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天气资讯 天气资讯

2类气候区_气候区属2a是什么意思

tamoadmin 2024-06-19 人已围观

简介1.成煤作用研究进展2.高考 的考点3.东莞有哪些大学4.三国时的荆州是指的哪一块?5.读图1和图2,回答以下问题(1)读图1,北京、武汉、广州和哈尔滨四个城市均位于我国______区(填季风或非一、基础知识要点气温和温度带:天气和气候。气温。等温线。我国冬季气温分布概况。我国夏季气温分布概况。无霜期和生长期。积温和温度带。我国温度带的划分。降水和干湿地区:降水。等水量线。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降水

1.成煤作用研究进展

2.高考 的考点

3.东莞有哪些大学

4.三国时的荆州是指的哪一块?

5.读图1和图2,回答以下问题(1)读图1,北京、武汉、广州和哈尔滨四个城市均位于我国______区(填季风或非

2类气候区_气候区属2a是什么意思

一、基础知识要点

气温和温度带:

天气和气候。气温。等温线。我国冬季气温分布概况。我国夏季气温分布概况。无霜期和生长期。积温和温度带。我国温度带的划分。

降水和干湿地区:

降水。等水量线。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降水量的季节分配和年际变化。干湿状况。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位置的影响。地形的影响。季风的影响。冬季风和夏季风。季风活动和各地雨季。锋面移动和雨带推移。

气候特征:

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气候复杂多样。我国气候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二、基本训练要求

1.学会阅读年降水量分布图,一月气温、七月气温分布图,以及各月气温变化和降水量各月分配示意图。

2.学会用天气和气候的概念说明当地天气变化和气候特征。

3.学会根据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分析我国一月、七月气温和降水量分布的特点。

4.初步学会评价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读图、填图、绘图、分析图训练

1.读图2-4-1

①景观图2-4-1a反映了我国黑龙江省北部山区冬季气候__;

②景观图2-4-1b反映了我国海南岛冬季气候__;

③上述两幅景观图反映了我国冬季气候的特点是__。

图2-4-1

2.读图2-4-2

试比较图2-4-2a和图2-4-2b房屋的屋顶有何不同,反映两地的降水情况有什么差异。

图2-4-2

3.读图2-4-3

(1)读图填空:

图2-4-3

①1月等温线延伸的方向大致与__平行,这说明我国冬季气候受__影响显著。

②1月等温线分布__,这说明我国冬季气温南北差别__。

③东部地区相邻两条等温线相差__,图中最高、最低气温分别为__、__,这两地的温差为__,这说明了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特点是____。

④0℃等温线大致沿__一线。这条等温线自西向东经过的省区是__该线以北气温__,该线以南气温____。

⑤东北地区-12℃,-18℃,-24℃和-30℃等温线向高纬度弯曲,说明该地区气温比同纬度__。0℃、6℃、-6℃等温线在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向低纬度弯曲,说明该地区气温比同纬度__。

(2)读图回答:

①1月等温线在沿海地区都向北弯曲,这说明了什么?原因是什么?

②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一月平均气温有何不同?原因是什么?

③塔里木盆地和祁连山地附近的等温线都呈闭合状,它们的气温分布有何不同?为什么?

4.读图2-4-4

(1)读图填空:

①我国东部地区七月等温线大致与__平行,它反映了我国东部地区气温明显受到__影响。

②西部地区七月等温线大致与__平行,它反映了我国西部地区的气温深受____的影响。

图2-4-4

③七月等温线分布较稀疏,这说明了夏季我国各地温差__。

④图中东部沿海两条等温线相差的温度是__,东北北部与南海诸岛气温相差__,这说明夏季我国南北温差__。

⑤七月份,除了__、天山和兴安山地以外,大部分地区气温在__℃以上,南方有许多地方超过__℃。

⑥24℃等温线从__开始弯曲斜向西南,经过沈阳、北京、山西南部、陕西西部,绕过__,进入__西部边缘,又经贵州中部,止于滇桂交界处。

⑦七月等温线在塔里木盆地周围排列得很密集,其原因是____。

⑧四川盆地东部有一条28℃封闭等温线,该线以内的气温应____。

⑨吐鲁番盆地是我国夏季气温最高的地区,其原因是____;__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其原因是____。

(2)读图分析: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是什么?

5.读图2-4-5

图2-4-5

(1)读图填空:

①一月0℃、8℃等温线延伸方向大致同__平行,说明它们经过地区的气温随__变化而变化。

②图中0℃等温线大致经过__。

(2)读图分析:一月4℃等温线在A、B、C三处各出现一个大转弯,试说明三个大转弯处气温状况同附近地方相比有什么不同?其原因是什么?

6.读图2-4-6

图2-4-6

(1)一个地点气温的逐月变化,常用__图表示。

(2)上述四幅图图形的共同特征是__,它反映了四城市气温变化的共同点是__。

(3)①七月份,这四个城市的气温从高到低排列的顺序是__,七月份广州和哈尔滨的气温相差__℃,这说明我国夏季具有南北温差__的气候特点。

②一月份,这四个城市的气温从低到高排列的顺序是__,一月份广州和哈尔滨的气温相差__℃,这说明我国冬季具有南北温差__的气候特点。

(4)据图分析四城市气温的季节变化有何不同?

7.据下表某地各月平均气温资料,绘制该地气温变化曲线图,并回答问题:

试根据所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分析判断它反映了下列四个地区中哪一个地区的气温变化情况( )

①东北山区②华北平原③四川盆地④江南丘陵

8.读图2-4-7

图2-4-7

(1)读图选择: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从头一年秋季初霜到第二年春季终霜的这一段时期,称为无霜期。

b、从头一年秋季初霜到第二年春季终霜,这一段时期称为霜期。除掉霜期,一年其他时期就是无霜期。

c、农作物能够生长的这一段时期,称为无霜期,它比当地的生长期长10~20天。

d、从无霜期和生长期的长短,可以比较各地热量的多少。

(2)从图2-4-7看看无霜期在300天以上的地区分布在哪里?

(3)读图填表:

9.读图2-4-8

图2-4-8

(1)据图示内容,填充下面表格:

(2)Ⅰ.指图说出我国亚热带和暖温带各分布在哪些省、自治区、直辖市。

Ⅱ.亚热带和暖温带之间的界线与一月哪条等温线基本上是一致的。

(3)Ⅰ.图上⑤所在的地区属于什么温度带?它与其它温度带的自然景观和农牧业生产是否相同?为什么?

Ⅱ.图中⑥所在的地区属于什么温度带?为什么?

(4)读图选择:

Ⅰ.我国温度带划分的指标是( )。

a.无霜期 b.生长期 c.≥10℃的积温 d.≥10℃的天数

Ⅱ.我国跨温度带最多的省、区有( )

a.陕 b.内蒙古 c.豫 d.陇

*(5)分析说明地球上的五带与我国五个不同温度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10.读图2-4-9

图2-4-9

(1)读图填空:

①800mm年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是__,东南沿海地区的年降水量超过了__;400mm年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是__;200mm年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是__,西北内陆的年降水量一般都在__。

②我国各地年等降水量线的延伸方向大致是从__向__方向延伸,大致与__平行,尤其是在__地区表现的更为明显,其形成这种降水分布的主要原因是受__、__的影响。

③我国年降水量最多的地方是在__和__,其年降水量都在__以上;年降水量最少的地方在__、__、__和__,其年降水量都在__以下。

(2)据图分析说明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

11.读图2-4-10

图2-4-10

(1)为了反映某地降水量在各月或各个季节分配的情况,常用__图表示。

(2)将四个城市降水量最多和最少的月份及其降水量值,填入下表:

(3)读图填空:

①四个城市年降水量由多到少的排列次序是__,

②一般地,将月降水量100mm以上的时期称为雨季,四个城市雨季由长到短的排列次序是__。

(4)读图分析:

①从图上看,各地降水量的月份分配有什么共同点?又有什么明显的差异?

②我国年降水量的季节分配特点是什么?降水过分集中在夏季容易引起什么现象?

12.读图2-4-11

(1)图上北京降水量最多、最少的年份各是哪一年?它们的降水量各约是多少毫米?

(2)我国南方、北方、西北干旱地区年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大小怎样?我国降水量的年际变化特点是什么?

(3)北京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可以反映出夏季风活动正常与否的情况吗?

图2-4-11

13.根据下表某地各月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各月分配柱状图。

14.读图2-4-12

图2-4-12

(1)读图填表:

①据图示内容,填充下列表格:

②据图填表说明表中所列六个地区主要各属哪一类或两类干湿地区:

(2)读图填空:

①我国干湿地区划分的依据是__。

②从我国干湿地区的分布状况看,我国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是____。

(3)读图简答:

①我国东南部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以哪条山脉和哪条河流为界?

②东北地区的北部降水量不多,为什么属于湿润地区?

③塔里木盆地和青藏高原同处西北内陆,为什么其干湿状况不同?

④北纬30°线和北纬40°线所经过的干湿地区有何不同?

⑤我国干旱面积较大的省、区有哪些?这里农牧业的发展要着重解决什么问题?

⑥我国兼有四类干湿地区的省、区有哪些?

我国兼跨有三类干湿地区的地形区有哪些?

15.读图2-4-13

图2-4-13

(1)该岛年降水量分布的特点是__。

(2)该岛属于什么温度带和干湿地区?

16.读图2-4-14

图2-4-14

将图中城市的数字代号①~⑤填入下表,并在表中填出该城市所在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

17.读图2-4-15

图2-4-15

(1)据图分析位置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2)夏季全国气温最低的地区在哪里?原因是什么?

(3)由图2-4-15c可以看出我国许多山区的降水比邻近地区丰富,其原因是什么?

18.读图2-4-16

(1)说出山顶气温比海平面气温降低大约多少度(℃)?其根据是什么?

(2)解释图内降雨区的成因。

图2-4-16

19.读图2-4-17

图2-4-17

(1)读图填空:

图中,__图所示的是夏季风,判断的理由是①__,②__。影响我国的夏季风包括来自__洋的__季风和来自__洋的__季风。__图所示的是冬季风,判断的理由是①__,②__。

(2)读图简答:

①什么是季风?季风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②为什么我国是世界上季风显著的国家?

(3)读图分析:

①分析说明我国冬、夏季风形成的过程。

②分析说明季风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20.读图2-4-18

(1)读图填图:在图上填注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2)读图选择:

①图中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 )。

a.大兴安岭—张家口—兰州—拉萨—喜马拉雅山东部一线

b.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额拉山—冈底斯山一线

c.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一线

d.大兴安岭—阴山—吕梁山—横断山一线

②习惯上,季风区是指( )。

a.受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

b.受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

c.受冬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

d.四季分明,风速变化较大的地区

(3)读图分析:季风区与非季风区气候上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图2-4-18

21.读图2-4-19

图2-4-19

(1)在正常情况下,各雨带出现的月份:

A__B__C__

(2)在正常情况下,各雨带退出的月份:

A__B__C__

(3)在各雨季范围线内,注出各雨季大约时间,并说明雨带的产生及移动原因。

(4)在什么情况下,黄河中下游地区容易出现水灾,而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情严重?

22.读图2-4-20

图2-4-20

读图分析:

(1)四城市一月七月平均气温各是多少?它反映出我国冬夏气温各有什么特点?

(2)通过对四城市降水量的分析,结合四城市的位置说明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与季节分配有何特点?

(3)通过这些数据说明锋面雨带在我国东部的移动规律。

23.读图2-4-21

图2-4-21

(1)图a锋面名称是__暖空气运动的特点是__。

(2)图b锋面名称是__暖空气运动的特点是__。

24.读图2-4-22

图2-4-22

图中画斜线部分代表青藏高原地区

当我国大陆为某一气压系统所控制,其中心气压是990毫巴,我国大陆东南的北太平洋海域被另一气压系统所控制,其中心气压是1015毫巴,此时:

①我国是什么季节?为什么?

②我国大部分地区多吹什么方向的风,为什么?

③这个季节我国的气候特点是什么?

25.读图2-4-23

图2--23

当我国大陆内部为强大的高气压所控制,东南部的北太平洋海域为一低气压所控制,此时:

①我国是什么季节,为什么?

②我国大部分地区多吹什么方向的风,为什么?

③这个季节我国的气候特点是什么?

26.根据下表回答问题:

北京和武汉一月、七月平均气温与

同纬度平均气温的比较(℃)

①与世界上同纬度地区的平均气温相比,我国的冬、夏气温有何特点?

②我国气候有哪些主要特征?该表的数据对比说明了什么特征?

③我国气候特征是怎样形成的?对发展农业生产有哪些有利和不利条件?

27.读图2-4-24

图2-4-24

(1)填图:在图中填注秦岭、淮河。

(2)分析:综合所学的气候知识,分析秦岭—淮河一线的气候意义。

参考答案和解题指导

1.①严寒②温暖③冬季,我国南北温差大

2.①a图房屋的屋顶坡度大,以利于泄水,它反映了当地的年降水量大。

②b图房屋的屋顶坡度很小,几乎是平顶,它反映了当地年降水量很小,气候干旱。

3.(1)①纬线纬度

②密集很大

③6℃。18℃,-30℃。48℃。南北气温相差很大,越往南气温越高,越往北气温越低。

④秦岭—淮河西藏(东南部)云南(西北部)四川(西部)甘肃(南部)陕西河南 安徽(北部)江苏0℃以下0℃以上

⑤偏高偏低

(2)①说明了冬季沿海地区的气温要比同纬度内陆地区偏高些。这主要是受海洋影响显著的缘故。

②a.一月等温线在四川盆地的成都附近向北弯曲。在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武汉附近向南弯曲。

b.由此可知冬季四川盆地的气温比我国同纬度地区要高,冬季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气温比我国同纬度地区要低。

c.原因:前者主要是受盆地地形的影响。四川盆地北面有东西走向的高大山脉——秦岭,它阻挡了冷空气的南下,气温较高;后者主要受冬季风的影响。长江中下游平原与华北平原、东北平原连为一体,深受冬季风的影响,气温较低。

③塔里木盆地“内圈”气温比“外圈”气温高,这主要是因为“内圈”深居“盆底”,地形的屏障作用强,气流下沉增温等;祁连山地附近等温线“内圈”比“外圈”低,这主要是因为“内圈”所在地区比“外圈”所在地区地势高,气温随海拔高度增加而降低。

4.(1)①海岸线海洋

②等高线地形

③小

④4℃ 8℃ 不大

⑤青藏高原 20℃ 28℃

⑥辽东半岛秦岭 四川盆地

⑦该盆地周围有高山环绕,气温垂直变化大

⑧不低于28℃

⑨受盆地地形的影响青藏高原 地势高

(2)夏季,我国大多数地方普遍高温,南北气温相差不大。这是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

5.(1)①纬线纬度 ②秦岭—淮河

(2)①A处在长江中游平原地区, 1月4℃等温线向南弯曲,说明该地气温低于同纬度的其它地区。其原因是由于长江中游地区地势较开阔低平,与华北平原,东北平原连为一体,成为冷空气的通道,冬季冷空气可以长驱直入,再加上江南丘陵湘赣边界处地势高的影响所致。

②B处是处在四川盆地地区,1月4℃等温线向北凸出,说明当地气温高于同纬度其它地区。是因为四川盆地北部有秦岭,大巴山地,成为阻挡冷空气入侵的屏障,所以气温较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高。

③C处是云贵高原,一月4℃等温线向东绕其边缘,这说明当地气温较周围低,其原因是因为高原上有大娄山等高山,地势高,所以一月4℃等温线向东凸出绕其边缘。

由上述分析可知,一月4℃等温线之所以有上述三大转弯,主要是受地形的影响。

6.(1).气温曲线图。

(2)气温曲线形状都成“波峰型”。气温随季节变化而变化;七月份的气温相差不大;四城市最高气温都出现在七月,最低气温都出现在一月,表现了我国冬冷夏热的气候特点。

(3)① d c b a; 8℃ 不大。

② a b c d; 35℃ 很大。

(4)①四城市中哈尔滨一月和七月气温相差最大,北京、武汉次之,广州的最小。

②气温随季节变化的规律是:越往北,气温随季节的变化愈显著,年较差越大。

③四城市一月气温相差较大,哈尔滨、北京的在0℃以下,武汉,广州的在0℃以上。

7.(1)绘图(略)(2)②

8.(1)b d(2)(略)

(3)

9.(1)(略)

(2)Ⅰ.(略)Ⅱ.0℃等温线(秦岭—淮河一线)

(3)(略)

(4)Ⅰ.c d Ⅱ.a

(5)①联系:a.都以热量为划分的原则。这两个五带都是以热量为依据划分的。前者是以一年中地表应当获得阳光总热量的多少为依据的,后者是以生长期中多天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的总和——积温为依据的。

b.我国五带的绝大部分属于地球上五带中的北温带,在我国五个不同的温度带和特殊的青藏高寒地区中,除热带外,都在地球五带中的北温带范围内。

②区别:

a.划分的依据有别。地球上的五带主要是根据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来划分的,我国五个不同的温度带是根据生长期内积温的多少来划分的。

b.确定界线的原则不同。地球上的五带由于只是从有无阳光直射和有无极昼极夜现象的发生为依据而划分的,所以划分五带所考虑的只是天文因素,即以纬度作为五带的界线。我国五个不同的温度带是从积温和无霜期的实际情况出发的,故分界线不是纬线,而是等积温线。

c.划分的着眼点不同。前者是以太阳辐射的纬度分配来划分的,不考虑地形、洋流等因素的具体影响,各带之间以纬线为界。后者是从地面积温的实际情况和农业生产的需要出发而加以划分的,因而各带之间的界线较弯曲,无特的走向。

10.(1)①自秦岭—淮河一线至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1600mm;从大兴安岭西坡,经过张家口、兰州和拉萨附近,到达喜马拉雅山脉东部;通过内蒙古高原中部至祁连山西段再斜贯青藏高原中部,止于雅鲁藏布江谷地西段,200mm以下。

②东北西南 海岸线 东部 海陆位置 夏季风

③台湾山脉东侧、喜马拉雅山南坡 3000mm 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青藏高原北部 内蒙古高原西部 50mm

(2)①我国各地区的年降水量差别很大。

②降水量分布的规律是: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11.(1)柱状图(2)

(3)①广州 武汉 北京 哈尔滨

②广州武汉 北京 哈尔滨

(4)①共同点:a.四城市全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季,降水量最少月份都在12月至次年的1~2月份。

b.四城市春季降水逐月递增,秋季降水逐月递减。

差异:

a.降水总量的差异:由北向南依次增多,哈尔滨,北京的较少,武汉较多,广州最多。

b.降水量分配的差异:降水集中的程度不同,城市纬度位置越高,集中程度越强,这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雨季长短不同,南方雨季长(广州为4~9月,武汉为5~7月),北方雨季短(北京、哈尔滨都为7~8月)。

二是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程度的不同,南方降水季节分配不均,而北方降水季节分配则极不均匀。

c.降水量的高峰月差异:广州、武汉都为6月,北京为8月,哈尔滨为7月。

②我国各地年降水量季节分配很不均匀,就全国大多数地方来说,降水多集中在五月到十月。这个时期的降水量,一般要占全年降水量的80%。七、八两个月更是我国降水最多的时期。降水过分集中在夏季,容易引起春旱、夏涝现象。

12.(1)北京降水量最多的年份是1959年,降水量1406mm。北京降水量最少的年份是1965年,降水量262mm。

(2)①各地年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大小不等,大致说来,南方较小,北方较大,西北干旱地区最大。

②我国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大。

(3)北京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可以反映出夏季风活动正常与否的情况。在夏季风活动正常或比较正常的年份,特别在夏季风北进、南退正常的情况下,北京的年降水量及各月份降水分配也就比较正常。反之,年降水量偏大、偏小,雨季失常,暴雨如注等情况都会出现。

13.(略)

14.(1)(略)

(2)①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

②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3)①秦岭、淮河

②和③(略)

④a.北纬30°线大部分通过湿润地区,向西是半湿润地区和半干旱地区;

b.北纬40°线大部分通过干旱地区,向东是半干旱地区、半湿润地区和湿润地区。

⑤(略)

⑥(略)

15.(1)东部向西部减少。

(2)热带、亚热带;湿润地区。

16.如右表:

17.见课本59~61页。

18.见课本60~61页。

19.(1)b图①亚洲大陆是低气

压;②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太平洋东南,印度洋 西南季风

a图①亚洲大陆是高气压;②风由陆地吹向海洋。

(2)和(3)见课本61~63页。

〔解题指导〕

①海陆受热性质的差异:海水和陆地的物理性质不同,对于太阳辐射能量的吸收情况是不一样的,因而影响到海陆表面增温和降温的差异,以致造成海洋上和陆地上气温变化和分布的不同。

②季风对气候的影响:

在对上述两幅图进行分析时,一定要抓住气温—气压—风三者关系这一基本线索,(见下图),并弄清两个有机联系的环节:

第一个环节:利用地图弄清我国的海陆位置:面对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背靠世界最大的大陆。这种特殊的海陆位置,造成了极为显著的海陆热力差异。海陆热力差异是形成季风的主要原因。

第二个环节:分析上述热力差异造成的大陆与海洋之间冬夏气温的显著变化,进而影响气压的季节变化。这种气压的变化就导致海陆间气流运行方向的季节变化。这种随季节变化方向的水平运动气流就是季风。

20.(1)(略)

(2)①b ②b

(3)距海远近的不同。(季风区距海近,受海洋影响较显著;非季风区受海洋影响小或不受其影响)

21.(1)A:5月 B:6月C:7月

(2) A:10月 B:9月 C:9月

(3)见课本第64~65页。

(4)夏季风到来早、势力强,锋面雨带迅速北移。

22.(1)(略)

(2)见课本第56~57页。

(3)见课本第64~65页。

23.见课本64页。

24.见课本62~63页。

25.见课本61~62页。

〔解题指导〕本题和上题的答题要求较高,解题的关键是要理解在一般的热力作用条件下,高气压常出现在寒冷的地方,低气压常出现高温地区。因此,当我国大陆内部为一强大高气压,而东南部的北太平洋海域为一低气压时,即表明此时大陆气温低,海洋气温高,出现这种气温分布的状况通常是冬季。那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多吹偏北风。因为风就是空气的水平流动,空气总是从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风向是指风的来向。

气候主要包括气温和降水两个要素。由于我国冬季盛行从较高纬度的大陆内部吹向较低纬度洋面的偏北风,使受其影响的地区不仅气温低而且降水少,因此我国冬季的气候特点是寒冷干燥。北方更为突出。

26.见课本66~68页。

27.(1)(略)

(2)①从气温来看:1月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

②从温度带分布来看:该线是暖湿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

③从降水的分布来看:800mm年等降水量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

④从干湿地区分布来看:该线是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读图要览和专题辅导

一、读图要览

1.图2-4-25 日平均气温≥10℃积温分布图

图2-4-25

试将该图与“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对照,看看各温度带的界线与日均温≥10℃等积温线的哪几条线相一致?

2.图2-4-26地理位置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图2-4-26

说明:①纬度是影响气候的基本因素。纬度高低决定了太阳高度的大小,从而决定了地面获得太阳热能的多少。因此,一般说来,纬度低,气温高;纬度高,气温低。我国南部的气温比北部高,纬度位置是主要原因。

②海面和陆面的接受太阳光热性能各不相同,陆面增温快,降温也快;海面则相反。因此,一般地,沿海地区气温变化小,降水多,降水季节分配较匀,多形成海洋性气候。与此相反,内陆地区多属大陆性气候。在温带大陆东部沿海地区,由于海陆分布这一因素起主要作用,往往形成季风气候。

3.图2-4-27 地形与气候

图2-4-27

说明:如图2-4-27所示,A、B、C、D、E五地,它们的绝对高度相同,而地形形态却相异。A地为高空,B地为高原,C地为高山,D为深谷,E为盆地,各地的气候大不一样。A点位于空中,昼夜温度的变化甚小,所以具有海洋性气候的特征;B点位于高原中心,白天吸热快,晚上放热也快,气温变化急剧,所以具有明显的大陆性气候的特征;C点位于山顶,与陆面接触少,而与空气接触较多,所以气候也显示为海洋性;D点居于深谷,E点位于盆地之中,两地温度都多变,气温差较大,大陆性气候特征就较为突出。所以,无论从大范围来看也好,从局部地区来看也好,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是明显的。

4.图2-4-28 地形对我国气候的影响(一)

地势高低对气温的影响甚为明显。地势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青藏高原是全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地势高是主要原因。

图2-4-28

5.图2-4-29 地形对我国气候的影响(二)

图2-4-29

青藏高原面积广大,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对我国气候有极大影响。

6.图2-4-30 地形对我国气候影响(三)

图2-4-30

东西走向的山脉阻挡寒潮的南上。秦岭南、北的冬季气温相差很大,就是山脉屏障作用的影响。

7.图2-4-31 地形对我国气候的影响(四)

图2-4-31

夏季,暖湿气流途经山地时,使迎风坡成为多雨中心,背风坡则降水少,温度高。

8.图2-4-32 地形对我国气候的影响(五)

成煤作用研究进展

问题一:气候变化的诱因有哪些.8,当代气候变化的特点.9,全球气候变化的后果 气候变化的因素:

一 社会经济因素

1.人口剧增因素

2.大气环境污染因素

3.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因素

4.土地遭侵蚀、沙化等破坏因素

5.森林资源锐减因素

6.酸雨危害因素

7.物种加速灭绝因素

8.水污染因素

9.有毒废料污染因素

二 自然因素

1.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的变动

2.全球正在处于温暖期.

当代气候变化的特点是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气候变化的后果

人体健康 (1)全球变暖直接导致部分地区夏天出现超高温,因为心脏病及引发的各种呼吸系统疾病,每年都会夺去很多人的生命,其中又以新生儿和老人的危险性最大。(2)全球变暖导致臭氧浓度增加,低空中的臭氧是非常危险的污染物,会破坏肺部组织,引发哮喘或其他肺病。(3)全球变暖造成某些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当蚊子叮咬一个带有传染病毒的人时,这种病毒就会跟随血液进入蚊子体内开始繁殖,并通过下一次叮咬进入某个健康人体内完成病毒的传播。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蚊子的繁殖速率和叮咬速率都大大提高,其体内病毒的繁殖和成熟速率也将随之提高。夜晚和冬季温度上升,大大延长扩展了蚊子的生活期和地域,使得靠它传播的疟疾、猩红热、黄疸、脑炎等恶性传染疾病的发病率提高。(4)全球变暖会在不同地区造成不同的自然灾害,直接导致粮食减产,也使当地居民遭受饥饿和营养不良的威胁,同时会加速某些靠水传播的病毒的扩散速率,如脑炎、痢疾、高烧等。气温:全球气温将升高。从现在起到本世纪末,人类将面临史无前例的气温上升。就本世纪而言,较乐观的预测是全球气温将升高1.4摄氏度,最悲观的设想则认为,全球气温将上升近6摄氏度。 海洋:海平面将升高。在本世纪内,海平面将可能升高20厘米至80厘米。原因是气候变暖导致海水膨胀,冰川和海上浮冰层融化(北极浮冰层厚度50年来减薄了40%)。在格陵兰,自1988年以来,冰川融化速度加快,已提高了2倍。

极端现象:将对未来造成损失。近几年来,极端气候现象增多。大多数专家认为,在今后50年内,法国每2年就会出现一次2003年那样的酷热(当年造成1.5万人死亡)。干旱将给农业造成严重影响(气温升高2摄氏度将可能使农业减产30%)。在欧洲南部,降雨量将明显减少。

生物多样性:物种将大量死亡。报道援引法国绿色和平组织负责人雅多的话说,如果气候变暖继续照此速度发展,那么到2050年将会有百万物种消失,即占各种生物种类的40%,而法国本土将会有20%的物种消失。北极熊和北极的其他动物将会像珊瑚礁水域的鱼一样成为主要受害者。德国的一项研究表明,气候变暖将威胁到鱼的生存,因为气候变暖会引起水中氧气减少。

问题二:气温升高 你把眼光放远一点,有地球以来气温的变化是很大的,比如几千年内温度普遍低,到处都是冰川,又几千年内比较温暖,比如北极的格陵兰岛也是青草覆盖。可见地球自身温度变化是很剧烈的。

你感觉到的一年比一年温度高只是很短的时间内的事情,到底是什么原因很难说清楚,有可能是地球自己的一种变化,也可能有人为导致的温室效应作用在里面。

至于气候变化无常,我不知道你多大年纪了,但是如果你去看过去几百年几千年的气候变化的话,说不定会发现以前也如此发生过,所以说现在是否属于异常完全要看你的着眼点是多久。

不过人类活动肯定是对地球气候有影响的,但是影响多大没有定论。

问题三:环境污染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 人们都知道现代社会的环境污染,然而很少人去思考过它的严重程度,以及对我们和后代生活方式、生存环境的影响。最近,《科学》杂志连续4期以「地球的状况」 (State of the Planet)为题发表了多篇这一领域的学术论文;《自然》杂志也在12月4日有数篇这类文章,指出这一问题已迫在眉睫。

在 12月5日《科学》杂志上一篇题为「全球空气质量及污染」(Global Air Quality and Pollution)的文章中,日本科学家Hajime Akimoto研究了环境污染及现代交通工具对大气、农业、生态环境的严重影响。比如,气溶胶(Aerosols) 以及氮氧化物 (Nitrogen Oxide)是一些已知的污染因素。而且,亚洲地区的污染已经超过北美和欧洲。文章作者指出,很显然改善空气质量需要全球各国的努力。

发表在同一期《科学》杂志上题为「当代全球的气候变化」(Modern Global Climate Change」)是报导了美国「海洋及大气管理局」(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文章中指出,当代社会的气候变化主要是人类的行为引起的。具体来讲,石油及矿业的开采,能源的利用,土地的不合理使用,都会改变大气的成分。

报导中说,尽管人们对气候变化的研究有所进展,但还存在许多未知因素,比如气候变化的速度会有多快。这些未知因素使得科学家们尚无法预测气候变化对人类带来的后果到底有严重。

大气污染和全球气候变化还在加剧,这也意味著我们正在给人类未来的生存造成越来越大的难度。因此,如何面对和解决这一问题也就成了刻不容缓的事情。

----------------------------------------------------------------------

一、前言

自从有人类以来,为了求生存以及求更好的生存环境,人类不断向大自然争取生存空间,成为影响环境变迁的因素之一。人类居住越久、人口越多的地方,受到的影响也越大。当人口稀少、科技不发达,人类焚烧森林扩张耕地,对大自然的影响是区域性而且缓慢的。随著人口快速增加、科技不断突飞猛进,人类的影响不断加速而且扩大影响范围,假以时日演化成森林缩小、土壤流失、水污染、空气污染、降低生物的多样性、沙漠化,甚至可能导致全球气候变迁。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量地制造二氧化碳、氧化亚氮、甲烷、氟氯碳化物等温室气体。人类对大自然的影响不再只是局限於地表,而是扩张至大气,而且藉由大气的运动,将影响逐渐布及全球,大幅提高了全球暖化的可能性。科学家也因此惊觉到气候不只变幻莫测,更可能因人类的过度发展而发生更剧烈的变化。1980年代以来,全球平均气温迅速上升,不寻常的天气与气候现象频频发生频率,使得气候变迁突然成为世人瞩目的议题。

本文从科学的角度,讨论温室气体增加可能产生的气候变迁,预测气候变迁所面临的科学问题,以及我们应采取的态度。

二、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是一自然现象,自盘古开天以来,就存在於地球。如果地球没有大气,在辐射平衡状态下,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约为 -18° C,比目前地表的全球平均气温15° C低了许多。大气的存在使地表气温上升了约33° C,温室效应是造成此一温度差距的主要原因。地球大气中的许多气体几乎不吸收可见光,但专门吸收地球放射出去的辐射。这些气体,允许约50%的太阳辐射穿越大气为地表吸收,但却拦截几乎所有的地表及大气辐射出的能量,减少能量的损失,并且再将之放射出来,使得地表及对流层温度升高。大气......>>

问题四:全球碳循环与全球气候变化有什么联系? 全球碳循环:指碳素在地球各个圈层之(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岩石圈)间的迁移转化和循环周转的过程。就能量来说,全球碳循环中最重要的二氧化碳的循环,甲烷和一氧化碳是次要的循环。

它的主要过程是:1、生物的同化过程和异化过程,主要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2、大气和海洋之间的二氧化碳;3、碳酸盐的沉定作用;

碳循环途径:1、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之间的细胞水平上的循环;2、大气二氧化碳和植物之间的个体水平上的循环;3、大气二氧化碳――植物――动物――微生物之间的食物链水平上的循环;4、此外,碳以动植物有机体形式深埋地下,在还原条件下,形成化石燃料,于是碳便进入了地质大循环。

碳循环的意义:1、碳是构成生物有机体的最重要元素,因此,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成了系统能量流动的核心问题;2、人类活动通过化石燃料大规模使用,从而造成了对于碳循环的重大影响,可能是当代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

问题五:为什么说全球变暖与生态系统碳循环关系密切 一、全球变暖是大气中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尤其是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造成的。森林生态系统作为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的一个大碳汇,在碳循环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全球森林面积为41.61亿公顷,其中热带、温带、寒带分别占32.9%、24.9%和42.1%。全球陆地生态系统地上部的碳为562Gt,森林生态系统地上部的含碳量为483Gt,占了86%。全球陆地生态系统地下部含碳量为1 272Gt,而森林地下部含碳约927Gt,占整个世界土壤含碳量的73%。

二、碳元素在自然界的循环状态,生物圈中的碳循环主要表现在绿色植物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经光合作用转化为葡萄糖,并放出氧气(O2)。绿色植物从空气中获得二氧化碳,经过光合作用转化为葡萄糖,再综合成为植物体的碳化合物,经过食物链的传递,成为动物体的碳化合物。植物和动物的呼吸作用把摄入体内的一部分碳转化为二氧化碳释放入大气,另一部分则构成生物的机体或在机体内贮存。动、植物死后,残体中的碳,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也成为二氧化碳而最终排入大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这样循环一次约需20年。

三、全球碳循环是指碳素在地球各个圈层之(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岩石圈)间的迁移转化和循环周转的过程。就能量来说,全球碳循环中最重要的二氧化碳的循环,甲烷和一氧化碳是次要的循环。而生态系统九承担了这个重要任务。

三、生态系统碳循环的主要过程是生物的同化过程和异化过程,主要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发挥大气和海洋之间的二氧化碳;碳酸盐的沉定作用。

四、生态系统碳循环途径,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之间的细胞水平上的循环;大气二氧化碳和植物之间的个体水平上的循环;大气二氧化碳――植物――动物――微生物之间的食物链水平上的循环;此外,碳以动植物有机体形式深埋地下,在还原条件下,形成化石燃料,于是碳便进入了地质大循环。

五、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意义,在于碳是构成生物有机体的最重要元素,因此,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成了系统能量流动的核心问题;人类活动通过化石燃料大规模使用,从而造成了对于碳循环的重大影响,是当代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

问题六:气候变化和治理污染环境两者之间可以等同 人们都知道现代社会的环境污染,然而很少人去思考过它的严重程度,以及对我们和后代生活方式、生存环境的影响。最近,《科学》杂志连续4期以「地球的状况」 (State of the Planet)为题发表了多篇这一领域的学术论文;《自然》杂志也在12月4日有数篇这类文章,指出这一问题已迫在眉睫。

在 12月5日《科学》杂志上一篇题为「全球空气质量及污染」(Global Air Quality and Pollution)的文章中,日本科学家Hajime Akimoto研究了环境污染及现代交通工具对大气、农业、生态环境的严重影响。比如,气溶胶(Aerosols) 以及氮氧化物 (Nitrogen Oxide)是一些已知的污染因素。而且,亚洲地区的污染已经超过北美和欧洲。文章作者指出,很显然改善空气质量需要全球各国的努力。

发表在同一期《科学》杂志上题为「当代全球的气候变化」(Modern Global Climate Change」)是报导了美国「海洋及大气管理局」(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文章中指出,当代社会的气候变化主要是人类的行为引起的。具体来讲,石油及矿业的开采,能源的利用,土地的不合理使用,都会改变大气的成分。

报导中说,尽管人们对气候变化的研究有所进展,但还存在许多未知因素,比如气候变化的速度会有多快。这些未知因素使得科学家们尚无法预测气候变化对人类带来的后果到底有严重。

大气污染和全球气候变化还在加剧,这也意味著我们正在给人类未来的生存造成越来越大的难度。因此,如何面对和解决这一问题也就成了刻不容缓的事情。

----------------------------------------------------------------------

一、前言

自从有人类以来,为了求生存以及求更好的生存环境,人类不断向大自然争取生存空间,成为影响环境变迁的因素之一。人类居住越久、人口越多的地方,受到的影响也越大。当人口稀少、科技不发达,人类焚烧森林扩张耕地,对大自然的影响是区域性而且缓慢的。随著人口快速增加、科技不断突飞猛进,人类的影响不断加速而且扩大影响范围,假以时日演化成森林缩小、土壤流失、水污染、空气污染、降低生物的多样性、沙漠化,甚至可能导致全球气候变迁。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量地制造二氧化碳、氧化亚氮、甲烷、氟氯碳化物等温室气体。人类对大自然的影响不再只是局限於地表,而是扩张至大气,而且藉由大气的运动,将影响逐渐布及全球,大幅提高了全球暖化的可能性。科学家也因此惊觉到气候不只变幻莫测,更可能因人类的过度发展而发生更剧烈的变化。1980年代以来,全球平均气温迅速上升,不寻常的天气与气候现象频频发生频率,使得气候变迁突然成为世人瞩目的议题。

本文从科学的角度,讨论温室气体增加可能产生的气候变迁,预测气候变迁所面临的科学问题,以及我们应采取的态度。

二、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是一自然现象,自盘古开天以来,就存在於地球。如果地球没有大气,在辐射平衡状态下,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约为 -18° C,比目前地表的全球平均气温15° C低了许多。大气的存在使地表气温上升了约33° C,温室效应是造成此一温度差距的主要原因。地球大气中的许多气体几乎不吸收可见光,但专门吸收地球放射出去的辐射。这些气体,允许约50%的太阳辐射穿越大气为地表吸收,但却拦截几乎所有的地表及大气辐射出的能量,减少能量的损失,并且再将之放射出来,使得地表及对流层温度升高。大气放......>>

问题七:答案及详细过程 3.

原式=lgb/lga+lga/lgb

=(lg2b+lg2a)/(lga+lgb)

韦达定理得

lga+lgb=1

lga*lgb=-2代入得

原式=(1+4)/-2=-5/2

4.log2(ab)=log2(a)+log2(b)

因为a>0,b>0

所以log2(a)>0,log2(b)>0

log2(a)+log2(b)≥2根号log2alog2b=16

最小值16

高考 的考点

一、陆相成煤作用

传统的成煤作用理论或以往大多数煤地质研究者认为,成煤作用发生在一个水进水退旋回中的水退期,这一成煤模式的核心思想是聚煤盆地演化具有阶段性,在这一阶段的后期,沉积体系中活动碎屑系统废弃而使盆地范围内大部分或全部沼泽化,进而泥炭沼泽化。在泥炭堆积适宜的区域发生成煤作用旦地壳沉降区得以保存的情况下形成煤。可以说,世界上很多煤层是在水退过程中或者是在近海成煤环境下形成的,海退条件下形成的煤系要求盆地沉降不能停止(Diessel,1992),而且,要在整个泥炭生成范围内发生沉降,甚至向盆地方向沉降幅度更大。因而,这将导致滨海平原洼地的形成,而且泥炭堆积速率与沉降容纳速率保持平衡。而碎屑物质绕过泥炭沼泽或以河流穿过泥沼地的方式到达海岸边缘带,以便使进积三角洲前缘或障壁体系后部的泥炭向盆地方向迁移提供出新的泥炭聚积区。除非有突发性洪水事件导致泥炭发育中止或灰分增高,正常情况下,在整个海退期泥炭聚积作用将持续进行,直到盆地演化的下一阶段活动碎屑体系(如冲积体系发育)复活而使泥炭沼泽发育中止。

“陆相成煤模式”更能说明成煤的环境是在陆相条件下或者是在盆地水域退却的情况下,泥炭沼泽发育而成煤。在煤田地质学理论体系中,成煤作用理论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泥炭沼泽的定位是既不是水域也不是陆地,沼泽是水域与陆地的过渡环境。在成煤作用过程中,这样的过渡环境是非常关键的。但问题是这个过渡的环境在成煤作用发生和盆地演化过程中到底能持续多长时间,这关系到成煤作用的最后结果,那么水域体制将是制约泥炭沼泽发育程度和最终成煤的最关键因素。因此,水域体制是成煤作用理论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对于盆地水域体制,以往煤田地质学的理论是很少涉及的,这样就限制了成煤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成煤作用仅仅用水域的退却和泥炭沼泽向盆地中心的扩展这样的解释是远远不够的。

二、海侵过程成煤和海侵体系域成煤作用

(一)海侵过程成煤机制

海进和海退是海陆交替型煤层形成的两个控制机制,所以可由此推测许多煤层构成的变化。在论述一个大型沉积盆地的充填作用时,沉积基准面(其下的沉积物可保存)可假定在海面附近,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正常天气下的浪基面。在特殊的成煤环境下,沉积基准面可看作与地下水面一致。由于海陆交替环境在水文上是与海平面相连的,因此在大部分滨海平原上,地下水面位置与海平面位置差别不大。再向陆一些,地下水面随平均地面坡度角上升。在许多泥炭形成环境,地表起伏决定了成年河的最优剖面,这种最优剖面是侵蚀与加积达到平衡时建立起来的。如图15-1所示,最优河流剖面与海平面以相切的形式连结,向源头方向升起。海平面上升,如从T0上升到T1A,不仅在已被淹没的原先的滨海平原上产生沉积物聚集的更多空间,而且沉积基准面上升使河流较平坦的部分减少而缩短了河流剖面。由于产生侵蚀,而河流向陆方向发展,以达到新的平衡。相反,如果海面由T0下降到T1B,较低的滨海平原会遭受侵蚀,河道侵蚀会导致上流出现冲积沉积。

图15-1 海平面升降条件下最优河流剖面(垂向放大)的侧向迁移示意图(Diessel,1991)

由于对地下水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而且相对海平面变化影响到河流坡降。因此,海水动态和煤系之间的联系远远多于泥炭和海水的实际接触。在低位泥炭沼泽形成的煤层中,原基准面位置表现为岩性界面,而且,许多地层面在含煤层沉积中与原基准面位置一致。

通过使用基准面的概念,Sloss(1962)将碎屑岩性体的形态定义为下列参数的函数:Q—单位时间内进入沉积场所的碎屑物的数量;R—接受值,用沉降速率或单位时间内沉积基准面以下所增加的空间来表示(相当于Vail(1987)所指的“容纳空间”);M—供给沉积场所的沉积物,反映其结构和成分;D—散失系数,用于表示沉积物(沉积基准面以下不能容纳的那个部分)从沉积场所运走的速率。

在早期将以上理论用于各种海进—海退模式时,Sloss认为M是一个常数,因为统计资料表明,在长时间内供给大型盆地的沉积物的结构和组成变化不大。然而,在研究包含无机物向有机物转化或有机物向无机物转化的含煤建造时,煤层及其层间沉积岩层应当分别考虑。鉴于煤层之间沉积岩的特征,物质系数可作为Q的下标出现,因此,就产生了Q碎屑岩和Q泥炭的区别。假定气候及其他影响植物源的因素对植物生长非常有利,那么泥炭堆积的开始和结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接受值(R)及供给或搬出(D)沉积盆地的碎屑物的数量(Q碎屑岩)。在泥炭堆积期间,假定潜水面上升速率与植物碎屑堆积速率相近,使泥炭形成具备必要的空间(R)而不至于被氧化(也是D的一种形式)或淹没停止。如图15-2所示。在海进—海退条件下,海面的上升、下降或静止都会导致泥炭堆积。其机制如图15-3所示,这里,假定海面上升时,岛后潟湖和泥炭田向滨海平原方向发展。风暴引起的近滨侵蚀及潟湖内冲溢扇的形成使其向陆方向迁移(T1),薄层远滨沉积之上不断进行再沉积的障壁砂滩也跟着迁移。即使是在中等载荷条件下,泥炭的压缩量也很大,从而使海面上升作用更强。在侵蚀面之上为沉积砾质滞留物。这一过程的产物就是形成具有明显海相特征的薄层但分布极广的煤层。

在泥炭堆积之前(图15-2A)首先沉积陆源物质,通常表现为冲积扇或溢流沉积,且一般位于浪基面以上,因此容易进一步发生散失。虽然这时可发育一些乔木或其他植物,也可形成根土岩。但由于地下水面较低,植物遗体碎屑因氧化或侵蚀作用而不能保存。所以不能形成泥炭(Q泥炭-D=0)。海面的持续上升使滨海湿地向陆发展,可形成图152B所示的泥炭形成条件。只要植物生长速率与海面上升速率一致,泥炭就可持续形成。但是,随着更进一步海侵,沉积盆地增大的接受值(R)和物质供应量(Q泥炭或碎屑)之差造成的沉积空间的增大不能被植物的堆积所充填。如图15-2C所示,在图示中心区域,泥炭由于覆水过深而停止发育。图15-2中心区域的实际宽度取决于这一地带的坡度角。山麓环境及相对坡度角较陡的滨海平原可形成较窄的强烈穿时的煤层聚集带,而在广阔平坦的地带(如三角洲平原,据Jankowski,1991),穿时现象十分微弱,致使大面积内形成的煤层似乎是同时的。海进型煤系的特征具有陆源沉积,煤层底板发育根土岩,顶板为湖泊或潟湖沉积,后者可被海相沉积所覆盖或被侵蚀取代。

图15-2 海侵、海退条件下煤层形成的不同阶段示意图(据Diessel,1991)

海退条件下形成的煤系要求盆地沉积不能停止,而且要在整个泥炭生成范围内继续发生沉降,甚至向盆地方向沉降更大。这种情况将导致滨海洼地的形成,在滨海低地带中,接受值(R)与植物(Q泥炭)聚积速率保持平衡,来自陆地的碎屑绕过较高的泥炭地或以河流形式穿过泥炭地,沉积于海岸地带,以便为进积三角洲前缘或障壁体系后部的泥炭向盆地方向迁移准备出新的泥炭聚积地(图15-3T2)。除了偶尔发生的洪水导致煤中灰分含量增高或在煤中产生页岩及其他陆源碎屑夹层外,泥炭聚积作用在整个海退期将持续进行,直到冲积相开始发育致使活动碎屑体系能级增加而中止。

图15-2C,D和E概括了海退前、海退过程中及海退后的煤系形成条件,其情况与先前的海进相反。其结果是导致煤层分叉。在海退型泥炭加积开始之前(图15-2C),图中的中心参数区是被水覆盖的。此阶段的有机质沉积微不足道,而碎屑沉积则形成于河口湾、三角洲前缘及岛后滨海环境。当海岸线前进时,泥炭开始在分流间湾的泥沼地中聚积(图15-2D)。当盆地继续缓慢沉降且由于压实作用而使沉降速度加快时,植物碎屑供给速度及其风化减少之间达到平衡,直到陆生沉积物前缘将泥炭埋掉为止,这种情况如图15-2E所示,这时,又回到了图15-2A所示的循环开始时的条件(图15-3T2)。

图15-3 Sydney盆地Wynn煤层及相关地层形成的理想模式(Diessel,1991)

(二)具有海相顶板的海侵煤层的性质

图15-2C所示的模式表明了海侵煤层两个环境的重要区别,在图中的中心参考区,海侵表现为淹没煤层的顶板,而海水没有到达位于图左侧远处的泥炭,虽然这些泥炭也形成于海侵期间,也经历了海面上升导致地下水面的上升,引起了该地由干燥向潮湿条件逐渐转化。这说明有些煤层或其向陆的延伸部分虽形成于海进过程中但实际却没有接触海水。因此,从理论上说,可区别出有海相顶板和无海相顶板的海侵煤层。

这里对具有海相顶板的海侵煤层和无海相顶板的海侵煤层要分别论述。但应当清楚,沼泽环境经常通过过渡性的潟湖、海湾、河口湾等与海相连。

海水侵入淹没滨海泥炭田不仅反映在煤层之上的沉积物中,而且也表现在煤层本身。常见的情况为煤层剖面的上部黄铁矿硫含量增加等现象,据此可区别煤层是否受到海水影响。含煤层序中受海水影响的煤层数目取决于地层柱状图中所记录的海侵频率及持续时间。

下面要讨论被认为是形成于海进过程中且最终被海相沉积物所覆盖的煤层。假定泥炭聚积是与海侵过程中沉积作用向陆迁移相对应,比如泥炭作为海进体系域(TST)中的一部分,因而煤层形成与海侵之间的成因联系应当在煤层性质中反映出来。

1.化学特征

煤化学方法是将碳和氢元素的百分含量绘在Seyler图上。Seyler图是一个将化学元素(如C,O,H)和能量(如挥发分、单位能、坩埚膨胀指数)相结合的一种X-Y标绘的二元图。如图15-4所示,一条曲线带由图表右边水平地向中心伸出,而后向下急速地伸向0%的H和100%的C。由于大量的分析表明多数煤的参数可在这个界限内绘出,所以这个带称作正常带或亮煤带。由于一些煤中所含的氢比这个煤级(表现为C)的正常含量要高,所以绘在这个带之上的煤属于高氢区。低于正常氢含量的煤属低氢区,绘在较低的位置。

图15-4 两种受海水影响的煤层的Seyler图解(Diessel,1991)

受海相层影响的另一个化学特征是高的硫含量和低的硫同位素比。煤及其附近的沉积物显示了硫同位素比和沉积环境之间的联系,这和现代泥炭很相近。

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具海相层顶板的煤中硫的分布是受海水影响且煤层中的高硫量始自泥炭期。煤中硫含量与煤层顶板以及最靠近煤的上覆海相层底部间距之间具有密切的相互关系。

2.矿物学特征

海水中所含的硫由于细菌弱化作用而生成H2S,或者同有机物反应生成有机硫或与二价铁反应生成同生的硫化铁沉淀而直接生成黄铁矿,或作为一些FeS2变体,这种物质不稳定而转变成黄铁矿。许多研究者已经认识到受海水影响的煤层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高黄铁矿,这也在现代泥炭沉积中观察到。

据Cohen等的研究,由淡水到海相的分级表明:在半咸水泥炭中竟然黄铁矿含量最高,海相层中居中而在淡水泥炭中最低。这也证明了当淡水泥炭被高硫泥炭覆盖时黄铁矿含量高,而当其在淡水泥炭底部时则不具任何影响。在海进过程中由于加积或洪水使得泥炭浸泡在海水中,在煤中或是独有或是集中的矿物为白云石、方解石和磷灰石。

黏土云母经历过海相环境是人所共知的,黏土云母组成页岩中细粒的基质,而相对含量低的高岭石则作为大的晶体集合体出现,或是沉积前就部分或完全高岭石化的岩屑硅酸盐的转换产物。

3.煤岩学特征

具有海相顶板煤层的煤岩学实体并非与其他煤层不同,但煤岩组分的富集程度不同,尤其是在煤层剖面的上部,其煤岩结构中暗色煤岩类型较为丰富。地下水位的上升可由亚原地和异地的碎屑惰性体以及偶含腐泥煤的增长表现出来,而植物组织被破坏的程度通常与受海水影响的泥炭的pH值的增高有关,因为这种泥炭比淡水泥炭更适合细菌的活动。受海水影响的煤层,其组织保存程度非常低就是证据。结果导致碎屑镜质组含量增长,而镜质组的含量减少。

在接近中性的条件下,由于细菌破坏而导致生物密度减少,其结果是以碎屑镜质体作为基质的壳质组显微组分相对富集。在三角洲平原和受海水影响的煤层中,孢子体和角质体含量一般要高。

具海相顶板的海侵煤层中高荧光强度和低反射强度在煤层剖面中并不是均匀分布的,而是集中在受海水影响最近的地方,如在煤层剖面的上部。如图155所示,在两个煤层中的所有性质显示了明显的海侵特征。在Pelton煤层,被海相沉积物直接覆盖,向上镜质组反射率减小(A),镜质体荧光性增强(B)、(C)特别显著。这些变化表明厌氧细菌的活动能力向上增强。别的特征包括一般较高的黄铁矿(G)和镜质组含量向上增加(E),后者也是海侵成煤的一个特征。黄铁矿主要以小的同生结石存在,大部分结石保存于碎屑镜质体的基质中,而在接近黄铁矿时显示高的荧光性。

虽然许多受海水影响的煤层表现为壳质组含量增加,但由于化学侵蚀作用,也有的表现为壳质组含量降低。这是因为泥炭水的pH值上升到超过中值时所致,如在与碱性海水有较长的接触时间时,但是随着碱度的增加其保存情况迅速地恶化。

三、幕式成煤作用

幕式成煤作用(episodic coal accumulation)是中国矿业大学张鹏飞先生与邵龙义教授(1992)研究中国南方石炭二叠系时在海侵过程成煤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他们注意到海陆交互相环境中的一些厚煤层横跨不同相区呈大面积分布(数百至数千平方千米),同时也注意到有些大面积连续展布的煤层的形成环境与煤层下伏沉积物的沉积环境并没有必然的联系,用幕式成煤作用理论表示这种横跨不同相区的大面积的聚煤作用。由于海侵过程成煤的聚煤作用主要发生于海平面上升阶段,且此时区域基准面随着海平面的上升而上升,从而提供了有利于成煤的可容空间,使得厚煤层得以聚集。因此,可以证明在海泛期可能形成一个沉积旋回中分布最广泛的煤层,而且在最大海泛期可能形成沉积旋回中最厚的煤层或灰岩层。这种大范围的聚煤作用是由区域性的甚至全球性的海平面(基准面)变化引起的,它可以跨越不同的亚环境、不同的沉积相带甚至不同的盆地。这一理论强调海平面幕式上升期间滨岸平原环境的聚煤作用和幕式聚煤作用的同期性。

幕式成煤作用和海平面变化密切相关。在幕式成煤作用发生期间,一次沉积事件和其中所包含的若干个次一级的沉积事件都可能形成具有一定分布规模的煤层。大规模的海侵事件(如三级或二级海侵事件)所形成的煤层常常具有大区域的或盆地范围的分布规模,而在次一级海侵过程(如四级或四级以下的海侵事件)中形成的煤层则具有较小区域的分布规模。前者相当于层序地层学和成因地层学中的最大海泛期沉积,后者则相当于一个正常的海泛面沉积。因此,大范围分布的厚煤层多是主要幕式成煤期的产物,代表最大海泛面沉积,而较小范围展布的煤层则是次一级幕式成煤作用期的产物,代表正常海泛面沉积。在两次大规模海侵事件之间,可能会发生多次的次级海侵事件,形成多个次级的聚煤作用幕,而多个次级成煤作用幕的叠加则形成了更高级别的成煤作用幕。幕式成煤作用与层序地层学原理相结合,可以划分出对应于不同级别海平面变化的成煤作用幕,并在层序地层格架中预测一次海平面变化旋回中聚煤中心的迁移规律及煤层的展布规模等(图15-6)。

图15-5 新南威尔士Greta煤系中受海水影响的Greta和Pelton煤层垂直剖面中几种煤岩组分的分布(Diessel,1991)

图15-6 陆表海环境下含煤旋回(准层序)形成过程与海平面变化(据邵龙义,1997)

郝黎明等(2000)根据幕式成煤作用提出了旋回频率曲线叠加法,其内容是:在克拉通盆地滨岸地区,由海平面变化引起的沉积环境的变化对于聚煤作用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海平面上升期间,滨岸地区的聚煤作用是极为重要的。因为在这一地区,海平面的升降会导致沉积环境发生相应的改变,而正是这种改变,使本来不具备成煤条件的地区有可能变为有利的聚煤区,也可以使本来有利成煤的地区变为不利成煤的地区。在岸线向陆方向,海平面的抬升为泥炭堆积提供了合适的可容空间。如果海平面(基准面)的抬升速率与泥炭的堆积速率相适应,泥炭就可持续堆积,形成较厚的煤层。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海平面上升速度较快的情况下。在此期间,有利的聚煤区就可形成,直到海平面抬升速率大大超过泥炭堆积速率,泥炭被淹没为止。在岸线向海方向,海平面的下降会使本来不适于泥炭堆积的淹没区变浅,甚至出露地表,形成暴露面。当海平面再次抬升时,如果海平面抬升速率和泥炭的堆积速率配置得当,泥炭即可发生持续堆积,这样的地区也可成为有利的聚煤区,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海平面上升速率较低的情况下。一般来说,在海平面上升期间,滨岸地区不论是靠陆一侧,还是靠海一侧,都可能呈现旋回性的沉积特征。反之,在远离岸线的陆地和海水较深地区,海平面的一般变化难以使其沉积环境发生相应的改变,有利的聚煤环境难以出现,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形成的含煤沉积旋回的个数也就较少,从而形成较为稳定、单一的沉积序列。考虑到上述因素,通过研究不同地区钻孔(或野外实测剖面)的旋回性,可以了解到海平面变化的信息。通过对比多个这样的点上的信息,就可以直观地得到一个区域范围内海平面的变化情况,进而了解该地区的聚煤中心的迁移规律以及聚煤作用幕的分布范围。

四、事件成煤作用

普通的地层超覆和退覆规律早已被人们所接受,并成为恢复古海平面变化特点的重要依据。均变理论一直是地质学理论的支柱之一。例如人们普遍接受这样的海侵定义:海侵是海水逐渐地、缓慢地侵漫到陆上、海岸线逐渐后退的地质过程。反映在沉积上,则可以看到海相沉积物由海及陆的各种相带依次向陆地方向超覆,在垂向层序上则为比较完整的陆→海相序;海退序列则反之,也是比较完整的相序。但是,人们在研究海平面升降变化、海侵与海退过程中,发现灾变或突变在盆地沉积动力机制中也是比较重要的现象。事件地层学的形成与发展给盆地充填沉积分析带来了新思路。就是说,有些海侵是事件性质的,水域体制的变化也是多种因素引起的。陆相盆地与近海和海盆地的水域特征具有很大的不同,所谓的水进水退规律也是截然不同的。在考虑海侵海退时往往是单向的进与退,而考虑陆相盆地时则往往是看整体盆地水域的变化。

地质科学新理论给煤地质学带来新思路,如层序地层学的提出对煤地质学领域也带来了新的思路。层序地层学虽然给地学特别是对沉积学和地层学带来革命性的影响,但在讨论层序形成时,均变思想仍然是主导的。经典层序地层学主要的思想仍然是海平面升降的有规律的变化,而且这种以大陆边缘海盆地为典型盆地推出的层序模式,必然是依据海平面逐渐上升和逐渐下降这种比较清楚的海水进退机制加以论证。因此,也就必然导致均变论在层序解释中的主导作用。这可以在最近几年提出的大量层序地层研究成果中看得出来,有些研究者将陆相湖泊盆地的层序形成机制与边缘海盆地层序形成机制相提并论,试图从两者中找出机制相同的解释,即陆相层序也用海平面变化去解释,显得有些勉强。

事件沉积学与事件地层学的兴起对于解释地质历史上由于突发事件造成的不连续或者截然不同的两种沉积相互叠置的现象提供了新的思路,事件沉积的研究思路,或者说灾变的思想对于解释沉积层序中一些关键界面、解释层序结构的不对称性、解释层序中的一些关键层位,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对于含煤层序来说,用事件或者灾变的观点分析含煤沉积旋回和成煤作用,可以解释泥炭堆积作用过程中由于水域体制的突发性变化或者非均衡性变化而导致其终止的原因。由于至今对于煤层与深水沉积之间的成因关系没有得到圆满的解释,所以地质历史中深水沉积或者海相沉积直接与煤层接触的现象解释至今存在争议,没有从成煤作用机制上进行科学的解释。

根据我国北方石炭二叠系陆表海充填沉积中浅海相突然大面积覆盖在陆相沉积物之上、两者之间有明显相序缺失的现象,有学者提出事件型海侵(event transgressive)或突发型海侵(episodie transgressive)(何起祥等,1991),这种海侵现象为一种快速突发的海水侵漫事件,表现在沉积上为相序明显的不连续,即看不到海水逐渐侵进的沉积记录。发生海侵事件的盆地需要具备特定的背景条件,包括当时古气候条件。

首先,由于华北晚古生代陆表海盆地的特殊古地理背景(如极为低平的盆地基底等),海侵过程常具快速侵进的特点,与普通的海侵过程相比具有“事件”性质,在沉积记录上表现为水体深度截然不同的沉积组合直接接触(图15-7),其间具明显的相序缺失(非侵蚀间断缺失),海侵层在时空上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等时性。华北晚古生代含煤地层中常见到海相石灰岩大面积直接覆盖在浅水或暴露沉积物上,且具有多旋回性,这一现象是比较典型的突发性海侵导致的结果。这种突发性海侵对陆表海盆泥炭沼泽的发育与中止、泥炭的堆积与保存,起到了主控作用。

图15-7 海侵煤层与海侵沉积的接触关系(据陈忠惠,1993)

其次,晚古生代华北陆表海盆地海平面变化具有高频率和复合性的特点,即晚古生代海平面升降周期频数多、级次复杂、相互叠加,在其控制下形成了一套所谓海、陆交替型的沉积,总体上符合“旋回含旋回”的特征,且又具独特性,即快速的海侵过程、振荡性的变化频率,构成复合型海平面变化:长周期的海平面升降变化周期中叠加了中、短期的海平面波动变化;长周期的海退过程中具有多次短周期的海侵事件;同样,海侵过程中也可能有短周期的海退变化。海平面升降变化与海侵、海退过程应是有本质区别的两种概念,海侵、海退是海平面升降、盆地构造沉降、气候等多因素综合作用后海岸线相对变化的表现。

另外,海侵沉积涉及的范围是全盆地的,大规模、海侵事件对于盆地整个系统具有深刻影响,包括沉积体系域的转换、生态系统的破坏和调整。

石炭二叠纪是世界上重要的成煤期,古气候为植物的繁盛提供了背景条件,但冰川的活动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直接影响海平面的升降变化。

总的来看,华北陆表海盆地晚古生代海平面的变化(即突发性海侵、高频复合海平面变化周期)控制了陆表海盆地的充填沉积和煤聚积作用,而且,聚煤作用特点也显著不同于其他类型的盆地。

鉴于在不少地区发现海侵组合与煤层具有密切关系,而不少海侵沉积被认为是事件海侵沉积,李增学等(1995)提出了海侵事件成煤作用的观点。这个观点的基本内容是:海相沉积与煤层的组合受海平面变化周期的控制,海侵开始之初,可能导致在原有暴露的土壤基础上发育泥炭沼泽;这种泥炭沼泽是在陆表海盆地海水退出一个时期后,由于暴露土壤化,或者海水退出不是十分彻底,而使盆地处于一个浅水但不是一种典型水域的环境,这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沼泽环境;由于这种环境持续相当长的时间,植物茁生蔓延,泥炭沼泽进一步发展;这种泥炭沼泽不同于大陆上的泥炭沼泽,时常受到海水的侵扰;泥炭在后来大规模的海侵发生后被保存。据李增学等(2001,2002,2003,2004)的研究,煤层与海侵层有下列组合关系:在低级别的海平面变化周期中形成薄层海相灰岩/较厚煤层的组合,高级别的海平面变化周期中则多形成厚层海相沉积/薄煤层组合。在层序地层格架中,海侵体系域的煤层位于体系域的底部,而海退成因的煤层则位于高位体系域的顶部。可以说,煤层的发育都与海平面升降变化中的转折期有关,而海侵成煤成为陆表海盆地成煤的重要特色。在低级别的海平面变化周期内,适合泥炭沼泽发育的时间持续相对较长,尽管海平面波动对泥炭堆积产生重要影响,但泥炭堆积得以较稳定地进行且最终成煤。海侵事件成煤的等时性也从华北大型陆表海盆地海相沉积和煤层中的生物组合、地球化学特征、地球物理数据等时对比得到证实。

东莞有哪些大学

地理万能公式

☆如何描述地形特征:

1.地形类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

2.地势起伏状况

3.(多种地形条件下)主要地形分布

4.(剖面图中)重要地形剖面特征

☆影响气温的因素:

1.纬度(决定因素):影响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低纬度地区气温日、年较差小于高纬度地区)

2.地形(高度、地势):阴坡、阳坡,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平原、谷地、盆地(如:谷地盆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高大地形对冬季风阻挡,同纬度山地比平原日较差、年较差小等)

3.海陆位置:海洋性强弱引起气温年较差变化

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5.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6.下垫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绿地气温日、年较差小于裸地

7.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

☆影响降水的因素:

1.气候: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

2.地形:迎风坡、背风坡

3.地势(海拔高度):降水在一定高度达最大值

4.海陆位置(距海远近)

5.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6.下垫面:湖泊、河流、植被覆盖状况

7.人类活动;改变下垫面影响降水

☆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征:

1.流量:大小、季节变化、有无断流(取决于降水特征、雨水补给、河流面积大小)

2.含沙量:取决于流域的植被状况

3.结冰期:有无、长短

4.水位:高低、变化特征(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水利工程、湖泊调蓄作用)

5.水能:与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流速快慢)、气候(降水量的多少,径流量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有关

☆描述河流的水系特征:

1.长度

2.流向

3.流域面积大小

4.落差大小(水能)

5.河道曲直情况

6.支流多少

7.河流支流排列形状(扇形、树枝状)

☆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1.纬度(决定正午太阳高度、昼长)

2.海拔高度(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eg.我国青藏高原>

3.天气状况(晴天多,太阳辐射丰富)<eg.我国西北地区>

4.空气密度

☆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

1.降水(当地气候特征情况;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eg.喜玛拉雅山南坡比北坡雪线低>

2.气温(阳坡雪线高于阴坡;不同纬度的温度变化、0℃等温线的海拔的高低)

☆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

1纬度:.山地所处的纬度越高,带谱越简单

2.海拔:山地的海拔越高,带谱可能越复杂

3.热量(即阳坡、阴坡):影响同一带谱的海拔高度

☆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

1.地形(a.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有利于交通联系,节约建设投资,人口集中;b.热带地区城市分布在高原上;c.山区城市分布在河谷、开阔的低地)

2.气候(中低纬地区温暖,沿海地区湿润)

3.河流(供水、运输功能)

4.资源条件

「社会经济因素」

1.交通条件

2.政治因素

3.军事因素

4.宗教因素

5.科技因素

6.旅游因素

☆商业中心、商业网点形成的区位因素:

1.便利的交通条件(设立原则:交通最优<环路或市区边缘,公路沿线>)

2.较强的商品生产能力、稳定的商品来源

3.广阔的市场或经济腹地(设立原则:市场最优)

☆交通运输线路的选线原则:

「自然方面」

1.地形(a.平坦:对选择限制少;b.起伏大:若需开山、筑洞、架桥,工程难度大,若沿等高线延伸,延长里程;c.河流湍急:不利航运)

2.地质(a.喀斯特地貌:防塌陷、渗漏;b.地质不稳定:加固地基、避开断层)

3.气候(a.公路、铁路:防暴雨、洪涝、冻土、泥石流;b.水运、航空:防大雾、大风)

4.土地(少占耕地,尤其是良田)

「社会经济方面」

1.人口(尽量多地通过居民点、铁路车站、码头等,使更多人受益。<适用于:地方公路>)

2.里程和运营时间(尽量修筑桥梁、隧道,缩短里程,以节省运营时间;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适用于:国道>)

3.其他(尽量远离重要文物古迹、注意生态环境保护)

☆交通线路修筑的积极意义:

1.完善了当地的交通网络,使交通便利通达

2.加快了物资流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3.政治:巩固国防、保持稳定、促进区域繁荣

☆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1.地理位置

2.资源因素:原料、燃料

3.农业因素

4.交通因素(包括交通便捷程度和信息网络的通达度):便于物资、人员、信息交流

5.市场因素

6.科技因素

7.劳动力因素:劳动力价格、素质

8.历史因素

9.政策因素:国家、地区政策扶持

10*.军事因素:国防安全需要

11*.个人因素:个人偏好情感 <eg.归国华侨投资办厂>

☆工业区经济综合整治措施:

1.调整工业布局,发展新兴工业及第三产业,改造传统产业,保证各业平衡发展,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

2.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各类资源

3.消除污染,整治美化环境;搞好区域规划,加强生态建设

4.发展交通,完善交通网络

5.发展科技,提高生产水平,繁荣经济社会地理3

☆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自然因素」

1.土地:地形、土壤

2.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

3.水源(灌溉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

1.市场:

2.交通:

3.国家政策

4.劳动力

5.科技: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

6.工业基础

☆港口建设的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决定港口位置)」

1.水域条件:港阔水深(等深线密集,有利于停泊靠岸避风)

2.筑港条件:陆地地质稳定、地形平坦、坡度适当(有利于安排建筑用地、港口设备)

「社会经济条件(影响港口兴衰)」

1.经济腹地条件:经济腹地是否广阔、客货流量大小、腹地经济性质(经济腹地的广阔与否影响着客货流量;客货流量影响着港口的兴衰;腹地经济性质决定港口性质<综合港、专业港等>)

2.城市依托(交通便利;为港口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

3.政策条件:对外开放地区建成自由贸易港

☆评价河流的航运价值:

「自然条件」

1.地形:平坦,流经平原,水流平缓

2.气候:降水丰富均匀,河流流量大,季节变化小, 冰期短

3.河道:宽阔平直,水深

「社会经济条件」

流域内人口多,经济发达,联系密集,运输量大

☆河流的治理原则、措施:

※治理原则

上游:调洪

中游:分洪、蓄洪

下游:泄洪、束水

※治理措施

上游:修水库、植树造林

中游: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下游: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

☆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

「自然原因」

1.水系特征(a.流域广,支流多;b.含沙量大;c.平原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水流不畅。)

2.水文特征 (a.流经湿润地区,降水丰沛;b.干流汛期长,水量大。)

3.气候特征(该年份气候异常,流域内普降暴雨,造成洪水泛滥。)

「人为原因」

1.植被破坏(a.过度砍伐,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造成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降低;b.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

2.围湖造田(泥沙淤积导致湖泊萎缩,湖泊调蓄洪峰能力下降。)

☆某地区缺水原因的分析与解决措施:

※原因

「自然原因」

1.气候:降水较少或不充沛、蒸发量大、季节分配不均

2.河流:地表径流量较少

「人为原因」

1.用水量大: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

2.利用不合理:利用率低、污染浪费严重

※解决措施

1.开源: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沿海地区的海水淡化,以提高供水能力

2.节流: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工农业水资源利用率、限制高耗能水工业发展、发展节水农业(如:喷灌滴灌)、制定法律法规,提高人们节水意识、实行水价调节

☆影响水库坝址选择因素:

1.坝址在河流、峡谷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口袋形区域有利于建坝:工程量小,造价低,库区容量大)

2.选择地质条件好的地方,避开喀斯特地貌、断层

3.气候水文条件:保证水量充足

4.考虑修建水库是否需要移民,占地搬迁情况,尽量减少淹没居民点

☆水库的作用:

1.调节气候,改善生态环境

2.有利于发展水产养殖业

3.有利于发展旅游业

4.具有防洪作用

5.具有发电价值

6.具有灌溉功能

7.提高航运价值

☆盐场形成的区位条件:

1.气候:气温高、降水少、多风、日照强:有利于蒸发

2.地形:面积广阔的平坦海滩、淤泥质海岸

☆渔场形成的区位条件:

1.地形:面积广阔的大陆架(阳光直射、光合作用强、饵料丰富)

2.温带海域:气温变化大、海水上泛

3.河口处: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

4.洋流:(交汇流或上升流)海水上泛,带来海底营养盐类,饵料丰富

☆卫星发射基地选址的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

1.气象条件:需要天气晴朗

2.纬度:地球自转的线速度

3.地势:平坦开阔

「人文条件」

1.人口:单位面积人口密度低,地广人稀

2.交通:交通便利

3.军事:符合国防安全需要

☆隧道的选址条件:

1.要选择在背斜处(a.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地下水向两侧渗流,不容易发生渗漏问题;b.背斜为穹形构造,不易塌方。)

☆汽车站选址的区位条件:

1.路况:周围道路宽阔

2.与市内外交通联系

3.工程量大小

☆航空港选址的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

1.地形:有平坦开阔、坡度适当的地形,以保证排水;

2.地质:有良好的地质条件

3.气候:少云雾。

「社会经济条件」

1.交通条件:与市内有便利的交通联系。

2.经济:建在经济发达的地区。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方向:

1.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加大绿化,有计划退耕还林还草,改善生态环境

2.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3.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多种农村经济(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商品农业等),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农民收入

我学文的 理吗就不怎么行了 就凑合着看吧

三国时的荆州是指的哪一块?

东莞大学共有10所,分别为东莞理工学院、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医科大学(东莞校区)、广东科技学院、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东莞校区)、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广东亚视演艺职业学院、广东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东莞开放大学。

1、东莞理工学院是广东省东莞市的第一所普通本科院校,省市共建,以市为主,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任名誉校长。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数据中国“百校工程”。

首批”广东省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单位“、国家大学科技园培育单位、“中拉清洁能源与气候变化联合实验室”共建成员、广东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伊拉斯谟世界项目;

广东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省教育厅“特色高校提升计划”、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广东省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示范校,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员单位。

2、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坐落于广东省东莞市,是东莞市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专科院校,是广东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

学校于2009年4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2016年,学校成为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2020年6月,学校成为广东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

3、广东科技学院是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一所以工学为主,管理学、经济学、文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发展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学院始建于2003年的东莞南博专修学院;2004年9月,升格为东莞南博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4月,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更名为广东科技学院。

4、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是2004年6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独立学院。2009年,由东莞理工学院和广东鸿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合作举办,并于2011年择址东莞市寮步镇建设新校区。

坐落于中国最具魅力、最具经济活力的“世界工厂”、全国文明城市的东莞,涵盖了管、工、理、文、法、经、商、艺等学科门类,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东莞理工学院、广东鸿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合作举办,按新机制运作的全日制本科独立学院。

5、广东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以培养酒店管理和现代服务业中高级管理人才为特色的学院。学院是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建设、教育部备案、纳入国家统一招生计划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是“十二五规划”期间广东省重点建设工程项目之一。

学院位于东莞市厚街教育生态园区,校园占地面积908亩,建筑面积52万平方米,拥有高标准图书馆、多媒体教室、计算机室、语音室、实训室等。实训设备齐全,生活设施完善,校园绿水环绕,花木葱茏,空气清新,是莘莘学子求学的理想之地。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东莞理工学院

百度百科-东莞职业技术学院

百度百科-广东科技学院

百度百科-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

百度百科-广东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

读图1和图2,回答以下问题(1)读图1,北京、武汉、广州和哈尔滨四个城市均位于我国______区(填季风或非

荆州位于湖北省中南部,地处长江中游和汉水下游的江汉平原腹地。荆州又称江陵,为中国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荆州地势平坦,气候温和,河流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92条,长江流经本区453公里。

荆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和三国文化集中地之一。相传禹划九州,始有荆州。在古代,荆、楚指同一地区,荆、楚的字义,本是同一种树木的名称。据史书记载,荆楚作为地,先是称荆,后才称楚。商代,荆州之地的楚,作为方国列入商朝的管辖范围之内。周朝封楚国先君熊绎于丹阳,国号为荆。春秋初期,楚成王改荆为楚。

据考古发现,早在五、六千年前,人类就在荆州大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春秋战国时代,青铜冶炼技术、锻铸铁技术、丝织刺绣技术和漆器工艺技术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老庄哲学、楚辞文学和音乐舞蹈,也都登上了古代世界文明的殿堂。楚故都纪南城及其周围,有楚城遗址5座,楚文化遗址73处,大型石墓800多处,其中包括18个楚王的墓葬。三国时期,诸葛亮称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也。”

荆州自古地灵人杰,素有“唯楚有才”之誉。世界文化名人屈原,曾在此任职20余年,唐代“茶圣”陆羽,明朝“宰相之杰”张居正,当代文学家曹禺、欧阳山等,都是荆州人。

荆州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魏、蜀、吴为夺取荆州,不仅留下了“刘备借荆州”、 “关公大意失荆州”等许多动人的故事,而且留下了大量的三国遗址。主要有江陵的关公点将台、马跑泉,洪湖的曹操湾、乌林寨,监利的子龙岗、华容道,石首的绣林镇、刘郎浦,公安的孙夫人城等。荆州城有保存完好的古城墙,历经2000多年,古貌尤存。特别是始建于五代十国的古城垣,其规模之大,保存之好,为我国南方所仅有,在全国也为数不多。城内有建于唐代的开元观、玄妙观,建于明代的太晖观,建于清代的文庙、关庙和铁女寺,有建于现代的三国公园、盆景园、碑苑等。钟祥境内的明显陵,即嘉靖皇帝父母的合葬墓,既是中南地区唯一的明代帝王墓,也是中南地区最大的明代古建筑群。

荆州市是楚文化发祥地和中心区域,中外闻名的三国古战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中心,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荆州(江陵)古城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被考古学界、史学界称为“我国南方不可多得的完璧”。“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荆州”,《三国演义》中“刘备借荆州”、“关羽大意失荆州”等一系列脸炙人口的故事,使荆州闻名遐迩,享誉海内外。荆州人文景观众多,历史遗迹遍布。现已探明的楚城遗址有5座,73处,大型古墓葬800余座,境内还有乌林古战场、华容古道、三气周瑜芦花荡、关羽点将台、章华寺、万寿宝塔等名胜古迹。全市现有国家级、省级、市(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40余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即鸡公山旧石器时代遗址、楚纪南故城、八岭山古基群、荆州古城墙、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旧址群、阴湘城遗址和走马岭遗址;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2处,市(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00余处。位于松滋市西南约30公里的危水风景区是融山、水、洞、林、泉于一体的国家级森林公园,总面积286平方公里。景区内有著名的危水水库,由大人工型土坝围制而成,库形如珊瑚,库水湛蓝,水质优良。景区内树木参天,溶洞成群,湖光山色,相映成趣。景区内还有战国古墓葬遗址、吴三桂屯兵遗址、湘鄂古驿道遗址、晋代古刹灵鹫寺等,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位于洪湖市西南部的洪湖,面积760平方公里,是湖北省面积最大、有机物含量最丰富的淡水湖,也是全国重要的淡水渔业基地,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为中外游客所向往。始建于元泰定年间(1324~1328)的章华寺,相传为楚灵王离宫——章华宫故址,现存庙宇系清代重修,其规模与汉阳的归元寺、当阳的玉泉寺并称湖北三大丛林。位于荆江大堤沙市段西的万寿宝塔,为明辽王朱宪火节所建,迄今已有450余年。宝塔高40余米,为八面七层建筑,外壁饰有汉白玉雕佛像100余座,内壁有花砖浮雕佛像千块,姿态各异。置身于塔旁的临江长廊,凭栏俯瞰,惊涛拍岸,大江东去,百舸争流,气象万千。位于荆州古城开元观的荆州博物馆有馆藏文物12万件。其中的玉石陶器、楚国漆器、战国丝绸、越王勾践剑、西汉古尸等,堪称稀世珍品,具有重大的考古、科研和观赏价值。

荆州简介

荆州--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中游重要港口,江汉平原的中心城市,是国务院1982年首批公布的全国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1996年荆州古城墙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荆州地处长江中游、江汉平原腹地,是世界闻名的楚文化的发祥地。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在城北五公里处的纪南城建都长达411年,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

荆州古城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荆州城内及其城周附近,有着众多的古迹名胜。大禹治水的息壤,雄楚立国的故都,三国纷争的遗迹,历代名人的胜踪······似繁星点点,数不胜数。荆州古城墙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最有分量的古迹之一。据《后汉书·地理志》记载,荆州古城墙的修造史,可以追溯到2800多年前的周厉王时期。经最新古城垣考古发掘实物科学验证:荆州古城墙是我国延续时代最长、跨越朝代最多、由土城发展演变而来的唯一古城垣。1998年3月,考古工作者先后发掘出了宋朝和五代时期的砖城;两晋、三国时期的土城。叠压在现城墙10米以下的五代砖城的发现、使荆州城砖城的修造历史从始于明代的普遍认同,又上溯了400多年。这次考古发掘还证实:从三国时代起,荆州古城墙没有发生过大的变迁,移位距离仅在50米左右范围内;土城墙远远早于砖城墙。2000年8月,考古工作者在荆州城小北门西侧,发现了一段长近20米的明代成化年间夯筑的石灰糯米浆城墙。此段城墙虽经500多年,至今仍坚如盘石,世所罕见。

荆州古城墙四周,原有城门6座,即东门、小东门(亦称公安门)、北门、小北门、西门、南门。每座城门均设“双保险”,前后两道门,二门之间建有瓮城,以便“瓮中捉鳖” ,致攻城之敌于死地。为缓解城内交通,建国以后,新开城门3座,即新东门、新南门、新北门。新开的城门均无瓮城。6座古城门上原都建有城楼,现只有东门和大北门两处有城楼。因此,游览领略古城墙风采,最好的去处就是东门和大北门。 东门又称“寅宾门”。城楼为“宾阳楼”,始建于明代,现城楼为1988年重建。东门是迎接来使和宾客的城门。因此,门楼壮观,瓮城也最大。大北门又称拱极门,是通向中原和京城的古驿道出口,人们在这里送亲友远行,习惯折柳相赠,祝福平安,故大北门又称柳门。大北门城楼名“朝宗楼”,城楼脊枋下方书有重建此楼的时间:大清道光十八年岁次戊戌九月壬戌初十戊申吉时丁巳时重建。大北门城楼是古城墙上唯一尚存的城楼古建筑。此楼古朴壮观,**《小花》、《路漫漫》、《战国钟声》等均在此拍摄过外景。宾阳楼和朝宗楼内均设有楼梯,游客可登临其上居高临下,饱览古城的万千神韵。

在21世纪的今天,历经沧桑的荆州古城正焕发出勃勃的生机。特大型环城公园的兴建,使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平添了一道内涵丰富的新景观:城墙上行人,内环道上驱车,外环道跑马,护城河上荡舟。

荆州旅游指南

>>明显陵

俗称皇陵。系明世宗朱厚熄之生父兴献王(后追溢恭睿献皇帝)朱佑元(1476-1519)陵墓。建于嘉靖十九年(1540年)。占地约600亩,四周围以朱色高墙,周长3.6公里,其前建红门二座,为砖砌琉璃瓦顶无梁殿建筑。门外有“官员人等至此下马”石碑两块,系严嵩手笔。石板铺成长达1300米的神道,直达内城。神道两边依次排列有八方云龙华表和狮、獬豸、骆驼、象、麒麟、跪马、立马各一对,石人有文臣、武将各两对。整齐有序,形态生动。内城正门为校思门,其后为核恩殿,均于明末被毁,尚存琉璃琼花、双龙壁及宫殿石基、石雕栏杆和螭首散水等,都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最后为茔城(也叫宝城),围着两座高大土冢,为朱佑杭及其妻蒋氏的坟墓。在茔城正前方城台上有明楼,平面正方形,边长9.2米,上覆重檐歇山式**琉璃瓦顶。楼内竖墓碑一块,上书正楷大字“恭睿献皇帝之陵”。环茔城城头的排水孔道,用汉白玉雕成36个庞大的龙头装饰,极为壮观。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荆州,曾经是魏、蜀、吴三国纷争的战略要地。为了这块不凡的土地,展开了一场场气吞山河、震颤历史的大搏杀。他们不仅为世人演义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传奇故事,也为荆州这块古老的土地留下了众多饶有兴味的遗踪胜迹。

>>刘备与公安门

公安门位于古城墙东南角,又称小东门,是古城唯一的水门。如今水门码头虽早已失去它的功用,但码头之上的青石护岸栏杆,上下码头的石阶仍清晰可辨。公元210年,立营公安县的刘备,从接替周瑜执掌帅印的鲁肃手中侥幸借得荆州,并派关羽镇守,他自己仍扎营公安。以后刘备每由公安来荆州视察防务,都经水路,由小东门码头登岸入城。为纪念这段难忘的历史,后人遂用刘备驻守之地的公安代称小东门。

>>得胜街与洗马池

得胜街即荆州城大北门金水桥外的那条街道。传说关羽镇守荆州时,曾北攻樊城,在沔水与曹军遭遇。此战关羽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大获全胜。关羽班师凯旋,经此街道进城,沿街百姓自发聚集两旁欢迎得胜将士,鞭炮声声,鼓乐阵阵,载歌载舞,庆贺胜利。此街也因之得名为得胜街,且一直沿用至今。关羽得胜回城受到如此盛大的欢迎,见其宝坐赤兔马征尘满身,怜惜之情顿生,忽见北门内东侧有清澈见底的池塘,于是策马而至,亲手为赤兔马洗涤,遂此塘谓之洗马池,千百年来,民间津津乐道,流传不衰。

>>点将台与拍马山

点将台位于荆州城西门外花园村。据传关羽北攻曹仁前筑此高台,阅兵点将,操练军士。如今远远望去,一片葱绿。点将台东北,另有一高不过十余米的小山丘,名拍马山,是关羽北攻前拍马演练的场所。古往今来,点将台一直是人们凭吊观瞻的三国胜迹。清代诗人汤右曾就来此睹物舒怀,写下了《江陵点将台》的动人诗章:“地形天险楚江宽,欲借荆州自古难。虚笑百步称淅簦?裢?雄?觳墓佟T铺ㄌ馗?拙?蹋?裉ㄐ碌巧辖?ā?ヂ斫《?斗瘢?逼秸?厥Ω伞!?986年12月,开国元勋徐向前元帅还亲笔题写了“点将台”匾额。

>>马跑泉与落帽冢

马跑泉位于八岭山南麓的马跑泉村,它是与关羽坐骑赤兔马紧密相关、充满神奇传说的又一处三国遗迹。清道光二十年在泉旁所立“汉关公马跑泉碑记”石碑,道尽缘由。碑文叙述:“刘备被曹操围困当阳时,关羽引师救之,取道过此,人马俱困,焦渴难当,寸步难移,赤兔马以蹄刨地,昂首嘶鸣。忠义感动山神,石开泉涌,人马得饮,精力复萌,速赴当阳救主。”马跑泉因此而得名。跑泉呈马蹄形,泉水清澈味道甘甜,久旱不竭,水中含有20多种矿物质,当地已开发生产冠名为马跑泉的矿泉水。紧邻马跑泉东侧的落帽台,传说是关羽赴当阳解刘备之危途经此地,风劲、人急、马蹄疾,战帽被大风吹落,遂将此台谓之落帽台。每缝重阳佳节,人们常来此登台凭吊,散心野趣。唐代诗仙李白登临此台,就曾诗兴骤发,留下了千古咏唱《九日龙山饮》:“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开,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落帽台旁有一座大型封土堆古墓葬,也因此台得名为落帽冢。

>>关公刮骨疗毒地

《三国志》生动地记载了关羽因中毒箭,华佗为其刮骨疗毒的故事。据荆州地方志的记载和民间传说,关羽镇守荆州时的虎帐,在今荆州市中心医院一带,其刮骨疗毒时的塑像,关羽那不畏刮骨巨痛的凛然神情,令人钦佩,过目难忘。

>>卸甲山与掷甲山

卸甲山在古城新南门左侧,与土城垣融为一体。传说关羽征战得胜归来时常在此卸甲小憩。久而久之,人们便习惯称谓此山为卸甲山。掷甲山在古城西北城墙处。关羽镇守荆州,屡屡征战获胜,思想上日渐麻痹轻敌,不听诸葛亮的告诫,不听谋士的忠告,结果中了吕蒙、陆逊的骄兵之计。关羽自以为是,把大批守军调往襄阳,结果后方空虚,吴军乘虚而入,关羽回救不及,败走麦城,身首异地,荆州失守。城内守军,被逼掷甲山一带,无奈只好缴械掷甲。

>>关庙与春秋阁

荆州关庙与春秋阁,都是因关羽镇守荆州后的纪念性建筑。关庙位于古城南门内,始建于明太祖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原建筑规模宏大,气势雄伟,与山西解州关祠、湖北当阳关陵并列为全国三大关公纪念圣地。荆州关庙后毁于侵华日军的战火。1985年国家旅游局等部门拨款在原址重建,重建的仪门悬挂有清乾隆御锡的“泽安南纪”匾额。仪门后院内,两侧立有石碑,正面为重建关庙碑文,背面为隐喻关羽气节的竹叶诗,正殿基本维持原关庙风貌,门首上方为清同治皇帝御赐匾额“威震华夏”。殿中塑有关羽夜读春秋和关平、周昌侍立两旁的塑像,上方悬挂清雍正御赐的“乾坤正气”匾额。

春秋阁原位于荆州城东郊金龙寺,建于清嘉庆年间。阁内供奉关羽拜读《春秋》塑像,故名春秋阁。阁宇建在高大厚实的台阶之上,面阔三间,分上下两层,上为阁、下为室。正面置有横向石梯两道,由此入阁。整座阁宇建筑精巧,三面环水,绿树掩映,似瑶台琼阁。该阁现为市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张飞一担土

张飞一担土位于古城公安门对岸的马河边。张飞一担土源于一段神奇的民间传说。相传关羽镇守荆州时与九仙女打赌比赛筑城,关羽在东,仙女在西,以半夜雄鸡打鸣为限,谁先筑成,谁就拥有对荆州的管辖权。仙女有仙法,满口答应,筑城比赛开始,仙女们漫不经心,关羽则发动全体守城将士,巧用芦席代土筑城,很快完毕,并使人到鸡笼边学公鸡叫,引发全城鸡鸣四起,仙女在朦胧夜色中见东城已筑好,知大势已去,便溜之大吉。此时从公安闻讯前来助阵的张飞,双手拎着两筐土行至马河边,得知关羽已胜券在握,喜不自胜,于是双手一松,两筐土倾倒在地,“张飞一担土”因此而成形。虽为一小平顶土丘,但因传说美丽且与张飞有关,此景向为世人关注。南朝宋代盛宏之《荆州记》对此有绘色的描述“一峰回然,西映落月,远而望之,如画扇然”。故张飞一担土又名画扇峰。其上曾建有六角小亭,当时被誉为荆州城八景之一。

荆州城,又名江陵城,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这里有保存较完好的荆州古城墙,城内东西直径3.75公里,南北直径1.2公里,面积4.5平方公里,城墙周长10.5公里,高8.83米,共六座城门,每座城门上均建有城楼。

>>城 墙

相传早在秦始皇时,荆州之地就出现了最初的城廓,汉代筑起了正规的城墙,后经蜀将关羽、东吴守将朱然和东晋荆州刺史桓温及梁元帝等几次修葺扩建,使荆州古城坚实壮阔,但所有这些城墙都是土城建筑。

历史上大规模营建荆州砖城墙的记载,始见于《五代史》,五代十国时期的荆南节度史高季兴,于公元912年,出动军队驱使十几万人筑砖城墙;到宋代,南宋荆州安抚史赵雄,因“靖康”之役,城墙大毁,于公元1187年,重修起周长10.5公里的砖城墙,还在城墙上建造战楼一千余间。元朝时,元兵攻占荆州城,忽必烈下令将城墙全部拆毁。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公元1374年再次依旧基修复。明末张献忠攻进荆州城后,城墙又被义军拆除。清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第三次依原基重修,这就是保留至今的荆州古城墙。

城池构筑十分坚牢,为防止城墙因水浸腐蚀而下陷,城墙基脚全部用条石垒砌,用砖砌的城墙均用石灰糯米浆灌缝;城墙底下的两个排水洞也全用条石砌成,洞内可容两人并排行进;城外有护城河紧紧环抱。荆州城实属易守难攻,故有“铁打荆州”之说法。

>>城 门

古城墙的六个城门都有与当地的地理、历史和习俗联系的名称。东门名迎宾门,南为南纪门,西门称安澜门,大北门名拱极门,小北门名远安门,小东门名公安门(水门)。除小东门外,其它城门外均有曲城,为二重门,二门之间称瓮城。城门洞和城门框均用条石、城砖砌成园顶。二重城门各设一合质对开门,木门内还有一道10厘米厚的闸板,以防水患。

>>城门楼

六座城门上原来都建有城门楼,东门城楼名宾阳楼,小东门城楼名望江楼,西门城楼名九阳楼,南门城楼名曲江楼,小北门城楼名朝宗楼。最出名的是曲江楼和景龙楼。在古代,南门临长江,唐代宰相张九龄贬任荆州长史时,常登南门城楼,观赏长江风光。南宋张轼任江陵知府时,也常登此楼怀古,他敬慕张九龄,因张九龄是曲江人(今广东曲江县人),又著有《曲江集》,故将南门城楼命名为曲江楼。景龙楼建在柳门(大北门)之上,古代柳门外有通向京都的大道,是荆州城交通要道,登此楼游览者甚多,故名气较大。

>>三国公园

位于古城大北门与西门之间城 垣边内侧的广阔地带,占地26万平方米,其中水域面积17万平方米。 历史上,荆州为魏、蜀、吴三国纷争的重镇,三国公园因此而得名。

三国公园大片水域为古城北湖。公园以北湖的天然风光为依托,分东苑、西苑、珠岛、中岛四片,自然天成,湖中波光粼粼,荷莲飘香;岸边鸟鸣声声,绿柳成行。三国公园是一座寓史于景,情景交融,风光秀美的大型民众游乐园。园内三国景观遍布,进入园内,正面相迎的是一座展现“三国风云”的大型照壁。照壁南侧的“桃园”内刘备、关羽、张飞塑像屹立,寓含桃园三结义的美谈;北侧的“群贤斋”内,煮酒亭旁,梅园梅香,暗合“青梅煮酒论英雄”的历史故事。

园中建有397米的城垣式长廊。长廊北面建有铜雀台,台上铜雀亭内曹操塑像凛然屹立。长廊南面是羽扇亭、孔明桥,桥头羽扇纶中的孔明神情悠然自得;与孔明桥相对的湖南岸的怀古亭前是东吴魁首孙权的塑像。此外中岛西面的西湖东岸建有一“借箭亭”,亭中备有古代弓箭,游人可在水中的“连环船”上向泊在湖中的“草船”放箭,以此再现当年“草船借箭”的故事。三国公园建有众多的游乐设备,尤其是放舟湖中,荡桨畅游,遥想当年三国周郎赤壁,定会别有一番游兴在心头。

荆州饮食

荆州城有四大名肴:

其一是“龙凤配”。它以黄鳝、仔鸡为原料,经过煮、卤、炸、溜等多种烹饪方法烹制而成,是荆州地区的传统名菜。传说三国时期,刘备招亲以假成真,他偕夫人自东吴返回荆州,诸葛亮为他们摆席接风,席上摆出的第一道菜就是荆州厨师特制的“龙凤配”。只见一条大黄鳝被做成龙形,蜿蜒于盘中,鳞甲片片,脚踏祥云,昂首张口,翘角垂须呈飞腾之状;鸡形如凤立于龙旁,引颈展翅,羽毛绚丽,头冠殷红似翩翩起舞。刘备一见,心中大喜,赞不绝口,从此“龙凤配”一菜也就声名远扬。

其二是“鱼糕丸子”。鱼糕丸子是荆州一带特有的风味,以吃鱼不见鱼,鱼含肉味,肉有鱼香,清香滑嫩,入口即溶被人称道。传说鱼糕的制作起源于楚国,在楚都纪南城有一酒店,专做各种鱼菜佐酒。夏日的一天,店主买鱼多了一些,偏偏这天生意清淡,到晚上还剩不少鱼。眼看鱼已离刺将要腐烂,店主急中生智,索性把鱼刺全部剔除将鱼肉剁碎成茸,掺进几个鸡蛋,加上一些豆粉,又倒点白酒除腥,然后做成糕放在蒸笼里蒸熟。第二天把鱼糕切成块装碗蒸热,浇上调料摆案出售,结果大受欢迎。后来鱼糕越做越精美,人们用鱼和肥膘肉做糕,再用猪肉、山药等制成肉丸。肉丸垫底,鱼糕放在上面,最后以肚片、腰片烹炒盖帽,多菜共碗,俗称“杂烩丸子”。

其三是“皮条鳝鱼”。荆州城有座“聚珍园”餐馆,聚珍园的“皮条鳝鱼”是一道传统名菜,鳝鱼是食疗佳品,《名医别录》将鳝鱼列为上品,说它有补五脏、疗虚损的功效。

其四是“冬瓜鳖裙羹”。它是用肥大的雄鳖裙边和嫩冬瓜,加鸡汤、调料焖煮,清炖而成。据《江陵县志》记载,北宋时,宋仁宗召见荆州人张景,问他江陵有什么好吃的东西?张景回答说:“新粟米炊鱼子饭,嫩冬瓜煮鳖裙羹”。可见,“冬瓜鳖裙羹”在宋代就闻名于世了。

荆州其他的特色菜

>>皮条鳝鱼

做法讲究,尤重火功技法。活鳝鱼宰杀、洗净后,切成条状、擦精糊上浆,用三道不同温度的油氽炸至皮酥,再挂上糖醋黄汁,这样做出的皮条鳝鱼,形似皱皮蛇条,色泽金黄透明,外酥脆,内油嫩,味道香甜醇厚。

>>沔阳三蒸

即粉蒸肉、蒸珍珠丸子、蒸白丸。三蒸具有用芡薄、味精纯、善于保持原味的特色。其中尤以蒸珍珠丸子见长。

制法:以肥瘦配搭相当的猪肉和鱼肉作主料,剁成茸,拌上鸡蛋液、配齐胡椒粉、姜末等多种佐料,与湿浓粉调匀,挤成直径五分大小的肉丸,放入筛内滚粘糯米后,装进笼屉,用旺火猛蒸。熟后糯米色泽晶莹,洁白透明,犹如粒粒珍珠,肉丸软糯,油润松泡,肉质柔嫩,肥而不腻味道鲜美。

>>清蒸武昌鱼

武昌鱼是鳊鱼的一种。其鱼肉质细嫩、脂肪丰富,可用多种方法烹制菜肴,其中清蒸为最佳。清蒸武昌鱼一般选用两斤左右一条的武昌鱼,辅以火腿、冬菇、冬笋和鸡汤等清蒸以后,再在鱼上缀以红、黄、绿各色菜丝,看上去五彩缤纷,举筷一尝,肥美细嫩,汤质鲜香,回味长久。

>>网油砂

为一道高贵名菜,据说其始于北宋时的汴京,是当时皇亲国戚盛宴上的佳品。网油砂的用料和做法非常考究,它的里馅选用上好的红豇豆,经大米煮、小火煨,剥壳去水用其泥。做一次用一年,不变色,不走味,一年四季清香四溢。它的肤面是洁白、无破绽的猪网油皮,将里馅卷成条状,再涂以鲜鸡蛋清加黄粉,经麻油温炸,刀切成形,白糖撒面,再辅以青红丝点缀,摆在盘里,像是一朵朵盛开的雪莲,又似雪地上的点点梅花。网油砂外层香脆,中层柔软,吃到嘴里馅味醇甜。

>>石首鸡茸鱼肚

做石首鸡茸鱼肚这道菜最难得的是它的主要原料——石首笔架鱼肚,“此物唯独石首有,走遍天下无二家”。长江流域鸡茸鱼在石首市长得特别肥美,有一米多长,重达七、八斤至二十多斤,质细嫩,味道鲜美,鱼鳔肥大厚实,独特别致,外形很象石首长江边的笔架山,鳔内有红色的笔架山图案,笔架鱼肚因而得名。石首鸡茸鱼肚和母鸡脯肉为主料烹制鸡茸鱼而成,味美可口,营养丰富。

>>黄陂三合

以鱼丸、肉丸、肉糕三菜合一而得名。鱼丸子选用鱼肉剁茸,以蛋清、葱白、姜汁、猪油作调料,氽制而成。肉丸系选用猪腿肉,配以鱼茸和调味料,酥炸而成。肉糕原料同肉丸,多蒸制而成。两种或三种合烧,一菜多样,鱼有肉味,肉渗鱼香,别具风味。

>>无铅松花皮蛋

江陵有一百多年生产皮蛋的历史,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草市邱虎成蛋庄的松花此蛋已闻名省内外。

无铅松花皮蛋色、香、味俱佳,并优胜于传统方法加工的有铅皮蛋。年初,第一批销往香港的无铅松花皮蛋。经香港蛋品企业有限公司送香港卫生当局进行检验,含铅量仅为百分之零点零一,大大低于国际规定(百分之六)标准,并认为"品质甚好,嚼后美味清香,喉咙甘凉,为上乘佳品"。

>>甜酸独蒜

其原料是一种不分瓣的野生大蒜,后来菜农引种,成为荆州地区特产。用它腌制的甜酸独蒜,颗粒溜圆,乳白晶亮,酸甜香脆,是开胃健胃、增加食欲的佳肴。还有预防肠道感染及皮肤病的作用。

荆州小吃与水果

>>江陵散烩八宝

亦称八宝饭,是清朝末年宫庭厨师肖代制作的专供慈禧太后食用。后来,因肖代流落在江陵的聚珍园餐馆制作八宝饭而闻名。

江陵散烩八宝是用糯米、红枣、莲子仁、桂元肉、密樱桃、瓜子仁、糖桂花、密冬瓜等蒸熟制成坯,再加白糖、猪油散烩而成。它色泽光亮,香甜滋润,油而不腻,甜而不厌,有“浅盏小酌细品尝,离席数时回味长”的成语。

>>枇 杷

是一种多年生的常绿乔木,头年秋天开花结果,次年五月果实成熟,果实呈球形、金**,味甜而略带酸味,每果有一至三个核,叶和果都可入制中药,是江陵的特产之一。1986年定为江陵的城树,许多民居的前后院落,都栽种枇杷,故有“枇杷之乡”的美称。

参考资料:

(1)从图上可以看出:北京、武汉、广州和哈尔滨四个城市均位于我国季风区;

(2)季风的影响是导致降水时空分配不均的主要原因.受夏季风的影响,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且全年降水量集中在夏季,冬季降水一般不足全年的10%;

(3)北京是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特点是(如图B)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对农业生产比较有利;

(4)我国地域辽阔,地跨众多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加上我国地形复杂,地势高低悬殊,更增加了我国气候的复杂多样性.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南方温暖,而越往北气温就越低.夏季南北普遍高温(青藏高原除外).我国位于北半球,南北跨将近50个纬度.在冬季,太阳直射在南半球,对北半球来说,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低.我国北方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比南方低,白昼短,得到太阳的光热少.所以,我国黑龙江省北部冬季低温可达-30°~-40℃,滴水成冰,大地白雪皑皑;而海南省冬季平均气温在20℃左右,气候暖热,到处绿树成阴;

(5)中国季风气候区面积广大.习惯上以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巴颜喀拉山脉-冈底斯山脉以东一线为界,把中国划分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季风区受 夏季风影响很明显,降水丰富,主要集中在夏季.

故答案为:(1)季风;(2)夏季;(3)B;(4)大;纬度因素;青藏高原;大兴安岭;贺兰山;夏季风;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