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天气资讯 天气资讯
中国气象史_中国气象史在线阅读
tamoadmin 2024-06-13 人已围观
简介1.古代冬天经常冻死人吗?2.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是3.我国最低气温4.号称“中国历史上最热夏天”的乾隆八年,究竟有多热?中国北极阁气象博物馆成为国内首个以气象历史为特点的专业性博物馆,有着近1600年气象历史的北极阁,是中国近代气象事业的发祥地,气象博物馆见证了我国气象科技发展的全过程。北极阁有着近1600年的气象历史,是中国近代气象事业的发祥地。博物馆利用国立气象研究所原存建筑,秉承
1.古代冬天经常冻死人吗?
2.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是
3.我国最低气温
4.号称“中国历史上最热夏天”的乾隆八年,究竟有多热?
中国北极阁气象博物馆成为国内首个以气象历史为特点的专业性博物馆,有着近1600年气象历史的北极阁,是中国近代气象事业的发祥地,气象博物馆见证了我国气象科技发展的全过程。北极阁有着近1600年的气象历史,是中国近代气象事业的发祥地。博物馆利用国立气象研究所原存建筑,秉承“以物为证、以史为脉、以微见著”的宗旨,力图展现中国丰厚的气象历史文化资源,展示现代气象业务发展成就。博物馆将自然景观与气象历史文化相交融,主体分室外展区和室内展馆两大部分。室外展区通过典型古代观象仪器展示、大型气象浮雕以及著名气象历史人物群雕,宏观再现了恢弘的中国气象历史;室内展馆设于原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建筑群内,分为古代气象单元、近代气象单元、当代气象单元,以及现代气象科技展厅四部分,系统展示了气象重大历史事件、气象仪器沿革、气象机构变迁以及气象科技发展蓝图。在景观区,设古代著名气象历史人物群雕和中国三千年气象历史记录浮雕,展示古代气象观测仪器,凝练介绍数千年灿烂的中华气象文明史。博物馆分为古代气象、近代气象、现代气象和现代气象科技四个主题展示厅,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以实物、模型、、史料、影像等多种形式,展示了气象重大历史事件、气象仪器沿革、气象机构变迁以及气象科技发展蓝图等内容。来源:莫愁·时代人物 (2019年11期)
古代冬天经常冻死人吗?
北京:最低:-9.1(50年以来)2005-12-4
最高:41.5 1997-7-23
西安:最高:42.9 2006-06-19
最低:(不明)
昆明:最高:31.5
最低:-5.4(无时间记录)
海口:年平均气温23.9℃,7月气温最高,月平均28.1℃,极端最高气温40.5℃,1月份气温最低,平均17.3℃,极端最低气温2.8℃.
重庆:最高气温44℃,最低气温为-3.8℃
大连:年平均气温10.2℃,最高为35.3℃,最低为-20.1℃
广州:年平均气温21.9℃,历年最高为38.7℃,历年最低为0℃.
南京:年平均气温15.4℃,历史最高气温43℃,最低气温-14℃.
宁波:多年平均气温16.3℃,极端最高气温39.4℃,极端最低气温-10℃
青岛:极端最高气温35.4℃,极端最低气温-16℃
上海:极端最高气温达40.2℃,极端最低气温为-12.1℃
深圳:极端最高气温38.7℃,极端最低气温0.2℃
天津:极端最高气温39.9℃,极端最低气温-18.3℃
扩展资料
气温的影响因素有以下:
1.自然因素
某地气温除了由于太阳辐射的变化而引起的周期性变化外,还有因大气的运动而引起的非周期性变化。实际气温的变化,就是这两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2.人类影响
城市中的机动车辆、工业生产以及大量的人群活动,产生了大量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碳、粉尘等,这些物质可以大量地吸收环境中热辐射的能量,产生众所周知的温室效应,引起大气的进一步升温。
气温的测量仪器有以下:
1.玻璃温度计
常用的玻璃温度计有最高温度表,最低温度表和干湿球温度表。
2.金属温度计
感应元件是双金属片,由膨胀系数相差较大的两片金属焊接成,将其一端固定,另一端随温度变化而发生位移,位移量与气温接近线性关系。自记系统由自记钟,自记笔组成,自记笔与放大杠杆相连并受感应元件操纵。
3.金属电阻温度表
利用金属丝的电阻正比于温度变化的原理制成。常用的金属丝有铂丝、铜丝、铁丝等三种,阻值在几十到一百欧之间,其中铂丝稳定性最好,可用来作标准温度表。电阻温度表适用于遥测。
百度百科--气温
中国气象数据网--中国近50年均一化历史气温数据集
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是
古代冬天经常冻死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句话出自杜甫的诗作,很形象生动反映了残酷的社会现实。古代的冬天经常有人冻死这是赤裸裸的事实,古代社会生产力低下,穷人的生活不能得到基本保障,到了冬天吃不饱穿不暖的情况经常出现,而被活活冻死的穷人更是比比皆是。
《清史稿》中有相关记载称,顺治年间,西宁连着下了四十多天的大雪,有许多人被活活冻死。有的地方大雪五十多天,还有人掉进雪里被活活闷死了。
中国历史上的四次寒冷期
1、汉武帝时“大雨雪,民多冻死”
学术界一般认为,在中国五千年气象史上,曾出现过四个寒冷期,对于从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前850年,即西周前期的第一个寒冷期,相关史料几乎没有。
最早的一次记载并未直接说下雪,而是“雨雹”,见于《竹书纪年》,事发西周孝王七年,“冬,大雨雹,牛马死,江、汉俱冻。”
到了第二个寒冷期,大雪记载逐渐就多了。
2、唐昭宗时京城每天冻死人“日以千数”
在第二个寒冷期内,各个朝代都出现了反常性的雪天,三国时期的吴国,太平年间竟然出现雷暴雨后下大雪的奇怪气象。
据《晋书·五行志》记载,当时吴国是孙亮当皇帝,太平二年二月甲寅(公元257年4月5日)先下了一场雷暴雨,第二天乙卯日下起了大雪,气温骤降,“大寒”,史家称,“既已雷电,则雪不当复降,皆失时之异也。”
阳历4月5日下雪,无异于民间忌讳的“六月雪”。
3、宋代的第三个寒冷期
在中国气象史上,李晔当皇帝时处于“温暖期”,相对来说,极端大雪天气不是太频繁,到了公元1000-1200年的两宋时期,雪灾又与中国古人过不去了。
4、明清时期的第四个寒冷期
从明朝中期起,中国进入了第四个寒冷期,一直到1900年前后的清末才结束,长达500年,明、清两朝恰好处于这一时间段内,所以国内学者把这一时期称为“明清小冰期”,国际上则称为“现代小冰期”。
自然,明清两朝的雪灾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频繁,《中国气象灾害大典·综合卷》中,1900年以前的“严重强寒潮灾害”仅节选17次,明清就占13次。
我国最低气温
竺可桢(1890年3月7日-1974年2月7日),字藕舫,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人,毕业于哈佛大学,中国科学院院士,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他是历史气候学的创建人,曾在中国建立了40多个气象站和100多个雨量测量站的中国气象观测网。1974年2月7日,竺可桢去世,享年84岁。
竺可桢是历史气候学的创建人、奠基人,其中历史气候变迁是他用力最多、成就最大的一个领域,蜚声国际科学界。竺可桢在历史气候学上另一大贡献是历史物候学。竺可桢曾经在国内建立了40多个气象站和100多个雨量测量站的中国气象观测网。他一方面重视物候的观察记录,自1921年留学回国的第二天直到1974年逝世的前一天,他每天观察并记录物候和天气;另一方面广泛收集历史物候资料,他与宛敏渭合撰的《物候学》一书中收集有丰富的历史物候资料和研究成,这在其他国家的物候著作中是少见的。
竺可桢在历史地震学方面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他和李四光共同领导的中国科学院地震工作委员会所组织编制的《中国地震资料年表》及有关研究工作。
竺可桢毕生领导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发掘事业,目的在于阐明中华民族在世界科技发展中的杰出贡献,以激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研究历史上的中外科学文化的交流,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他本人也在天文学史、气象学史、地理学史、科学通史等方面进行研究,发表过许多论文。
号称“中国历史上最热夏天”的乾隆八年,究竟有多热?
我国现有气象资料中被正式承认的极端最低气温记录是零下52.3℃,出现在黑龙江省的漠河县。
1、漠河县的气候特点
漠河县是中国最北端的县份,也是中国气温最低的县份,被称为“中国冷极”。漠河县属于典型的大陆性寒温带气候,冬季严寒漫长,夏季凉爽短暂,春秋两季变化多端。
漠河县的年平均气温在-5.5℃,各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的月份长达8个月之久。气温年较差为49.3℃,平均无霜期为86.2天。
漠河县的年平均降水量为460.8毫米,全年降水量70%以上集中在7月份。漠河县的日照时数为2377-2625小时,太阳辐射总量年平均为96-107千卡每平方厘米。
2、1969年2月13日的极端低温事件
这一天早晨,当时的漠河气象站站长王宝山和他的同事们准备进行例行观测时,发现了一个惊人的数字:温度计上显示的是零下52.3℃。这个数字超出了温度计的量程范围,也超出了他们的想象范围。
他们立即用另一台温度计进行了复核,结果也是一样。他们随后向上级汇报了这一情况,并将这一纪录报送给了国家气象局。经过国家气象局的审核和确认,这一纪录被正式承认,并载入了中国气象史册。
我国出现过最低气温的地区
1、新疆北部的富蕴县
在1960年1月20日曾观测到零下50.7℃的低温,并在第二天又以零下51.5℃再创全国新纪录,直到被漠河县打破。
2、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的免渡河
在1922年1月16日曾观测到零下50.1℃的低温,是新中国成立前气温纪录中的最低值。
3、内蒙古根河市
在2009年12月31日凌晨曾观测到零下58℃的低温,是我国未被正式承认的最低气温纪录,也是全球陆地上的最低气温纪录之一。
每年的夏天,都让人们叫苦不堪,尤其是中国的四大火炉城市,从空调房去到室外都需要巨大的勇气,炎热夏季,一句?热死个人了?都成了人们的口头禅。纵观中国历史,如果要选出一个?中国历史上这个夏天?,这一年一定是乾隆八年。
要知道古时候可没有现在的降暑设备,更没有因为人类破坏环境而导致的气候异常。那么这一年的夏日到底发生了什么?当时又热到了何种程度呢?
乾隆八年夏天气温
自中国气象局成立以来,中国有过两次极端高温纪录,1942年夏日华北地区出现的最高温度达到了42.6℃,1999年夏季华北地区再次出现的极端高温天气,温度直逼42.2℃,这是北京历史最高温度吗?
并不是,根据气象工作局的研究人员换算得知,乾隆八年的夏日,农历六月下旬,也就是这一年的7月25,高温达到了令人惊讶的44.4℃,这一数据要比近代高温天气要高出2℃左右。40多度的高温,让京城及畿南二十七州县出现了严重旱灾,这一年因高温天气死亡的人数达到了11,400人。
法国传教士生活报告
这种真的能够?热死人?的天气,在一位法国传教士寄往巴黎的生活报告中也有所体现。传教士在他的报告中这样描述当年的酷热景象:许多教徒都认为这是上天的惩罚,所以他们不断的在教堂进行祈祷忏悔,那些没有地方居住的贫民,还有一些肥胖的人都被热死在了大街上。
当然,尚处于鼎盛的清朝政府并没有置之不理,皇帝和大臣每天都在为这种炎热的天气召开研究会,并且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京城里的主要街道和城市的门洞,都能够看到在不断发放避暑药和冰块的士兵。然而,人类的力量与大自然相比是非常渺小的,记录中上万余人的死亡数据,令人感到害怕。
乾隆皇帝
这种酷暑并不止出现在了京城,《中国3000年气象记录总局》一书中明确记载,这年夏天的高温天气在整个华北地区蔓延开来。各个地方的地方志,都记录了这个?最炎热的夏天?。天津、河北、山西、河南等地的县志中,基本上都出现了?五月大旱?、?人多热死?这样的字眼。
乾隆虽然待在皇宫,空中也有古代的冰箱、冰块、冰扇等工具用来解暑,他同样也感受到了这个夏日的异常。古人多迷信,这种极端的高温天气,让乾隆觉得这是上天对他的一种警示,对此他接连下了几道谕旨,向朝廷迅速增加防暑措施。
消暑汤
五月二十九,下旨给刑犯减刑,罪行严重者,必须给他们添加凉席、冰汤、药饵;六月初一,再次下旨给京城九门拨款,并且在城南各处都备好冰水药物,以防中暑;六月初八,对于未曾有雨露的州县,缓至8月以后征税;六月初八,朝廷拨款赈灾。
从整个5月开始到11月,乾隆一道道抗暑赈灾的一直就没有停过,但是,用来解暑的冰水、冰块终究不过杯水车薪,更何况,乾隆的的一道道旨意惠及的,不过是京城一地罢了,更为庞大,人数更多的各地灾区,依然只能靠百姓硬抗,无数人在这样的灾荒年变得一贫如洗、甚至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