水减少,可能性超过90%。 6.包括美国西部和地中海盆地在内的很多半干旱地区水减少,可能性超过90% [ 2 ] 1.3 全球气候变化对全球局势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给人类安全带来前所未有的威胁,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安全观。就安全观 念而言,通常认为其中包括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两个基本方面。传统安全观重视的是政治 与军事层面上的国家安全,尤其强调领土安全,认为维护安全的主要手段是军事力量,战争 是解决国家间的矛盾和冲突的主要方式;在非传统安全观中,强调的是除军事、政治上对国 家的威胁以外,其他对主权国家及其公民的生存与发展构成威胁的因素,如经济安全、生态 和环境安全、信息安全、能源安全等,此类问题都是由非政治和非军事因素引起,并具跨国 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
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 2.1 推进节能减排 一是淘汰落后产能。2006 年~2008 年,我国淘汰落后的炼铁产能6059 万吨、炼钢产能4347 万吨、水泥产能1.4 亿吨、焦炭产能6445 万吨;到2009 年上半年,已关停小火电机组5407 万千瓦,提前一年半完成了“十一五”关停 5000 万千瓦小火电机组的任务。二是优化能源结 构。截至 2008 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利用量已达 2.5 亿吨标准煤,水电装机容量、核电在建 规模、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积和太阳能生产能力等均居世界第一。三是推动技术进步。加快 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攻克一批促进节能减排的关键和共性技术;全面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 程和重点环境治理工程;加快建立节能技术服务体系,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培育节能和环保 服务市场。四是增加森林碳汇。积极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草原建设和管理、自 然保护区建设等生态建设与保护政策,进一步增强林业作为温室气体汇的能力。近5 年来, 中国森林蓄积量以每年近1 亿立方米的速度在增长,森林覆盖率从20 世纪90 年代初的14% 提高到 20%,人工造林保存面积居世界第一。五是加强基础管理。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统 计、监测和考核体系,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实行耗能产品最低能效标准,扩大强制性能效标 识的实施范围;切实抓好电力、钢铁等重点耗能企业以及建筑、交通行业和公共机构的节能 工作,加强了重点耗能单位的节能管理;对重点污染源实施了在线监测,推进重点流域区域 污染治理和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不同模式循环经济的典型经验。六 是完善政策机制。设立节能专项资金,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支持节能重点工程、高效节能 产品、合同能源管理等。对开展节能、发展循环经济和进行综合利用的企业,取了减 税免税政策;对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的工程,实行“以奖促治“政策,财政给予一定的奖励资金; 对生态保护任务艰巨的地区,研究实行生态补偿的机制。 [ 3 ] 2.2 可持续发展 气候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为此,中国对气候变化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取 了7 项积极的应对措施: 第一,组建了国家气候变化协调机构。 第二,积极参加了有关气候变化的国际谈判。 第三,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措施,如制定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 略,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努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积极发 展优质能源,努力改善能源结构;促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支持在农村和边远地区 开发利用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活 动。 第四,认真履行在公约下承担的具体义务。 第五,开展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公众的气候变化意识。 第六,开展关于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 第七,为实施议定书做好准备。 2.3 全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自从气候问题提出以来,国际为应对气候问题举行了一系列会议。最近, 新一轮联合国气 候变化大会于11 月28 日至12 月9 日在南非德班召开,这是国际气候谈判的又一次重要会 议。国际社会对此次会议高度重视,会议之前有关国家就纷纷行动起来,通过多边和双边斡 旋等方式给会议预热、通气。 今年以来,有关方面已先后在曼谷、波恩和巴拿马召开了气候变化谈判非正式会议, 强烈呼吁各国加强“诚意谈判”,为推动德班会议取得预期成果做出努力。与曼谷和波恩会 议相比,巴拿议进展明显,增添了人们对德班会议的信心。非洲国家***则把今年8 月在开普敦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非洲会议作为舞台,呼吁非洲国家团结合作,统一立场,促 使大会获得成功。9 月初,太平洋岛国在新西兰最大城市奥克兰召开峰会,呼吁太平洋岛国 论坛成员国和国际社会就气候变化等问题加强合作。 欧盟***秋季峰会10 月23 日在布鲁塞尔召开,会议就德班会议达成欧盟内部统一的 谈判立场,与会欧盟***一致表示在一定条件下,欧盟愿意认可《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 期,在去年坎昆气候大会成果的基础上,努力促成德班大会取得均衡而又卓有成效的结果。 欧盟***上述表示对德班会议来说算是一件好事,有助于提升人们对德班会议的期待和信 心。 不久前,美国气候变化特使和欧盟委员会气候变化官员先后对中国进行穿梭访问,与中 方就气候变化问题展开磋商,为德班会议的召开做好先期准备。作为气候谈判的重要参与者, 中国对谈判一直持积极立场,一再表示愿意与各方一道推动德班国际气候会议取得积 极、全面和平衡的结果。 可以说,围绕德班会议的全球预热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展开。然而,由于各方利益诉求不 同,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责任缺失、迟疑消极,使得德班会议仍然面临许多难题。首先,《京 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和第二承诺期能否有机衔接,是判断德班会议成功与否的核心指标。 然而一些发达国家并不愿意接受第二承诺期,试图抹杀国际社会在气候谈判中业已取得的成 果,另建一套符合一己利益的全新框架和原则。对此,发展中国家予以坚决拒绝。其次,发 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承诺的资金和技术援助缺乏保障机制,难以落实,特别是有关2013 年 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000 亿美元的援助资金目前还是零,谈判任务异常艰巨。再 次,发达国家减排指标仍是悬而未决的问题。发达国家在坎昆会议期间提出的中期减排指标 低于联合国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提出的25%至40%的减排要求。发达国家如不能承诺 大幅度提高其减排水平,必定会极大阻挠谈判进程。 [ 4 ] 当前,从各国纷纷预热德班会议看,应对气候变化,践行低碳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关注 焦点和世界各国共识,国际社会在应对全球变化问题上的热情并没有减退,但是光有热情还 远远不够,现实更需要有关国家拿出具体行动来,特别是发达国家更应该兑现承诺,按照“巴 厘路线图”的授权,推进《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在实施方面迈上新 台阶,以维护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3 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取得的积极成果 3.1 促进新能源开发 我国新能源的开发,特别是可再生能源的技术创新,有效开发和利用生物质能、风能、太 阳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新型能源是我国战略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有 力的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转型,增强能源企业的竞争力。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3.2 促进社会发展 除了通过制定和完善立法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我国还有效开展了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 方面的法律执行和监督工作,在节能减排方面取得明显成效。2008 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 总值能耗同比下降4.59%,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减少4.42%和5.95%。近三年 累计,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0.08%,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减少6.61% 和8.95%。2006 年到2008 年,已依法关停小火电2157 万千瓦、小煤矿1.12 万处,淘汰落 后炼铁产能4659 万吨、炼钢产能3747 万吨、水泥产能8700 万吨。这些工作成效,为应对 全球气候变化作出了积极贡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肯定和评价。 [ 5 ] 3.3 提高国际地位 我国积极促进国际合作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首先,中国代表团的积极斡旋为大会注入了推动力。通过与基础四国(中国、印度、巴西、 南非)、“77 国集团+中国”、小岛国联盟以及一些非组织积极沟通,彼此增强了共识 和团结。同时,针对《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绿色气候基金等核心问题,中国代表团分 别与美国、澳大利亚等“伞形国家”沟通,推动了整个气候变化谈判进程,维护了发展中国家 的利益。 其次,积极展现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与成就。在德班气候大会期间,中国代表团举 办了23 场题为“中国角”的系列边会、交流与宣传活动,吸引了大量与会代表和媒体记者。 这是中国代表团在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期间首次举办大规模、全方位、立体化的展示和 对话活动,成为外界深入了解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成果的一个重要窗口。 第三,就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积极提出倡议。在德班大会第一天的开幕式上,中国即代表 基础四国发言,提出“公平原则”,明确指出不仅要看国别的二氧化碳总排放,也要看人均排 放和历史人均累积排放,以公平、公正地解决温室气体累积所导致的气候变化效应。在6 日举行的“中国角”系列边会上,中国民间商会副会长王玉锁发出了主题为“用我所能善待明 天”的全球技术合作倡议,倡导各国加大清洁能源技术研发与投资等,得到了美国杜克能源 公司等合作机构的充分认可与支持。 第四,用实际行动表明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推进国际合作的决心与诚意。就在德班大 会召开前一个月,中国院讨论通过了《“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提出到 2015 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 年下降17%的目标要求,得到了《联合国气 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菲格雷斯等人的赞许。会议期间,中国代表团团长解振华 表示,在满足五项条件的前提下,中国可以参加2020 年后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框架协议。此 外,根据参会的中国企业代表介绍,在中国的指导和推动下,中国企业已将发展低碳经 济作为企业的战略重点,将追求经济、社会、环境综合价值最大化视为企业价值的核心要素, 在行动中承担责任,实际上已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突出贡献,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 地位 [ 6 ] 。 4 中国应对当下及将来气候问题的政策 在我看来,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还有很长的一短路要走。而以下政策是必须坚定 实施的。一是加强法制建设和战略规划。制定专门的应对气候变化法,并根据应对气候变化 工作的需要,对相关法律、法规、条例、标准等作出修订。 二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通过 政策调整和体制创新,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行 业过快增长。 三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进一步统筹协调低碳发展战略与其他环境政策, 支持循环经济技术研发、示范推广和能力建设,努力提高产出率。是提高适应气候变化 能力。重视应对极端气候能力建设,提高农业、林业、水、四是卫生健康等重点领 域和沿海、生态脆弱地区适应气候变化水平。从而能够发挥出积极建设性作用,努力推动谈 判进程,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重要贡献。
在南非德班全球变化大会上,一些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也应共同消减...
://.economist/blogs/newsbook/2011/12/climate-change?page=4
ARE the men who run China brilliant strategists or accident-prone aratchiks, who can ear strikingly na?ve about the wider world? For proponents of the second of these popular caricatures, China's behiour thus far at the UN's climate change summit in Durban might look like evidence.
On December 6th Xie Zhenhua, the head of the Chinese delegation, told journalists that China was willing to be part of a new, legally binding global agreement to mitigate greenhouse-gas emissions, which could come into force by 2020. This sounded like an unexpected breakthrough in the talks.
China, the world's biggest polluter, had previously been reluctant to discuss any replacement of the existing agreement, the Kyoto protocol, which only binds developed countries to cut their emissions. The treaty, the main provisions of which expire at the end of next year, has therefore failed to curb global emissions. Since it was negotiated, in 19, emissions he risen by over a quarter, mainl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which are now responsible for 58% of the total.
To address this, the European Union is trying to replace Kyoto with another agreement, soon after 2015. This would bind rich countries to more stringent emissions cuts and developing ones to slow the growth in their emissions. In return for all countries accepting such an arrangement, the Europeans are willing to honour developing countries' main demand in Durban, by agreeing to a second round of emissions-cutting commitment under Kyoto. And Mr Xie, it seemed, was giving China's blessing to the main tenets of this plan.
His words therefore sent a shiver of excitement through the sprawling compendium of conferences centres, hotels and revamped car parks where the UN summit is taking place. They also put the wind up America, the second biggest polluter, and India, the third biggest, though for different reasons.
America, whose annual emissions per head are 19.3 tonnes, more than those of almost any other country, is also not bound by Kyoto, hing failed to ratify it. It nonetheless claims to be willing to enter into an alternative emissions-cutting agreement, such as the one outlined by the Europeans, so long as it is equally binding on all countries. In practice, however, many suspect this is a smokescreen: that, given what political poison climate change is in America, its negotiators may be unable to commit to participating in any new regime that the US Congress would he to ratify.
India, whose annual emissions per citizen are a mere 1.2 tonnes, has a more righteous concern. With still 400m Indians mired in poverty, and liable to suffer th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grievously, India's need for economic growth is even more pressing than China's. And, not unreasonably, India fears that even modest mitigation measures, such as those the Europeans envisage for it, would constrain its ability to grow. To resist western pressure, India along with China, Brazil and South Africa he formed a negotiating block whose single main demand is for the Kyoto protocol to be extended. Yet Mr Xie's words suggested China was about to break rank. That would probably lee India and America as the two main barriers to the Europeans' proposal.
But it now seems more likely that Mr Xie didn't quite mean what he said. In subsequent negotiations he refused to confirm that China would, as he had suggested, accept a binding international obligation to slow the growth in its emissions. He suggested that though China would be part of a new agreement, only rich countries would actually be bound by it.
China's allies in Durban ear to be as perplexed as anyone by this. European and American negotiators were more damning. Many dismissed Mr Xie's initial comments as a rather lame attempt to oid a repeat of the opprobrium heaped on China after a previous failed rendition of the UN summit, in Copenhagen two years ago. “Minister Xie spoke warmly about the need for a legally binding deal. Does that then mean that China will also be legally bound?” asked Connie Hedegaard, the EU's climate commissioner, on Twitter. “Sometimes messages are more progressive at public press conferences than in negotiation rooms.”
China may yet play the constructive role Mr Xie had seemed to promise. If previous versions of the climate summit are any guide, most countries will resist showing their hand until an arduous final negotiating session. There are also more modest signs that China is taking the UN process—or at least its reputation in it—more seriously than it has before. It has, for the first time, pitched an official China pilion in the grounds of the main conference centre; there are also many representatives of China's fast-growing renewable energy firms patrolling its corridors.
But for now it looks likelier that Mr Xie misspoke and the summit will drift towards the underwhelming conclusion that many had predicted for it. That might well involve an agreement of some sort. A popular possibility might be, on one hand, a half-hearted statement of openness towards future negotiations from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on the other a blurry or partial extension of the Kyoto protocol by the Europeans.
There is also likely to be modest progress on a clutch of lesser issues, including the launch of a Green Climate Fund, to help poor countries cope with global warming. Such inching progress would almost certainly be enough to ensure the UN process continues. It would of course be very much less than the urgent action required.
周二,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代表团发言人解振华说,在《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下,在减缓、适应、资金、技术转让、透明度等方面,建立体制、机制,是德班会议的重要任务。在这些方面,“很多问题已经达成一定共识,可能会取得一些积极进展”。
但在《 京都议定书 》第二承诺期以及资金,尤其是绿色气候基金两大焦点议题上,解振华认为,“分歧还是比较明显”。
在刚刚过去的一个礼拜中,谈判各方就上述两大议题进行了密集磋商,不过进展甚微。发展中国家要求发达国家就《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2013年至2020年)减排做出承诺,并落实资金援助,尽快启动绿色气候基金。对此,发达国家诸多推脱,消极应对。
一些国家则提出,要达成一个新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全球减排协议,将游离在《京都议定书》之外的发达国家美国和中国、印度等新兴排放大国都纳入其中。对此,美国坚决抵制。而中、印等新兴经济体则强调,这不符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要求,有悖于“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对于德班会议能否最终取得成果,解振华说,我们“不预判结果”,但我们“抱有信心”。
他希望,在下周即将进行的高级别谈判中,各方能够抱着对人类生存和发展负责的态度,“把强烈的政治意愿变成具体的实际行动”。
他说,中国始终在积极推动气候谈判进程。希望各方能够取合作的、建设性的、灵活的态度参与德班气候谈判,最后找到一个“虽然大家都不满意,但大家都能接受”的结果。这样的一个结果,“我想是多边机制的一个最好的结果
德班世界气候大会的简介
在我看来,必然合理啊。
因为大家同样作为人类生存在同一个地球上,同样对地球的环境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这种责任不应该因为自身比别人造成的污染少而消灭。发达国家由于自身的发展程度和水准,其对于地球环境的破坏在一定程度上要比发展中国家大得多,也因此可以说发达国家在变相得掠夺发展中国家在未来时代的发展中对地球和环境平等利用的权利;但是这一点只能说明发达国家对于地球环境和的保护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而不能作为发展中国家免除自身责任的借口。
第二问,不知道,sorry
在德班联合国气候大会上,导致会议分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011年11月28日至12月11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7次缔约方会议在南非德班召开,《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存续问题,是德班大会期待解决的首个关键问题。但在这一议题上,各国矛盾重重,达成一致殊非易事。
2011年11月28日第17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南非德班开幕.中国代表团再次重申,中国将取强有力的国
在德班联合国气候大会上,导致会议分歧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家间国家利益的不同。
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制定与推行本国对外政策的基本依据,是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任何国家总是根据自身的利益而行动的。国家利益是国际社会中各主权国家相互交往、合作与冲突的基本前提与缘由。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或暂时相同的利益构成了国际合作的基础;而利益对立则成为国家之间冲突的根源。
在各自国家利益面前,谁都不愿承担更多的义务。
坎昆会议举办过几次?
(1)合理的措施有: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减少使用各种一次,如纸杯、餐盒;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植树造林;合理的开发新能源等.故答案为:ABC;
(2)由实验流程可知:CO2转化的最终产物为碳和氧气,有一种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是盐酸.故答案为:C和O2;HCl
德班世界气候大会的谈判
两次,分别在1981年和2010年。
坎昆会议于1981年10月22日在墨西哥的坎昆召开,会议包括中国在内的由14个发展中国家和8个发达国家的元首或首脑参加。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6次缔约方大会和第6次《京都议定书》成员国大会于2010年11月29日至12月10日在墨西哥坎昆召开。
坎昆气候大会难题留给下次大会
当地时间2020年11日凌晨5时,备受关注的坎昆气候大会,在多次被拖入漫长的“加时赛”后终于落幕,大会最终达成折中、平衡与灵活的“一揽子方案”《坎昆协议》,被认为是在重建气候未来谈判的信心上迈出了坚实一步。
《坎昆协议》未指明《京都议定书》谈判的未来,没有给出完成第二承诺期的时间表。对备受关注的“快速启动资金”、“气候基金”,《坎昆协议》有了原则性共识,但依然存在多种“选项”,这些分歧被留给明年的南非德班气候大会。这也将意味着,明年南非德班的气候谈判任务仍将十分艰巨。
以上内容参考:凤凰网-坎昆气候大会闭幕终达成《坎昆协议》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坎昆会议
德班气候大会于2011年12月11日早晨5点半落下帷幕,大会通过了“德班一揽子决议”(DurbanPackageOutcome)。建立德班增强行动平台特设工作组,决定实施《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并启动绿色气候基金,德国和丹麦分别注资4000万和1500万欧元作为其运营经费和首笔资助资金。
“这是一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不仅仅因为它是历史上耗时最长的气候大会,而且为全人类应对气候变化描绘了详细图景。”联合国气候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菲格里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