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天气资讯 天气资讯

事理说明文气候_事理说明文气候作文600字初二

tamoadmin 2024-09-15 人已围观

简介1.模仿奇妙的克隆写一篇事理说明文2.中考语文现代文答题技巧3.说明文怎么写? 急需!!!!!!!!!!!!!!!!!!!!!!!!!!4.怎样加强小学语文基础知识5.关于绿化的事理说明文6.事理说明文有哪些课文7.《生物入侵者》初二教学教案8.说明文作文(写物)属于事理说明文。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则是抽象的概念。文章简介:《大自然的语言》是现代科学家、教育家竺可桢创作的科学小品文。此文通俗生动地

1.模仿奇妙的克隆写一篇事理说明文

2.中考语文现代文答题技巧

3.说明文怎么写? 急需!!!!!!!!!!!!!!!!!!!!!!!!!!

4.怎样加强小学语文基础知识

5.关于绿化的事理说明文

6.事理说明文有哪些课文

7.《生物入侵者》初二教学教案

8.说明文作文(写物)

事理说明文气候_事理说明文气候作文600字初二

属于事理说明文。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则是抽象的概念。

文章简介:

《大自然的语言》是现代科学家、教育家竺可桢创作的科学小品文。此文通俗生动地介绍了物候学及其研究的对象,阐述了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说明了物候学的特性与本质。

全文综合运用了多种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语言浅显确切、简洁生动、层次清楚,条理明晰,因而通俗易懂。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1963年,竺可桢与宛敏渭共同编写的《物候学》一书即将出版,为了迅速普及这门学科知识,作者写了此篇以介绍物候学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小品文。

此文最早以《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为题发表于1963年第1期《科学大众》,当时文后注有:“本刊根据作者尚未出版的《知识丛书》之一《物候学》摘编”的字样。而在原作中,“大自然的语言”是4个小标题中的第一个小标题。此文被选入教材后改题为《大自然的语言》。

内容简介:

此文通俗生动地介绍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提倡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大丰收。

作者笔下的景物,也正象优美的散文一样,随物赋形,情态逼真,如写各种花“次第”开放,百花争春,何等风;燕子“翩然”归来,体态轻盈,何等自在至于写黄叶“”落下,昆虫“消声匿迹”,又是一番姿态,绘声绘色,如闻如睹。

而且这些景物还各具眉眼,别有感情,杏花解意会传语,桃花多情能暗示,布谷鸟还会纵情歌唱……然而这究竟不是散文,作者只通过这些自然现象的描写来说明抽象的科学道理。写草木荣枯,候鸟往来的目的是为了说明这些自然现象与气候的关系。

写花的传语,鸟的歌唱也只是为了说明劳动人民发现这些自然现象与农事安排的某些联系。作者只是借用形象的语言来说明“物候”这个概念的意义,并进一步阐明由“物侯”现象发展起来的“物候学”的研究是为了“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关系”。

这样,读者对“物侯学”这门科学范围、性质、任务就豁然明白了。

模仿奇妙的克隆写一篇事理说明文

 参考作文一:

说明文作文:电脑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脑已经进入了许多人的生活。去年,我也有了一台电脑,它给我带来了很多方便,使我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电脑分为三大主件,显示器,主机和键盘。显示器就是一个大屏幕,像电视机一样,显示出各种各样的图标。主机是电脑的“心脏”,有两只眼睛,一大一小,一只启动程序,另一只重新启动程序。功劳最大的就是键盘了,它包含着26个英语字母,4个方向键,10个数字,一些不可缺少的功能键。它们各自守在自我的岗位上,为主人服务。电脑还有1条小尾巴,就是鼠标,鼠标是用来发布指令的,显示器会听从它的指令,这就是电脑的神奇功能。

电脑又称为电子计算机,是科学家们经过多年研究才发明来的。电子计算机经过几代的“繁衍”成为了“多才多艺”的电脑。电脑能够上网,网上的资料更是丰富多彩。书库中能够找到自我所喜爱的书籍和文章。聊天室里,我能够随时和网友聊天,谈自我想谈的话题交更多的兄弟姐妹,了解他人的性格

别看电脑的身体硬,要是遇到它的克星——电子,后果将不堪设想。但是你能够打开杀毒软件,就能够消灭了,就像是给病人喝药一样。

参考作文二:

我的存钱罐

在我的书桌上,放着一个既精致又华丽的存钱罐。那是一头外表调皮,模样可爱的小猪。

这头小猪外表很酷,穿着一件金光闪闪的小裙子,脸总是笑眯眯的,似乎在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它的身体是挺直的,高但是10厘米,四肢和身体几乎连为一体了,正因它穿了1条长长的裙子把下半身全遮住了,看起来就像一位美丽的公主。

它的头顶有一个洞,直径但是2厘米,圆圆的。这是什么呀?噢,原来钱是从这儿放进去的。再看这小猪的脚底,有一个像头顶一样的洞,这是把钱取出来的“道”呢!

母亲一向期望我养成不乱花钱的习惯。小猪帮忙母亲实现了这一愿望,我开始学着把平时不用的钱存起来,这样我就不会乱花钱了。

每当我需要用钱来买一些领悟上用的文具时,小猪会乐意地摇摇屁股,钱就出来了,好像在说:“快去吧,领悟用具可不能不买。”可当我买了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时,仿佛听到小猪在说:“怎样回事?又乱花钱了?”

如今,我已经养成了节约用钱的习惯,当然,那里面有小猪的一份功劳哦!

参考作文三:

说明文作文400字:苹果

苹果是一种大家都熟悉的水果,它胖乎乎的,全身有一种丰收的红色。苹果,是生长在北方的一种水果。成语"硕果累累"指的就是它。

开花的苹果树落叶乔木,树高可达15米,栽培条件下一般高3~5米。树干灰褐色,老皮不规则,小枝光滑。叶序为单叶互生,椭圆至卵圆形,叶缘有锯齿。苹果开花期因各地气候不一样而有很大差异,一般在4-5月份,每花芽有花3~7朵,且中心花先开。伞房花序,花瓣白色,含苞时带粉红色,雄蕊20,花柱5。苹果树栽后2~3年开始结果,果实为仁果,颜色及大小因品种而异。

苹果喜光,喜微酸性到中性土壤。苹果有超过7,500个已知品种。良种:“红星系列”,“红富士”,“乔纳森”等等。除鲜食的品种外,尚有烹调用的苹果。由于苹果的果酸有持续水份的作用,适宜烤焗。

苹果内含超多的果胶,这种可溶性纤维质能够降低胆固醇及坏胆固醇,还能够控制哮喘等病症。苹果的营养很丰富,她内含维生素A、C、E及蛋白质、脂肪、柠檬酸和磷、钙、锌、钠等微量元素,功效也很多,比如:补脑健血、安眠养神、润肺悦心”出处:.binzz,转载请保留。

参考作文四:

面粉的妙用400字

面粉,家家都有。能够用来做面条、包子等好吃的面食,这些用途皆知。但我对它的用法有了新的发现,让我大开眼界。

周末,父亲帮兄弟姐妹修理机动车,回来的时候满手油污,肥皂、洗洁精等清洁用品都用上了,但父亲的手还是脏兮兮的,有很多油污。这时候,奶奶提出一袋面粉走过来,倒在父亲的手掌心上方,让父亲两手使劲搓,不一会儿,雪白的面粉变成了黑黑的粉,父亲的手也白了许多。紧之后,奶奶又在父亲的手上倒了些面粉,还加了一点水。父亲在奶奶的指挥下将手中的面粉揉搓成了一个面粉黑团,然后在手上不停的翻滚。不到一分钟,父亲的手就奇迹般的干净了。哇塞!面粉竟然有着比洗污剂还强的去污功能。这下让我对普普通通、平平凡凡的面粉刮目相看了。

在这个月的大扫除时,奶奶用刷子沾了一点面粉在炒菜的灶台上的瓷砖缝上刷,过了一会儿,我看到刷过的瓷砖缝又白又亮,面粉又一次在我家发挥了它神奇的本领。

有了前两次的亲眼所见,我的好奇心越来越重,为什么面粉能有那么强的去污潜质呢?

我百思不得其解,就到网上查询了一下方粉的资料,才知道面粉正因颗粒细小,而且吸附潜质强,因此能去污。由于面粉是纯天然的材质,对人体无害,又能去油污,又被称为“绿色去污剂”。

啊!面粉在居家生活中的作用真大!生活中的小窍门太多太多。今后咱们要多观察、多实践、多思考,才会让在生活中的每一天都精彩。

中考语文现代文答题技巧

如我会克隆,我会克隆些什么呢?哦,我想到了。

如我会克隆,我一定会克隆那美丽的大森林。因为树木可以净化空气,使空气变得清新,把对人民有害的有毒气体变成我们缺一不可的氧气。这对人民的健康有极大的好处。树木可以保持水土,防止干旱水灾。它还能够调节气候,阻止风沙。这样城市就再也不会发生令人可怕的“沙尘暴”了。树木还可以生产木材。木材是建筑工厂、住宅、桥梁的重要材料。就因为这个原因,人们都在郁郁葱葱的森林里滥砍伐树木,使得森林里的那些茂盛的树木逐渐减少。最后只剩下一个光秃秃的荒林。现在森林失去了昔日的热闹。以前茂密的森林里总有许多惹人喜爱的小动物在追逐嬉戏。生活是那么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现在,已经被人类破坏的森林再也看不到昔日的热闹,再也听不到那百鸟优美、动人的歌声了。现在,我们只能听见那电锯和一棵棵大树倒下的“哭”声。你看,那是多么的恐怖!如果世界上都没有绿色森林,那还能靠谁去吸收水份、阻止风沙呢?如果一旦发生水灾,那我们的家园不就会被洪水淹没?大家可试想一下,那时候我们的损失该多大啊!森林就是我们的家园,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去保护它。如果我们一旦失去了它,就像刚出生的婴儿失去了和蔼的妈妈,就像黑暗的道路上失去了令人振奋的光芒,就像茁壮成长的小树失去了雨露和太阳……只要我们都精心地保护森林,那我们才会避免种种灾难的发生,生活才会过得幸福美好。

不再多说了,现在我就要克隆美丽的大森林。我好不容易才找到了一棵苍翠的大树。我从大树上砍了一截树枝。然后,把这截树枝种在一块大空地上。种完后,接着随即浇上一种叫“克隆水”的液体。这样就成功了。如果你过几天来这块空地去看看,那时这里再也不是一块光秃秃的空地了,而是变成了一个茂密的大森林了。

如我会克隆,我还会克隆出许多像爱因斯坦、居里夫人、达尔文…….这些有高智慧的人,让他们发挥自已的聪明才智,为人民揭开一个又一个的奥秘。如我会克隆,我还会克隆…..我想克隆的东西实在太多、太多了。

虽说是如,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我想总有一天这个如是一定会实现的。

说明文怎么写? 急需!!!!!!!!!!!!!!!!!!!!!!!!!!

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技巧方法

1、基本要领:整体把握, 抓住关键语句, 在文中找答案 2、步骤:(读文章共两遍)

第一遍:通读全篇,大致了解。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感知文章大意即可;阅读时凭感觉划出自认为重点的词语、句子;[可以稍快]

第二遍:审清题意,回读原文。看一遍题目,确定回答问题的阅读范围,再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关的段、句,截取关键性文字;找出或归纳出答案(摘瓜)。[宜慢,仔细,并回读检查]

最后:理清要点,认真答题。根据答题要求,加工改造,概括提炼。(尽可能利用原文中的关键性文字答题) 一解答现代文阅读题应分的三个步骤详解:

第一步,通读全篇,大致了解。

第一遍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了解文章大意即可,做到心中有数。那么我们要大致了解文章的哪些东西呢?

1、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哪些人?什么事?什么景?什么物?什么话题?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你是怎么看的?2、了解文章的大致结构,主要思路。了解文章叙述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记叙的人物、事情、时间、地点是什么)? 作者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 材料有哪些?是怎样安排的?

文章是怎样过渡的?弄清文章的线索、顺序、层次等。3、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主旨。

注意事项:用以下几种方法可以达到上面的目的:

一、抓住文章中关键的词句。文章中关键的词句:标题、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中心句、警句、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句、议论句、反复出现的词句、重点关联词(如段落开头的词:不但……而且……

因为 何况 但是 然而

因此)等等,应特别注意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为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注意文章的主旨往往就隐藏在这些句子里。有的散文用托物言志、象征等手法,相当隐晦,我们也能从这些词句中找到蛛丝马迹。

二、弄清文章的结构。

从结构形式入手比较容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也就是说,把结构层次弄清了,也就比较容易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从这一点来讲,弄清结构是记叙文阅读的基础。

弄清记叙文的结构,可从下面几方面进行。

( l )找出文章的线索。记叙文的线索形式有:以时空转移为线索,以一人、一事、一物为线索。

阅读文章要设法找出文章的线索,就能沿着它弄清段落层次结构。

( 2 )明确文章的顺序。记叙的顺序,要求我们掌握顺叙、倒叙和插叙三种顺序方法。

顺叙,指记叙的时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如《皇帝的新装》。倒叙,指记叙的时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插叙:如《羚羊木雕》

阅读时,注意倒叙、插叙的起止点,对找出记叙的线索,把握文章的结构将有所帮助。

( 3 )理清文章的层次。理清文章的层次是弄清文章结构的重要一环。

( 4 )把握文章的详略。文章在选择和使用材料时要有主有次,有详有略。

第二步,审清题意,回读原文。

在对文章有了整体把握后,我们再仔细阅读题干,找出每一题的出题点,回读原文,将题干和文章对应起来,那么回读原文的方法和步骤是什么呢?

1、找准了原文中对应题目的相关区域。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2、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意,就能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3、分析综合,顺藤摘瓜。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关的关键段、句,深入理解文章,分析综合,归纳出答案(摘瓜)。

第三步,理清要点,认真答题。

1、引用原文。题目要求引用原文答题的,直接找出答案认真的写上。

2、抓住对应的关键词句。没有明确要求引用原文答题的,不能机械地照抄原文的句子。一般来说,答案中涉及到的一些关键词语、句子就在原文中,我们应抓住这些重要的词句,进行有效的提取、剪辑、概括、重组、归纳。

3、组织好语言作答。先根据分值理清好答几个要点,再作答。答题时要紧扣题意,尽量包含文中对应的关键词句,选用恰当的句式,选取适宜的角度作回答,即如何问就如何答,按照题干要求将文中的已知信息重新进行排列组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但还有一些题目无法用简单的重组文章语言的方法来回答,那就需要把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起来进行表述。

4、还有一些题目是以选择题形式出现,所以我们要了解这类题错误选项设置的规律(如断章取义、偷换概念、范围不清、无中生有、强加因果、偶然必然已然未然有意混淆),把选项和原文中的相关语句进行一对一的比较,做出准确的判断和选择即可。

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模式

一、 概括题:

(一)、概括文章内容题:按叙述的基本要素(行为、经历)或情节或人物言行或作者的情感变化,筛选材料,组合回答。

示例:

◆请以朱丹的言行为发展线索,概括叙述的主要情节。(不超过80个字)(5分)

◆请概括叙述“我的奇特经历”。 (不超过60个字)

概括的操作思路是:

1、依据中心句进行概述总括。一篇文章内容的具体化,通常表现为围绕某个中心展开叙述、议论或说明,因此,抓住了中心句,它就把握了具体的要旨。

2、通过提炼要点,关键词句进行概述总括。有的文章中,很难找到提示具体内容要旨的中心句,那就需要把有关的要点提炼出来。

3、通过辨认相关性进行概述总括。任何一篇文章的具体内容,都是由局部构成的一个整体,从局部之间的关系入手,即辨认语句之间或语段之间的相关性,是进行概述总括的重要途径。例如朱自清的《春》,全文共有10个自然段,除了①②自然段为“盼春”,⑧⑨⑩自然段为“送春”,③至⑦自然段为“绘春”。为什么说③至⑦自然段为“绘春”呢?③自然段写春草,④自然段写春花,⑤自然段写春风,⑥自然段写春雨,⑦自然段为写迎春。将其统而摄之,我们不难发现作者从各个侧面描写着春天,所以我们可以将③至⑦自然段内容概括为“绘春”。

4、通过牵头接尾进行概述总括。牵头,就是抓住具体内容的起始;接尾,就是连接具体内容的终结。通过牵头接尾进行概述总括,其内容的要旨就浮出水面了。请看魏巍《我的教师》第10段。对这段文字的内容概述总括,我们可以把它的第一句话和最后一句话连接起来,其内容要旨就概括出来了。它的内容要旨是:慈爱、伟大、公正的蔡老师在那时占据了“我”的心灵。

5若问某一文段大意: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如无中心句)归纳段意: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

(二)归纳中心意思题1、归纳中心意思的方法

⑴抓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题目总能或显或隐地传达出文章的主题。《白杨礼赞》

⑵抓住文中材料直接告诉读者中心意思的句子。例如《一面》

⑶抓住文章的开头、结尾段中的提示中心意思的点题句,关键句,一般都是抒情、议论句。例如《谁是最可爱的人》、《驿路梨花》

⑷通过结构分析归纳中心意思。把文章的各部分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例如《荔枝蜜》

⑸从时代背景入手,好的文章都有时代的烙印,分析作者的写作背景。例如《风筝》

2、概括记叙文的中心有一套常用的格式: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 抒发了作者的

……的感情。

(三)问文章结构题

1、问文章、段落的结构形式:

注意总分式(A总分、B分总、C总分总);层进式;并列式;对比式。

2、问文章线索:注意那些在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

3、问文章的顺序。(1)记叙的顺序,要求我们掌握顺叙、倒叙和插叙三种顺序方法。

顺叙,指记叙的时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如《皇帝的新装》。倒叙,指记叙的时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倒叙方法先把事情的结局说了出来,便吸引读者急于了解起因和过程,对照就比较显著,给人的印象也较深刻。如的(回忆我的母亲)一文,用的是倒叙方法,先把结果写出,再弓!出对母亲的回忆,人题非常自然,而且吸引人。倒叙方法,适用于那些动人的、有特点的结局,必须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顺乎读和写的思路。插叙:如《羚羊木雕》

阅读时,注意倒叙、插叙的起止点,对找出记叙的线索,把握文章的结构将有所帮助。

(2)说明文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现象——本质、原因——结果、整体——部分、概括——具体、特点——用途、主——次、总——分)

4问文章的层次。 分析结构层次,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

以写事为主的文章: 1.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 2.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

3.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 1.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 2.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

3.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 4.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

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 1.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

2.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

5问文章的详略。记叙文在选择和使用材料时要有主有次,有详有略。详写略写是指文章材料的处理。我们写文章,在题目确定之后,就要围绕题目确定的中心思想去选择作文材料,然后把这些材料进行详略处理,使之各得其所,各尽其材。文章写得好不好,很大程度决定于材料处理安排得好不好。材料处理得当,是指在结构上合理安排,分量上有重有轻,篇幅上有详有略。

详细写,充分运用的材料,必须与文章中心思想紧密关联,可以明确地、充分地突出中心思想,这些材料写得详尽、具体、生动,就能加深读者对文章的印象,并为之折服。阅读记叙文必须弄清文章详写什么,略写什么,并从中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文章的重点和中心。

二、理解、品味词句题

1、注音、解释题:“积累运用”部分一般考查字词的注音、解释,成语和名言警句的背记运用,此类题目要求平时要多积累字词和点滴知识,对于确实未见过的陌生词语可结合语境(上下文)揣摩分析。

2、问指示代词“这、那”所指内容:多从代词前面文字中找答案。

3、问某词能否去掉,或者调换另一词题型解题模式:

A、 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

B、

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并结合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强调突出了或限制说明了或修饰限制了+句子具体表达效果,哪个表达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

C、 不用或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不用,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用了,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

4、品味词语:

A、 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若没有,则不写这一点。

B、表面意义(表面上的意思)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

C、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

5、 问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的位置能否调换:

A、 能否

B、 词语:分别解释两个词,句子:简单概括这两段或两部分的内容

C、 词语:为何这样安排先后顺序(强调其中一个或与前文顺序一致或符合搭配习惯,内在的顺序)

句子:指出这两句有什么关系,所以不能调换(若是说明文则看是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若是其他文体则看是并列式或层进式或总分式)

三、理解、品味句段题1、理解语句、语段的作用:

(要从三方面考虑)

一从结构上,常起A承上启下,过渡、B总领全文,开启下文或C总结上文的作用;

二从写作手法上,常有A开篇点题,B为后文设伏笔、C作铺垫、D深化中心、E点明主旨(画龙点睛)F、衬托G、渲染H呼应、照应I对比J象征K先抑后扬,

L预示性作用等特点。

三从内容上(语面的象征义、喻指义 , 表现的人物思想性格, 点明全文思想意义)

2、谈写作手法和作用

①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作用:交代时代背景、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和景物、场景)作用:交代时间背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某性格、烘托人物某 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深化主题

②人物描写:(语言 动作 外貌 神态 心理)表现了人物某种思想感情或某种性格特征

③对比、反问、排比等的作用 突出或强调该对象的××特征 ,排比:增强了气势。

④比喻、拟人、夸张等的作用 A比喻、拟人的相比两物的相似点;B生动形象地表现(描写)该对象的××特征

⑤象征的作用 象征该事物某种精神(品质、思想)

示例:

◆以下是有关对主人公朱丹的描写,根据文意,分别指出其表达作用。(4分)

① 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暗示朱丹对死难同胞的深切悼念)

② 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小心谨慎表现出朱丹对民族音乐的挚爱)

3问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和作用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议论、说明、抒情。①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的感情。

②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

四、问文章写作特色:可从文章选材、结构布局、语言、立意等角度考虑,要结合该文写作的手法。

1、选材:材料典型、真实,详略得当,表现、突出了中心

2、结构布局:布局合理、巧妙、结构严谨,

3语言:朴实或生动、形象、准确;或豪放或婉约;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或流畅,修辞的运用等。

4立意: 思想深刻、新颖,以小见大、富有哲理等。

五、 评价、鉴赏人物、文章主旨(谈谈自己对人物、主题的认识)

◆通观全文,筛选重要信息,从人物的言行中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答案可以这样组成:由文中××(言或行)表现该人物××的精神(品质 性格 思想

个性)。

◆一般地说,答案由三部分组成,A前半部分简要概括文章内容,可以这样表述:①文章通过……的叙述;②本文由……(某件事)写起,运用了……。

B第二部分概括文章内容中蕴含着的思想意义, 可以这样表述:表现了 揭示了 批判了 赞美了

劝诫……(某种思想道理)。有时题目就可成为答案的一部分,而且是必须的内容。

C、陈述同意哪种观点,并阐明理由。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联系具体材料展开回答。(03年《橡数之谜》)

六、问在文中某一具体情境下你的感受、体验、做法。

A指出这一具体情境下蕴含着的思想意义,道理;

B结合文中具体的事例谈你的感受、体验、做法,并说明理由。

C总结你的观点

七、问阅读后的体会、体验、启示、见解: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

按总分总的顺序答题:A你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

B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

C所以我们应该怎样怎样

一、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

第一部分

1.二种常见叙事线索:物线、情线。

2.二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

3.二种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4.二种说明语言:平实、生动。

5.二种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

6.二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

7.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时代背景。

8.二种论据形式: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第二部分

1.三种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1. 三种感彩:褒义、 贬义、 中性。

2. 三要素:人物(根据能否表现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情节(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 环境(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3. 人物主要掌握通过适当的描写方法、角度刻画人物形象,反映人物思想性格的阅读技巧。

4. 情节主要了解各部分的基本内容及理解、分析情节的方法、技巧。

5. 开端 交代背景,铺垫下文。

例:《孔乙己》开端部分叙写咸亨酒店的格局和两种不同身份、地位的酒客(短衣帮、长衫主顾)来往的情景,交代了当时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社会背景,为下文孔乙己这一特殊的人物的出场作下铺垫。

6. 发展 刻画人物,反映性格。

例:《孔乙己》发展部分叙写孔乙己第一次到咸亨酒店喝酒遭人耻笑的情景,通过刻画孔乙己的肖像、神态、动作、语言等,揭示其贫困潦倒、自欺欺人、迂腐可笑、死要面子、好逸恶劳的思想性格。

7. 高潮 表现冲突,揭示主题。

例:《孔乙己》高潮部分叙写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咸亨酒店喝酒遭人耻笑的情景,通过侧面反映丁举人的横行霸道、心横手辣和正面描写孔乙己的身残气微,表现其悲惨遭遇,从而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8. 结局 深化主题,留下思考。

例:《孔乙己》结局部分以“大约”、“确实”这样一组意味深长的词句,不仅为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增添了悲剧意味,还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思考。

9. 环境 主要理解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渲染气氛、衬托情感、预示人物命运、揭示社会本质、推动情节发展。

例1:《孔乙己》高潮部分通过描写秋天悲凉的景象,渲染了凄凉的气氛,预示着孔乙己即将死亡的悲惨结局。

例2:《我的叔叔于勒》高潮和结局部分通过描写两处对比鲜明海上景象,分别衬托出人物欢快和失落、沮丧的心情。

例3:《在烈日和暴雨下》全文极力描写烈日、狂风暴雨,不仅步步亦趋地推动着情节发展,还表现了拉车人牛马不如的悲惨命运,更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炎凉。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交代故事背景,揭示社会本质,铺垫下文内容。

例:《孔乙己》开端部分通过描写咸亨酒店的格局和来往酒客的情形,交代了当时阶级对立、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为下文孔乙己这一特殊的人物的出场作下了铺垫。

10.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 论据、 论证。

11. 议论文结构三部分: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12. 三种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13. 语言运用三原则:简明、 连贯、 得体。

14. 记叙的三种顺序:顺叙、 倒叙、插叙。(补叙属于插叙一种)。

第三部分

1. .四种文学体裁:、 诗歌、 戏剧、 散文。

2. 句子的四种用途:陈述句、 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3. 情节四部分: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第四部分

1. 五种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

2. 五种表达方式:记叙、 描写、 说明、抒情、议论。

3. 引号的五种用法:①表引用 ②表讽刺或否定

③表特定称谓 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⑤特殊含义

4. 破折号的五种用法:①表注释 ②表插说 ③表声音中断、延续 ④表话题转换 ⑤表意思递进

第五部分

1. 六种逻辑顺序:①一般←→个别 ②现象←→本质 ③原因←→ 结果④概括←→具体 ⑤部分←→整体 ⑥主要←→次要

2.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 地点、人物、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 六种人物的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神态描写。

4. 六种病句类型:①成分残缺 ②搭配不当 ③关联词语使用不恰当 ④前后矛盾 ⑤语序不当 ⑥误用 滥用虚词(介词)

5. 省略号的六种用法:①表内容省略 ②表语言断续 ③表因抢白话未说完 ④表心情矛盾 ⑤表思维跳跃 ⑥表思索正在进行

第六部分

1. 说明方法:举例子、 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分类别、 下定义、作引用。

2. 七种短语类型:并列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后补短语、的字短语、介宾短语。

第七部分

1. 八种复句类型:①并列复句 ②转折复句 ③条件复句 ④递进复句 ⑤选择复句 ⑥因果复句 ⑦设复句 ⑧承接复句

2. 八种常用修辞方法: ①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

②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

③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

④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⑤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

⑥引用--增强语言说服力。

⑦设问--引起读者注意、思考。

⑧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3. 十种常用写作手法:象征、对比、衬托、烘托、伏笔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借景抒情、借物喻人。

象征通过某一特点的具体形象,表达某种人和某种社会现象的本质特点。

例:《白杨礼赞》

白杨树的伟岸、正直、朴质,不缺少温和而又坚强挺拔的内在风格不但“象征了北方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突出本体的主要特征。

例:《白杨礼赞》

开头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西北高原的雄壮,衬托出白杨树傲然挺立的高大形象。

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鲜明的突出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例:《海燕》

以海燕的高大形象与海鸭、海鸥、企鹅的卑怯形象作对比,突出海燕勇猛、敢于斗争的鲜明特征。

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

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文章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淋漓尽致的描摹百草园声色趣俱全的景观和三味书屋枯燥乏味的生活场景,表现作者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和不满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的思想感情。

借物喻人描写事物,突出其特点,并以此设喻,表现作者高尚的思想情操。

例:《白杨礼赞》

以白杨树比喻北方军民,以白杨树正直、朴质、严肃、挺拔、力争上游的特点比喻北方军民为我国的解放事业而抗争、战斗的顽强精神。

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更突出地强调事物的特征。

例:《白杨礼赞》

先说白杨树不是“好女子”,而后称颂其是“伟丈夫”,更突出的强调了白杨树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神韵

怎样加强小学语文基础知识

说明文就是对事物的状貌、性质、特征、成因等加以说明和解释的一种文体,目的是给人以科学的知识和科学地认识事物的方法。通常有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为了使说明的对象更清楚、明白,让读者更好懂,并对事物留

下深刻的印象,写说明文时首先要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其次要恰当地安排说明的顺序,正确地使用说明的方法,还要在语言的的运用上下功夫,无论是平时的说明,还是生动的说明,都要力求做到语言准确、简洁、周密。

所谓“特征”,就是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别显著的标志,也就是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不同之处。因为每种事物各有特征,其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都各不相同。即使同一事物,其结构变化、功用等在各个部分、各个阶段也有很大差别,各有其特点。因此,只有写出说明对象的特点,才能使读者了解该事物。

要抓住事物的特征,一是要对说明对象作仔细、全面、深刻的观察。因为观察是认识客观事物的重要途径。二是对事物要作认真比较,既要掌握认识说明对象的共同之处,更要注意发现它们的不同之处。说明对象主要有事物、事理两种类型。不同类型的说明对象,其特征表现各不相同。对于事物,可以从它的形状、构造、演变及功用等方面了解其特征;对于事理,可以从它的本质属性、内部规律、原理等方面了解其特征。三是扩大生活视野和阅读范围,不断丰富知识、积累写作材料,做到尽可能多地熟识客观事物。

说明文的写作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例如:《中国石拱桥》对赵州桥和卢沟桥的说明用的是地理位置、修建时间、结构特征的逻辑顺序,《故宫博物院》对故宫建筑物的说明用的是空间顺序,《大自然的语言》对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的说明用的是时间顺序,而对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的说明则用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的逻辑顺序。

说明文写作的目的是给人以科学的知识,它要求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所以在语言的运用上一定要注意准确而无失误、简明而不罗索含糊、周密而无疏漏。当然,在不影响其科学性的基础上可运用一些生动的语言以使说明的对象更形象,更有趣,从而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什么叫说明文?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它是对客观事物的性状、特点、功能和用途等等做科学的说明的。它既不像记叙文那样重在记叙、描写和抒情,也不像议论文那样,重在阐明主张,批驳谬论。说明文通过说明客观事物,使人增长知识和技能。

那么,怎样写好说明文呢?

一、要抓住事物的特征

一篇说明文写得好不好,主要看它有没有抓住事物的特征,写出来是不是使读者得到具体而明确的认识。比如,你参观了动物园,要向小读者介绍长颈鹿。什么是长颈鹿的主要特征呢?跑得快,斑纹美丽,这些都不是长颈鹿独具的特点。长颈鹿最主要的特征是脖子长,它是世界上最高的动物,母鹿身高四米多,公鹿五米左右,最高的记录是五米七八。它有四条又细又长的腿,还长着一个特别长的脖子。令人惊奇的是,它的颈椎骨只有七块,数目和人的颈椎骨一样。长颈鹿的七块颈椎骨排起来,就是它的长脖子,每块颈椎骨的长度就可想而知了。只有把这些写清楚,才算抓住了长颈鹿的主要特征,称得上是一篇较好的说明文。否则,你就说不明白。

那么,怎样去抓特征呢?

首先,要细致观察。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只有深入细致观察,才能对事物了解得清楚。河南郑州市七中刘伟同学写了一篇介绍《粉蝶》的说明文,文中对粉蝶的种类、形态、生活习性,粉蝶为什么不能在清晨飞舞,以及它对农作物有哪些危害等等,都写得清清楚楚,有根有据。这篇说明文曾被一些学校选为教材。刘伟同学为什么能写出这样好的文章呢?这是因为他平时时生物就有浓厚的兴趣,并且能亲自实践,仔细观察。两年里,他制作了四百多个标本,光粉蝶标本就制了三百多个,共有五、六个种类。他在谈体会时写道:

“昆虫的个体很小,特别是头部构造很难观察。我就向老师借了一个放大镜,我观察的东西就广泛了,昆虫中有粉蝶、蜜蜂、蝗虫、蜻蜓、蚊子、苍蝇等等;植物叶子中有柳叶、梧桐叶、榆叶、槐叶等等,还有草叶和花木……我常把放大镜、笔、记录本带在身边,上下学路上,去公园游玩时抽空作些观察,并记下主要观察内容。”

其次,要查阅资料。我们不能事事亲身经历,而说明文又要求特征准确,材料翔实,这就需要查阅有关的资料,靠前人总结出来的经验来印证。比如,有个在长沙读书的中学生,到北京旅游,参观了故宫,很想向同学们进行介绍。于是,他不但记下了参观的印象,还买了一张《故宫旅游图》和一本《北京十大名胜》,从中了解故宫的历史、地理位置和建筑特点。这样,他就知道:“故宫又名紫禁城,是我国明朝和清朝两代的皇宫,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整个宫城呈长方形,占地七十二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多间。周围环绕着十多米高的城墙,墙外是五十多米宽的护城河。城墙的四角上,各有一个玲珑奇巧的角楼。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布局统一。我国明朝初年,为了修建这座宫城,曾经‘役使十万工匠和百万夫役。’故宫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上面说的这些具体数字、建筑特点,不查阅必要的资料,自然很难掌握。

最后,还要学会比较。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特点,即使是一类事物,也各具特征。世界上没有绝对相同的两片树叶。孪生兄弟,长得再相似,也能区别出来。抓住事物的特征,就是抓住这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不同特点,从共性中发现个性,从一般中找到特殊。事物的特征往往在同别的事物相比较中显示出来。比如,要说明中国是一个大国,这个“大”字就很有学问。你可以直接说,中国的面积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也可以用比较的方法来说明。中国的面积,与法国比,有十七个法国大;与日本比,有二十五个日本大;与英国比,有三十九个英国大;我们祖国的面积,相当于整个欧洲。这样一比较,既具体,又生动,很有说服力。

总之,要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一方面靠亲身实践,细致观察,另一方面又要善于向书本和有经验的人学习,同时还要周密思考。学会比较,努力去熟悉所要说明的事物。

二、说明要有条理

要想写好一篇说明文,除了要抓住事物的特征外,还要掌握事物本身的条理。依据事物本身的条理来说明,就是要从复杂情况中理出头绪,把事物的特征,事物各部分的关系说清楚,所谓说明有条理,就是行文线索要清楚,层次要分明,不能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如果颠来倒去地写,文章的头绪紊乱,同样也会说不明,道不白。叶圣陶先生写过一篇《景泰蓝的制作》的说明文,十分注意文章的条理性。作者抓住“做胎”“掐丝”、“涂色”、“烧制”、“打磨”五道关键的工序,对每道工序的制作和原理都做了详细的说明。结构严紧,条理清楚。

说明文有两种,一种是说明具体事物,如介绍一种新品种;一种是说明抽象事物,如“什么是世界?”。但是无论是具体事物还是抽象事物,都有其特征,都有它的构造和结构,只要我们遵循事物的规律,按照一定顺序加以说明,条理也就清楚了。

说明具体事物的文章,可以由上到下,由前到后,由外到内,由主到次地写,使读者容易了解各部分的相互关系。例如,你们学过的《第比利斯地下印刷所》一文,作者茅盾是这样介绍这个普通小院的结构的:

“这个院子跟附近的许多院子没有什么差别,周围是半人

高的木栅栏;左边是一间独立的小屋,屋里有一口井;右边是

两间正屋,每间大约一丈见方,前面有走廊;正屋的下面是个

地下室,半截露在地面,是做厨房用的,从一边小走下去。

——这样一个院子,在当年是第比利斯小市民住宅的标准样

式。

读了这段文章,我们对这个地下印刷所的方位、构造和样

式一目了然,就是因为作者按照这样的顺序来说明——由外到内,由左到右,由上到下。

有的同学在介绍具体事物的时候,没有事先根据这些事物的相互关系理清脉络,归纳分类,结果往往容易出现关系凌乱、层次不清的毛病。例如,有一篇介绍商品的文章是这样写的:

“青年食品商店出售各种罐头、干果、香烟和名酒。有菠萝罐头、桔子罐头!荔枝干,有中华牌香烟、牡丹牌香烟、前门牌香烟;有桂元干、葡萄干,有汾酒、竹叶青,还有清蒸元鱼罐头以及闻名世界的茅台酒等等,花色多样,品种齐全。”

这段话中所列举的商品,既有种概念,又有属概念,既有并列的关系,又有从属的关系。作者没有按照这些商品之间的内在关系归纳说明,而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层次不清,条理不明。这段话应该改为:

“青年食品商店出售各种罐头、干果、香烟和名酒。罐头有菠萝罐头、桔子罐头、清蒸元鱼罐头等;干果有桂元干、葡萄干、荔枝干等、香烟有中华牌、牡丹牌、前门牌等;名酒有茅台酒、汾酒、竹叶青等。花色多样,品种齐全。”

说明抽象事物的文章,不但要说明事物是“这样的”,而且要进一步说明“为什么会这样的。”这就要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步步深入地加以说明,或由浅入深,或由表及里,或由具体到抽象,或由原因到结果,或由现象到本质,或由数量到质量,或由特殊到一般等等。例如,鸟为什么会飞?人为什么会做梦?都属于这一类。如果是说明事物的变化发展过程,可以按照时间的顺序。如果属于介绍生产技术,可以按照生产的程序。只有按照事物本身的条理,来确定说明的顺序,文章才能写得眉目清楚。

当你读完这篇文章以后,请你不妨做做这样的练习:

如你有一位在北京上学的朋友,暑里,他想到韶山参观的故居(你住在韶山附近),希望你陪他一起参观。但是,他不知道怎么走最方便,怎样才能顺利地找到你家。那么,请你写封信告诉他:你家的地址,从北京到长沙应该坐几次车,到了长沙,又怎样才能找到你的家,你家的四周有些什么可供辨认的特点和标志。要求使你的朋友看了你的信以后,在路上不必多打听就能顺利地找到你家。

三、说明文的语言要确切、简洁、通俗

确切:说明文内容的科学性和专业性都比较强,它要求语言要确切,不能夸大和缩小。比如,有个同学知道他们学校种了很多树,绿化搞得不错,他在《我们的校园》一文中写道:“我们学校的绿化面积在全市中学居首位。”这样写就有不够准确的地方。如果有人问:“贵校的绿化面积到底有多少?你怎么知道别的学校都不如贵校呢?”这位同学恐怕就不好回答,因为他只知道本校绿化搞得好,还来不及进行一番仔细的调查研究。所以,这句话可以改为:“目前,我校的绿化是全市绿化搞得好的学校之一。”加上“目前”二字,不包括“过去”和“未来”;加上“之一”,就不是“唯一”。这样就比较确切了。

语言确切,首先是用词准确。说明文最忌含糊其词,什么“大概”、“差不多”、“可能”……模棱两可,该肯定不肯定,该否定不否定,用来说明事物就不容易做到恰如其分。《中国石拱桥》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赵州桥横跨在洨河上……修建于公元六○五年左右,到现在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五十点八二米,两端宽约九点六米,中部略窄,宽约九米。”

这段话中的数字,有的是约数,有的是确数。因为赵州桥在哪年建成,史书上已经找不到确凿的记载,所以只能说个约数;而赵州桥的长度,却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这不但要说明实有其桥,而且从这些具体精确的数字,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写说明文,一定要下功夫选取“最恰当的”、“最精确的”语言来表达。

简洁:语言简洁,就是精炼,干净利落,用尽可能少的话,把事物说清楚,不要罗嗦重复、拖泥带水。比如“大雪把铁路淹没无踪”,“下水游泳应注意些什么”,这两句话中的“无踪”和“下水”都是重复多余的话,应该删去。

为了做到说明文的语言简洁,还要防止不必要的“引伸”和“寓义”。有些同学习惯于写记叙文,喜欢形容和描写,初学写说明文,有时也要来一番“引伸”和“寓义”。比如,有一篇介绍《松树和柳树》的说明文,结尾是这样写的:

“我们既要学习松树坚强不屈的品格,又要学习柳树栽在哪里,就在哪里生根的精神。”

记事抒情的文章,自然可以这样写,说明文就没有必要了,写了反而“画蛇添足”,不简洁了。

通俗:语言通俗,就是运用群众中明白通顺的话,把本来是抽象的概念说得具体生动,把本来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下面,让我们看看这段说明: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象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象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木。”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们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以上一例,是关于什么是物候的说明。作者使用的语言通俗,说明具体而生动。它把气候变化和动物活动、植物生长、农业生产的关系都说清楚了。

说明文的语言要通俗,并不是不要生动、有趣。叶圣陶先生在《文章例话》中说:“说明文不一定就是板起面孔来说话,说明文未尝不可带一点风趣。”有些说明文运用拟人、比喻、引用等修辞手法,写得很有趣昧。例如:

(1)庄稼有了化学朋友,就不怕生物界敌人的进攻了。

(2)蜻蜓被誉为昆虫里的“飞行之王”。在闷热的夏季,暴雨将至或骤雨初歇,蜻蜓常常三五成群在空中飞舞。它好似一架飞机,而飞行技巧却远远高超于飞机之上。

(3)“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这是华北中部地区流行的一句农谚。这句农谚说明种庄稼要看节气。

例①运用拟人写法,读来颇有情趣。例②把蜻蜓和飞机相比,贴切生动,使被说明的事物变得浅显易懂。例③引用农谚,通俗地讲解了节气与种庄稼的关系。

关于绿化的事理说明文

★小学语文基础知识

一、 拼音

1、 基础知识回顾:23个声母、24个韵母、16个整体认读音节。

2、 声调:分为四声。标调歌:“有a 不放过,无a 找o、e ,i、u 并列标在后”

3、 音节:音节是声母、韵母和声调的组合。

(1)当韵母“u”和声母“j、q、x、y”相拼时,去掉“u”头上的两点,如“ju”。

(2)人或事物等专用名词的拼音,第一个字母大写,如“北京 Beijing”

4、 隔音符号:当a、o、e 开头的音节连接在其他音节后面,读音易发生混淆时,应在第一个音节后面加上隔音符号,用“’”表示,帮助分清两个音节。

如“ping’an(平安)”、“qi’e(企鹅)”。

二、汉字

1、笔画与笔顺规则

“先横后竖(十),先撇后捺(八),从上到下(景),从左到右(树),从外到内(同),从内到外(函),先里面后封口(国),先中间后两边(水)。”

2、偏旁部首和间架结构(7种结构)

独体字(中)、左右结构(秋)、左中右结构(做)、上下结构(恩)、上中下结构(翼)、全包围和半包围结构(园、区)、品字形结构(晶)

3、 无声的老师——字典(3种查字方法)

(1)“音序查字法”的步骤:认准字音;定字母、翻索引;查音节、找汉字。

(2)“部首查字法”的步骤:定部首、翻索引;数余画;查汉字。

部首查字法的规则:上下都有,取上不去下;

左右都有,取左不取右;

内外都有,取外不取内。

独体字一般将字的第一画作为其部首。

(3)“数笔画查字法”的步骤:数准笔画数;翻索引、查‘难检字索引’;找汉字。

4、形近字(8种表现形式)——理解记忆法、口诀记忆法

(1)笔画相同而位置不同“由”和“甲”

(2)字形相似但笔形不同“外”和“处”

(3)字形相似但偏旁不同“晴”和“睛”

(4)字形相似但笔画数量不同“今”和“令”

(5)结构单位相同但位置不同“陪”和“部”

(6)形近音相同“很”和“狠”

(7)形近音相近“清”和“情”

(8)形近音不同“贫”和“贪”

5、多音字:字形相同,读音不同。如“塞”、“露”、“咽”。

同音字:音同形不同。如“燥”和“躁”。

6、多义字: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意思的字。

如:“张”(1)展开(2)看、望(3)陈设(4)姓

三、词语

实词:名词(木)、动词(跑)、形容词(美丽)、数词(一)、量词(位)、代词(你、我、他们)

1、词性划分

虚词:副词(特别、不)、介词(在、关于)、连词(和)、助词(着、的、啊)、象声词(叮咚)

2、近义词和反义词

(1)意思相同的词:“爸爸——父亲”、“互相——相互”

(2)意思相近的词:

词义的轻重不同:“愉快”→“高兴”→“快活” 词的意义上辨析

词义的范围不同:“战斗”和“战役”

词义的感彩不同:“果断”和“武断”

词的搭配关系不同:“严厉”和“严格”

词的用法上辨析,适用对象不同:“希望”(自己)和“期望”(别人)

(3)反义词:

绝对反义词:“生”→“死”;“富”→“穷” 辨析角度:意义和感彩

相对反义词:“前”→“后”;“高”→“低 ”

3、 词语归类——分类记忆法 例如:按照植物、动物、水果和蔬菜等等分类。

4、词语结构一AA:“一群群”

AABB:“重重叠叠”、“干干净净”

ABAB:“研究研究”

5、成语和谚语。诀窍“三多”:多读、多想、多记。

四、 语句

1、 单句:由主语和谓语组成。根据应用分为四种:陈述句(叙述说明);疑问句(询问、提问);祈使句(要求、希望或命令别人做什么);感叹句:表达某种强烈感情)

2、 复句:

(1) 并列关系:……也……,……又……,一边……一边……,有时……有时……,不是……而是…

(2) 递进关系:不但……而且……,……还……,……甚至……,……也……

(3) 选择关系:……或者……,是……还是……,不是……就是……,要么……要么…,与其……不如…

(4) 转折关系:虽然……但是,……可是……,……然而……,尽管……还是,……却……

(5) 设关系:如果……就……,即使……也……,要是……才……

(6) 条件关系:只有……才……,只要……就……,除非……才……,无论……都……,任凭……

(7) 因果关系:因为……所以……,……因此……,之所以……是因为……,既然……就……

3、 理解句意的方法:(1)抓住重点词语理解 (2)联系上下文理解

4、 扩句、缩句和合并句

扩句:加上恰当的词语修饰和限定语。

扩句的原则:(1)不改变原句的主要成分(2)扩充的附加成分必须合理(3)如有例句按照例句扩充。

扩句的方法:(1)找句子的主干成分 (2)在主干词语前面添上合适的修饰词语 (3)检查句子是否通顺

缩句:去掉修饰或限定语,保留句子主要成分。

缩句的主要方法:(1)分辨句式,提出问题“谁”“干什么”

(2)找出句子主干

(3)保持原句意,否定句把否定词一起写出来。

合并句:省略重复的部分,将多句合成一句。

合并句的方法

(1)用关联词把两句合一句

(2)同一个主体发出两个不同的动作,去省其中的一个主语。

(3)一个主体既是前一个动作的接受者,又是后一个动词的发出者。

5、语序(4种排列方式)

(1)事情发展顺序 (2)时间先后顺序 (3)先总述后分述顺序 (4)空间推移顺序

6、句式转换

(1)“把”字句(主动句)和“被”字句(被动句),动作发出者和动作接受者相互转换,更换主语。

(2)主说和转述:“三个改变”第一,改变标点符号 :“”→,。 第二,改变人称。第三,根据需要删减个别字,保持句子通顺。

7、修改病句

(1)成分残缺。 例句“我们要从小养成讲文明”

(2)用词不当。 例句“妈妈非常关爱我”

(3)搭配不当。 例句“她穿着一件粉色上衣和一顶白色帽子”

(4)语意重复或啰嗦。 例句“他总是首先第一个发言”

(5)词序颠倒。 例句“语文对我最感兴趣”

(6)前后矛盾。 例句“五颜六色的红旗在迎风飘扬”

(7)指代不明。 例句“王宇和李军是好朋友,他经常到他家一起学习。”

(8)不合事理。 例句“盲姑娘见有人进屋,赶紧站起来让座。”

修改病句技巧:(1)了解病句常见类型 (2)保留愿意 (3)从语法角度入手,抓句子主干

(4)从词法角度入手看词语搭配 (5)从逻辑事理入手

8、修辞(6种常见修辞)

(1)比喻:打比方,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比方另一个抽象的、深奥的事物。 “本体”+“比喻词”(像、仿佛、似乎、如同、好比、变成、是)+“喻体

(2)拟人:把物当作人来描写。例如“古老的沉沉地睡了”

(3)排比:结构相似、证据一致,意思密切相关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

(4)反问:无疑而问,明知故问,目的在于加强语气。例句“这比山还高的情谊,我们怎能忘怀?”

(5)设问:无疑而问,自问自答,目的在于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狼的本性会突然改变吗?不会,绝对不会!”

(6)夸张:为了表达需要,故意把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夸大或缩小,突出印象。“飞流直下三千尺”

五、标点符号

1、点号(7种):句号“。”;问号“?”;感叹句“!”;逗号“,”;顿号“、”;分号“;”;冒号“:”

2、标号(9种):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书名号《》;连接号—;着重号.;间隔号? ;专名号——

3、位置:点号放在右下角,占一个字的位置,不放在另一行开头;标号“前不置尾,后不在开头”;省略号和破折号占两个字的位置,不能分两截分放在上行末尾和下行开头。

六、阅读理解——“捉迷藏”游戏

1、阅读三字歌

好题目 明中心 含内容 慢慢找

中心句 中心词 关键段 宜先找

总起句 在前面 总结句 在后头

合段意 提问题 串联法 是高招

答问题 要周到 常练习 有提高

2、解题步骤:“一读二找三答”

“一读”:边读边圈点勾画,多做记号。

“二找”:归纳段意必须充分利用原文。

“三答”:“三个忠实”忠实于题目、忠实于原文、忠实于语言规则。

3、提高阅读质量的诀窍:精读、泛读、摘录佳句。

七、写作

(一)作文基础知识

1、审清题意:“五审”

(1)审清体裁(记叙文、应用文、说明文)

(2)审清题材(人、物、事、景)

(3)审清范围(时间、地点、人称、、对象具体限制)

(4)审清主题(中心思想)

(5)审清其他要求(附加要求)

2、确定主题:“四要”

(1)主题要正确(反应生活实际)

(2)主题要集中(一个文章不能多个主题)

(3)主题要鲜明(明确表达自己对事物的态度和立场)

(4)主题要深刻(深挖内涵思想)

3、选择材料:“四要”

(1)围绕主题选择材料(多写与主题相关的内容)

(2)选择真实的材料(真实可信,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

(3)选择新颖的材料(新人新事)

(4)选择独有的材料(具有创新性)

4、编写提纲“五点”:

(1)拟好题目

(2)确定主题

(3)段落安排

(4)每段的主要意思

(5)重点段落的层次安排和内容

5、修改文章“五看”:

(1)是否切题

(2)主题、思想是否明确、突出

(3)看材料是否符合主题、内容是否具体、完整

(4)看语言是否通顺、用词是否准确,有无错别字

(5)看标点是否正确。

(二)看图作文 “一看二写,四要两注意”

“一看二写”:先看图,再写作文

“四要”:仔细观察图画;展开合理想象;突出主题、抓住重点;分清主次,具体描写。

“两注意”:看清全画面内容;分清图上内容主次和表达的中心。

(三)记叙文?记事

(1)写清楚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2)经过写具体

(3)按的发展顺序来写

(4)注意表达真情实感

(四)记叙文?写人

(1)确定写作对象

(2)确定人物的思想品质

(3)选择典型的具体事例

(4)抓住最能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环境进行描写。

(5)注意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

(五)记叙文?状物——“五要三注意”

“五要”:

(1)抓住物的特征

(2)按一定顺序写

(3)既写静态又写动态

(4)展开想象,运用拟人等手法把内容写具体

(5)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三注意”:

(1)仔细观察、抓住特征

(2)明确中心,展开想象

(3)根据内容,安排顺序。

(六)记叙文?写景

注意六点:

(1)抓住景物特征

(2)注意时间、地点、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3)景物特点安排恰当的顺序

(4)用多种手法表现景物特点及变化

(5)写出自己的感受

(6)借景抒情

(七)应用文

1、应用文大多以记叙文为基础,但是还要特别注意的是各种应用文的格式

2、常见应用文类型:书信、读后感、通知、留言条、表扬信、建议书和日记。

3、具体格式:

(1)标题居中。(除了书信、留言条和日记没有标题,其他皆有)

(2)正文:另起一行空两格。

(3)署名和日期:先写署名,另起一行写清“*年*月*日”。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及阅读

一、基本文体知识识记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反问、设问、引用、对比

常见的表现手法:象征、对比、衬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物喻人、寓理于事、寄情于事、运用典故、先(后)抑后(先)扬、欲扬先抑。

(三)说明文分类:

1、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2、科技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

(四)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 2、空间顺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词

3、逻辑顺序: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由现象到本质等。

(五)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作诠释、下定义、列图表、引用(名言、资料等)

两大说明方式: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

(六)说明文语言特征:准确(科学性)、生动(趣味性)、

议论文语言特征:严密

记叙文语言特征:生动、形象、准确

(七)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追叙)

(八)散文的分类: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

(九)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十)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与环境

(十一)的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十二)描写的方法:

1、概括介绍与具体描写;

2、肖像(外貌)描写、行为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3、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

4、中的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三)议论文分类:立论、驳论

(十四)议论文三要素:

1、论点:解决“需要证明什么”

2、:解决“用什么来证明”

3、论证:解决“怎样来证明”

(十五)议论文结构

1、引论:提出问题 2、本论:分析问题3、结论:解决问题

(十六)类型:事实和道理

(十七)常见论证方法:

1、最基本的论证方法:摆事实、讲道理

2、常用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如引用故事则属于举例论证,如引用名言则属于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常有“同样”“诸如此类”等词语)

(十八)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十九)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二十)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二十一)语句特色评价用词:

准确、严密、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风格: 柔婉 豪放 灵秀 庄严 绮丽 朴实 繁复 凝练生动

二、现代文阅读 答题技巧

(一)词语的比较(选词填空)

1、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词,一定要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彩的方面的区别。

2、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二)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2、倒装句的作用:往往是强调前置(即调到前面)的部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就是为了强调“汝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又如“并不见佳,我以为”一句是为旗帜鲜明地强调作者对“雷峰夕照”这一胜景的评价是“并不见佳”。

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4、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5、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

6、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7、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8、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三)问答题型、常规答题术语及技巧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5、突出、深化主题。

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分析:

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 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1、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你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2、现在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用下列方法:

①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

②翻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

③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

④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事理说明文有哪些课文

只要一看到小树,我就会看到浮现出那些砍伐树的场面,真让人刻苦铭心啊!是呀,保护绿化,有责。今天我就来说一说“保护绿化”这四个大字。

你们一定会在大城市看到许多关于绿色标语吧!比如说,“少一个脚印,多一个生命”……那么耀眼,那么醒目。,是呀,绿化对人类来说非常重要,而现在,这一宝贵的自然却以惊人的速度在缩小。你是否在我们身边,树木花草是增多了还是减少了?周围空气是好了,还是差了?让我们找找哪里被污染了?及时做好环保工作,保护生态平衡。之所以随着地球上人口的增加和人类活动的加剧,是因为对森林的需求和开发利用越来越多,地球上的森林,特别是原始森林和热带雨林越来越少,森林的砍伐甚至对全球气候和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其实,树是为人类而活得,那些砍伐树的人才可恶,他们一心想着怎么样才能赚大钱,不顾小树的感受。

我现在要讲个故事:

从前,有个人他是这里的村长,他管得这个村年年没有钱,他也有妻子、女儿,他喜欢自己妻子和女儿,他为了让自己妻子过好日子,让女儿能上学,别人跟他说砍树可以卖钱,他知道砍树回破坏生态平衡,但是为了赚浅钱决定把村里所有的树都砍下来,他和村里的人一起砍树,这一天他的女儿走到他身边说:“爸爸,你这样砍树,小树会哭泣的。”但是,他连最喜欢的女儿的话都不听说:“甜甜(他的女儿的小名),爸爸这一切都是为了你不是吗?你说呢?”爸爸的话刚说完,甜甜就出去玩了。过了几天,树都砍完了,钱也挣得不少,后来,他又听人说石头也能挣大钱,他就发动村里所有的人上山去挖石头。过了几天,钱又多了一些,晚上,吃完晚饭,对女儿说:“甜甜,爸爸今天晚上就帮你买新书包去好吗?”甜甜高兴得一蹦三尺高,他就去买新书包了,他刚走不久,洪水已经在岸边一边跳起舞,一边狂笑。他沿着小路回到家中,看到洪水已经吞没了他家房子,他在小路上呐喊:“甜甜,我的小甜甜,爸爸已经帮你买来,你最最喜欢的花型书包和文具盒。”从此,他每天种着小树,等着女儿和妻子归来,这样也是为以前做过的坏事而惭愧。

其实在这个故事中,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绿色植物,绿色植物是地球上唯一能利用太阳光能合成有机物的创造者,又是地球上二氧化碳的吸收器和氧气的制造工厂。所以在古代中国曾是一个森林丰富的国家。那时我国的森林覆盖率达49%,到了清朝初期,覆盖率还有26%。但是,现在中国是世界上森林覆盖面积最少的国家之一,只占国土面积的14%。“救救植物!”这是一位研究植物学家发出的紧急呼号。绿化能把污染了的空气变为清新的不含污染物质或是少含污染物质的空气。同时,树木还是“天然消音器”,树木有浓密的枝叶,比粗糙的墙壁吸收声音的能力更强。当噪声的声波通过树木时,树叶就会吸收一部分声波,使噪声减弱。所以,绿色植物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先来说说被污染的地方,最明显的就是空气了,随着现在有汽车的人越来越多,汽车尾气自然就成了污染空气的“罪魁祸手”所以,我希望科学家能研制出一种太阳能汽车。这种汽车不会产生尾气,还能在水面或空中行驶,价格也很便宜。这样我们世界上的空气又会变的清新甜润了!水,也是被严重污染的大自然的生态平衡之一,例如以前,有一条清澈的小溪,小溪中有一快快青褐色的石头,可是,由于工厂里污水、家用废水……都到这条小溪里,这样,小溪的清澈就永久地被夺走了,小溪一天天变浑浊,看不见潭底青褐色的石头了,哗啦哗啦的小溪再也不唱歌了。有时候,也只能听见一点点声音,那是小溪在哭泣呀!

绿树成荫,绿草如茵。绿色是生命的象征,也是和平的象征这是我们理想中的美丽家园,让我们为此而努力,保护绿化,爱我家园!我真心的希望人类能保护生态平衡,让绿色永远在我们身边!不要让砍伐树的人让钱给诱惑,即使他们被前诱惑,我们也要做个环保小主人。

《生物入侵者》初二教学教案

初中课本事理说明文有: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桥之美,大自然的语言,奇妙的克隆,生物入侵者,落日的幻觉、故宫博物院。

事理说明文是一种用来解释和阐述某种事物、现象或观点的文体。它旨在通过逻辑推理、举例论证、比较分析等方式,向读者传达特定的知识、信息或见解。事理说明文侧重于解释事物的原因、性质、特点、规律或道理,让读者能够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背后的逻辑关系。事理说明文通常包括以下特点:

1、说明性:事理说明文的主要目的是解释事物或观点,向读者提供一种清晰、明确的认识。它通常对事物的性质、机理、规律进行解释,使读者对事物有更深刻的理解。

2、逻辑性:事理说明文需要具备一定的逻辑性,通过合理的论证和推理来支持所提出的事理或观点。它会使用比较、分类、归纳、举例等手段,以合乎逻辑的方式阐述事物之间的关系和原因。

3、数据支持:为了增强说服力,事理说明文通常会引用相关的数据、事实或研究结果来支持所提出的观点。这些信息可以是统计数据、科学实验结果、历史等,用以验证论述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4、观点明确:事理说明文往往会在文章开头或结尾明确提出主题观点或目标,以引导读者理解文章的核心内容。通过对观点的明确表述,读者能更好地把握文章的重点和大意。总之,事理说明文是一种通过论证、分析和解释来传达特定信息和认识的文体形式。它以清晰、逻辑严密的方式向读者阐述某种事物、现象或观点的内在原理和道理。

学习一篇事理说明文可以按照以下方面进行

1、阅读全文:首先,仔细阅读整篇事理说明文,了解文章的主题和结构。注意文章的标题、导语和段落开头,它们通常会提供关键信息,帮助你把握文章的大意。

2、理解关键概念:在阅读过程中,注意文章中出现的关键概念、术语或专业名词。如果遇到不熟悉的概念,可以通过查阅词典、参考资料或搜索引擎来获取相关信息,确保对这些概念有基本的理解。

3、分析文章结构:观察文章的结构和段落组织,分析作者使用的逻辑关系和论证方法。注意段落之间的衔接和关联,以及作者用的比较、分类、举例等手法,理解作者使用这些手法的目的和效果。

4、提取主要观点:确定文章的主要观点或论述思路。通常,事理说明文会在文章开头或结尾明确提出核心观点,也可能在文中逐步呈现观点的推导过程。

5、分析论证过程:仔细分析作者对主要观点进行的论证过程。关注作者使用的据据、数据、例证等支持材料,并思考它们与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6、总结归纳: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和归纳。概括文章的核心观点和论证方法,并思考你对文章的理解是否与作者意图一致。

7、进行讨论或写作:和他人分享你对事理说明文的理解和观点,并听取他们的反馈和意见。根据理解和思考,写下观点和反思,以加深对事理说明文的理解。

说明文作文(写物)

 《生物入侵者》教案13(鲁教版八年级下册)

 23. 生物入侵者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劫掠、栖息、藩篱、归咎”等词的读音及词义,理解“在劫难逃、五彩斑斓、束手无策、物竞天择、无动于衷”等词语的意思,并学会运用。

 2.了解文中介绍的生态环境知识,了解生物入侵者的有关情况。

 能力目标

 1.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分析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

 了解生物“污染”,增强防范意识,为建设家园、保护家园而努力。

 教学重点

 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文章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如何看待在物种迁移过程中的“人为干预”?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过程中,强调“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这两个条件?

 教学方法

 1.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设计阅读题目指导学生自读,帮助他们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文章的说明技巧。教师只作必要的点拨指导。

 2.讨论法。学生自由质疑,通过多种形式的讨论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学生自读课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进而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分析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学习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写作事理说明文;联类引申,转化课堂所学知识。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据光明日报(2000年6月12日)报道,深圳西南海面上的内伶仃岛,一种产于中、南美洲的“植物杀手”薇甘菊在迅速蔓延。它们宛如一张张巨网,黑压压地笼罩在美丽的荔枝树、芭蕉树、相思树上。树木因为沐浴不到阳光而无声无息地死去,鲜花和绿草因为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而枯萎,岛上的土地正蜕变成荒原,素有“植物天堂”美誉的内伶仃岛,可能会被薇甘菊毁于一旦。那么薇甘菊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破坏力呢?让我们走进梅涛的《生物入侵者》去寻找答案。?

  设计(二)

 “生物入侵者”是什么?大家对此可能会感到陌生。要知道,这正是人类自己挑起的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不能不引起我们高度警觉,今天,我们将走进战场,对这场“战争”做一番考察。

  二、学生自读课文,教师设计问题指导学生自读

 多媒体显示: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劫掠 栖息 藩篱 归咎

 2.判断下列词语运用的正与误。

 A.听说小林被录取了,她的心理失衡了,往事再一次浮上心头。

 B.这件事来得太突然,她显得束手无策。

 C.如果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一切生命将在劫难逃。

 D.尽管老师反复劝解,她心里仍无动于衷。

 3.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本文所介绍的有关生物入侵者的知识。(不少于5个要点)

 4.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

 5.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教师选五个小组的组长进行全班交流,每组负责一小题。

 明确:lüè qī fān jiù

 2.A.√ B.√ C.√ D.×

 无动于衷:心里一点也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与前面的“心里”表意重复。

 3.生物入侵者是指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生物入侵者的危害是巨大的,它们给人类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对被入侵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的多种性构成极大的威胁。那么这些生物入侵者是通过什么途径入侵的呢?为什么会增多呢?由于日益繁荣的国际贸易,生物入侵者搭乘跨国贸易的“便车”,“偷渡”入境;此外,跨国宠物贸易也为“生物入侵者”提供了方便。目前,生物学和生态学界对生物入侵者有不同态度:一部分人认为,经过“物竞天择”,可以制约“生物入侵者”的危害,达到新的生态平衡;另一部分人认为听任“生物入侵者”自由发展会给当地生态和人类生活造成严重危害。世界各国对“生物入侵者”都在取相应的措施。

 4.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是按照逻辑顺序说明事理的。文章从解释“生物入侵者”这个概念入手,接着摆出现象,介绍了“生物入侵者”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再探究原因,最后讨论对策。基本上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展开的。

 5.列数字。例如:“从二战至今,关岛本地的11种鸟类已有9种被棕树蛇赶尽杀绝,仅存的两种鸟类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减,随时有绝种的危险。”这个数字的变化清楚地说明“生物入侵者”对自然生态的危害。再如:“仅在美国,每年由‘生物入侵者’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两千多亿美元”,这个数字表明“生物入侵者”对人类危害之大。

 举例子。举例子是为了支撑观点,使之更具有说服力。例如:举出蒲公英和山间溪水中的鱼虾的繁殖时间和空间跨度非常有限的例子,是为了证明“在人类文明的'早期,陆路和航海技术尚不发达,自然界中的生态平衡并没有受到太大破坏”这种说法;举出欧洲斑贝、亚洲天牛和南美洲的红蚂蚁对北美洲的入侵,有力地说明了“生物入侵者”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危害;举出棕树蛇几乎灭绝关岛鸟类的例子,说明“生物入侵者”对自然生态的破坏;举出新鲜水果和蔬菜、跨国宠物的例子,是为了说明“生物入侵者”的人为的原因;举美国众议院通过加强对可能夹带外来物种的交通工具的跨部门监控议案的例子,说明目前世界各国对待“生物入侵者”都取了相应的措施。

 打比方。例如:“生物入侵者”这个概念本身就具有比喻意义,它告诉人们这一类“入侵者”的行为,会给人类与自然带来危害;把登陆北美的欧洲斑贝比成“偷渡者”,它们在不知不觉中登上北美大陆,并悄悄给人类造成危害;把害虫随贸易途径传遍全世界比喻为“搭乘跨国贸易的‘便车’”。这些比喻使说明更形象、更生动、更能吸引读者。

  三、学生自由质疑,由学生共同讨论解答,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并作必要的点拨指导

 1.各小组轮流提问题,在小组内共同讨论解决。不能得到圆满答复的,向老师提问。

 2.教师分类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然后板示,全班同学共同讨论解决。

 学生难以解答的问题可能有:

 (1)如何理解在物种迁移过程中的“人为干预”?

 (2)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过程中,强调“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这两个条件?

 (3)你知道还有哪些“生物入侵者”吗?你在生活中发现过生物入侵的现象吗?

 教师点拨:(1)生物种类的自然繁衍和迁移,是非常缓慢的,并受空间跨度的限制。但是如果这种迁移是由于人类的跨地域活动造成的,那造成的后果是不堪设想。所以在防止“生物入侵者”时,应充分考虑“人为干预”。

 (2)生物的自然存在和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那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某一地区的物种都是当地生物链的一环,经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形成一种平衡状态。如果由于人为的干预打破了这种平衡,等于破坏了生物链的平衡状态,就可能产生两种后果:一种是经过一个较长时期达到新的平衡状态;另一种就是产生“生物入侵者”,给当地生态和人类生活带来危害。

 (3)教师可利用手头资料介绍一些生物入侵的例子:

 ①在我国,一种南美水生植物——水葫芦极大地减少了昆明滇池的水面积,当地气候明显干燥,湖中的68种鱼已有38种不复存在。

 ②在西欧,一种北美虾病正在侵袭当地虾,造成当地虾在许多河流中消失。

 ③在地中海和亚得里亚海,一种太平洋海藻覆盖了3000公顷的海底。

 ④从东部非洲到印度太平洋地区,一种来源于南亚的ALANG草侵入了数百万公顷的热带森林,严重影响了当地树木的自然更新。

 ⑤澳大利亚的一种可能来自巴布亚新几内亚地区的致病真菌自1920年侵入以来,导致数千公顷的森林被毁。这种真菌对四分之三的植物有害,包括高大的树种和矮小的灌木。

 ⑥在新西兰,一种来源于澳大利亚的夜间活动的袋鼠,估计每晚可吃掉21吨当地的森林。

 ⑦来源于巴布亚新几内亚地区的棕色树蛇,使太平洋关岛上11种鸟和一些蜥蜴、蝙蝠在野外绝迹。

 ⑧2002年2月21日《每日新报》报道:国家质检总局、农业部、国家林业局日前联合发布公告,宣布暂停从菲律宾进口凤梨、香蕉种苗等香蕉穿孔线虫寄生植物,一经发现,一律作退回或销毁处理。

 看来,时至今日“生物入侵者”有随时入侵的可能,我国对“生物入侵者”取了严格的防范措施。

  四、课堂小结

 《生物入侵者》是一篇事理说明文,用逻辑顺序说明事理,条理清晰,说明方法得当,是一篇规范的说明文,写法值得我们初学写作者借鉴。文中介绍的有关生物污染的知识,应学会运用,提高防范意识,加强生态意识,了解当地自然风景的价值,抵抗外来生物的侵入。

  五、布置作业

 1.利用网络搜寻有关生物污染的信息,并加以整理,讲给同学们听。

 2.阅读《灯光污染》,回答问题。

  灯光污染

 西方一位环境学家曾经提出了这么一个论点:人类在创造这个世界的同时,也在毁灭这个世界。他的话不免有些悲观,但也合乎事实。煤的发掘,石油的开发显著地推动了工业的发展。但不久以后,人们发现城市被尘雾所笼罩了,河流被油污所侵染了。

 同样,当爱迪生的电灯第一次闪现出那划时代的光芒后,几代人都沉浸在欢呼雀跃之中,千万个不夜城诞生了。对着那灯火辉煌的景象,人们不禁赞颂:天上落人间。然而当学生开灯夜读的时候,当工人挑灯夜战的时候,当市民沉浸在节日之夜的灯海之中的时候,我们是否想到过,这给人类以光明的灯光也会成为一种污染?

 1950年,英国一架运输机在夜间着陆时,误把一段高速公路的路灯认作机场跑道的指示灯,从而导致一场机毁人亡的惨剧。

 在智利,一位老人由于窗外工地上的“小太阳”整夜整夜地直射卧室,弄得晚上不得安眠而导致精神失常,跳楼身亡。

 至于夜间行车,由于对面驶来的汽车的灯光使驾驶员眩目而引发的交通事故,则不计其数了。

 由于没有科学地、合理地使用灯光,而使灯光成了一种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是很大的,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重视。

  这种污染产生的原因一般有以下两种:

 一、亮度过大,超过正常工作、生活所需量。平时人们所用的灯光亮度大约是80~120勒克司,当光亮度过高,超过180~200勒克司,就会对人的眼睛有害,引起近视、失明等病症,甚至会带来精神上的刺激;

 二、光源分布不合理。前面提到的夜航飞机失事就是由此而导致的。

 为了消除灯光污染,人们针对灯光污染产生的原因,取了很多措施。例如规定了日常生活用灯亮度最高指数,就是保护人体健康措施之一;在必需大亮度的生产环境中,给作业者配以防眩镜也是很好的方法。在汽车上安置双焦防眩照明灯,大大降低了与此有关的交通事故发生的次数。

 当今,人们对以前较为忽视的光源分布的合理性有了很多的认识。在西欧一些国家,把防止光的分布性污染的条例载入了环境保护法中。对医院、居民住所、旅馆等设施附近的光源分布作出了合理的安排,根据不同情况,规定了它们集合亮度的最大值。

 随着人们对环境意识的不断增强,光污染问题也在逐步得以解决。此外,军事专家还变废为宝,把光污染作为战略防御的一种策略,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正如泰晤士河由浊转清一样,光的污染问题一定会得到彻底的解决。因为人类不但善于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更善于保护这个美好的世界,使它更加辉煌灿烂。

 1.本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2.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参考答案:

 1.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用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它通过运输机坠毁、老人精神失常、因灯光眩目而引发的交通事故等特殊实例,阐明灯光污染产生的原因,而且提出了解决办法。基本上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说明材料。

 2.运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举例子是主要的说明方法。

  ●板书设计

 二、以“对‘生物入侵者’要不要人为干预”为辩题,组织一次小型的辩论会。

 (基本观点:(1)人类不应该过多地干预生物物种的迁移过程,失衡是暂时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界的平衡最终会得以实现。(2)人类必须干预“生物入侵者”,如果听任其发展,自然界物种的多样性会受到严重破坏,人类社会将会有巨大的经济损失)

说明文就是对事物的状貌、性质、特征、成因等加以说明和解释的一种文体,目的是给人以科学的知识和科学地认识事物的方法。通常有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为了使说明的对象更清楚、明白,让读者更好懂,并对事物留

下深刻的印象,写说明文时首先要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其次要恰当地安排说明的顺序,正确地使用说明的方法,还要在语言的的运用上下功夫,无论是平时的说明,还是生动的说明,都要力求做到语言准确、简洁、周密。

所谓“特征”,就是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别显著的标志,也就是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不同之处。因为每种事物各有特征,其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都各不相同。即使同一事物,其结构变化、功用等在各个部分、各个阶段也有很大差别,各有其特点。因此,只有写出说明对象的特点,才能使读者了解该事物。

要抓住事物的特征,一是要对说明对象作仔细、全面、深刻的观察。因为观察是认识客观事物的重要途径。二是对事物要作认真比较,既要掌握认识说明对象的共同之处,更要注意发现它们的不同之处。说明对象主要有事物、事理两种类型。不同类型的说明对象,其特征表现各不相同。对于事物,可以从它的形状、构造、演变及功用等方面了解其特征;对于事理,可以从它的本质属性、内部规律、原理等方面了解其特征。三是扩大生活视野和阅读范围,不断丰富知识、积累写作材料,做到尽可能多地熟识客观事物。

说明文的写作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例如:《中国石拱桥》对赵州桥和卢沟桥的说明用的是地理位置、修建时间、结构特征的逻辑顺序,《故宫博物院》对故宫建筑物的说明用的是空间顺序,《大自然的语言》对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的说明用的是时间顺序,而对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的说明则用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的逻辑顺序。

说明文写作的目的是给人以科学的知识,它要求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所以在语言的运用上一定要注意准确而无失误、简明而不罗索含糊、周密而无疏漏。当然,在不影响其科学性的基础上可运用一些生动的语言以使说明的对象更形象,更有趣,从而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什么叫说明文?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它是对客观事物的性状、特点、功能和用途等等做科学的说明的。它既不像记叙文那样重在记叙、描写和抒情,也不像议论文那样,重在阐明主张,批驳谬论。说明文通过说明客观事物,使人增长知识和技能。

那么,怎样写好说明文呢?

一、要抓住事物的特征

一篇说明文写得好不好,主要看它有没有抓住事物的特征,写出来是不是使读者得到具体而明确的认识。比如,你参观了动物园,要向小读者介绍长颈鹿。什么是长颈鹿的主要特征呢?跑得快,斑纹美丽,这些都不是长颈鹿独具的特点。长颈鹿最主要的特征是脖子长,它是世界上最高的动物,母鹿身高四米多,公鹿五米左右,最高的记录是五米七八。它有四条又细又长的腿,还长着一个特别长的脖子。令人惊奇的是,它的颈椎骨只有七块,数目和人的颈椎骨一样。长颈鹿的七块颈椎骨排起来,就是它的长脖子,每块颈椎骨的长度就可想而知了。只有把这些写清楚,才算抓住了长颈鹿的主要特征,称得上是一篇较好的说明文。否则,你就说不明白。

那么,怎样去抓特征呢?

首先,要细致观察。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只有深入细致观察,才能对事物了解得清楚。河南郑州市七中刘伟同学写了一篇介绍《粉蝶》的说明文,文中对粉蝶的种类、形态、生活习性,粉蝶为什么不能在清晨飞舞,以及它对农作物有哪些危害等等,都写得清清楚楚,有根有据。这篇说明文曾被一些学校选为教材。刘伟同学为什么能写出这样好的文章呢?这是因为他平时时生物就有浓厚的兴趣,并且能亲自实践,仔细观察。两年里,他制作了四百多个标本,光粉蝶标本就制了三百多个,共有五、六个种类。他在谈体会时写道:

“昆虫的个体很小,特别是头部构造很难观察。我就向老师借了一个放大镜,我观察的东西就广泛了,昆虫中有粉蝶、蜜蜂、蝗虫、蜻蜓、蚊子、苍蝇等等;植物叶子中有柳叶、梧桐叶、榆叶、槐叶等等,还有草叶和花木……我常把放大镜、笔、记录本带在身边,上下学路上,去公园游玩时抽空作些观察,并记下主要观察内容。”

其次,要查阅资料。我们不能事事亲身经历,而说明文又要求特征准确,材料翔实,这就需要查阅有关的资料,靠前人总结出来的经验来印证。比如,有个在长沙读书的中学生,到北京旅游,参观了故宫,很想向同学们进行介绍。于是,他不但记下了参观的印象,还买了一张《故宫旅游图》和一本《北京十大名胜》,从中了解故宫的历史、地理位置和建筑特点。这样,他就知道:“故宫又名紫禁城,是我国明朝和清朝两代的皇宫,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整个宫城呈长方形,占地七十二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多间。周围环绕着十多米高的城墙,墙外是五十多米宽的护城河。城墙的四角上,各有一个玲珑奇巧的角楼。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布局统一。我国明朝初年,为了修建这座宫城,曾经‘役使十万工匠和百万夫役。’故宫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上面说的这些具体数字、建筑特点,不查阅必要的资料,自然很难掌握。

最后,还要学会比较。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特点,即使是一类事物,也各具特征。世界上没有绝对相同的两片树叶。孪生兄弟,长得再相似,也能区别出来。抓住事物的特征,就是抓住这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不同特点,从共性中发现个性,从一般中找到特殊。事物的特征往往在同别的事物相比较中显示出来。比如,要说明中国是一个大国,这个“大”字就很有学问。你可以直接说,中国的面积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也可以用比较的方法来说明。中国的面积,与法国比,有十七个法国大;与日本比,有二十五个日本大;与英国比,有三十九个英国大;我们祖国的面积,相当于整个欧洲。这样一比较,既具体,又生动,很有说服力。

总之,要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一方面靠亲身实践,细致观察,另一方面又要善于向书本和有经验的人学习,同时还要周密思考。学会比较,努力去熟悉所要说明的事物。

二、说明要有条理

要想写好一篇说明文,除了要抓住事物的特征外,还要掌握事物本身的条理。依据事物本身的条理来说明,就是要从复杂情况中理出头绪,把事物的特征,事物各部分的关系说清楚,所谓说明有条理,就是行文线索要清楚,层次要分明,不能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如果颠来倒去地写,文章的头绪紊乱,同样也会说不明,道不白。叶圣陶先生写过一篇《景泰蓝的制作》的说明文,十分注意文章的条理性。作者抓住“做胎”“掐丝”、“涂色”、“烧制”、“打磨”五道关键的工序,对每道工序的制作和原理都做了详细的说明。结构严紧,条理清楚。

说明文有两种,一种是说明具体事物,如介绍一种新品种;一种是说明抽象事物,如“什么是世界?”。但是无论是具体事物还是抽象事物,都有其特征,都有它的构造和结构,只要我们遵循事物的规律,按照一定顺序加以说明,条理也就清楚了。

说明具体事物的文章,可以由上到下,由前到后,由外到内,由主到次地写,使读者容易了解各部分的相互关系。例如,你们学过的《第比利斯地下印刷所》一文,作者茅盾是这样介绍这个普通小院的结构的:

“这个院子跟附近的许多院子没有什么差别,周围是半人

高的木栅栏;左边是一间独立的小屋,屋里有一口井;右边是

两间正屋,每间大约一丈见方,前面有走廊;正屋的下面是个

地下室,半截露在地面,是做厨房用的,从一边小走下去。

——这样一个院子,在当年是第比利斯小市民住宅的标准样

式。

读了这段文章,我们对这个地下印刷所的方位、构造和样

式一目了然,就是因为作者按照这样的顺序来说明——由外到内,由左到右,由上到下。

有的同学在介绍具体事物的时候,没有事先根据这些事物的相互关系理清脉络,归纳分类,结果往往容易出现关系凌乱、层次不清的毛病。例如,有一篇介绍商品的文章是这样写的:

“青年食品商店出售各种罐头、干果、香烟和名酒。有菠萝罐头、桔子罐头!荔枝干,有中华牌香烟、牡丹牌香烟、前门牌香烟;有桂元干、葡萄干,有汾酒、竹叶青,还有清蒸元鱼罐头以及闻名世界的茅台酒等等,花色多样,品种齐全。”

这段话中所列举的商品,既有种概念,又有属概念,既有并列的关系,又有从属的关系。作者没有按照这些商品之间的内在关系归纳说明,而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层次不清,条理不明。这段话应该改为:

“青年食品商店出售各种罐头、干果、香烟和名酒。罐头有菠萝罐头、桔子罐头、清蒸元鱼罐头等;干果有桂元干、葡萄干、荔枝干等、香烟有中华牌、牡丹牌、前门牌等;名酒有茅台酒、汾酒、竹叶青等。花色多样,品种齐全。”

说明抽象事物的文章,不但要说明事物是“这样的”,而且要进一步说明“为什么会这样的。”这就要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步步深入地加以说明,或由浅入深,或由表及里,或由具体到抽象,或由原因到结果,或由现象到本质,或由数量到质量,或由特殊到一般等等。例如,鸟为什么会飞?人为什么会做梦?都属于这一类。如果是说明事物的变化发展过程,可以按照时间的顺序。如果属于介绍生产技术,可以按照生产的程序。只有按照事物本身的条理,来确定说明的顺序,文章才能写得眉目清楚。

当你读完这篇文章以后,请你不妨做做这样的练习:

如你有一位在北京上学的朋友,暑里,他想到韶山参观的故居(你住在韶山附近),希望你陪他一起参观。但是,他不知道怎么走最方便,怎样才能顺利地找到你家。那么,请你写封信告诉他:你家的地址,从北京到长沙应该坐几次车,到了长沙,又怎样才能找到你的家,你家的四周有些什么可供辨认的特点和标志。要求使你的朋友看了你的信以后,在路上不必多打听就能顺利地找到你家。

三、说明文的语言要确切、简洁、通俗

确切:说明文内容的科学性和专业性都比较强,它要求语言要确切,不能夸大和缩小。比如,有个同学知道他们学校种了很多树,绿化搞得不错,他在《我们的校园》一文中写道:“我们学校的绿化面积在全市中学居首位。”这样写就有不够准确的地方。如果有人问:“贵校的绿化面积到底有多少?你怎么知道别的学校都不如贵校呢?”这位同学恐怕就不好回答,因为他只知道本校绿化搞得好,还来不及进行一番仔细的调查研究。所以,这句话可以改为:“目前,我校的绿化是全市绿化搞得好的学校之一。”加上“目前”二字,不包括“过去”和“未来”;加上“之一”,就不是“唯一”。这样就比较确切了。

语言确切,首先是用词准确。说明文最忌含糊其词,什么“大概”、“差不多”、“可能”……模棱两可,该肯定不肯定,该否定不否定,用来说明事物就不容易做到恰如其分。《中国石拱桥》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赵州桥横跨在洨河上……修建于公元六○五年左右,到现在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五十点八二米,两端宽约九点六米,中部略窄,宽约九米。”

这段话中的数字,有的是约数,有的是确数。因为赵州桥在哪年建成,史书上已经找不到确凿的记载,所以只能说个约数;而赵州桥的长度,却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这不但要说明实有其桥,而且从这些具体精确的数字,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写说明文,一定要下功夫选取“最恰当的”、“最精确的”语言来表达。

简洁:语言简洁,就是精炼,干净利落,用尽可能少的话,把事物说清楚,不要罗嗦重复、拖泥带水。比如“大雪把铁路淹没无踪”,“下水游泳应注意些什么”,这两句话中的“无踪”和“下水”都是重复多余的话,应该删去。

为了做到说明文的语言简洁,还要防止不必要的“引伸”和“寓义”。有些同学习惯于写记叙文,喜欢形容和描写,初学写说明文,有时也要来一番“引伸”和“寓义”。比如,有一篇介绍《松树和柳树》的说明文,结尾是这样写的:

“我们既要学习松树坚强不屈的品格,又要学习柳树栽在哪里,就在哪里生根的精神。”

记事抒情的文章,自然可以这样写,说明文就没有必要了,写了反而“画蛇添足”,不简洁了。

通俗:语言通俗,就是运用群众中明白通顺的话,把本来是抽象的概念说得具体生动,把本来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下面,让我们看看这段说明: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象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象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木。”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们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以上一例,是关于什么是物候的说明。作者使用的语言通俗,说明具体而生动。它把气候变化和动物活动、植物生长、农业生产的关系都说清楚了。

说明文的语言要通俗,并不是不要生动、有趣。叶圣陶先生在《文章例话》中说:“说明文不一定就是板起面孔来说话,说明文未尝不可带一点风趣。”有些说明文运用拟人、比喻、引用等修辞手法,写得很有趣昧。例如:

(1)庄稼有了化学朋友,就不怕生物界敌人的进攻了。

(2)蜻蜓被誉为昆虫里的“飞行之王”。在闷热的夏季,暴雨将至或骤雨初歇,蜻蜓常常三五成群在空中飞舞。它好似一架飞机,而飞行技巧却远远高超于飞机之上。

(3)“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这是华北中部地区流行的一句农谚。这句农谚说明种庄稼要看节气。

例①运用拟人写法,读来颇有情趣。例②把蜻蜓和飞机相比,贴切生动,使被说明的事物变得浅显易懂。例③引用农谚,通俗地讲解了节气与种庄稼的关系。